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105民商法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105民商法学考研大纲

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105民商法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2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30105民商法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第一部分《法理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2)

一、考核要求

1、考生应当准确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考生应当准确掌握法理学原理及相关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逻辑。

3、考生应当能够综合分析各种法律问题和法律规则背后所包含的法理思想和法理精神。

4、考生应当了解法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5、考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表达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考生对法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法理学前沿问题的了解程度;

2、考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综合法学理论素养;

3、考生综合应用法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生进行法律研究的基础及进一步培养的潜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编法学导论

第一章法学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

第二章法理学概述

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第二节中国法理学

第三节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

第二编法的本体

第四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概念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法的本质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法的作用

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第一节法的渊源

第二节法的分类

第三节法的效力

第六章法的要素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

第二节法律概念

第三节法律规则

第四节法律原则

第七章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体系释义

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第八章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第二节权利和义务概念

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第四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九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释义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十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一节法律责任释义

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

第十二章法律程序

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

第二节正当法律程序

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十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法的起源

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

第十四章法律演进

第一节法律演进概论

第二节法律继承

第三节法律移植

第四节法制改革

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

第一节全球化概论

第二节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

第四编法的运行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

第二节立法体制

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第四节立法的原则

第十七章法的实施

第一节守法

第二节执法

第三节司法

第十八章法律职业

第一节法律职业概述

第二节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

第三节法律职业制度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

第二节法律推理

第三节法律解释

第四节法律论证

第五编法的价值

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

第一节法的价值释义

第二节法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法与秩序

第二节法与自由

第三节法与效率

第四节法与正义

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

第一节人权的概念

第二节法对人权的保护

第六编法与社会

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

第一节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

第四节法与民主

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

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

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

第三节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

第一节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法与道德

第三节法与宗教

第四节法律文化

第二十六章法治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法治的概念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三节法治与和谐社会

四、参考书目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第二部分《宪法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03)

一、考核要求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学科,在法学体系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以宪法、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堪称"治国安邦之学"。该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泛,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宪法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具备较宽泛的相关知识储备,特别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

《宪法学》要求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熟悉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以及相关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发现国内外宪政的运作规律,切实关注和分析国际国内的社会现实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为使具有突出学术专长和培养潜质的人才脱颖而出,本考试大纲根据以上法学专业宪法学、行政法学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注重人才选拔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考试考核内容。适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比例,真正体现考试考核的灵活性。

三、考核内容

绪论

第一节宪法学的内涵

一、宪法学的概念

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

第二节宪法学的基本问题

一、公民权利

二、国家权力

三、宪法学的基本问题概念

四、宪法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成因

第三节学习宪法学的意义

一、学习宪法学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方法论意义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分类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宪法释义

一、辞源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

二、法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

三、宪法的特征

第二节宪法的本质

一、关于宪法本质说的评介

二、宪法的本质

第三节宪法的分类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三、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

四、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第四节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二、宪法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宪法的表现形式

四、宪法结构涵义

五、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

第五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人权原则

二、人民主权原则

三、权力制约原则

四、法治原则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外国宪法的产生

二、外国宪法的发展

三、外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中国宪法的产生与演变

二、1949年以后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宪法与宪政

第一节宪政概述

一、宪政释义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三、宪政的特征

第二节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

第四章宪法的制定、修改与解释

第一节宪法的制定

一、制宪与制宪权

二、制宪权主体与制宪机关

三、制宪程序

第二节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修改的概念、必要性、限制、方式和程序

二、新中国修宪的方式

第三节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的内涵、意义、类型、方法、原则和程序

二、中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第五章宪法的实施与保障

第一节宪法监督概述

一、宪法监督的概念

二、宪法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三、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具体审查与抽象审查;违宪审查、起诉审查与提请审查

第二节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内涵、模式

二、违宪责任的种类及形式

第三节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

三、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形式概述

一、国家形式的概念

二、国家形式与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种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种类及决定因素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特别行政区

第四节国家标志

一、国家标志的概念

二、宪法规定国家标志的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七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一、公民、国民、国籍;人民

二、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

四、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三、人身自由

四、宗教信仰自由

五、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六、特定人的权利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照法律纳税

