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070902地球化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070902地球化学考研大纲

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070902地球化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26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消息,2015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070902地球化学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科最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本课程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地球的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常见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特征、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地质历史上地球生物演化概况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该准确掌握地质学特有的时空演化概念,尤其对岩石圈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四维动态演化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

一、考试内容

(一)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

(二)矿物

1.矿物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2.常见造岩矿物

(三)岩浆作用和岩浆岩

1.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

2.火山与火山活动

3.侵入岩的基本特征

4.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5.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

(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

1.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2.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3.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

2.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3.变质作用的类型

4.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

(六)地质年代学

1.相对地质年代

2.同位素地质年代与地质年代表

(七)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

2.地球内部构造

3.地壳

(八)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

2.褶皱与断层

3.地层的接触关系

(九)板块构造学基础

1.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2.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

(十)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风化作用的产物

(十一)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河流的形成

2.阶地的成因分类

3.河流的侵蚀作用

4.河流的搬运作用

5.河流的沉积作用

(十二)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

2.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3.海底沉积物

(十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湖泊概述

2.湖泊的沉积作用

3.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十四)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1.冰川地质作用基础

2.地下水地质作用基础

3.风的地质作用基础

(十五)地球的演化

1.地球的天文时期

2.隐生宙时期

3.显生宙时期

(十六)常见地质图件的识别

1.综合地层柱状图

2.地质图

二、考试要求

(一)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

1.较好地把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形态、大陆和大洋地形特征。

2.了解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矿物

1.准确掌握矿物的定义、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及力学性质。

2.熟悉常见造岩矿物的一般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三)岩浆作用和岩浆岩

1.准确掌握岩浆和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类型、鲍文反应系列等内容。

2.了解火山活动的主要现象及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喷发的基本类型、全球现今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3.掌握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的基本特点。

4.掌握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构造特征。

5.熟悉常见岩浆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的肉眼鉴定。

(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

1.较好地把握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特征。

2.掌握沉积岩常见的结构、构造特征。

3.熟悉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火山角砾岩、石灰岩、硅质岩)的肉眼鉴定特征。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熟悉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岩石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流体)。

2.了解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3.熟悉变质岩主要的结构、构造特征。

4.了解各种主要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特点。

5.熟悉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的肉眼鉴定特征。

(六)地质年代学

1.准确把握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标准,包括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穿插关系律。

2.准确理解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概念,掌握放射性衰变定律。

3.掌握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七)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包括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震源距等。

2.掌握地震的震源深度分类、成因分类。

3.掌握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

4.了解全球现今地震分布规律,包括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

5.了解地震波(纵波、横波、表面波)的基本特征。

6.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主要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地球的基本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各圈层的基本物态特征。

7.了解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特征、大洋地壳的基本结构特征、地壳均衡概念。

(八)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理解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基本特点。

2.熟悉岩层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掌握褶皱的几何要素(枢纽、轴面、翼、核)、常见褶皱类型及特点(基本类型:向斜、背斜;按照轴面产状、枢纽产状划分的类型)、褶皱的识别及形成时代。

4.掌握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包括节理和断层、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盘、位移、断距)、常见断层类型及特点(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断层的识别标志、确定断层形成的地质时代。

5.准确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入接触、喷发不整合)的特点及其地质意义。

(九)板块构造学基础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思想和证据。

2.了解大洋中脊、洋脊地震带、洋脊沉积物分布特征、两种大陆边缘、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热点等。

3.把握海底扩张的证据,包括古地磁学(地磁场转向、海底地磁异常条带)、海底年龄、转换断层。

4.掌握板块构造的含义、板块划分的依据、三大类板块边界(离散型、聚敛型、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全球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可能的驱动力。

5.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造山运动、成矿作用等之间的关系。

(十)风化作用

1.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3.了解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剖面、古风化壳、土壤。

(十一)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侵蚀作用方向。

2.掌握河流搬运作用的方式、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3.掌握河流沉积作用的一般特点、沉积的主要类型。

4.熟悉阶地的成因分类。

(十二)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海洋生物基本特征。

2.掌握波浪、潮汐、洋流、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3.掌握海洋沉积物的来源。了解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的基本特点。

