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大纲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22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教学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20)

一、考核要求

教学论科目大纲要求考生适度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并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体现考试考核的灵活性原则。考核要求对基本概念与范畴、基本理论、主要思想等的掌握,对教学实践与课程改革问题的关注,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考核评价考生对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念范畴的掌握情况,要求规范准确。

2、考核评价考生对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要求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考核评价考生对国内外教学理论的了解情况及比较分析能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课程与课程论

一、我国教学论研究的历史进程

二、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进展

三、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课程设计理论

一、课程设计的内涵分析

二、我国课程设计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课程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四、课程设计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第三章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研究的基本历程

二、课程目标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课程目标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课程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课程内容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课程内容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课程实施

一、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基本历程

二、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趋势及特点

第六章课程与课程评价

一、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课程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课程评价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第七章课程与课程领导

一、我国课程领导研究的基本历程

二、我国课程领导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我国课程领导研究的趋势与特点

第八章课程与课程资源

一、我国课程资源研究的历程

二、课程资源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我国课程资源研究的趋势及特点

第九章课程与地方课程

一、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基本历程

二、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反思及趋势

第十章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校本课程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第十一章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我国综合课程研究的基本历程

二、近年来我国综合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

三、我国综合课程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第十二章教学现象

一、教学现象内涵

二、教学现象分类

三、教学现象研究

第十三章教学本质

一、教学涵义

二、教学本质讨论

三、教学基本性质

第十四章、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二、教学原则体系

三、教学原则应用

第十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二、学生

三、师生关系

第十六章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涵义

二、教学目标分类

三、教学目标落实

第十七章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概述

二、教学内容组织

三、教学内容呈现

四、教学内容教学

第十八章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二、教学方法类型

三、教学方法应用

四、教学艺术

第十九章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二、教学评价模式

三、教学评价方法

第二十章教学研究

一、教学研究意义

二、教学研究方法

四、参考书目

1.《课堂研究概论》,王鉴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教学论》,李秉德、李定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教学论稿》,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数学教育综合(含数学教学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36)

一、考核要求

《数学教育综合(含数学教学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是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论方向研究生而设置的一门复方式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数学教育综合(含数学教学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择优录取,确保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在考试形式和和试卷结构等方面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数学教学论100分

数学分析100分

高等代数10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每题20分,共80分

论述题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

分析题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6小题,每题20分,共120分

二、考核评价目标

《数学教育综合(含数学教学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数学教学理论知识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中的核心思想、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问题。

考核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对数学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及应用情况,了解考生高等数学的基本功底及对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检测考应用数学教学、数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数学教学论

第一节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考试内容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影响较大的几次改革实验;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结构。

考试要求

1.列举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方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叙述上述国家和地区数学课程改革对我国进行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3.描述如"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模式、"情境-问题"数学学习基本模式、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的实验特点。

4.理解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体会数学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会对比分析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5.了解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学生发展以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等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

第二节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考试内容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数学教学本质;数学活动教学;参与合作交流式教学。

考试要求

1.结合实例阐述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2.分析数学教学中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实质。

3.结合具体数学内容阐述数学如何生活化。

4.应用认知理论分析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实质。

5.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分析数学教学的本质。

6.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数学活动教学的含义。

7.掌握参与、合作、交流的技巧与方法,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数学教学活动。

第三节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

考试内容

数学教学内容与对象分析的技能;数学教学目标与过程设计的技能;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的技能;语言表述的技能;课堂提问的技能;板书设计的技能;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技能;数学学习评价方法的技能;数学学习评价结果呈现的技能。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功内容,能用框图将主干内容进行梳理。

2.了解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

3.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及学习对象设计教学过程。

4.理解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会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资源开发。

5.能结合实例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并能结合实例分析与评析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的得与失。

6.知道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能结合实例设计课堂提问。

7.能够对板书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给出的教学片段能够进行板书设计。

8.结合概念教学、命题教学、习题教学等的过程,能够设计课堂观察的要点,并能进行成长记录。

9.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能够进行开放式任务、调查和实验、数学日记等形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0.结合具体实例,能够恰当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进行呈现。

第四节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

考试内容

备课;说课;上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辅导交流;专业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备课、说课、上课之间的关系,会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写出简略的备课方案、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2.掌握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实质,能结合具体中学数学学习内容恰当的布置作业,能够分析给出案例中作业批改的优缺点.

