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石河子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石河子大学0713Z1景观生态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624自然地理学
一、考查目标
自然地理学是具有地学背景学科的一门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地球、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土壤、生物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等方面。要求考生能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专有名词、地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够理解地球表层综合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
二、考试内容
(一)地球
1、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
4、地理经纬线坐标系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的海陆分布与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二)地质
1、地壳的组成和运动
地壳的化学组成,三大类岩石特征,构造运动特点,各种地质构造类型。
2、大地构造学说
地质力学学说,槽台学说与地洼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演变与火山地震
(三)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地貌的类型
2、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3、流水地貌
4、岩溶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8、火山地貌
(四)气候与气象
1、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
2、大气的水分与降水
大气湿度,水份的蒸发与凝结,大气降水
3、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系统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的天气系统
4、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气候与气候系统,气的形成,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简史与原因,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
(五)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海水物理化学性质与海洋起源
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的划分,海的概念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与透明度。
3、海水的运动
潮汐与潮流的概念,海洋中波浪的类型与特征,洋流与水团运动。
4、海平面的变化
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的变化,近百年来海平面的变化,未来海平面的上升预测。
5、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水情要素,河川的径流,河汉的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6、湖泊与沼泽
7、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的分类。
8、冰川
冰川的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土壤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土壤的概念,土壤的形态,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的成土过程。
3、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划
土壤的发生学分类与诊断学分类,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划,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划,耕作土壤的分布,世界土壤的分布。
4、土壤的类型
主要土壤的特征,如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
5、中国土壤分类体系之间的区别
6、土壤资源的利用
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的利用,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质量的评价体系。
(七)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类别
2、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与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4、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类型。
6、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及面临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八)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3、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的基本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4、土地类型的研究
土地的概念,土的分级与分类,土地评价。
5、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的演变历史,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828遥感导论
本大纲适用于石河子大学景观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导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了解遥感研究现状、遥感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并具有灵活应用各部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大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考试内容,第二部分为考试要求,第三部分为相关说明。
一、考试内容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1、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
2、常用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
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遥感信息提取
1、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五)遥感的应用
1、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2、3S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了解遥感的发展与前景。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了解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
(四)遥感信息提取
掌握光学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了解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理解并基本掌握遥感图像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分类过程及主要方法。
(五)遥感的应用
对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及3S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相关说明
(一)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填空:占总分的20%左右。
2、名词解释、解答题:占总分的40%左右。
3、论述题:占总分的40%左右。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29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适用于石河子大学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信息系统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包括GIS的基本组成、功能和发展历程;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空间数据库的理论和相关技术;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数字地形模型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空间邻近度分析和空间网络分析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GIS的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GIS的产品输出等方面。要求考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第二节 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
第三节 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第四节 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
第三章空间数据处理
第一节 空间数据的变换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
第三节 多元空间数据的融合
第四节 空间数据的压缩与重分类
第五节 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二节 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第三节 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第四节 空间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第五节 空间数据查询
第六节 空间数据库索引
第七节 空间元数据
第八节 空间数据库引擎
第九节 空间时态数据库
第五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数字地形模型分析
第二节 空间叠合分析
第三节 空间邻近度分析
第四节 空间网络分析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第三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四节 发展预测模型
