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大学070302分析化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山东大学070302分析化学考研大纲

2015年山东大学070302分析化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16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山东大学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考试科目名称:合成化学

一、考试目的

结合对考生所掌握知识点的测试,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思维方式和研究潜力,从而发现思维活跃的创新性人才。

二、考试要求

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烷、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双官能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杂环芳香化合物、糖等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及制备方法;初步掌握含硫磷硅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糖核酸、油脂、萜类、甾族、生物碱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制备方法;

2.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典型反应的机理;

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4.了解波谱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识谱能力;

5.初步掌握综合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基本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1.绪论

掌握(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有关化学键、共价键等方面的概念;(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其理化性质的关系;(3)按碳架及官能团分类有机化合物的一般原则;(4)共价键断裂的方式与三种主要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特征。

2.烷烃和环烷烃

掌握(1)杂化轨道、键角、分子空间结构及同分异构的关系;(2)烷烃的系统命名法;(3)烷烃构象的表示方法和命名;(4)烷烃的结构与其相应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5)烷烃的化学反应;(6)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3.对映异构

掌握(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构造、构型、构象;(2)主要介绍旋光度和比旋光度的概念;(3)手性碳和手性分子的概念;(4)判断手性分子的一般原则;(5)手性分子的命名;(6)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烯烃

掌握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制备方法、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烯烃的催化氢化、亲电加成、硼氢化-氧化反应、与溴化氢的自由基型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烯烃-H的反应。

5.炔烃

掌握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制备方法、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炔烃的加氢、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氧化反应、端炔的氧化偶联反应等。

6.二烯烃、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共轭体系;重点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制备、反应,如Diels-Alder反应等。

7.芳烃

掌握芳烃的结构、命名;重点掌握芳烃化学性质,如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烷基苯侧链的反应;了解其他芳烃,如萘、蒽、联苯、二苯甲烷的结构、反应特点。

8.卤代烃

掌握卤代烃的制备和化学性质;重点掌握卤代烃的取代反应、消除反应、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反应及有机金属试剂;初步掌握芳环上的加成-消除、及苯炔反应机理。

9.光谱知识

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的原理与应用。

10.醇、酚、醚

初步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掌握醇、酚、醚的制备和化学性质;重点掌握醇羟基的取代反应、成酯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邻基参与、片呐醇重排、邻二醇的氧化,酚的Fries重排、Claisen重排、氧化与还原、及其芳环上的取代反应,醚键的断裂、1,2-环氧化合物的的反应等。

11.醛和酮

掌握羰基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重点掌握醛、酮醛、酮的化学性质,如亲核加成、氧化与还原、Cannizzaro反应(歧化反应)、以及-H的反应;了解羰基加成的立体化学-Cram规则。

12.羧酸

掌握羧酸的结构、命名和制备方法;重点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如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还原、脱羧、-H的卤代、及其二元羧酸的热分解反应等。

13.羧酸衍生物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制备方法;重点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如水解、醇解、氨解、酸解、还原、缩合、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酯的热消除反应、以及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等。

14.双官能团化合物

掌握羟基醛和羟基酮,,-不饱和醛、酮,醌,卤代酸及其酯、醇酸和酚酸的制备及其典型化学反应;重点掌握羰基酸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化学性质,如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等。

15.氮化合物

掌握胺的结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如胺的烃基化、酰基化、磺酰化、氧化,与亚硝酸反应、与醛、酮反应,以及芳胺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等;

掌握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形成,以及季铵碱的Hofmann热消除反应;

初步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和化学性质,如硝基化合物还原、具有-H的硝基化合物与羰基缩合反应等;

初步掌握腈和异腈结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如加氢与还原、水解、醇解、-H的反应等;

初步掌握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如重氮甲烷的甲基化反应、与酰氯的反应、与醛酮的反应、受热或光作用生成碳烯的反应等。

重点掌握芳香族重氮盐的结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如芳香族重氮盐的取代反应(包括被-OH、-F、-Cl、-Br、-I、-CN、-H等基团取代的反应)、偶合反应(包括偶合反应的条件、偶合反应的位置等)、还原反应等。

了解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基本制备方法及其还原反应。

16.含硫、磷、硅的有机化合物

初步掌握含硫化合物,如硫醇、硫酚、硫醚的制备及其化学性质;

