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0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08]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60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0分

科学社会主义40分

4、题型结构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分别为35分和45,共7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含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的环节;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涵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涵义、途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价值量与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阶段;货币具有的基本职能;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和所有权及两者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政党的概念;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垄断的概念、垄断组织的概念;垄断产生的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的曲折前进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18]考试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毛泽东思想约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约80%

(四)题型结构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分别为35分和45分,共7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能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重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评价改革得失的标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两型社会。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可能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主要参考书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部分约80%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部分约20%

(四)题型结构

解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试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考察、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过程及其规律、对象、目的和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和艺术、载体、环境、评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与培养等方面。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绪论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学科建设进程;学科建设经验与发展展望。

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行为科学的关系。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要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学直接的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1.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2.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革命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对前苏联、东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继承与批判。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初创和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时期;拨乱反正和发展新阶段。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所决定又为其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

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论

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2.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社区环境的影响;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八)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征;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3.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区别;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世界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政治观教育

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3.人生观教育

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法制观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遵守纪律教育。

5.道德观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主体原则;示范原则。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1.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改革;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思想信息的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要领。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队伍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过程;总结反馈过程。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1.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与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一般结构和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体方法

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评估法;模糊评估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7年版。

2.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政治

第一部分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分析题1小题,25分

第二部分考试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5.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7.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9.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四、思想道德修修养与法律基础

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实现。

2.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

3.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4.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6.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7.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8.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五、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奠基篇(1840-1895)约50%

开拓篇(1895-1917)约30%

发展篇(1917-1956)约10%

创新篇(1956-2007)约10%

(四)题型结构

解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要求考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考试内容:

奠基篇(1840-1895)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2.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3.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3.《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4.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5.《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6.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1.《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四)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1.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2.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3.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4.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5.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开拓篇(1895-1917)

(五)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1.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2.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倍倍尔的理论批判;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3.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拉法格的理论批判;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六)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1.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2.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七)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1.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揭露机会主义,阐明两种发展观;批判继承辩证法的丰富遗产;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2.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伟大意义。

3.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新贡献;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发展篇(1917-1956)

(八)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1.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最初的构想;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九)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斯大林的理论;若干争论的问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农业集体化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商品货币关系;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突破"城市中心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党内路线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关于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一)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战略转变的思想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十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阶级意识理论。

2.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反对科学主义方法;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结构。

3.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

实践哲学;西方革命道路理论。

4."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梅洛一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创新篇(1956-2007)

(十三)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1.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严重后果;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改革的特点和局限。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1."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3."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理论趋向;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十五)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1.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考;对超常规建设方法的尝试和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发展战略日益趋"左";中国发展走入歧途。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构想。

3.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艰难曲折的历史分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十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十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程

4.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战略的选择及其影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