第五节 区位选择模型
第六节 交通规划模型
第七节 地球科学模拟模型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第一节 应用型GIS设计概述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 地理信息的标准化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图形输出系统设计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三、考试要求
第一章导论
1. 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定义
2. 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的组成及其GIS的基本功能、GIS的应用领域;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1. 要求掌握地理空间及其表达;空间实体的矢量表示法和栅格表示法;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2. 要求掌握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以ArcGIS为例);空间数据拓扑关系的类型及其意义;拓扑关系的编辑功能。
3. 要求掌握栅格数据的编码: 游程编码和四叉树编码。
4. 要求掌握栅格与矢量数据的比较;空间数据的分类原则和编码。
第三章空间数据处理
1. 要求掌握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空间数据结构(矢量和栅格数据)的转换。
2. 要求掌握地理数据的多元性;空间数据的融合方法。
3. 要求掌握空间数据压缩的意义和方法;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1. 要求掌握空间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2. 要求掌握关系模型 (Relational Model);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
第五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 要求掌握空间分析的含义;GIS中常用的空间分析
2. 要求掌握DTM及其主要表示模型;DEM的分析和应用;DEM 数据来源;空间叠合 (Overlay) 分析及其应用
3. 要求掌握缓冲区 (Buffer) 分析及其应用;网络模型的构成元素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1. 要求掌握GIS 应用模型的类型;GIS 应用模型的构建方法;并能以实例说明模型的建立方法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1.要求掌握GIS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及其各阶段的任务;原型法(Prototyping)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2. 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的标准化。
3. 要求掌握应用型GIS的评价方法。
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1. 要求掌握GIS 产品的输出形式;地理坐标系和设备坐标系。
2. 要求掌握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和地图投影变换;地图输出的组织形式。
四、试卷结构
1. 名词解释(20%)
2. 简答题 (40%)
3. 论述题(40%)
总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笔试
考试时间:3时
主要参考书
1.《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版) 黄杏元 马劲松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
综合测试
综合测试科目1生态学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景观生态学
考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特点、范围、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前景和局限,以及生态学与地理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生态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掌握生态系统和景观层次上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对生物及自然现象分析研究的系统、抽象思维能力。
总分:50分,其中题型分布为: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20分。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生态学研究简史
2、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研究生态学的目标和一般方法概述
要求:
1、了解生态学学科概念,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简史,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二)生物与环境
1、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
2、 生物的能量环境
3、生物的物质环境
4、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5、生物圈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7、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8、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9、风、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0、生物的趋同与趋异
要求:掌握生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了解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般规律。
(三)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概论
2、种群的统计特征
3、种群过程描述
要求: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了解种群的生态学特征和分析方法。
(四)种内竞争
1、物种内竞争的特征
2、物种内竞争的类型
3、物种内竞争的实例
要求:掌握种群竞争的基本知识,了解种群内部竞争的一般机制和原理。
(五)种群动态模型
1、单种种群模型
2、种群模型的应用
3、其它种群模型
4、自然种群动态
要求: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各种变式和意义,了解种群增长动态模型形成的过程和应用原理。
(六)种间竞争
1、种间关系概论
2、种间竞争实例
3、生态位和竞争排斥原理
4、种群竞争的模型
5、生态位重叠和协同进化
要求:掌握种间竞争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竞争模型的原理和应用,理解和掌握生态位概念和应用意义。
(七) 捕食
1、捕食概念
2、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
3、影响捕食的因素
4、捕食和寄生的数学模型
要求:掌握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一般特征和协同进化原理,了解捕食模型的基本内涵。
(八)生活史策略
1、能量分配
2、生活史策略
3、生态对策
要求:掌握生物生活史策略的概念,了解生物不同生活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九)种群调节
1、概论
2、外源性调节理论
3、内源性的自动调节理论
4、空间动态
要求:掌握种群调节的概念,了解种群调节理论。
(十)群落结构
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群落的物理结构
3、群落的生物结构
要求:掌握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了解群落结构、组成和稳定性的内涵。
(十一)群落演替
1、群落的形成与发育
2、演替系列
要求:掌握群落形成、演替的一般规律,演替系列的类型。了解顶极群落的理论。
(十二)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1、系统论与生态学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
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结构等特征。
(十三)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一般规律,了解生态系统发育、调节、稳定性的知识,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十四)景观生态学
1、基本概念
2、景观结构与功能
3、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4、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要求: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十五)应用生态学概论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污染生态学
3、农业生态学
要求:掌握如何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
三、主要参考书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编著.基础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四、试卷内容结构
培养单位可根据招生领域范围的需求从以上课程中选择两门相关科目作为知识综合考查内容,命制试卷,各科目内容各为50分。
考试时间:1小时
综合测试科目2《3S技术应用》考试大纲
《3S技术应用》考试大纲适用于石河子大学景观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目的包括了解地球信息科学(Geomatics)的主要理论、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个核心技术的概念、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应用领域,掌握遥感的理论基础、技术平台和方法,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GPS定位技术,3S集成技术及其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一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地球信息科学概述
1.地球信息科学(Geomatics)的概念
2.地球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和技术
3.地球信息科学的核心技术-3S
4.其它相关技术
5.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6.应用领域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信息科学的涵义、目前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主要的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核心技术。