初步掌握含磷化合物的结构和、制备及其化学性质,如卤代烃与磷化钠制备有机膦的反应、三氯化磷与Grignard试剂制备三级膦的反应、亚磷酸三酯的Arbuzov反应;

掌握Wittig试剂及其与醛、酮、卤代烃、酰卤、环氧化合物、活性碳-碳双键、碳-氮双键等的反应;

了解含硅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化学性质,如含硅-碳键的化合物无机酸、Lewis酸、卤素等发生的取代反应,含硅-卤键化合物的水解、醇解、氨解、还原反应,含硅-氢键化合物与烯烃、羰基化合物的加成,与醇、酚、羧酸等的取代反应等。

17.非苯芳香族化合物

掌握芳香性和H?ckel规则;

了解常见非苯碳环芳香族化合物,如环丙烯基碳正离子、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环庚三烯基正离子、环庚三烯酚酮、环辛四烯双负离子、Azulene、轮烯等的基本结构特征;

掌握芳香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吡咯、唑、吡啶、吲哚、喹啉和异喹啉的结构、制备、及其典型化学性质,如呋喃、噻吩、吡咯的亲电取代反应(包括硝化、磺化、卤化、酰化,以及吡咯的Reimer-Tiemann反应、Kolbe反应、与重氮盐的偶联反应等)、加氢反应、Diels-Alder反应、吡咯的酸碱性反应,唑的碱性、N-烷基化和酰基化、亲电取代反应,吡啶的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氧化、还原、以及吡啶侧链-H的反应,喹啉和异喹啉的亲电取代、亲核取代、及氧化和还原反应等。

18.周环反应

初步掌握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初步掌握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迁移反应的特点。

19.碳水化合物

了解单糖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如互变异构现象、氧化、还原、成月杀、、递升和递降、以及颜色反应等;

了解低聚糖,如麦芽糖、蔗糖、乳糖、纤维二糖等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化学性质。

20.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了解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命名、来源与制法;

了解氨基酸的基本化学性质,如两性和等电点、酯化、脱氨、脱羧、及热变化等。

了解核酸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21.油脂、蜡、萜类、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

了解油脂、蜡、萜类、甾族化合物、生物碱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考试科目名称:理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理论化学》是2014年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理论化学》考试要力求反映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培养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化学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理论化学》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合计100分为必答,另外50分可选择无机化学(50分)或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50分)作答。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答题时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考试内容:

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100分)

该科目大纲共计十九章,其中第一至第十章考题占75分,第十一至第十九章(结构化学部分)考题占25分。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概论

1.1热力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2热力学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热力学平衡态和状态函数

2.热力学第一定律

2.1热和功

2.2热力学能

2.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

3.体积功与可逆过程

3.1等温过程的体积功

3.2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4.焓与热容

4.1焓的定义

4.2焓变与等压热的关系

4.3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

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5.1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5.2理想气体的Cp与Cv之差

5.3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6.1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

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

8.化学热力学

8.1化学反应热效应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反应进度;

8.2赫斯定律与常温下反应热效应的计算:赫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

8.3标准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2.热力学第二定律

3.卡诺定理

3.1卡诺循环

3.2卡诺定理

4.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

4.1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的概念

4.2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体系的熵变

5.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5.1克劳修斯不等式

5.2熵增加原理

6.△S的计算

6.1简单状态变化过程△S的计算

6.2相变过程△S的计算

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与熵的统计意义

7.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7.2熵和热力学概率-玻兹曼公式

8.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8.1热力学第三定律

8.2规定熵

8.3化学反应过程熵变的计算

9.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9.1亥姆霍兹自由能及△A判据

9.2吉布斯自由能及△G判据

10.过程△G的计算与应用

10.1理想气体等温过程△G的计算

10.2纯物质相变过程△G的计算

11.热力学关系式

11.1四个热力学基本关系式

11.2对应系数关系式与麦克斯韦关系式

第三章化学势

1.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2.1偏摩尔量的定义和集合公式

2.2化学势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3.稀溶液中两个经验定律

3.1拉乌尔定律

3.2亨利定律

4.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1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2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5.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5.1理想溶液的定义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5.2理想溶液的通性

6.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7.稀溶液的依数性

7.1蒸汽压下降

7.2凝固点下降和沸点上升

7.3渗透压

8.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与活度的概念

第四章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与标准平衡常数

1.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1.2标准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2.1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复相化学平衡

