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204公共管理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204公共管理考研大纲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204公共管理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7-31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政治学》是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考察考生是否基本具备从政和进行公共管理的素质和能力,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和培养的素质及潜力。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是,要求考生初步但较为全面地掌握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分析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

1.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合计40分

2.简答题:每题10分,共6题,合计60分

3.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

三、考试内容分布比例

1.基本概念:30%

2.基本知识和理论:40%

3.知识综合运用:30%

四、考试方式与时间

1.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3小时

《政治学》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政治与政治学

考试内容

政治的定义政治现象的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学的内容构成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1.了解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2.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3.了解政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4.理解政治的社会地位。

5.了解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6.掌握政治学的不同分类和内容构成。

7.掌握政治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二、政治关系

考试内容

利益的定义和本质利益的内在矛盾利益关系的含义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力的定义和本质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政治权利的定义和特性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政治权利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利益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利益的内在矛盾。

3.理解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

4.理解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5.了解政治权力的定义和特性。

6.掌握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7.理解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和各种政治权力关系。

8.掌握政治权力的运用方式和主要作用。

9.了解各种不同的政治权利观。

10.掌握政治权利的定义和特点。

11.掌握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2.理解政治权利的作用。

13.掌握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三、政治行为

考试内容

政治行为的涵义和基本要素政治统治的本质和特征政治统治的基础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含义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政治管理的定义和特征政治管理的职能政治管理的方式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政治参与的方式政治参与的作用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考试要求

1.了解若干政治统治的理论。

2.掌握政治统治的本质和特征。

3.理解政治统治的基础和合法性。

4.掌握政治统治的合法化的途径。

5.了解政治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6.理解政治管理的职能。

7.掌握政治管理的方式和发展方向。

8.掌握政治参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9.掌握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0.掌握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11.把握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12.理解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四、政治体系

考试内容

国家的含义和本质主要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含义和特点委员会制的含义和特点半总统制的特点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特点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政党的产生方式和条件政党的类型和作用政党制度的含义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含义和特征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政治社团的含义和特征政治社团形成的原因政治社团的类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政治社团的作用和作用方式

考试要求

1.了解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定义。

2.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3.掌握主要的国家机构和设置原则。

4.理解国家本质与形式、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5.掌握国家结构形式中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和联系。

6.掌握国家统治形式中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和委员会制的特点和区别。

7.掌握政党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8.理解政党的产生条件和方式。

9.了解政党的分类和基本类型。

10.掌握政党制度的含义。

11.理解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含义和特征。

12.理解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含义和特点。

13.掌握政治社团的含义和特征。

14.了解政治社团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分类。

15.掌握政治社团的作用和作用方式。

16.理解资本主义的压力集团和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不同作用特点。

五、政治文化

考试内容

政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基础政治心理的作用领袖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的含义和特征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政治思想的作用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政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3.掌握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基础。

4.了解领袖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和民族政治心理的特点。

5.理解政治心理的作用。

6.掌握政治思想的含义和特征。

7.掌握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和思维结构。

8.了解政治思想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脉络。

9.理解政治思想的作用。

10.掌握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

11.掌握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12.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六、政治发展

考试内容

政治革命的涵义政治革命的特征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政治革命的作用政治改革的含义和特征政治改革的条件和方式政治改革的作用马克思政治民主的内涵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政治民主的作用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考试要求

1.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

2.掌握政治革命的涵义、特征。

3.掌握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4.理解政治革命的作用

5.掌握政治改革的涵义、特征。

6.掌握政治改革的条件和方式。

7.理解政治改革的作用。

8.掌握马克思政治民主的内涵。

9.掌握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0.掌握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11.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公共管理学》是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理论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考察考生运用上述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是要求考生初步但较为全面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学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

1.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合计40分

2.简答题:每题10分,共6题,合计60分

3.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合计30分

4.案例分析:每题20分,共1题,共计20分

三、考试内容分布比例

1.基本概念:25%

2.基本知识和理论:40%

3.知识综合:20%

4.知识运用:15%

四、考试方式与时间

1.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3小时

《公共管理学》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考试内容:

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部门、公共物品、治理、善治、行政国家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和范式;公共管理范式的基本特征;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考试要求:

1、掌握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部门、公共物品、治理、善治、行政国家的基本概念;

2、理解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划分方法和供给方式;

3、理解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似之处和差别;

4、理解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和范式;

5、掌握凯特尔归纳的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6、掌握并理解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7、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

8、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9、了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10、理解转型期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政府管理的创新。

二、公共组织理论

考试内容:

公共组织概念;公共组织、第三部门与私人组织的差异;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的类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我国政府组织的纵、横结构;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权力的来源、运行和组织授权;组织冲突与协调;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公共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公共组织的概念;

2、理解公共组织、第三部门与私人组织的差异;

3、掌握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4、理解并掌握公共组织的三种分类标准及其内容;

5、理解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及其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6、了解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

7、了解我国政府组织的纵、横结构;

8、理解并掌握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9、理解权力的来源、运行和组织授权;

10、理解组织冲突的三种形式、组织协调的类型、组织合作模型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11、理解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关系理论中的X理论和Y理论、公共行政人员行为方式的三种基本模型、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

12、了解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13、掌握公共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14、理解并掌握公共组织的生命周期、变革过程和变革趋势。

三、政府改革与治理

考试内容: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政府管理、公民社会和合作网络;网络治理的新特征;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全球治理、民族国家的治理和社区治理;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考试要求:

1、掌握并理解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

2、掌握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3、理解网络治理的三种实践类型;

4、理解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5、了解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概况、特点、背景和原因;

6、掌握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7、理解治理的新模式;

8、理解并掌握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或"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9、理解对以"新公共管理"取向为特征的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评价;掌握"新公共服务"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10、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历程;

11、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12、理解我国政府改革的新趋势。

四、政府间关系

考试内容:

政府间关系的概念;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现状、成就和不足;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西方政府间关系的模式:拉焦尔模式、赖特模式、罗斯构想、松村岐夫模式和罗茨模式;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考试要求:

1、掌握政府间关系的概念;

2、了解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现状、成就和不足;

3、了解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4、理解并掌握西方政府间关系的模式:拉焦尔模式、赖特模式、罗斯构想、松村岐夫模式和罗茨模式;

5、理解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6、了解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

7、理解并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地方分权改革和横向联系的扩展;

8、理解并掌握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和措施;

9、理解我国政府间关系的未来走势--网络模式。

五、政府作用

考试内容:

物品的特性、基于物品特性和提供机制的政府角色分类;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一般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政府职能;现阶段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缺陷;转型期我国政府角色合理定位的思考;转型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政府失败论的启示。

考试要求:

1、了解关于市场经济下政府作用的争论;

2、了解物品的分类和特性;

3、理解基于物品特性和提供机制的政府三种基本角色;

4、理解并掌握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一般模式;

5、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政府职能;

6、理解现阶段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缺陷;

7、理解并掌握转型期我国政府角色合理定位的思考;

8、理解并掌握转型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

9、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公共选择学派和政策分析学派的政府失败论和非市场缺陷论;

10、理解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

11、理解政府失败理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启示意义。

六、公共政策

考试内容:

政策科学的形成;政策科学自身"范式"及特征;政策科学的演变;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种类,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及决策方式;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

考试要求:

1、了解政策科学的形成、政策科学的演变,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并掌握政策科学自身"范式"及特征;

3、掌握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种类,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及决策方式;

4、理解并掌握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

七、绩效管理

考试内容: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兴起;绩效、绩效评估、绩效管理的概念;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绩效评估的目标、途径和制度安排;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的措施。

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兴起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2、掌握绩效、绩效评估、绩效管理的概念;

3、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绩效评估的目标、途径和制度安排,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

4、理解并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5、理解并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6、理解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的措施。

八、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内容:

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传统政府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特征及局限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兴起;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公共部门的推广;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转型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公共部门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主要内容;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

考试要求:

1、了解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革命性转变过程;

2、理解人力资源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

3、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兴起;

4、理解并掌握传统政府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特征及局限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5、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政府人事管理实践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产生的影响;

6、理解我国人事制度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呈现的发展趋势;

7、了解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8、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9、掌握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10、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理解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措施;

11、掌握公共部门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12、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

13、掌握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14、理解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九、公共经济管理

考试内容:

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概念;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基本假设--"经济人"、支撑学科--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本流派--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管理的概念、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公共财政管理在公共管理诸领域的重要地位;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基本模式和预算过程;公共收入管理:税收管理、政府收费管理和公债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内容;公共支出管理的两个方面: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管理;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部门经济学概念、学科发展;

2、理解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基本假设--"经济人"、支撑学科--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本流派--公共选择理论;

3、掌握公共财政管理的概念、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4、了解公共财政管理在公共管理诸领域的重要地位;

5、掌握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基本模式和预算过程;

6、掌握公共收入管理:税收管理、政府收费管理和公债管理;

7、掌握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内容;公共支出管理的两个方面: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管理;

8、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

9、理解并掌握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十、第三部门管理

考试内容:

第三部门的概念;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及研究视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和方法;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西方国家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的做法及经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所起的的作用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

考试要求:

1、掌握第三部门的概念;

2、了解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及研究视野、研究主题和方法;

3、了解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理解西方第三部门所起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

4、理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的做法及经验;

5、了解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理解并掌握我国第三部门所起的的作用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理解并掌握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

十一、战略管理

考试内容:

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及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的背景、形成和发展新趋势;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主题;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意义。

考试要求:

1、了解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及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

2、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的背景、形成和发展新趋势;

3、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4、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主题,理解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

5、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意义。

十二、公共管理伦理

考试内容:

伦理、公共管理伦理的概念;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原则区别;公共管理伦理的构成;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责任、公共责任的概念;公共责任的内容;官员问责制;构成负责任行为的要素;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表现,加强我国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

考试要求:

1、掌握伦理、公共管理伦理的概念;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原则区别;公共管理伦理的构成;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

2、掌握责任、公共责任的概念;公共责任的内容;官员问责制;构成负责任行为的要素;

3、理解并掌握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表现,加强我国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4、理解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

十三、政府工具

考试内容:

政府工具研究的演变和趋势;政府工具研究的框架和主题;政府工具研究的途径;政府工具研究的意义;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工商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顾客导向、标杆管理、流程再造)、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服务、公私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及听证会);新治理工具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应用的实践;正确认识和看待新治理工具在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政府工具研究的演变和趋势;政府工具研究的框架和主题;政府工具研究的途径;政府工具研究的意义;

2、掌握并理解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3、了解新治理工具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应用的实践;

4、理解并掌握新治理工具的作用和局限性;

5、理解并掌握新治理工具的应用机制、条件和范围;

6、理解新治理工具在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的推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