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082201制浆造纸工程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082201制浆造纸工程考研大纲

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082201制浆造纸工程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1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082201制浆造纸工程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851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基础理论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工艺设计、设备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巩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关系。

Δ物理量的因次、单位与单位换算:单位制与因次的概念。几种主要单位制

(SI.CGS制.MKS工程单位制)及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单位换算的基本方式。

第一章流体流动

流体的性质:连续介质的假定、密度、重度、比重、比容、牛顿粘性定律与粘度。

牛顿型与非牛顿型流体。

流体静力学:静压强及其特性;压强的单位及其换算;压强的表达方式;重力场中静止流体内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离心力场中压强的变化规律。

流体流动现象:流体的流速和流量;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流体的流动型态;雷诺准数;当量直径与水力半径;滞流时流体在圆管中的速度分布;湍流时的时均速度与脉动速度;湍流时圆管中时均速度的分布;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及分离。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Δ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Δ能量衡算方程;柏势利方程;Δ能量衡算方程和柏势利方程的应用。

流体阻力:Δ阻力损失的物理概念;边界层对流动阻力的影响;粘性阻力与惯性阻力;湍流粘度系数;Δ沿程阻力的计算;滞流时圆管直管中沿程阻力计算;滞流时的摩擦系数;湍流时的摩擦系数;因次分析法:用因次分析法找出表示摩擦阻力关系中的数群;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Δ局部阻力的计算。

管路计算:管径的选择;Δ简单管路、并联管路及分支管路的计算;管路布置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流量与速度的测量:测速管、孔板、文丘里流量计及转子流量计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流量计的选型、安装及使用。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概述:流体输送问题的重要性,流体输送机械的类别,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扬程、流量、效率与功率)。

离心泵:Δ离心泵的基本构造与作用原理(包括轴向推力的平衡方法及气缚现象);Δ离心泵的理论分析(离心泵基本方程,从基本方程分析离心泵的结构和性能);离心泵内各种损失);Δ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其应用;不同条件下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换算;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允许安装高度;Δ离心泵的工作点与理论调节;Δ离心泵的类型与选择。

其他类型泵:Δ往复泵的基本构造、作用原理及理论调节方法;Δ齿轮泵、螺杆泵及旋涡泵的作用原理及理论调节方法;各种泵的适用场合;Δ正位移泵与离心泵的比较。

离心式风机的特性曲线及选型。

第三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及固体流态化概念

概念:气态非均相物系与液态非均相物系;非均相物系分离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重力沉降:Δ颗粒沉降的基本规律(沉降过程的力学分析,自由沉降时沉降速度的计算)重力沉降器,悬浮液的沉聚过程;沉降过程的强化途径。

离心沉降:惯性离心力作用下的沉聚速度;Δ旋风分离器(基本构造.作用原理、分离效率.流体阻力、结构型式与选用);旋液分离器;沉降式离心机。

其他除尘方法及设备:电除尘、湿法除尘器、惯性除尘器、袋滤器;除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过程的特点;推动力与阻力;过滤介质;助滤剂。

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液滤机、转筒真空过滤机、过滤式离心机等。

过滤计算:过滤基本方程;Δ恒压及恒速过滤方程;Δ间歇式及连续式过滤机的计算;过滤常数的测定。

第四章传热

概述:化工生产中常见的传热过程;实现传热过程的三类设备(直接混合式,间壁式及畜热式);加热和冷却方法;载热体和冷却剂的选择;水蒸气的生产过程及其特性;饱和水蒸气表;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特点;化工中如常见的组合传热方式;稳定传热与不稳定传热。

热传导: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定律;Δ导热系数;平壁(单层与多层)的稳定热传导;Δ圆筒壁(单层与多层)的稳定热传导;串联热阻的概念。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的分析;传热边界层;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因次分析在对流传热中的应用;有关准数的物理意义;Δ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采用准数关联式综合实验数据的好处,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Δ蒸汽冷凝时的对流传热(两种冷凝方式);Δ影咱冷凝传热的因素,冷凝水除器及不凝性气体的排除;Δ蒸汽冷凝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液体沸腾时的对流传热(液体沸腾传热的规律——自然对流、核状沸腾与液状沸腾,影响沸腾传热的因素,大容器沸腾及管内沸腾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Δ工业用换热器中对流传热系数的大致范围。

