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120405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120405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大纲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120405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0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33】考试科目名称:土地资源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绪论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的研究对象: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考试要求

(1)了解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2)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任务,掌握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的框架。

(3)了解土地资源学的思维特点,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4)了解国内外土地资源学发展的历史及特点,把握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影响土地资源的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含义,了解主要气候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理。

(2)了解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掌握地质条件对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3)了解地表水、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含义,理解水文及地球化学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4)了解土壤剖面与土壤的理化性状,掌握土壤肥力与土壤适宜性的概念,掌握土壤的区域分布规律。

(5)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掌握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

(6)了解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掌握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和土地经济生产力。

3、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考试内容

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概述;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理解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2)了解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理解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国外和中国的土地分类系统。

(3)掌握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理解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理解土地类型的演替。

(4)掌握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理解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了解国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掌握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4、土地资源调查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

考试要求

(1)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及基本内容,掌握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2)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常规方法和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的方法。

(3)了解土地资源调查制图的方法,掌握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理解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特征、组成和建立。

5、土地资源评价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内容;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特点和目的,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2)了解土地基本程序和土地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3)掌握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概念,掌握FAO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掌握土宜的概念,了解了解土宜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4)掌握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概念,了解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有关模型。

(5)掌握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理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有关内容,了解土地资源核算。

6、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概述;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概念,掌握影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决定因素,了解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的方法。

(2)了解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的方法,掌握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等概念。

(3)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了解我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区域情况。

(4)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特征,了解我国粮食安全度现状及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掌握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

7、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考试内容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征,了解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

(2)掌握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内涵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基本原则,掌握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征,了解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方法。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原则和编制程序,理解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性质、任务和主要类型,了解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类型和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4)掌握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了解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和我国可持续土地利用监测的系统框架。

8、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考试内容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功能,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的内容,掌握土地生态设计的内涵、原则和具体方法。

(2)掌握土地退化的概念与类型,了解土地退化防治的措施。

(3)理解基本农田保护的内涵和战略意义,掌握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基本步骤,理解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质量管理。

(4)掌握土地整理的概念、现实意义、主要任务和内容,理解土地整理规划的工作程序,理解土地储备的概念和现阶段我国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

(5)掌握土地复垦的概念、对象和标准,了解土地复垦技术体系。

9、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考试内容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一般理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涵、形式和原则;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开发的概念、基本过程、原则和一般模式。

(2)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涵、类型、方式和基本原则。

(3)了解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了解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任务、原则、内容、成果以及实施规划的措施。

10、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考试内容

中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分述;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析;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考试要求

(1)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区域特征和中国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2)理解中国农用地主要地类、建设用地主要地类的概念、分布与特点,了解中国未利用地的概念、分布与特点。

(3)理解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原则、主要依据、划分与命名、分区系统,掌握各主要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及开发途径。

(4)掌握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和西部土地资源开发的战略和对策。

11、中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和体系建设

考试内容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体系建设。

考试要求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宏观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2、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

考试内容

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世界土地资源问题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共同对策。

考试要求

(1)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了解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带来的问题,理解世界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主要方面。

(3)掌握世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共同对策。

三、参考书目

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第5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4]考试科目名称:土地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资源利用)约50分

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财产制度)约40分

土地资产经济(土地资产流转)约6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

1.系统掌握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能在认知问题中准确再现;

2.全面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在分析问题中有效使用;

3.深刻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理论精髓,能在实际问题中能灵活运用。

考试内容:

第一编绪论

一、绪论

(一)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自然特性、经济特性;自然土地、经济土地。

(二)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经济系统论。

(四)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编土地资源经济

二、土地资源经济概论

(一)土地资源概念与土地使用价值

土地资源概念,土地使用价值的概念、构成、评估。

(二)土地资源利用概述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环节、土地利用的主要经济问题、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三)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四)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

四、土地分区利用(土地区位经济)

(一)土地区位经济概述

土地区位经济的含义与重要性,土地区位因素,土地区位原则、土地区位的趋优利用、土地区位决策、地租与土地利用区位。

(二)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三)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农业地区专业化。