(十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掌握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等基本知识。

2.掌握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3.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沉积作用及其矿产。

(十四)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1.准确掌握冰川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成冰作用、冰川冰、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期、间冰期、冰川活动的证据。

2.掌握地下水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孔隙度、透水性、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面、潜水、承压水、喀斯特地貌。

3.了解风的地质作用相关概念,包括吹扬、磨蚀、风积物、沙丘、沙漠、黄土、沙漠化。

(十五)地球的演化

1.大致了解地球的天文起源假说。

2.了解隐生宙时期大气圈和水圈成分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情况。

3.掌握显生宙时期生物的全面繁荣和快速演化。了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演化特点。

4.了解古地理变迁特点。

(十六)常见地质图件的识别

1.了解综合地层柱状图的一般内容、地层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岩浆岩与沉积岩层的相互关系等。

2.了解正规地质图的构成(图名、比例尺、国际分幅代号、主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图例等)。能够从地质图上读出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主要特点,通过读图能够总结出研究区区域地质发展史的信息。

三、主要参考书目

《普通地质学》同类教材不同版本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不指定特定教材。任何名称为《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基础》、《动力地质学原理》等教科书,都可以作为参考书。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并能很好地解释无机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等

考试内容:

1.物质状态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的vanderWaals方程,由分子运动论推导理想气体定律;掌握液体的蒸发,沸点;了解晶体的外形与内部结构。

2.原子结构

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晶格能;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灵活运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理解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键的共性改价理论和能带理论,金属晶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

4.氢和稀有气体

了解氢的成键特征,氢的性质、制备方法,氢的化合物氙的性质及化合物,稀有气体的空间结构。

5.化学热力学初步

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逆途径;

灵活运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了解反应方向概念,理解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状态函数熵和吉布斯自由能。

6.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掌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7.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灵活运用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与△rGmθ的关系,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8.溶液

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灵活运用溶解度原理和分配定律;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了解分散体系和溶胶的制备、性质,溶胶的电泳和粒子结构,溶胶的聚沉和稳定性,高分子溶液。

9.电解质溶液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盐的水解,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0.氧化还原反应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灵活运用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理解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熟练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电势图解及其应用。了解化学电池,电解。

11.卤素

了解卤素的通性,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12.氧族元素

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氧,臭氧,水,过氧化氢,硫及其化合物,掌握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

13.氮族元素

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砷、锑、铋及其化合物,盐类的热分解。

14.碳族元素

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15.硼族元素

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掌握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

16.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离子晶体盐类的水解性。

17.铜、锌副族

一般了解铜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理解IB族与IA族元素性质对比;

一般了解锌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理解IIB族与IIA族元素性质对比。

18.配位化合物

理解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理解并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

19.过渡金属(I)

一般了解钛、钒、铬、锰各分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理解物质显色规律以及呈色原因及影响因素。

20.过渡金属(II)

一般了解铁系、铂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

21.镧系及锕系元素

一般了解各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掌握镧系及锕系元素通性以及重要化合物。

22.原子核化学

一般了解核结构、理解核反应及核能释放。

参考教材:

1.《无机化学》第三版,曹锡章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无机化学》(修订版),张祖德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3.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原著:张淑民,修订:吴集贵,王流芳,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上册),1996(下册)出版。

本《地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地球化学是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不仅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也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水系、有机体的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它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问题,探索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目标集中于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及赋存形式、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及其它行星形成历史及演化等四大科学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的迅猛发展,地球化学理论发展更加迅速,研究方法更加先进,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宽广。本考试大纲限于无机地球化学范围,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无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各项实验分析手段,并能客观地解释实验分析数据,具有从地球化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元素丰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球的化学组成

3.地壳的化学组成

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化学组成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热力学基本定律

2.热力学状态函数

3.自然过程的方向判据

4.热力学平衡系统的表达

5.矿物固体溶液的混合性质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微量元素的概念

2.能斯特分配定律

3.岩浆过程中的微量元素

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自然界的放射性同位素

2.放射性衰变定律及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

3.各种放射性定年系统

4.同位素封闭温度及冷却年龄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分馏

2.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3.主要的稳定同位素系统

4.稳定同位素温度计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地壳和上地幔的基本特征

2.地幔的不均一性

3.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熟悉丰度和丰度体系、丰度系数、丰度各种表示方法(重量丰度、原子丰度、相对丰度)、陨石及其成分分类(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等基本内容。