3.了解辅导交流的基本方式,会结合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交流。

4.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明晰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师职业发展观,并结合个人的理想,恰当的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章数学分析

第一节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6.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7.理解无穷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

9.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二节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反函数与隐函数的导数。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了解微分的概念,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5.理解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了解泰勒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掌握这四个定理的简单应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7.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和渐近线。

第三节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和函数的平均值,会利用定积分求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第四节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

第五节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考试要求

1.了解级数的收敛与发散.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2.了解级数的基本性质和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

3.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4.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

5.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简单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

6.了解...及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

第三章高等代数

第一节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第二节矩阵

考试内容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及正交矩阵等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及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和秩的方法。

第三节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

考试要求

1.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法则。

2.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4.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5.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

第四节线性方程组

考试内容

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Cramer)法则;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与相应的齐次线件方程组(导出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考试要求

1.会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2.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和无解的判定方法。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5.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第五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考试内容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相似对角矩阵。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掌握矩阵特征值的性质,掌握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

2.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掌握相似矩阵的性质,了解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

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大学数学专业教材《数学分析》.

5.大学数学专业教材《高等代数》.

"语文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语文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是报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初试科目。本科目满分300分,考试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每部分所占分值各为100分。

第一部分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100分)

第一章语文学科论

考核要求:

1、系统掌握语文学科发展史的知识,了解单独设科以前的语文教育和单独设科以后的语文教育发展状况;

2、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现代语文学科的地位与功能,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现代语文教育系统的构成与特征,现代语文教育系统的功能。

考核内容:

第一节单独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一、古代语文的情感教育

二、古代语文的认知教育

第二节单独设科后的语文教育

一、现代史阶段的语文教育

二、当代史阶段的语文教育

第三节语文学科的性质

一、现代语文学科的性质

二、现代语文学科的地位与功能

三、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的区别

第四节现代语文教育系统

一、现代语文教育系统的构成

二、现代语文教育系统的特征:整体性、闭合性、开放性。

三、现代语文教育系统的功能:认知教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技能教育功能、调节控制功能。

第二章语文课程论

考核要求:

1、系统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与功能;

2、理解语文课程发展历史轨迹,掌握诗教课程、文教课程、国语国文课程以及现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与教育功能;

3、理解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了解国外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特点;

4、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考核内容: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特征

即时性、选择性、生成性、个人性。

三、语文课程的功能

涵养言语能力、发展智慧结构、塑造美丽人生。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诗教课程

二、文教课程

三、国语、国文课程

四、语文课程

第三节语文课程标准

一、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1950年前后的变化;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950年前后的变化;

三、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变化;

第四节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含义;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

三、语文教材的内容;

四、语文教材的作用;

五、语文教材的编排原则与使用要求;

六、新课程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

七、国外语文教材变化及特点。

第三章语文教学论

考核要求:

1、全面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理论;

2、了解和掌握语文参与式学习的理念、特征、教育功能、设计与实施要求;

3、了解和掌握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方式和要求。

考核内容:

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特点原则与步骤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范式

第二节语文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关系;

三、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语文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二、教学模式的性质和作用

三、国外有影响的教学模式

四、国内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模式

第四节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的内涵

语文教学方法的类

第五节语文课程评价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二、语文课程评价实施的原则: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常用方法和类型

第六节语文参与式学习

一、参与式学习的的基本含义

二、参与式学习的特征与教育功能

三、参与式学习的设计原则

四、参与式学习的设计要求

第七节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含义与阅读教学的作用

二、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

三、阅读量化训练的方法

四、阅读教学的原则

五、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八节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含义

二、写作的心理过程与写作能力发展规律

三、写作训练的体系

四、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五、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九节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十节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二、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三、综合性学习的原则

四、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四章语文教师论

考核要求:

掌握语文教师基本素质及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教师基本素质要求、语文教师校本教研、语文教师行动研究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考核内容: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语文教师的情感品质

二、语文教师的智力品质

三、语文教师的技能品质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校本教研理论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性质

二、语文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三、语文校本教研的方式

四、校本语文课程建设

第三节语文课程行动研究

一、语文课程行动研究的含义与特征

二、语文课程行动研究的过程

三、语文课程行动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

参考书目:

1、靳健、石义堂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部分古代汉语(100分)

考核要求

本部分考试内容以中华书局版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为主要参考书,以第一、二册为重点考核内容,总分值为100分。要求考生掌握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以及汉字构造和工具书使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有一定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背诵以及古书注解的相关内容。具体考核要求为:

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一)词汇部分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掌握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情况;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含义;理解区别单音词、复音词及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方法。

2、识记指定教材通论、文选及常用词部分所举的词例。

3、理解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等概念。

(二)汉字部分

1、识记许慎给"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所下的定义;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了解常用汉字部首的意义及其构形功能。