第二部分 遥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
1.遥感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应用以及遥感数据源的地学评价标准
2.遥感的理论基础:电磁波理论、大气窗口、电磁波谱、地物的波谱特性
3.遥感的技术平台:组成和基本原理
4.航空遥感技术及其发展:航空象片的物理和几何特性,新兴的机载传感器
5.航天遥感中的新型传感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高分辨率、高光谱传感器及其数据特征
6.遥感图象处理技术:一般的遥感图象的处理流程
7.遥感信息提取:特征信息提取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了解遥感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新型传感器以及新的对地观测系统,理解遥感的技术平台的构成和信息处理流程,掌握遥感的概念、分类、特点、理论基础和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1.GIS的概念、发展和应用:概念、特点、空间数据流程
2.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硬件配置、软件组成、主要功能和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
3.GIS的数据获取:数据源、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和表示方法,空间数据结构(矢量结构、栅格结构以及新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等),空间数据采集方法、空间数据质量问题
4.空间数据库:数据库管理方法、数据库管理模型、数据库建立
5.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基本操作、空间分析、应用模型
6.WebGIS简介
7.GIS在环境监测、规划中的应用
要求重点掌握GIS的特点、空间数据流程、组成和功能、数据结构和编码、空间数据采集,其它属于了解和理解的范畴。
第四部分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原理与GPS定位技术
1.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概念和发展
2.GPS概念、组成和特点
3.GPS的导航定位原理以及精度分析
4.GPS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中的的应用简介
了解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概念和发展,掌握GPS的组成、特点以及导航定位原理。
第五部分 3S技术集成和应用
1.3S技术的发展趋势
2.集成方法
3.新型的对地观测系统
4.3S技术与其它技术的集成
5.主要软件和硬件
了解3S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集成技术的研究现状,了解新型的集成化的对地观测系统。了解3S技术在资源与环境中应用的前沿问题。
四、试卷结构
1. 名词解释(30%)
2. 简答题 (40%)
3. 综合性答题 (30%)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笔试
考试时间:1小时
六、主要教学参考书
1.《遥感导论》,梅安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遥感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游先祥主编,林业出版社
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邬伦等编,科学出版社
七、试卷内容结构
培养单位可根据招生领域范围的需求从以上课程中选择两门相关科目作为知识综合考查内容,命制试卷,各科目内容各为50分。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石河子大学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 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二章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 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 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 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 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 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 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第三节 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 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 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平衡
第六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一节 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第七章 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二节 电磁污染
第三节 光污染
第四节 热污染
第八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环境风险评价
第九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环境规划
第二节 环境管理
第十章全球环境问题
第一节 全球环境问题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全球环境变化
一、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森林锐减
第三节 全球环境污染
一、 臭氧层空洞
二、 酸雨
第四节 生态破坏
一、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 沙漠化
第五节 人口问题
一、人口与资源
二、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21世纪议程》
二、考试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 要求掌握环境的定义、分类、功能和基本特征
2. 要求掌握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分支体系,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根源、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方向以及环保概念和措施
第二章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 掌握大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大气污染的概念以及大气污染类型
2. 掌握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其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影响因素,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第三章 水环境及其保护
1. 掌握水污染的概念和水体污染类型
2. 掌握水体中有机物、重金属重要污染来源以及它们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3. 掌握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危害及其降解途径
4. 了解水污染防控措施以及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 掌握土壤环境污染概念及主要污染物
2. 掌握重金属、农药、化肥等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3. 掌握土壤自净作用及影响因素
4. 了解土壤污染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 生态系统
1.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熟悉生态平衡的定义
第六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 掌握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分类及特点
2. 了解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3. 熟悉危险废物如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第七章 其他环境污染
1.掌握噪声污染的定义及其控制方法
2.了解电磁污染的定义
3.了解光污染的定义
4.了解热污染的定义
第八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1.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及其进展
2. 掌握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3. 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环境质量分级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4.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程序、方法和作用
第九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1.了解环境规划及其作用
2.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了解环境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和自然保护的环境管理;了解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
1. 了解全球环境问题概念、特征、产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2. 掌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概念,了解气候变暖原理及其效应
3. 掌握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念,了解森林锐减原因及其后果
4. 掌握臭氧层空洞概念,了解臭氧洞形成原因
5. 掌握酸雨概念,了解酸雨形成及其危害
6.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沙漠化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沙漠化原因
7. 了解当前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
1.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形成背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途径
2. 了解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