六、其他方面的义务

第四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一、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主要特点

二、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与自由的原则

第八章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历史发展

二、选举制度的作用

三、选举制度的类型

四、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普遍选举原则

二、平等选举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选举原则

五、选举的保障原则

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二、间接选举程序

三、我国几种特殊的选举

第四节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代表的罢免

二、代表的辞职

三、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第九章国家机构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分类

二、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发展概况

三、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第二节代议机关

一、代议机关概述

二、代议机关的缘起与发展

三、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的界定、职能和分类

二、我国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四节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国务院

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节司法机关

一、司法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审判机关

三、我国的检查机关

第六节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一、军事机关概述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十章政党制度

第一节政党制度概述

一、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概述

二、政党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大陆现有政党(中共、民革、民盟、民进、民建、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界定和演变、宪法基础和基本内容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发展、性质和职能

四、参考书目

1.周叶中:《宪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林来梵:《宪法学讲义》,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部分《民法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4)

一、考核要求

1、考生应当准确掌握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并准确掌握每一规则背后的支撑理论、规则的优缺点、历史演进等。

2、考生应当准确掌握民法各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民法制度之间的配合、制约与逻辑关系。

3、考生应当能够应用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则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民法各种制度进行实例解析。

4、考生应当了解民法学的前沿问题。

5、考生应当具有民法思维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考生对民法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民法前沿问题的了解程度;

2、考生的民法思维能力;

3、考生的综合应用民法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生进行法律研究的基础及进一步培养的潜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含义

1、民法的涵义

2、民法的语源

3、实质民法和形式民法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第二节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二、民法为权利法

三、民法为私法

四、民法为市民法

五、民法为实体法

第三节民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民法与商法

二、民法与经济法

三、民法与婚姻家庭法

第四节民法的渊源和效力

一、民法的渊源

二、民法的效力

1、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即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即地域上的适用范围

3、民法对人的效力即对人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第二节各民法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

三、诚实信用原则

四、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事件

2、行为

三、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第四节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

一、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含义

2、民事权利的分类

3、民事权利的行使

4、民事权利的保护

二、民事义务

三、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2、民事责任的分类

3、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第四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第三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

二、监护的设立

三、监护人的职责

四、监护人的更换、撤换和终止

第四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1、宣告失踪的概念和意义

2、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

3、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4、失踪宣告的撤销

二、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的条件和效果

2、死亡宣告的撤销

第五章法人

第一节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三、法人的历史沿革和本质

四、法人的分类

第二节法人的设立

一、法人设立的含义

二、法人设立的原则

三、法人设立的程序

第三节法人的民事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第四节法人的机关

一、法人机关的含义

二、法人机关的种类

三、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四、法人机关与法人的关系

第五节法人的财产与责任

一、法人的财产

二、法人的责任

第六节法人的变更与终止

一、法人的变更

二、法人的终止

三、法人的清算

第六章非法人组织

第一节非法人组织概述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二、非法人组织的种类

第二节合伙

一、合伙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伙的分类

三、合伙的内部关系

四、合伙与第三人的关系

五、入伙与退伙

六、合伙的解散与清算

第三节其他非法人组织

一、法人分支机构

二、个人独资企业

三、个体工商户

四、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七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概述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

2、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3、法律行为是能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合法行为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

3、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

4、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

5、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6、要因法律行为与不要因法律行为

7、生前法律行为与死后法律行为

8、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四、法律行为的形式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1、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2、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

第三节无效法律行为

一、无效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无效法律行为的种类

三、无效法律行为的后果

第四节可撤销、可变更的法律行为

一、可撤销、可变更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种类

三、可撤销、可变更法律行为的撤销

第五节效力特定民事行为

一、效力待定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效力待定法律行为的类型

1、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双务行为

2、无权代理行为

3、无权处分行为

4、欠缺债权人同意的债务移转行为

第八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

二、代理的特征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2、代理人代理进行的主要是法律行为

3、代理人独立为代理行为

4、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

5、代理人实施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三、代理的分类

1、委托代理、指定代理和法定代理

2、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

3、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4、本代理和再代理

第二节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

二、代理权的授予

三、代理权的行使

四、代理权的消灭

第三节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

一、无权代理的含义

二、狭义无权代理

三、表见代理

1、表见代理的概念和构成

2、表见代理的常见情形与后果

第四节代理关系的消灭

一、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

二、代理关系消灭的效果

第九章诉讼时效与期限

第一节概述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一、诉讼时效的起算

二、诉讼时效的中止

1、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

2、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和时间

3、诉讼时效中止的后果

三、诉讼时效中断

1、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

2、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3、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4、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