2.熟悉地球的结构模型(地壳、地幔、地核)及各层的细分、地表圈层划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球的化学组成(地球元素丰度计算法、地球元素丰度特征)、地球元素分类(亲铁、亲铜、亲石、亲气、亲生物元素)等内容。

3.了解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不均匀性、随原子序数增大的特征、与整个地球的对比、偶数规则、四倍规则和壳层规则)、元素地壳丰度的意义。

4.大致了解地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掌握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概念、系统的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熵与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与绝对熵等基本内容。

2.对状态函数的本质(变化量与具体过程无关的性质)、焓、熵、Gibbs自由能等状态函数有较好的把握。

3.掌握系统自发演化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孤立系统的熵判据、任意系统的Gibbs自由能判据)。

4.深入了解地球化学热力学系统热力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的一般表达式、相律及其地质意义等内容。

5.掌握理想混合、非理想混合、正规溶液的概念、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等内容。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牢固掌握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等概念。

2.深入了解能斯特分配定律的来源、分配系数分类(简单分配系数、复合分配系数、对数分配系数、总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测定等内容。

3.熟悉岩浆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的意义,对部分熔融模型(批式部分熔融、连续分离熔融、多步熔融、带状或区域熔融、不一致熔融)、分离结晶模型(平衡分离结晶、连续分离结晶、多阶段分离结晶)等模型有初步了解。

4.掌握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的分配系数,掌握稀土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特征、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参数(总量、轻重稀土比值、异常系数、稀土参数图解)等内容。

5.了解微量元素在岩浆成岩过程鉴别、成岩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判别等方面的意义,及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准确掌握核素的概念、同位素的定义、同位素的分类。

2.掌握各种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电子捕获、重核裂变)、放射性衰变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半衰期、放射性衰变定律、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等。

3.了解U-Th-Pb法、Rb-Sr法、K-Ar法、Sm-Nd法、14C法、裂变年径迹法等地质年代学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对象。

4.掌握封闭温度的概念、冷却年龄的概念、同位素地质年龄解释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掌握稳定同位素比值、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稳定同位素标准、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表达方法等内容。

2.了解稳定同位素的物理分馏、动力分馏、平衡分馏、生物化学分馏等概念。

3.了解O、H、C、S等稳定同位素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4.掌握稳定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大致掌握岩石圈与板块基本概念、地壳类型(区段)划分、岩浆系列的划分(拉斑玄武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玄武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2.了解地幔的区域性不均一、层状不均一、亏损地幔与富集地幔的划分等。

3.了解原始地壳、大陆地壳的概念、地壳的增生与再造、TTG岩石组合、地壳生长的几种模式等。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韩吟文、马振东(2003)地球化学。第一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2陈道公、支霞臣、杨海涛(1994)地球化学。第一版。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矿床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矿床学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区域成矿等五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床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矿床类型及矿种的主要用途、分布规律、地质特征、成矿作用与控矿构造特点,了解其在勘查评价中的应用。分析理解矿床(组合)与岩石组合的内在联系。了解现代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解决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问题中的应用。熟悉部分典型矿床案例并能进行剖析,了解并初步掌握现代矿床学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与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矿床问题。

一、考试内容

(一)矿床学引论与矿床学的基本问题

熟悉矿床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矿床品位的动态变化、矿质来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掌握矿床成因与工业分类等知识。了解稳定同位素研究在研究成矿条件与矿质来源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二)岩浆熔融、结晶分异与岩浆矿床

岩浆作用过程,Cr、Cu-Ni、PGE等矿床的特点、成矿专属性。

(三)花岗岩矿床与伟晶岩矿床

花岗岩的分类与成矿,岩浆分异与演化作用,W、Sn、Mo、REE、Li、Be、Ta等矿产的特点。

(四)热液作用与热液矿床

斑岩矿床、矽卡岩矿床、热液脉状矿、浅成低温金银矿床特征与热液蚀变类型、分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五)现代海底热泉成矿作用与古代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结构、围岩蚀变、火山岩岩性与成矿元素组合、现代海底热泉活动等。