四、试卷结构
1. 名词解释(20%)
2. 选择分析题(20%)
3. 简答题 (30%)
4. 综合性答题 (30%)
总分:100分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笔试
考试时间:3小时
主要参考书
1.《环境学概论 》(第二版) 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钱易,唐孝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1日
3. 《环境学》,左玉辉主编,高教出版社,2012年
资源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所招收与景观生态学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资源经济学对考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等;能灵活运用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认识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中的经济问题、相关政策问题。考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考生对资源经济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
一、考试内容
1. 导论
考试内容
1) 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 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3) 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1) 掌握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 掌握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2. 微观经济学基础
考试内容
1) 竞争市场与效率;需求、供给和平衡
2) 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3) 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4) 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考试要求
1) 了解竞争市场与效率的概念
2) 熟悉需求、供给和平衡的关系
3) 掌握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
4) 掌握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别
5) 掌握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表现形式
3. 外部性理论
考试内容
1) 外部性的定义
2) 外部性的类型
3) 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了解外部性的定义
2) 掌握外部性的分类
3) 理解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4.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考试内容
1) 环境资源稀缺性
2)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考试要求
1) 了解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概念
2) 掌握环境资源稀缺性凸显问题
5.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考试内容
1) 经济效率的实现
2) 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3)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考试要求
1) 了解经济效率的实现方式
2) 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含义及政策意义
3) 理解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如何选择
6. 环境产权理论
考试内容
1) 产权理论
2) 外部性问题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
3) 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考试要求
1) 理解产权理论的内涵
2) 了解外部性问题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
3) 理解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7. 物质平衡理论
考试内容
1) 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2) 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
3) 环境管理模型
考试要求
1) 全面了解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2) 理解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
3) 了解环境管理模型
8.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考试内容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2)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舒适性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考试要求
1) 全面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 了解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3) 理解舒适性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9. 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考试内容
1) 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价值计量
2) 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
3) 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4) 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5) 如何利用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应遵守的原则
考试要求
1) 了解环境资源的价值
2) 理解环境经济评价的内涵
3) 掌握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10.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考试内容
1) 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
2) 直接市场评价法
3) 揭示偏好价值评价法
4) 陈述偏好法
5) 评价方法的选择
考试要求
1) 理解价值评估方法的分类和定义
2) 理解不同价值评估方法的异同点
3) 掌握评价方法的选择
11.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考试内容
1) 建立影响因子名录
2) 建立影响名录
3) 影响的筛选分析
4) 影响的量化
5) 影响的货币化
6) 估算因素分析
7) 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
考试要求
1) 了解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过程
2) 理解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的意义
12. 环境经济政策
考试内容
1)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2) 污染者付费原则
3)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4) 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和类型
5)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6) 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 理解何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2) 理解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和类型
3) 掌握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13. 排污收费
考试内容
1) 庇古税——排污费
2) 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
3) 不完全竞争与排污收费
4) 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
5) 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考试要求
1) 了解庇古税的含义
2) 理解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二者的关系
3) 理解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
4) 了解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14. 排污权交易
考试内容
1) 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
2) 排污权交易的微观、宏观效应
3) 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4)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5) 美国和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考试要求
1) 理解排污权交易的微观和宏观效应
2) 理解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3) 掌握中国的排污权交易特点
15. 环境财政
考试内容
1) 环境财政与公共政策
2) 环境税
3) 环境财政支出
考试要求
1) 了解环境财政和公共政策的含义
2) 理解环境财政支出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源经济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务必书写清楚、规范、工整,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不得在试题上答卷,否则无效。
三、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100分
2.题型结构
1) 名词解释(30%)
2) 简答题(40%)
3) 论述综合题(30%)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资源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张帆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