热辐射:基本概念:斯蒂芬一玻尔茨曼定律;克希科夫定律、两固体间的相互辐射传热;高温测定中的辐射误差、设备热损失。

Δ两流体间壁传热过程的计算:传热速率方程、传热速率或热负荷的计算、平均温度差的计算、传热系数计算式的推导、总热阻与分热阻.主要热阻与非主要热阻的概念、污垢热阻、工业用换热器中传热系数的大致范围、壁温的估算、利用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效法进行传热计算;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换热器:换热器的型式(夹套式、蛇管式、套管式、列管式、板式.板翘式、螺旋板式与翘片管式);特点及选型;Δ列管式换热器(结构、热应力及其消除方法、设计方法)。

第五章蒸馏

精馏过程的主要问题:Δ精馏原理;双组分溶液的气液相平衡(理想溶液与非理想溶液,拉乌尔定律;气液平衡图;t-x(y)图与x-y图;总压对x-y图的影响;恒沸点概念;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平衡蒸馏、简单蒸馏及精馏的区别;利用t-x(y)图说明精馏原理。

Δ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理论塔板的概念;求取理论塔板数的途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提馏段操作线方程;两操作线交点的轨迹——q线方程;逐板法及图解法求理论塔板数;不同进料状态的比较;回流比的确定(最小回流比,全回流与操作回流比);进料装置的热量衡算;确定操作压强的原则;多侧线精馏塔的操作线;塔釜采用直接蒸汽加热时的操作线;理论塔板数的捷算法;等板高度;分凝器应用场所。

间歇精馏的基本概念:特殊精馏,萃取精馏与恒沸精馏的原理、流程、应用和场合;水蒸汽蒸馏的基本概念及适用场合。

多组分精馏的特点。

第六章吸收

概述:吸收在化工中的应用;吸收剂、吸收质与惰性气体;填料塔的构造;吸收过程的主要问题。

Δ吸收的基本理论: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相组成的各种表示方法与相互换算;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亨利定律;影响吸收相平衡的因素);吸收过程的调节。

Δ单相流体中的传质机理(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扩散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在气相及液相中的稳定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对流扩散);两相流体间的传质机理;双膜理论;吸收速率方程(以不同浓度表示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传质系数和推动力的严格对应关系及传质系数的换算,传质系数和传质分系数的关系)。

Δ吸收塔的计算:吸收剂的选择;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液气比及吸收剂用量。塔填料的选择: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图解积分法、对数平均推动力法、传质单元高度法等),板式吸收塔理论板数的计算。

吸收分系数与传质单元高度的经验式。

解吸过程与吸收过程的对比。

第七章塔的设备

概述:塔设备的一般要求;塔设备的分类;填料塔与板式塔的特点。板式塔的基本结构,有降液管式(塔板流动型式,降液管及溢流堰,板型——泡罩塔、筛板塔.浮阀塔.舌形和浮舌形塔、浮动喷射塔等);穿流式(筛孔及栅缝式穿流板)。

有降液管板式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堰上的液流高度:降液管内液面高度;负荷性能图.

浮阀塔的设计计算:塔径、塔板间距、液流程数、溢流装置、塔板布置;板上的浮阀数和开孔率、塔板压降和淹塔情况校核、雾沫夹带和漏液的校核.浮阀塔的负荷性能图。

填料塔:填料:填料塔内的流体力学特性;液泛速度与塔径计算;最小喷淋密度的校核;填料层的压强降;填料塔的其他构件。

板式塔与填料塔的比较及塔设备的选型。

第八章干燥

概述:干燥过程的应用;干燥方法(对流加热干燥、接触加热干燥、辐射加热干燥、介电加热干燥.冷冻干燥);对流干燥的流程;干燥过程的实质。

Δ湿空气的状态参数与湿度图;湿空气的状态参数(湿含量、相对湿度、焓、比热、比热容、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湿空气的湿度图的作法与应用。

Δ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湿物料中水分含量的表示法;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利用湿度图求空气状态变化的方法;干燥器出口空气状态的选定原则;干燥器的热效率。

Δ固体物料的干燥机理: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根据干燥速率曲线分析干燥过程的机理(等速干燥阶段、降速干燥阶段、临界湿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干燥过程可能对物料质量产生的影响:干燥条件的选择.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的计算。

干燥设备,厢式干燥器、气流干燥器、沸腾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干燥器的选型。

干燥器的设计举例,气流干燥器的计算。

☆空气湿度的调节方法。

第九章实验课程内容(*注:初试不包括第九章实验课程的内容,但复试包括)