(六)沉积矿床与层控矿床

含机械沉积砂矿、蒸发沉积盐类矿床、化学与生物沉积矿床、喷流沉积作用、盆地演化、流体运移与成矿

(七)变质矿床和矿床的变质

含非金属矿产

(八)风化矿床、金属矿床的表生变化与次生富集作用

(九)矿田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十)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区域成矿规律、地史中的成矿演化

二、考试要求

考试题型分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述题、论述题四类。

总论(一)中,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床学的基本概念,熟悉矿床、矿体、矿石、脉石、工业品位、边界品位等基本概念,理解矿床品位的动态变化、矿质来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掌握矿床成因与工业分类等知识。了解稳定同位素研究在研究成矿条件与矿质来源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Rb-Sr法、Sm-Nd法、Ar-Ar法、普通U-Pb法、SHRIMP法中的某一种)的原理及其在成矿时代研究中的应用。并了解矿产与现代文明、矿业环境问题、矿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等问题。

各论(二~九)中,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常见矿床类型及矿种的主要用途、分布规律、地质特征、成矿作用与控矿构造特点,了解其找矿与评价要点。熟悉部分典型矿床案例并能进行剖析,分析理解矿床(组合)与岩浆组合或沉积建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了解成矿系列、成矿系统的概念、认识演化及其发展和应用,了解并初步掌握现代矿床学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与研究方法,分析矿区和矿带主导控矿因素,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类矿床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参考书:

1胡受奚,周顺之,刘孝善等,1982.《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2薛春纪,祁思敬,隗合明编著,2006《基础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3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1984,《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4地质矿产部地质词典办公室编辑,地质词典(四)矿床地质、应用地质分册。

本《岩石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岩石学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部分,本大纲也涵盖这三部分内容。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来源于岩石。岩石是地球演化的最直接记录,各种岩石中都蕴涵着地球岩石圈演化的丰富信息。尽管岩石学是个相对古老的学科,但越来越深入的岩石学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分析实验手段的进步,无论是岩石学理论还是天然岩石的研究都正在向纵深发展。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岩石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岩石学课程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三大类岩石最基本特征、研究方法、特定岩石的地质学意义,并具有从岩石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范围

(一)岩浆岩部分

1.岩浆与岩浆作用

2.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岩浆岩化学成分及其分类

4.超镁铁质岩类与镁铁质岩类

5.玄武岩类及其相关岩石

6.花岗岩类及其相关岩类

7.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

8.硅不饱和岩浆岩

9.岩浆的演化

(二)沉积岩部分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特征、分类方法

2.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

3.沉积作用和沉积物

4.成岩作用及其特点

5.他生沉积岩类

6.自生沉积岩类

(三)变质岩部分

1.变质作用基本概念、变质作用基本分类

2.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

3.变质反应和变质带

4.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

5.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

(四)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洋中脊的岩石组合

2.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

3.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

4.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

二、考试要求

(一)岩浆岩部分

1、掌握岩浆的概念及岩浆的形成与运移、岩浆的性质、岩浆的分异、混合作用和同化作用等特征。

2、对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有较准确的把握,掌握岩浆岩结构、岩浆岩特征构造的一般特征。

3、较准确掌握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深成岩的QAPF分类三角形、火山岩的TAS化学分类。

4、掌握各种镁铁质岩类(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常见的岩石共生组合及其成因、超镁铁岩的岩浆成因与非岩浆成因等特征。

5、掌握玄武岩系列的划分,基本了解常见的玄武质岩石种类。对于玄武岩浆的形成有初步了解。

6.掌握花岗岩及其相关岩类特征,包括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细晶岩和伟晶岩。了解花岗岩类的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结晶分异、混合岩化、深熔作用)、花岗岩的成因类型(I型、S型、A型及M形花岗岩)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7掌握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基本特征,包括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的搬运、堆积方式和火山碎屑岩相(喷发柱、湍流、涌流等)。