(四)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及其意义,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五)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五、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经济)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土地经济容力的概念与集约利用形式。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肥力、自然肥力、经济肥力,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及其启示。

(三)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农地集约利用,市地集约利用与立体利用。市地立体利用的含义、强化市地立体利用的必要性与适度性、市地立体权利、市地立体区位、市地立体空间价格。

六、土地规模利用(土地规模经济)

(一)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土地利用规模的概念,土地利用规模在农业中、工商业中的表现。

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二)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国外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趋势,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背景;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

中国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渐进性。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特性、我国现阶段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三)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我国的城市土地规模效益,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

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规模利用:公共设施的不可分性与土地规模利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与土地规模利用。

七、土地计划利用

(一)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土地计划利用与市场配置的关系。

(二)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构成、特点。

(三)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概念、土地利用计划的决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土地利用计划的执行、土地利用计划的监督检查。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方向。

八、土地可持续利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特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三)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第三编土地财产经济

九、土地财产经济概述

(一)土地财产与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概念

土地财产、土地财产权的概念;土地财产与土地财产权的相互关系。

土地财产经济与土地产权经济。

(二)土地财产制度基本原理

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和构成;土地财产制度的特点;土地财产制度的功能;土地财产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土地财产制度的变迁:诱因、类型。

(三)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土地所有制的流转制度。

(四)土地使用制

土地使用制的概念;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土地使用制的分类;土地租赁关系的性质;土地使用制的法律形式。

(五)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土地产权制度的概念;土地产权的种类;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土地产权束的构成;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永佃权、地上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

十、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一)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

(二)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与发展;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与发展;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土地征收的概念;土地征收的前提;土地征收的补偿。

(四)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

关于变革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的讨论;应当坚持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

十一、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一)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

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构成与特征;产权稳定与农地利用;土地用途管制与产权流转;政府征地与农地产权保护。

(二)中国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

传统的城市土地使用制的特征及其弊端;现行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的处置;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十二、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一)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土地管理事权的演进。

(二)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行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运行及其成果。

(三)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某些缺陷;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与原则。

十三、中国港台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一)中国香港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二)中国台湾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十四、国外现行土地制度概览

(一)国外现行土地所有制

(二)国外现行土地使用制

(三)国外现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第四编土地资产经济

十五、土地资产经济概论

土地资产的概念与土地资产经济的基本内容

十六、土地市场概论

(一)土地市场的一般理论

土地市场的内涵和特点;土地市场的功能与运行条件;土地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

(二)中国土地市场体系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与构成;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中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三)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

十七、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一)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地的需求

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十八、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一)地租理论

地租的概念和分类;地租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观点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垄断地租;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三)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特点及其来源;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十九、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一)地价理论

地价基本原理;土地价格的内涵和特点;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二)地价评估

地价评估的目的;地价评估的原则;地价评估的基本方法。

(三)地价管理

中国土地价格体系;中国地价管理制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价管理;

(四)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别与时间差别

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别的含义、形式、分析及其作用;土地价格的时间差别--土地增值:土地增值的概念与形态、土地增值的特点和规律性、土地增值的意义与对策。

二十、土地金融

(一)土地金融概述

土地金融的概念;土地金融的特性;土地金融的分类;土地金融主要业务内容;土地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

(二)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概况

(三)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策

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状况;中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发展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对策建议。

二十一、土地税收

(一)土地税收概论

税收的基本原理;土地税收的概念与特点;土地税收的功能;土地税收的分类。

(二)中国土地税制的演变

(三)中国现行的土地税制及其改革

现行土地税制;现行土地税制的改革与完善。

二十二土地经济学专题

土地经济学发展前沿与时事问题、政策与措施。

三、主要参考书

1、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第五版或最新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周诚著.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土地利用规划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部分75%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务部分25%

4)题型结构

a: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b: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c: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d: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e:实务题,1大题,2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部分

1、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体系、原则和种类;地租地价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等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几个关系的处理方法等。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体系、原则和种类;

(2)熟练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性质;

(4)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体系及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5)掌握如何处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市场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关系及上级规划与下级规划的关系。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理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原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及模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原理与方法;