3、能区别古今字和异体字;能区别指定教材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说明"部分所列繁简字在古文献中的不同意义;能写常用字的繁体形式。

(三)语法修辞部分

1、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基本特点;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不同形式;掌握古汉语被动及动量表达的基本形式;掌握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特点及其语法条件;掌握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对以上句式均能举例说明。

2、理解文言句末语气词"也"、"矣"、"焉"、"哉"、"乎"、"欤"、"邪"及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惟"的基本用法,并能举例说明。

3、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及特殊指示代词"者"、"所"的基本用法,并能举例说明;能说明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使用较少的原因及尊称、谦称的常见形式。

4、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副词"不"与"弗"、"毋"与"勿"的用法与区别;理解"未"、"莫"、"非"等的基本用法,并能举例说明。

5、掌握连词"而"、"以"、"则"、"然"等的基本用法;掌握介词"以"、"于"、"为"、"之"的主要用法,并能举例说明。

6、能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词尾。

7、了解指定教材所讲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二、古文阅读与理解

在熟读理解或背诵指定教材文选获得一定语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正确地标点、解释和翻译一般文言文。具体要求请参考考核内容中的文选部分。

考核内容

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

必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背诵)

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

必读篇目:

冯谖客孟尝君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触詟说赵太后

通论

(五)汉字的构造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

必读篇目:

《论语》部分全读;背诵《颜渊季路侍》《侍坐》《季氏》

通论

(七)判断句,也字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九)否定句,否定词

(十)疑问句,疑问词

第四单元

文选《孟子》

必读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许行舜发于畎亩之中(背诵)

通论

(十一)词类的活用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第五单元

文选先秦诸子

必读篇目:

《老子》:教材所选四章全部阅读背诵;

《庄子》:百川灌河(背诵)惠子相梁(背诵)运斤成风(背诵)

通论

(十三)连词,介词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背诵篇目:

关雎卷耳桃夭静女黍离硕鼠

通论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

必读篇目:

山鬼(背诵)卜居

通论

(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第八单元

文选《史记》《汉书》

必读篇目:

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

通论

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第二册[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第三册[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第四册[通论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

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理解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具备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做概括性表述,或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证、评述,或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文学(100分)

考核内容与要求

本部分考试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4册)和中华书局版袁行霈、许逸民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4册)为主要参考书,总分值为100分。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同时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文学现象与作品的能力。此外,应有一定量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积累。具体考核内容与要求为: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三章东汉文人诗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三章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

第四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

第二章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

第四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五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

第二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三章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四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五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六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李清照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成就。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三章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四章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三章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

第四章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五章《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历史教育综合(含历史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38)

一、考试说明与要求

历史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历史教学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每部分分值各为100分,满分300分。

历史教育综合科目着重考察考生对历史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历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考生掌握历史教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力求站在当前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具体、全面地理解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考者须熟悉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和进展,了解我国的历史教育目标、新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任务及基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课程内容;历史学习方式、方法与策略;历史学业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同时,应考者须具备历史学专业背景,熟练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了解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二、考核评价目标

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流变,把握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

2.在了解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论基础上,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性质、功能;

3.掌握历史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4.掌握基本的学业评价方式与方法,能够运用多元评价理念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

5.掌握历史教学科研的常用方法;

6.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

7.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8.了解和把握史学动态与前沿,理解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三、考核内容

(一)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育目标论

第一节历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第三节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与内涵及其作用

第四节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变革

第五节国外历史教育目标概说

第六节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论

第一节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设置沿革

第三节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材论

第一节历史教材类别及作用

第二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研究

第四节21世纪的历史教科书

第四章中学历史学习论

第一节学习理论与历史学习

第二节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效率

第三节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

第四节中学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

第五节历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

第四节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

第六章中学历史学业评价论

第一节课程评价理念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二节历史学业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师论

第一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

第四节历史教师的素养与教学研究

第八章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

第一节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价

第二节国共两党的抗战评说

第三节新史观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第二节中法战争

第三节中日战争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第二节维新运动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六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第七章北洋政府的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第三节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第五节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六节军阀混战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八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与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

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第九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与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第一节国民政府的"统一"与中国革命的低潮

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与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

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第十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第一节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与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

第三节长征

第四节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和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第六节西安事变与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第十一章抗日战争

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

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与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第三节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十二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与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的斗争

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十三章近代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二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第三节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节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与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国性的大动乱

第二节"斗、批、改"运动与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和受挫

第三节"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与"四人帮"的覆灭

第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

第二节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第三节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七章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四、参考书目