8、对硅不饱和岩浆岩有基本了解,了解金伯利岩、煌斑岩、碳酸岩类、碱性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9、了解岩浆的流变学性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

(二)沉积岩部分

1、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有准确的把握,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沉积岩颜色的成因类型、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冲刷构造、生物成因的生物扰动构造和叠层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掌握沉积岩分类方法。

2、对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有初步了解,包括风化、风化带中不稳定、准稳定和稳定矿物。

3、准确把握沉积作用,包括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物、复合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

4、准确掌握成岩作用及其特点,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胶结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史、悬挂式、镶嵌式)、胶结物的结构(非晶质和隐晶质,微晶结构、镶嵌粒状结构、介壳状结构、加大边结构)、胶结物的世代、重结晶作用。

5、了解他生沉积岩类,包括砾岩、角砾岩和沉积混杂岩、砂岩与粉砂岩、泥质岩的基本特征。

6、了解自生沉积岩类,包括碳酸盐岩、硅质岩、蒸发岩、磷质岩、铁质岩的基本特征。

(三)变质岩部分

1.对变质作用基本概念有较好的把握,包括变质作用的定义、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区别、地温梯度、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程度。

2.对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有较好的把握,例如常见的变质岩结构构造、变质岩命名准则、特殊岩石的命名。掌握根据结构构造恢复原岩的原理。

3.掌握变质反应和变质带相关概念,包括不连续反应、连续反应、特征变质矿物、等变线、等变带、巴罗型递增变质带、双变质带及其意义。

4.掌握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方法,包括平衡与非平衡矿物共生组合的鉴别标志、吉布斯相律、戈德史密特矿物相律、AFM共生图解及其应用。

5.对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尤其是区域变质岩(泥质、基性)、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四)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了解洋中脊的岩石组合总的特征、岩浆岩组合、蛇绿岩套。

2、了解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主要是岛弧、大陆边缘弧的岩浆岩组合。

3、了解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注重榴辉岩、蓝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

4、了解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包括洋岛火山岩、大陆溢流型玄武岩、大陆裂谷区的岩浆岩组合、斜长岩岩体、其它的大陆岩浆岩组合。

三参考书

陆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第一版,地质出版社,北京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070902地球化学

本《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第四纪时期冰川、海洋、沙漠、河流、 湖泊、动植物和人类等多方面的记录,分析总结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 理,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等),了解重要的客 观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

2.第四纪沉积物

3.地貌

4.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

2.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前第四纪气候变化

2.第四纪气候变化

3.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4.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第四纪哺乳动物

3.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

4.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

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第四纪下限问题与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4.新构造

5.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6.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

2.野外观察研究

3.室内实验室工作的选择

4.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

5.地貌图的编制

二、考试要求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掌握第四纪的概念及其由来;了解第四纪的特点;掌握第四纪的划分。

2.掌握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包括成因标志和成因类型);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

3.掌握地貌形态的概念及其测量指标;了解大、中、小型地貌的成因;认识地貌成因的旋回性。

4.认识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新构造运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各种测量方法。

2.熟悉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历史记录研究古环境的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了解前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情况。

2.熟悉第四纪气候标志;掌握第四纪气候分期和各气候期的环境特征。

3.掌握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尤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

4.熟悉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标志;认识海平面变化的机制;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5.熟悉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了解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现的多波动气候模式。

6.认识气候变化可能原因;了解未来气候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认识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了解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掌握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掌握第四纪各时期的哺乳动物群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时期重要的哺乳动物群的发展及其特征。

3.了解第三纪植物一般特征;了解现代植被分区;熟悉第四纪植物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指示意义。

4.了解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了解古人类的发展阶段与古文化期。

6.认识中国第四纪两大生物地理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认识第四纪下限问题;熟悉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熟悉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了解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认识新构造。

3.了解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4.熟悉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了解航空、卫星照片在第四纪研究中有哪些应用;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判读标志。

2.掌握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野外观察研究方法。

3.了解第四纪研究中的实验室工作方法。

4.认识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了解其编制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

曹伯勋主编.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 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并理解其间 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熟悉区域自然地理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 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及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相关分支专业,同时也适用于土地科学、生态学等相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和试卷结构(题型)