(2)掌握我国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3)掌握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并根据不同级别的规划运用不同的编制模式;

(4)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程序及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分析的指标体系;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土地评价的程序、土地适宜性等级判定的方法及土地潜力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预测的步骤、预测的模式、预测的方法等。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分析的指标体系

(2)熟练掌握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评价的程序、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和我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系统、及土地潜力分析的内容与方法等。

(3)熟练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预测的步骤、预测的模式、预测的方法等。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目标的概念、目标的种类、土地利用目标的拟订方法;土地利用方针的概念、拟订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和要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概念和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步骤及地类平衡表的编制;土地分区的依据和类型、方法及各用途区的管制规则;规划成果的类型、内容和要求;规划成果的验收标准、审批程序和调整、修改的法律规定和要求等。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目标的种类、各目标的内容及目标的拟订方法;

(2)掌握拟订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和要求;

(3)掌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概念和内容;

(4)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步骤及地类平衡表的编制;

(5)掌握土地分区的依据和类型、方法及各用途区的管制规则;

(6)熟练掌握规划成果的类型、内容和要求;

(7)掌握规划成果的验收标准、审批程序和审批、修改的法律规定。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务部分

考试内容:根据给定的资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或编制地类平衡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或说明;分析我国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等。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的编写提纲;

(2)熟练掌握土地潜力分析研究专题的编写提纲;

(3)熟练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研究专题的编写提纲;

(4)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的方法与要求;

(5)熟练掌握地类平衡表编制的方法与要求;

(6)学会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中研判土地利用战略。

三、参考书目

王万茂、董祚继等.200610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学出版社

罗士军编著.2007.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湖南师大出版社

国土资源部2008.《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2008.《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2008.《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土地科学导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土地和土地科学

考试内容

土地简介;土地科学;土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基本功能、土地的特征。

(2)掌握土地科学的内涵、土地科学的性质、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

(3)理解土地科学与经济学、土地科学与社会学、土地科学与管理学、土地科学与法学的关系。

(4)了解我国土地科学建设的历史;理解我国现阶段土地科学研究状况;掌握土地科学的未来展望。

2、土地资源学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资源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了解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国外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自然背景;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战略。

3、土地经济学

考试内容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地租和地价;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市场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掌握土地的自然供给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土地的经济供给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土地需求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掌握地租的概念与地租的几种主要类型;掌握地价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的内涵;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理解地价理论。

(3)掌握土地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土地金融的特征;掌握土地金融的作用;掌握土地税收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土地税收的分类;掌握土地税收的功能;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制度。

(4)掌握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理解农地经营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5)掌握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外在经济的概念;理解农地规模经济、市地规模经济的相关知识。

4、土地利用规划学

考试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土地利用规划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

考试要求

(1)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掌握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农业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

(3)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特性;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方针;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

(4)掌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性质、任务、类型、特点;掌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涵与特点、目的和作用,理解省市级、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掌握土地保护专项规划的概念与土地保护专项规划的类型,掌握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内涵,了解哪些耕地应列入基本农田;掌握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意义。

(5)掌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概念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类型。

(6)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流程;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内容。

5、土地法学

考试内容

土地法学简介;土地法学的理论和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

考试要求

(1)理解土地法的概念、土地法学的功能、土地法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2)了解土地法学的理论基础;理解与土地法学相关的土地基本制度;了解我国土地法学体系。

(3)了解土地法的渊源,了解土地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4)掌握产权与土地产权制度的概念;掌握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土地所有权的特点、土地所有权的类型、土地所有权的行使;掌握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方式、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类型、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掌握土地他物权的概念,用益权的形态、特征(点),担保物权的概念,土地抵押权的特点。

6、土地行政学

考试内容

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土地行政管理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行政的定义与土地行政的特殊性;掌握土地行政的目的与职能;掌握土地行政管理的基础、主体和客体;了解土地行政学的概念与主要研究内容。

(2)掌握土地行政组织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目标;了解我国土地行政组织的设置。

(3)理解土地行政决策技术、土地行政实施技术、土地行政绩效评估。

7、地籍学

考试内容

地籍制度概论;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利确定与保护;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地籍档案管理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