1.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主编:《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巩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

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物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39)

Ⅰ、考试性质

《物理教育综合(含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学)》专业综合考试是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命题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的与物理教学相关的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西北师范大学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物理教育综合(含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包括物理教学论和普通物理学的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物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物理教学论约150分

普通物理学约150分

Ⅳ、考查内容

物理教学论

【考查目标】

1.正确理解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3.能够将物理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一、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

(三)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过程和原则

(一)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概述

(二)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三)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三、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

(一)常用教学模式

(二)常用教学方法

(三)常用教学策略

四、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物理教学资源概述

(二)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实验室及多媒体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生活与社会环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二)模块和单元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四)如何进行说课

六、物理实验教学

(一)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二)演示实验教学

(三)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七、物理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二)学生的前概念

(三)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四)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八、物理规律教学

(一)物理规律的特点

(二)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三)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九、物理练习教学

(一)物理练习的作用和形式

(二)解答物理计算题的策略

(三)物理练习教学

十、中学物理复习教学

(一)物理复习的意义

(二)复习的种类和方法

(三)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十一、中学物理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二)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

十二、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有关评价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常用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三)物理测验的编制和评价

(四)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

普通物理学

【考查目标】

1.能够深入理解普通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能够灵活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质点运动学

(一)空间和时间

(二)直线运动

(三)平面曲线运动

(四)相对运动

二、牛顿定律动量定理

(一)牛顿定律

(二)相互作用力

(三)惯性力

(四)动量定理

三、机械能定理

(一)动能定理

(二)保守力与势能

(三)机械能定理

(四)碰撞

四、角动量定理

(一)角动量定理

(二)质点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三)对称性与守恒律

五、质心刚体

(一)质心

(二)刚体定轴转动

(三)刚体平面平行运动

(四)刚体定点转动刚体平衡

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

(二)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性质

(三)简谐振动的合成

(四)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五)波运动学描述

(六)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

(七)波的能量波的强度

(八)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反射和折射

(九)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

(十)多普勒效应

七、气体动理论

(一)状态过程理想气体

(二)分子热运动和统计规律

(三)气体动理论的压强公式

(四)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五)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六)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七)玻尔兹曼分布律重力场中粒子按高度的分布

(八)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及平均自由程

(九)气体内的迁移现象

(十)真实气体范德瓦耳斯方程

(十一)物态和相变

八、热力学基础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

(三)绝热过程。多方过程

(四)焦耳一汤姆孙实验真实气体的内能

(五)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六)热力学第二定律

(七)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

(八)熵

(九)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九、真空中的静电场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电场强度

(三)高斯定理

(四)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

(五)等势面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六)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

十、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一)静电场中的导体

(二)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

(三)电容器的电容

(四)电介质及其极化

(五)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六)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

(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静电场的能量

十一、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

(一)电流密度电流连续性方程

(二)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电动势

(三)欧姆定律焦耳一楞次定律

(四)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五)金属导电的经典电子理论

十二、真空中的恒定磁场

(一)磁感应强度磁场的高斯定理

(二)毕奥一萨伐尔定律

(三)安培环路定理

(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及其运动

(五)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十三、磁介质中的磁场

(一)磁介质顺磁质和抗磁质的磁化

(二)磁化强度磁化电流

(三)磁介质中的磁场磁场强度

(四)铁磁质

十四、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定律

(二)动生电动势

(三)感生电动势有旋电场

(四)涡电流

(五)自感和互感

(六)磁场的能量

十五、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

(一)位移电流

(二)麦克斯韦方程组

(三)电磁场的物质性

(四)电磁场的统一性电磁场量的相对性

十六、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辐射和传播

(二)电磁波的性质

(三)电磁波的能量

(四)电磁波谱

十七、波动光学

(一)光源单色光

(二)分波面双光束干涉

(三)分振幅薄膜干涉

(四)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五)夫琅禾费单缝衍射

(六)平面衍射光栅

(七)自然光与偏振光

(八)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

(九)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

(十)光的双折射

(十一)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偏振光的干涉

十八、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

(一)热辐射普朗克的量子假设

(二)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三)康普顿效应

(四)氢原子光谱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五)德布罗意波波粒二象性

(六)不确定关系

Ⅴ、参考书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程守洙.普通物理学(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程守洙.普通物理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生物教育综合(含生物教学论、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40)

一、考核要求

《生物教育综合》是为课程与教学论(生物)方向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生物教育综合》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择优录取、确保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在考试形式和和试卷结构等方面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