3.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2解离压力

4.平衡常数的测定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5.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1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2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改变的计算

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1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6.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平衡与反应的耦合

第五章多相平衡

1.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2.克拉贝龙方程

3.相律

3.1独立组分数、自由度

3.2相律

4.单组分体系的相图-水的相图

5.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5.1双液系:理想和非理想完全互溶双液系;杠杆规则与蒸馏原理;部分互溶和不互溶双液系

5.2简单低共溶混合物体系

5.3形成化合物体系:稳定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

5.4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图

6.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6.1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

6.2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

6.3二盐一水体系

第六章统计热力学初步(非必考内容)

第七章电化学

(一)电解质溶液

1、离子的迁移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第定律

(2)离子的迁移和离子迁移数的概念

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2)电导测定的仪器及方法

(3)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规律

(4)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离子摩尔电导率

3、电导测定的应用

(1)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平衡常数

(2)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3)电导滴定

4、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1)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2)离子强度

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基本了解)

(1)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公式

(2)不对称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盎萨格电导公式

(二)可逆电池电动势

6、可逆电池

(1)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

(2)可逆电极的种类及电极反应

(3)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原理、所用主要仪器)

(4)电池表示式(电池组成及结构的书写惯例)

(5)电池表示式与电池反应的"互译"

7、可逆电池热力学

(1)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

A.能斯特(Nernst)公式及其中各参数的意义

B.电池标准电动势的测定和求算

(2)电池电动势E及其温度系数与电池反应热力学量的关系

(3)离子的热力学量

8、电极电势

(1)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A.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B.溶液-溶液界面电势差、盐桥(构成及作用)

C.电池电动势的产生

(2)电极电势

A.标准氢电极(构成及规定)

B.任意电极电势数值和符号的确定

C.电极电势的能斯特(Nernst)公式

D.参比电极(种类及作用)

9、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

(1)单液化学电池

(2)双液化学电池

(3)单液浓差电池

(4)双液浓差电池

(5)双联浓差电池

10、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1)判断反应趋势

(2)求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3)求微溶盐活度积

(4)求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5)pH值的测定

(6)电势滴定

(三)不可逆电极过程

11、电极的极化

(1)不可逆电极电势

(2)电极极化的原因(浓差极化、活化极化)

(3)过电势(概念、测量方法及仪器)

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1)阴极反应

(2)阳极反应

1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现象及原理

(2)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

14、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定义及种类

(2)常用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等)

(3)高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

第八章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一)表面现象

1、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物理意义)

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

(1)附加压力

(2)曲率对蒸气压的影响

(3)液体的润湿与铺展

(4)毛细管现象

3、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1)气固吸附(定义、作用)

A.气固吸附的类型(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

B.吸附平衡与吸附量

C.吸附曲线的种类及特征

(2)朗格缪尔(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A.朗格缪尔气固吸附理论(基本假设、吸附公式推导及应用)

(3)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4)其它吸附等温式

4、溶液的表面吸附

(1)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A.正吸附、负吸附

B.表面活性剂(定义、结构特征)

(2)吉布斯吸附公式

(3)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结构

(4)表面膜

5、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作用类型、原理及与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的关系)

(二)分散系统

6、分散系统的分类

7、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

(1)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现象、应用)

(2)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与沉降平衡)

8、溶胶的电性质

(1)电动现象(电泳、电渗)

(2)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3)溶胶粒子的双电层

(4)溶胶粒子的结构(书写或示意图表达)

9、溶胶的聚沉和絮凝

(1)外加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2)溶胶的相互聚沉

(3)大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10、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方法

11、高分子溶液(简单了解)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1、化学动力学概论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及目的

(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3)反应机理的概念(总反应、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合反应、反应分子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化学法和物理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反应级数的概念

(5)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关系)

(6)速率常数(其单位与反应级数的关系)

3、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1)简单级数反应的定义,简单反应与简单级数反应之间的关系

(2)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零级反应(对应的速率公式及其特点、半衰期公式及特征)

4、反应级数的测定

(1)积分法

(2)微分法

(3)过量浓度法(孤立法)