考试要求

(1)了解地权制度的历史演变;理解地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2)掌握土地权属关系的确定;了解产权保护概论。

(3)掌握土地调查的类型,掌握土地现状调查的概念与内容,掌握土地条件调查的概念与主要内容,掌握地籍调查的概念与主要内容;理解土地等级评定的基本原则、土地等级的类型、城镇土地等级评定的相关知识。

(4)了解不动产登记制度概况;掌握不动产登记内容;掌握不动产登记分类。

(5)了解地籍档案管理的手段与方法;理解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

8、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考试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背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考试要求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2)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发展阶段;掌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3)掌握人口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内容。

(4)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与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程序、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9、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

考试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地理信息技术与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

考试要求

(1)了解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差距。

(2)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

(3)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框架;了解土地信息系统实施的竞争性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参考书目:

叶剑平主编:《土地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土地管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土地管理学部分85%

(2)土地管理法部分15%

4、题型结构

(1)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名称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4)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并理解土地概念、特征及土地、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含义;

2.土地的功能;

3.土地的基本特征、地位及作用。

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土地、人口的辩证关系;

2.人口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3.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1.土地管理的涵义;

2.土地管理学的产生。

第四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2.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掌握四大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的概念

1.行为原理;

2.动力原理。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的概念;

2.整分合原理;

3.相对封闭原理。

第三节动态管理原理

1.动态管理原理的概念;

2.动态相关原理;

3.弹性原理。

第四节管理效益原理

1.效益原理的概念;

2.整体效应原理;

3.规律效应原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掌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土地管理工作。

第一节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1.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2.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第二节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1.组织的涵义和特点;

2.组织设计和组织结构;

3.土地管理组织结构。

第三节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1.土地管理的计划职能;

2.土地管理的组织职能;

3.土地管理的控制职能;

4.土地管理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重点理解与掌握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等知识点。

第一节地籍管理概述

1.地籍与地籍管理;

2.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节土地调查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地籍调查;

3.土地条件调查。

第三节土地分等定级

1.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

2.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3.城镇土地定级;

4.农用地分等。

第四节土地登记

1.土地登记概述;

2.土地登记的内容;

3.土地登记分类及其程序;

4.土地代理登记;

5.国外土地登记制度及其借鉴。

第五节土地统计

1.土地统计的概念;

2.土地统计分析。

第六节地籍档案管理

1.地籍档案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2.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3.地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第六章土地权属管理

掌握土地产权含义、特征、权能构成,在此基础上掌握国有土地产权流转与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的管理等。

第一节土地制度和土地产权

1.我国土地制度及其特点;

2.土地产权及其特性;

3.土地所有权;

4.土地使用权;

5.土地他项权利。

第二节土地权属管理任务和内容

1.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2.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定;

1.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2.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第四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2.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3.城镇国有土地租赁管理;

4.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管理。

第五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流转管理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概述;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第六节土地征用

1.土地征用的概念;

2.土地征用的程序;

3.土地征用的审批权限;

4.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

第七节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1.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2.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与程序。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

掌握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和任务及土地利用监测与调控。

第一节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1.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原理;

2.地租、地价理论;

3.区位理论;

4.生态经济学原理。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第三节农用地利用管理

1.耕地利用管理;

2.林地利用管理;

3.养殖水面利用管理;

第四节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1.建设用地利用管理;

2.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第五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六节土地用途管理

1.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和重点;

2.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

3.土地用途管制的对策。

第七章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掌握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价格管理。

第一节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1.城市土地市场的基本概念;

2.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概述。

第二节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

1.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模型与调控机制;

2.城市土地供需调控的三维立体结构;

3.城市土地供需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

4.城市土地供需调控与管理创新--土地储备制度。

第三节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1.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2.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依据;

3.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

4.土地价格的监测系统-地价指数;

5.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第四节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1.对土地市场客体的管理;

2.对土地市场主体的资质审查;

3.土地市场交易程序的规范;

4.土地市场中介管理。

第一部分土地管理法

掌握土地管理法全部条文。

三、参考书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版)

;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