四、诉讼时效的延长

第三节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后果

一、关于诉讼时效效力的诸学说

二、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效果

1、权利人之胜诉权消灭

2、义务人之自愿履行

第四节期限

一、期限的概念和意义

二、期间的分类

1、任意性期间和强行性期间

2、确定期间、相对确定期间和不确定期间

3、连续期间和不连续期间

4、法定期间、指定期间和意定期间

5、普通期间和特殊期间

三、期限的确定与计算

第十章人身权

第一节人身权法律关系

一、人身权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1、人格利益

2、身份利益

第二节人身权种类和内容

一、生命、身体、健康权

二、姓名权、名称权与肖像权

三、名誉权与荣誉权

四、自由权

五、人格尊严权与隐私权

六、身份权:亲权、亲属权、配偶权

第三节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一、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1、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2、民法对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二、人身权的保护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1、关于死者人身权的保护问题

2、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问题

3、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问题

4、关于侵害名誉权的认定问题

5、关于民事制裁措施的适用问题

第十一章物权概述

第一节物权与物权法

一、物权

1、物权的概念

2、物权的性质与地位

3、物权的特征

二、物权法

1、物权法的概念

2、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物权的效力

一、物权的排他效力

二、物权的优先效力

1、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2、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三、物权的追及效力

四、物上请求权效力

第三节物权的分类

一、所有权与他物权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三、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四、本权与占有

五、普通物权与准物权

第四节物权的变动

一、物权变动的概念

二、物权变动的原因

三、物权变动的要件

第五节物权的公示

一、物权公示概述

二、不动产物权的公示:登记

三、动产物权的公示:占有与交付

四、物权公示的公信力

第十二章所有权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三、所有权的种类

第二节所有权的权能

一、占有权能

二、使用权能

三、收益权能

四、处分权能

五、排除他人干涉、妨害的权能

第三节所有权的取得

一、原始取得

二、继受取得

第四节不动产所有权

一、不动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种类

1、土地所有权

2、房屋所有权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拟有权和共有权

三、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3、相邻关系的种类

第五节动产所有权

一、善意取得

1、善意取得的概念

2、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3、善意取得的效力

二、先占

三、拾得遗失物

四、发现埋藏物

五、添附

第六节共有

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按份共有

1、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2、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3、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

三、共同共有

1、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2、共同共的内部关系

3、共同共有的外部关系

4、我国共同共有的主要类型

四、共有财产的分割

第十三章用益物权

第一节概述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

二、用益物权的特征

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概念

二、取得和期限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保护

第三节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概念及特征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及期限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保护