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

(2)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

A.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B.活化能的求算方法

(3)阿仑尼乌斯公式的一些应用

6、简单碰撞理论

(1)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假设

(2)碰撞数、有效碰撞分数的物理意义

(3)简单碰撞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7、过渡态理论

(1)势能面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反应途径、过渡态理论中的活化能

(3)过渡态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8、单分子反应理论(简单了解)

第十章复合反应动力学

1、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速率公式及动力学特征)

(1)对峙反应(可逆反应)

(2)平行反应(竞争反应)

(3)连串反应(连续反应)

2、复合反应近似处理方法

(1)稳态近似法(中间产物非常活泼且浓度极低)

(2)平衡态近似法

3、链反应

(1)链反应的三个步骤

(2)直链反应

(3)支链反应

4、反应机理的探索和确定(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的应用)

5、催化反应

(1)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催化剂的作用)

(2)不同类型的催化反应(均向催化反应、复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

6、光化学概要

(1)光化学定律、量子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光化学反应

(2)光化学与热反应的比较

7、快速反应及其研究技术(简单了解)

第十一章量子力学基础

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

(2)光电效应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3)原子结构模型及氢原子光谱

(4)实物微粒的二象性

(5)不确定关系

2、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1)状态的描述

(2)力学量的描述

(3)状态方程

(4)测量问题

(5)态叠加原理

3.Schrodinger方程和一维势箱中的粒子

4.三维势箱中的粒子

第十二章原子结构

1、单电子原子的Schrodinger方程

2、单电子原子的Schrodinger方程的解

(1)坐标变换

(2)分离变量

(3)Φ方程、R方程和Θ方程

(4)单电子原子波函数

(5)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6)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3、电子自旋和Pauli原理

4、多电子原子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

5、屏蔽效应和原子轨道能级

第十三章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1)相对论效应

(2)电子自旋效应

(3)选择定则

(4)塞曼效应

2、多电子原子的角动量和光谱项符号

3、由电子组态求光谱项

(1)不等价电子的光谱项

(2)等价电子的光谱项

4、多电子原子光谱

第十四章分子的对称性

1、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2、对称类型-点群

3、分子的对称性及极性

4、分子的对称性及旋光性

第十五章分子轨道理论

1、氢分子离子H2+的结构

(1)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

(2)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的解

(3)关于积分Sab,Haa和Hab

(4)结果的讨论

2、分子轨道理论大意

3、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和成键三原则

4、双原子分子

(1)同核双原子分子

(2)异核双原子分子

5、双原子分子的光谱项

6、简单分子轨道(HMO)方法和共轭分子结构

7、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图和化学活性

8、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

第十六章价键理论

1、海特勒-伦敦法解H2分子

2、价键理论大意

3、价键理论对一些简单分子的应用

4、杂化轨道理论

(1)s-p杂化

(2)s-p-d等性杂化轨道的简单讨论

5、定域分子轨道和离域分子轨道-甲烷

第十七章分子光谱

1、分子光谱的产生

2、跃迁矩

3、双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

4、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5、线性AB2(D∝h)型三原子的简正振动

6、红外光谱

7、拉曼光谱

8、核磁共振

9、光电子能谱

第十八章晶体结构(了解)

第十九章X射线结构分析(了解)

无机化学(50分)

(一)基本原理

1.物质状态:气体、液体、固体(晶体和无定形固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溶液的组成、浓度、性质;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化学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的求算;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标准状态、状态函数、参考单质的概念和意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方程的应用。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表示,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历程、活化能等概念的含义;了解有效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从热力学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

4.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5.酸碱电离平衡:酸碱理论的发展;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盐类水解;酸碱质子平衡。

6.沉淀溶解平衡:溶度及规则;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的有关运算及其应用;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7.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的概念及测定;常见电极类型和原电池的表示;电极电势与自由能的关系;电动势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影响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常见电池的类型和反应原理;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8.原子结构:波尔氢原子模型;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原子轨道和波函数,电子云和几率密度,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径向分布与角度分布,钻穿效应和屏蔽响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族区域的不同;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9.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离子键理论,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晶格能的计算;价键理论,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共价键形成规则,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论点和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论点和应用;晶体的基本类型,晶体的晶格(点阵)结构,晶胞的计算;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0.配合解离平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应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对配合物性质和结构的解释;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配合解离平衡及其相关计算。

(二)常见元素基本知识

主族元素包括第一主族到第七主族除了放射性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稀有气体主要考察氙的化合物;副族元素主要包括Ti,V,Cr,Mo,W,Mn,Fe,Co,Ni,Pt,Cu,Ag,Au,Zn,Cd,Hg。