1、绪论

2.测量仪表及测量方法简介

3、流体流动型态的观察与测定、柏势利方程实验

4、管道阻力测定

5、离心泵性能的测定

6、过滤实验

7、传热实验

8、吸收实验

9、干燥实验

10.精馏实验

829植物纤维化学考试大纲

植物纤维化学课程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植物纤维原料的组成、基本理化特性、生物结构;(2)木质素的物理化学特性、分离方法、化学结构及其分析方法,木质素的化学反应特性;(3)纤维素的物理化学特性、超分子结构、化学结构及其研究方法,纤维素的化学反应特性,纤维素化学改性;(4)半纤维素的物理化学特性、分离方法、化学结构及其研究方法,半纤维素的化学反应特性。

注意事项:本课程是制浆造纸、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三大素(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研究方法及其反应特性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应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纤维素化学结构研究方法,现代分析研究手段及其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应对非木材纤维原料的组成、物理化学结构及其与木材纤维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应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化学改性方法及其改性产物(衍生物)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837印刷材料及适性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印刷材料及适性》作为"制浆造纸工程"(印刷包装方向)专业课考试科目之一,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系统掌握了在印刷工艺中纸张及其它承印物、印刷油墨、印刷橡皮布、印刷墨辊、印刷版材等原材料的组成、分类、性质、规格及与印刷的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各类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印刷适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检测这些材料性能的相关方法,综合评价考生是否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门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在印刷材料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验研究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印刷用承印物、油墨的基本结构、性能及两者在印刷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全面系统地掌握主要印刷材料的组成、结构、物化性能和印刷适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这些材料性能的检测方法。

2.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纸张的组成、纸张的主要性质及测量方法,纸张性质对印刷的影响以及油墨的组成与结构体系,油墨的性质及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等内容。

3.考生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工程问题)抽象为数学或力学模型,并从纸张、油墨的性能出发,对印刷过程中纸张及油墨等问题建立具体的研究或实验方案,并完善研究或实验方法,从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四、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的方法。

五、考试内容(或知识点)

1.印刷纸张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内容有印刷用纸的组成,纸张的结构,纸张的分类与规格。

2.印刷纸张的性能

主要内容有纸张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光学性能、表面性能,纸张的水分平衡和纸张的力学性能等。

3.印刷纸张的种类

常用印刷用纸的类型及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新闻印刷纸、书刊印刷纸、胶版印刷纸、涂布印刷纸、合成纸和复合纸等。

4.包装承印材料

包括纸板和瓦楞纸板、塑料承印材料、金属承印材料、复合包装材料、玻璃与陶瓷包装材料的基础知识。

5.印刷油墨的组成与结构体系

主要内容是油墨的组成与分类、油墨的结构与稳定性、油墨的制造工艺等。

6.印刷油墨的性能

主要包括油墨的油墨的干燥机理、油墨的流变性能、油墨的光学性能、耐抗性能及其他物理化学及应用性能等。

7.印刷油墨的种类

主要包括平版印刷油墨、凸版印刷油墨、凹版印刷油墨、网版印刷油墨、光固化(UV)印刷油墨、热敏性印刷油墨、功能性印刷油墨、数字印刷油墨等。

8.印刷橡胶与应用

主要内容有橡胶原材料、印刷橡皮布与印刷适性、印刷墨辊与印刷适性等基础知识。

9.印刷版材与应用

主要内容有印版的结构与组成、平印版、凸印版、凹印版、网印版、CTP印版等。

六、考试题型

总分150分,有如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941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或印刷色彩学考试大纲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部分

一、基本要求

系统掌握制浆造纸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方法、主要装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等,了解国内外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及新技术的应用。

二、具体内容(一)制浆原理与工程

1.制浆的概念和现代制浆的基本过程,制浆方法的分类和纯浆品种的区分,制浆方法及技术发展趋势;

2.原料贮存及备料;

3.化学法制浆;重点掌握蒸煮原理、蒸煮过程与蒸煮技术;了解蒸煮设备特点及应用;掌握化学浆的性质(质量指标)与用途;了解化学法制浆的新发展;

4.机械法和化学机械法制浆;

5.了解机械法和化学机械法制浆的分类和用途;

6.掌握盘磨机磨浆原理及影响因素;

7.掌握普通机械浆原理(RMP)、预热盘磨机械浆(TMP)、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

)、化学机械浆(CMP)和磺化化学机械浆(SCMP)、生物机械浆(BMP)、爆破法高得率浆(EXP)、挤压法机械浆(EMP)等制备过程及成浆特性;