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

一、取得

二、法律保护

第四节地役权

一、概念及特征

二、权利内容

三、权利行使

四、权利保护

第十四章担保物权

第一节概述

一、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担保物权的设定

三、担保物权的内容及行使

四、担保物权的消灭

第二节抵押权

一、抵押权的概述

1、抵押权的概念

2、抵押权的性质和特征

二、抵押权的主体和客体

三、抵押权的设立

四、抵押权的效力

1、抵押权的效力范围

2、抵押权的优先效力

3、抵押权的保全效力

4、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效力

5、抵押权的追及效力

6、抵押权的实行效力

五、特殊抵押

1、共同抵押

2、最高额抵押

3、财团抵押

4、法定抵押权

第三节质权

一、质权概述

二、动产质权

1、动产质权的概念

2、动产质权的设立

3、动产质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4、动产出质人的权利与义务

5、动产质权的消灭

三、权利质权

1、权利质权概述

2、权利质权客体

3、权利质权的设立

4、权利质权的保全

5、权利质权的实行

第四节留置权

一、留置权概述

1、留置权的概念

2、留置权的特点

二、留置权成立与消灭

1、留置权的成立

2、留置权的消灭

三、留置权的效力

1、留置权的效力范围

2、留置权人的权利

3、留置权人的义务

第十五章占有

第一节占有概述

一、占有与占有权

二、在物权法中建立占有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占有的分类

一、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

二、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

三、自己占有和辅助占有

四、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

五、正权原占有与无权原占有

六、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

七、有瑕疵占有与无瑕疵占有

八、准占有

第三节占有的效力

一、权利推定

二、即时取得

三、占有物的使用收益

四、占有人对返还原物请求人的权利与义务

五、占有人的物上请求权

第十六章债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债与债权法

一、债的概念

二、债的法律特征

三、债权法的及其地位

第二节债的发生根据

一、债的发生根据概论

二、我国债的发生根据

1、合同

2、侵权行为

3、不当得利

4、无因管理

5、债的其他发生根据

第三节债的分类

一、合同之债和非合同之债

二、特定物之债和种类物之债

三、单一之债和多数人之债

四、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

第四节债的履行

一、债的履行的含义及意义

二、债的履行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

2、协作履行原则

3、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

三、债的履行的具体要求

1、履行主体

2、履行标的

3、履行期限

4、履行地点

5、履行方式

6、履行的顺序

第五节债的不履行

一、债不履行的概念及种类

1、全部不履行

2、部分不履行

3、履行迟延

二、债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1、全部不履行的责任

2、部分不履行的责任

3、履行迟延的责任

第六节债的转移

一、债的转移的概念

二、债权转让

三、债务承担

四、债权债务概括转移

第七节债的担保

一、债的担保的概念及意义

二、保证

三、定金

第八节债的保全

一、债权人的代位权

二、债权人的撤销权

第九节债的消灭

一、债的消灭的概念

二、债的消灭的原因

三、债的消灭的法律后果

第十七章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

第一节不当得利之债

一、不当得利之债的概念

二、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

三、不当得利之债的履行

第二节无因管理之债

一、无因管理之债的概念

二、无因管理之债的构成要件

三、无因管理之债的履行

第十八章合同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合同与合同责任

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二、合同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合同的分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二、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三、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四、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五、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六、主合同与从合同

七、为订约当事人利益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八、计划合同与非计划合同

第三节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

1、要约

2、承诺

二、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三、合同成立要件及合同生效要件

四、缔约过失责任

第四节合同的形式、条款和解释

一、合同的形式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二、合同的条款

1、合同的主要条款

2、合同的普通条款

三、合同的解释

第五节格式合同

一、格式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对格式合同的规则

第六节合同的变更和解释

一、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概念

二、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三、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方法

四、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效力

第七节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

二、后履行抗辩权

三、不安履行抗辩权

四、不安履行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

第十九章继承制度概述

第一节继承概述

一、继承概述

二、继承制度的本质

第二节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二、男女继承权平等的原则

三、养老育幼原则

四、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五、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第三节继承权

一、继承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继承权的取得和丧失

三、继承权的放弃

1、继承权放弃的概念

2、继承权放弃的方式

3、继承权放弃的效力

四、继承权的恢复

五、继承权的行使

第四节继承权的保护

一、继承权回复请求权的概念

二、继承权回复请求权的行使

三、继承权回复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第二十章法定继承

第一节法定继承概述

一、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

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配偶

2、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3、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1、法定继承人继承顺序的概念和特征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第三节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一、代位继承