《自然地理学》考试为闭卷形式,考试时间总共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5分,总分50分。

2)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总分50分。

3)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总分50分

三、考试内容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地球的运转

4.地理坐标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7.地壳的物质组成

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9.大地构造学说

10.火山与地震

11.地壳的演变

(二)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2.大气水分和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5.气候变化

6.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三)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

3.海水的运动

4.海平面变化

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包括流域

7.湖泊与沼泽

8.地下水

9.冰川

(四)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类型特征

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

2.生物与环境

3.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

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自然区划

4.土地类型研究

5.人地关系研究

四、考试要求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了解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2.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岁差和极移的基本概念

3.理解地球形状、位置和运动的地理意义

4.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概念

5.了解地球圈层分化、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

6.理解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和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7.了解地壳的组成物质,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8.了解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的接触关系,掌握地质构造的含义及类型

9.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槽台学说、地洼学说和地质力学学说

10.了解火山与地震的概念及成因

11.了解地质年代和地壳演化简史

(二)大气与气候

1.理解大气成分、大气结构、大气热能和气温的概念

2.理解大气湿度、蒸发和水汽凝结的概念,掌握大气降水的概念及成因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

4.掌握气候与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形成、气候带与气候型

5.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的历史、原因和未来趋势

6.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

(三)海洋与陆地水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含义

2.了解海洋起源、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3.理解潮汐与潮流、波浪、洋面流与水团运动

4.掌握七万年和近百年来的海平面变化、二十一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5.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海洋环境保护

6.掌握河流、水系与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的含义,理解流域水量平衡、河流分类和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7.了解湖泊与沼泽的成因及分类

8.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理解岩石的水理性质,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以及埋藏分类

9.掌握冰川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冰川分布、冰川对环境的影响

(四)地貌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类型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理解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的含义

3.理解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4.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5.理解冰川与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6.理解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理解海岸与海底地貌、海岸分类海底沉积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掌握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物质组成及相互作用

2.掌握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成土过程

3.了解土壤分类、空间分布;了解耕作土壤分布;世界土壤分布

4.了解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的特征

5.掌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的概念

2.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掌握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掌握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4.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分与结构和功能

5.了解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6.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7.掌握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掌握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2.熟练掌握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分异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3.熟练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等级系统

4.掌握土地的含义和土地分级;土地分类;土地评价

5.熟练掌握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五、主要参考书目

1.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田连恕、张建明,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它已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由多学科交叉的 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 沿领域,具有灵活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成对名词辨析、问答题和综合分析题4种类型。

一、考试内容

(一)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3.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的生态作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3.种群密度的估计

4.种群的动态

5、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7、种群的调节

(四)群落生态学

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及与稳定性的关系

4.群落的动态:形成与演替

5.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6.群落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稳定性、服务功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生产、分解、能流过程、能流分析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概念及主要物质的循环类型及特点

4.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5.生态系统的发育

6.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六)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应用

3.全球变化:概念、原因、生态学潜在风险

4.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5.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

二、考试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生态学的主要定义

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

3.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

4.熟练掌握光、温度、水、土壤、大气CO2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特点

5.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

(三)种群生态学

1.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3.熟练掌握种群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

4.掌握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

5.熟练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

7.熟练掌握协同进化的原理及不同类型种间的协同进化作用关系

8.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9.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点

10.灵活运用种群调节理论分析和解决种群生态学问题

(四)群落生态学

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发展过程

2.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理解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4.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演替的特征和阶段规律

5.熟练掌握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和演替的系列类型

6.熟练掌握群落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

7、了解群落生态位、排序和聚类分析的一般方法

8.掌握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9、灵活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演替、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问题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熟悉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和基本模式

4.熟练掌握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测定的原理和主要测定方法

5.掌握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特点

6.熟练掌握水、碳、氮、磷和有毒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途径与主要特点

7.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收支特点

8.熟练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8.掌握生态系统发育中的特征变化

9.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10、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分析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功能中的生态问题

(六)景观生态学

1.了解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等级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4.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生态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熟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的价值、保护途径

3.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4.熟练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主要技术

5.了解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