8.掌握纸浆的洗涤与废液的提取基本原理、洗涤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洗涤设备(结构特点为、工艺参数、适应性及优缺点),了解泡沫的形成与消泡;

9.掌握纸浆筛选原理及影响因素、筛选设备(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工艺条件、适应性及优缺点);纸浆净化原理、设备及影响因素(沉砂沟、锥形高渣器、筒形除渣器、高浓除渣器、逆向除渣器等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工艺条件及适应性);了解筛选净化流程的组合;

10.了解废纸回用的意义,废纸的分类与收集,废纸再生过和性质的变化;

11.掌握废纸的离解与废纸浆的净化与浓缩基本过程及原理;

12.掌握废纸脱墨原理、脱墨方法、脱墨剂的性能与种类,废纸脱墨流程、工艺与设备,废纸脱墨的影响因素,浮选法和洗涤法脱墨的比较;了解废纸再生新技术;

13.了解漂白历史及发展趋势,漂白目的与分类,漂白化学品和漂白流程;

14.掌握纸浆的颜色、白度、发色基因与漂白原理;

15.掌握化学浆的含氯常规漂白的方法及原理;

16.掌握化学浆的无元素氯与全无氯漂白的方法及原理;

17.掌握高得率纸浆的漂白方法及原理;

18.掌握废纸浆的漂白方法及原理;

19.掌握纸浆的返黄和返黄值,纸浆返黄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稳定白度减轻返黄的方法;

20.了解蒸煮液的帛备及蒸煮废液的回收与利用。

(二)造纸原理与工程

1.了解纸和纸板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纸和纸板的规格和质量指标;造纸生产工艺过程;

2.掌握打浆对单纤维和杂细胞的作用;纤维结合力的原理与氢键学说;影响纤维结合力基本因素;掌握打浆对纸张性质的影响;

3.掌握打浆方式、打浆方法、影响打浆的因素;打浆的生产技术控制;

4.了解打浆设备的分类和应用;

5.掌握浆内施胶表面施胶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6.掌握各种施胶剂作用机理和工艺应用;

7.掌握施胶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8.掌握加填的目的和作用及填料留着原理;

9.了解调色与染色工艺过程及应用;

10.了解各种添加剂的应用;了解纸料的净化和筛选流程;掌握纸料的除气和消泡的原理和方法;

11.掌握浆料的流体特性、流送与网部脱水成型技术与原理;

12.掌握造纸白水的特性及其处理与循环使用;

13.掌握造纸湿部化学相关原理、纸页成型机理;

14.掌握湿纸页的压榨技术与原理;纸页的干燥技术;

15.了解纸页的卷曲、复卷、分切、打包等工艺;

16.掌握纸板的抄造技术与原理;

17.了解特种纸抄造技术;

18.掌握纸与纸板的结构与特性。

印刷色彩学部分

一、考试目的

《印刷色彩学》作为全日制制浆造纸工程(印刷包装方向)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对色彩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印刷工业中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课程考试是制浆造纸工程(印刷包装方向)硕士入学考试复试笔试的一门专业课程的考试。考试范围主要包括颜色理解、颜色描述以及颜色复制这三大部分。

三、考试基本要求

1.颜色理解。考生应熟悉掌握光与色的关系和本质、人的视觉特性和心理因素、色彩混合规律、颜色的形成机制及基本属性等有关颜色的基本理论。

2.颜色描述。考生应掌握两类颜色描述方法(显色系统描述法和混色系统描述法)的原理、特点及其表示方法。

3.颜色复制。考生应掌握彩色印刷中色彩再现规律及影响因素,能正确判别印刷中的色彩差别,并利用色彩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和修正。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的方法。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色彩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色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或知识点)

1.颜色理解部分:形成颜色的过程及要素;色光加色法及色料减色法;颜色视觉理论;颜色的心理属性及客观属性;颜色适应于色彩联想。

2.颜色描述部分:显色系统表示法(重点考查孟塞尔系统和NCS系统的颜色表示方法);混色系统表示法(CIE1931RGB真实三原色表色系统、XYZ色度学系统及Yxy数字表色法、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色貌及色貌模型。

3.颜色复制部分:同色异谱的概念及条件;网点的成色原理与影响因素;印刷中颜色的分解与合成理论;色彩管理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六、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计算题。名词解释主要是基本概念的考查;简答题是基本理论理解的测试;论述计算题主要是知识运用能力的模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