1、代位继承的概念和性质

2、代位继承的条件

3、代位继承人的应继承份额

二、转继承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第四节遗产份额的确定

一、遗产份额的确定原则

二、非继承人酌情分得遗产的权利

第二十一章遗嘱

第一节遗嘱继承

一、遗嘱及其形式、内容和有效要件

1、遗嘱的概念和特征

2、遗嘱的形式

3、遗嘱的内容

4、遗嘱的有效条件

5、遗嘱的效力

二、遗嘱的变更、撤销和执行

1、遗嘱的变更和撤销

2、遗嘱的执行

第二节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一、遗赠的概述

1、遗赠的概念和特征

2、遗赠与遗嘱继承、赠与的区别

二、遗赠扶养协议

第二十二章有关继承的其它问题

第一节继承的开始

一、继承开始的时间

二、继承开始的地点

三、继承开始的通知

第二节遗产的概念和范围

一、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遗产的范围

三、遗产的保管

四、遗产的确定

第三节遗产的分割及债务的清偿

一、遗产分割的原则和方式

1、遗产分割的原则

2、遗产分割的方式

二、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

1、被继承人债务的范围

2、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原则

3、遗产债务的清偿方法

4、遗产债务的清偿时间

第四节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处理

一、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范围

二、"五保户"的遗产处理

第二十三章民事责任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民事责任的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

二、民事责任的特征

三、民事责任同其他法律责任及民事义务的区别

1、民事责任同刑事责任的区别

2、民事责任同行政责任的区别

3、民事责任同民事义务的区别

第二节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的违法性

二、损害事实

三、因果关系

四、主观过错

第三节免除民事责任的条件

一、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权利损害的

二、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使合同不能履行或造成自己权利损害的

三、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害而无不当或未超过必要限度的

第四节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公平责任原则

第五节民事责任的分类

一、合同责任与非合同责任

二、单方责任与双方责任

三、按份责任、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

四、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

第六节民事责任的方式

一、民事责任方式的概念和性质

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方式及其分类

三、民事责任方式的适用

四、赔偿损失的计算和处理

第二十四章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第一节侵权行为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

二、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

三、侵权行为的分类

第二节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一、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

二、侵权民事责任的性质

第三节归责原则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二、我国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三、过错责任原则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四节抗辩事由

一、抗辩事由的概念

二、抗辩事由的分类

第五节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概述

二、客观要件

1、损害事实

2、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主观要件

1、过错的概念

3、过错的形式

3、过错的判断

4、过错推定

四、多数人侵权的责任规则

五、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第六节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二、医疗损害责任

三、产品责任

四、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五、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六、高度危险责任

七、物件损害责任

第七节侵权损害赔偿

一、概述

1、损害赔偿的原则

2、损害赔偿的分类

二、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

1、直接侵害财产权利时财产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

2、侵害人身权利时财产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

3、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赔偿额

三、特定条件下的损失分担

1、受益人对侵害的损失补偿

2、损失分担

第二十六章违约民事责任

第一节违约民事责任概述

一、违反合同行为的概念和表现

二、违约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违约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特点和免责事由

一、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特点

二、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三、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

第三节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

一、继承履行

二、损害赔偿

三、违约金

四、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四、参考书目

1.张玉敏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卫国主编:《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二部分《刑法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4)

一、考核要求

1、考生应当准确掌握刑法学总论当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并准确掌握刑法总论各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其之间的配合、制约与逻辑关系。

2、考生应当能够应用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则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刑法各种制度进行实例解析。

3、考生应当了解刑法学的前沿问题。

4、考生应当具有刑法思维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考生对刑法总论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刑法前沿问题的了解程度;

2、考生的综合应用刑法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生进行法律研究的基础及进一步培养的潜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

一、刑法的定义

1、刑法的形式定义

2、刑法的实质定义

二、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1、广义刑法

2、狭义刑法

第二节刑法的属性和特征

一、刑法的属性

二、刑法的特征

第三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

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一、刑法的体系

二、刑法的解释

第五节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

2、刑法的时间效力包含的内容,即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和刑法的溯及力

3、刑法的溯及力

第二章犯罪概念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

一、外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二、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第三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构成的一般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1、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第二节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1、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

2、犯罪客观方面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3、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

二、危害社会的行为

1、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概念

2、危害社会的行为的两个特征,

3、危害社会的行为的类型

三、危害社会的结果

1、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概念

2、明确危害社会的结果同犯罪客体的内在有机联系

3、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我国刑法中的五种规定及其意义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概念

2、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3、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4、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6、作为因果关系的特殊性

7、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第四节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概述

1、犯罪主体的概念

2、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3、单位犯罪的概念

4、我国刑法规定成立单位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刑事责任年龄

1、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2、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三、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2、刑事责任能力的确认

第五节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

三、犯罪故意

1、犯罪故意的概念

2、犯罪故意的特征

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四、犯罪过失

1、犯罪过失的概念

2、犯罪过失的两个方面的特征

3、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五、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六、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第四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定义

二、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

三、过失犯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节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标准

二、犯罪既遂的形态

1、结果犯

2、危险犯

3、行为犯

三、犯罪既遂的处罚原则

第三节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

第四节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

三、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

第五节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二、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行为的定性

三、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第五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1、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

2、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

3、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一罪与数罪

第一节一罪与数罪的概念

一、一罪与数罪的概念

二、罪数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

1、继续犯的概念

2、继续犯的构成特征

3、继续犯的处断原则

二、想象竞合犯

1、想象竞合犯的概念

2、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

3、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

三、结果加重犯

1、结果加重犯的概念

2、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特征

3、结果加重犯的处断原则

第三节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

1、连续犯的概念

2、连续犯的构成特征

3、连续犯的处断原则

二、牵连犯

1、牵连犯的概念

2、牵连犯的构成特征

3、牵连犯的处断原则

三、吸收犯

1、吸收犯的概念

2、吸收犯的构成特征

3、吸收犯的形式

4、吸收犯的处断原则

第七章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第一节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二、无过当防卫权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1、防卫过当的概念

2、防卫过当的基本特征

3、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二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二、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1、避险过当的概念

2、避险过当的基本特征

3、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八章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特征

三、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第二节刑罚的目的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

二、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

第九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一节刑罚的体系

一、刑罚体系的概念

二、我国刑罚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刑罚的种类

一、主刑

1、管制的概念与特征

2、拘役的概念及特征

3、有期徒刑的概念及特征

4、无期徒刑的概念及特征

5、死刑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附加刑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第十章量刑

第一节量刑的概念和原则

一、量刑的概念及其功能

二、量刑的特征

三、量刑的原则

第二节量刑的情节

一、量刑的法定情节

二、量刑的酌定情节

三、量刑情节的适用

第三节量刑制度

一、累犯

1、累犯的概念和意义

2、累犯的种类

3、一般累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

4、特别累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

5、累犯的刑事责任

二、自首

1、自首的概念

2、自首的种类

3、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4、特别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5、共同犯罪自首的认定

6、数罪自首的认定

7、过失犯罪的自首

8、自首与坦白的界限

9、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三、立功

1、立功的概念和意义

2、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3、立功犯的刑事责任

四、数罪并罚

1、数罪并罚的概念及特点

2、数罪并罚的原则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特征

4、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基本适用规则

5、不同法律条件下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规则

五、缓刑

1、缓刑的概念

2、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3、战时缓刑的适用条件

4、缓刑的考验期限

5、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察

6、缓刑的法律后果。

第十一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

二、刑罚执行的特征

三、刑罚执行的原则

第二节减刑

一、减刑的概念

二、减刑的条件

三、减刑后的刑期计算

四、减刑的程序

第三节假释

一、假释的概念

二、假释的条件

三、假释的考验期及其考察

四、假释的法律后果

五、假释的程序

第十二章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二、刑罚消灭的法定原因

第二节时效

一、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二、追诉期限

三、追诉期限的起算

第三节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

四、参考书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民事诉讼法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4)

一、考核要求

考试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较准确地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的定位和走向。能够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民事诉讼相关法律制度,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民事纠纷的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考生对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民事诉讼法学前沿问题的了解程度;

2、考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综合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素养;

3、考生综合应用民事诉讼法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生进行民事诉讼法律研究的基础及进一步培养的潜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第一节民事诉讼

一、民事冲突及其成因

二、民事冲突的救济方式

三、民事诉讼与非诉讼救济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三、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

二、民事诉讼法学体系

三、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方法

四、民事诉讼法学的重大研究方向

第二章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

第一节程序论与价值论

一、程序的含义

二、程序论与价值论

第二节程序正义的理论模式

一、法的正义与程序的正义

二、程序正义理念的理论模式

第三节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

一、公正性

二、正当性

三、对话性

四、迅速性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沿革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条件

一、法律规范

二、诉讼行为

三、事件

第二编总论

第四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二、基本原则的确立和分类

第二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

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适用

第三节法院调解原则

一、法院调解的历史发展

二、法院调解的内容

三、法院调解原则的适用

第四节辩论原则

一、辩论原则的内容

二、辩论原则的适用

第五节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内容

二、处分原则的适用

第六节检察监督原则

一、检察监督原则的内容

二、检察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第五章民事诉讼中的人民法院

第一节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职权

一、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

二、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

第二节法院对民事案件的主管

一、法院对民事案件主管的概念

二、法院对民事案件主管

第三节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组织

一、概说

二、审判组织的形式

三、陪审制

四、审判人员的回避

第六章管辖

第一节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

二、确立管辖原则

三、管辖的分类和种类

第二节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概述

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范围

第三节地域管辖

一、地域管辖概述

二、一般地域管辖

三、特殊地域管辖

四、专属管辖

五、协议管辖

第四节管辖权的异议和移送案件

一、管辖权的异议

二、移送案件

第五节指定管辖

一、指定管辖

二、管辖权的转移

第七章民事诉讼当事人

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概述

一、当事人的概念与特征

二、原告与被告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与当事人适格

四、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

五、可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其他组织

六、当事人的更换与诉讼权利的承担

第二节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的概念及其形成

二、必要共同诉讼

三、普通共同诉讼

第三节诉讼代表人

一、群体诉讼与诉讼代表人概述

二、必要共同诉讼的代表人诉讼

三、代表人的推选方法及代表人的权限

四、普通共同诉讼的代表人诉讼

五、当事人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第四节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与特征

二、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第八章诉讼代理人

第一节诉讼代理人概述

一、诉讼代理制度沿革

二、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诉讼代理人分类

一、法定诉讼代理人

二、委托诉讼代理人

第九章诉与诉权

第一节诉与诉权概述

一、诉

二、诉权

三、诉权的取得与消灭

第二节诉的构成

-、诉的构成和法律意义

二、诉讼当事人

三、诉讼标的

四、诉讼理由

第三节诉的类型

一、给付之诉

二、确认之诉

三、变更之诉

第十章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一节财产保全

一、财产保全的概述

二、财产保全的程序

三、财产保全错误的赔偿

第二节先予执行

一、先予执行概述

二、先予执行的程序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证据

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据界定

二、民事诉讼证据分类

第二节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当事人陈述

五、视听资料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第三节民事诉讼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

一、证明对象

二、证明标准

第四节民事诉讼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概述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五节法院收集证据

一、法院收集证据

二、证据保全

第六节质证与认证

一、质证

二、认证

第三编诉讼程序论

第十二章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

一、普通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二、普通程序的意义

第二节起诉与受理

一、起诉

二、受理

第三节审理前的准备

一、审理前准备的概述

二、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开庭审理

一、开庭审理的概述

二、回避

三、开庭审理的方式

四、开庭审理的程序

五、庭审笔录

六、审结期限

第五节对案件审理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一、撤诉

二、延期审理

三、缺席判决

四、诉讼中止

五、诉讼终结

第六节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概述

二、简易程序的特点

第十三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第二节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一、上诉的提起

二、上诉的受理

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

一、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

二、上诉案件的审理方式

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

一、上诉案件裁判的种类

二、第二审裁判的法律效力

第十四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发动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二、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三、人民检察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四、当事人申请再审

第二节再审案件的审理

一、指令再审与决定再审

二、再审的法院和审判组织

三、提审

第十五章法院裁判

第一节法院裁判概述

一、法院裁判的性质

二、法院裁判的种类

第二节判决

一、判决概述

二、判决的效力

第三节裁定

一、裁定的适用范围

二、裁定的法律效力

第四节决定

一、决定的适用范围

二、决定的效力

第五节调解书

一、调解书与调解协议

二、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第四编特殊程序论

第十六章民事非讼程序

第一节民事非讼程序概述

一、民事非讼案件的概念

二、民事非讼案件的特征

三、民事非讼程序的立法意图和特点

第二节特别程序

一、特别程序概述

二、选民资格案件的审判程序

三、宣告公民失踪和宣告公民死亡程序

四、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

五、认定财产无主程序

第三节督促程序

一、督促程序概述

二、支付令的申请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