考察这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制备原理、成键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涉及到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常见水合离子的颜色,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化学(50分)

化学分析部分(30分)

(一)定量分析概论

1.分析方法的分类

2.分析结果表示

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4.定量分析计算

(二)误差与数据处理

1.分析化学中误差与偏差及表达方式

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1随机误差正态台分布

3.2总体平均值估计

3.3t分布、置信度、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4显著性检验(t检验法;F检验法)

3.5可疑值取舍

3.6回归分析法

(三)酸碱滴定法

1.酸碱反应与平衡

2.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和分布系数

3.酸碱组分H离子浓度计算

3.1强酸(碱)体系

3.2一元和多元弱酸(碱)体系

3.3混合体系和缓冲体系

4.缓冲溶液及应用

5.酸碱指示剂

6.滴定原理

6.1滴定曲线

6.2滴定突越及影响因素

6.3准确滴和分别滴定的判别

7.终点误差

8.酸碱滴定应用

9.非水滴定

(四)络合滴定法

1.分析化学中络合物

2.络合物平衡常数

3.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4.络合滴定原理

4.1滴定曲线

4.2滴定突越和影响因素

4.3金属指示剂

5.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

6.络合滴定中酸度控制

7.选择性滴定

8.滴定方式及应用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平衡

1.1Nernst方程

1.2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1.3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1.4氧化还原滴定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

1.5诱导反应和催化反应

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2.1滴定指示剂

2.2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越

2.3滴定过程中电势计算(计量点前、计量点和计量点后)

3.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4.三种氧化还原方及应用

4.1高锰酸钾法

4.2重铬酸钾法

4.3碘量法

5.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六)沉淀滴定法

1.滴定曲线

2.银量法及应用

2.1莫尔法

2.2佛尔哈德法

2.3发杨司法

(七)沉淀重量法

1.重量法概述

2.沉淀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2.1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2.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溶解度求算

3.沉淀类型和沉淀形成

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4.1共沉淀

4.2后沉淀

4.3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5.沉淀条件选择

5.1晶形沉淀

5.2无定型沉淀

6.均匀沉淀法

(八)吸光光度法

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吸收光谱

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4.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5.光度分析及误差

6.其他吸光光度法

7.吸光光度法应用

仪器分析部分(20分)

(一)电化学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基本原理

1.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

1.2.能斯特方程表示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溶液活度间的关系

1.3.电极类型及能斯特表达式

1.4.电极-溶液界面传质过程和Contrel方程

1.5.法拉第定律

2.电位分析法

2.1电位分析法原理

2.2常用离子选择电极的特性及其电位的能斯特表达式

2.3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及其适用条件

2.4.离子计

3.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

3.1电解原理

3.2电解方程表达式及其含义

3.3控制电位电解的特点及有关表达式

3.4控制电流电解的特点及有关表达式

3.5库仑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4.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

4.1直流极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局限性

4.2尤科维奇方程和极谱波方程

4.3单扫描极谱法、脉冲极谱法和溶出伏安法的基本原理(施加电压方式及提高信噪比方法)

4.4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二)色谱分析法

1.色谱基本理论

1.1色谱法及其特点

1.2色谱流出曲线

1.3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1.4分配过程

1.5保留值

1.6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1.7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

2.气相色谱法

2.1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2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2.3常用检测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2.4气相色谱填充柱和开管柱的比较

2.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高效液相色谱法

3.1高效液相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3.3常用检测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3.4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及其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三)光学分析法

1.原子发射光谱法

1.1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2光谱项的含义和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

1.3发射光谱法中常用光源和特点

1.4光电直读光谱仪和摄谱仪

1.5发生光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原子吸收光谱法

2.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2原子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影响因素

2.3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化的原理和优缺点

2.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的组成

2.5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3.2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偏离因素

3.3单波长与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与组成

3.4单组份与多组分定量分析

3.5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3.6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4.分子荧光光谱法

4.1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2分子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4.3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4.4分子荧光光谱仪的构成和作用

4.5荧光定量分析

5.红外吸收光谱法

5.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条件

5.2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5.3影响基因频率位移的因素

5.4红外光谱仪的构成和作用

5.5试样的制备

5.6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考试科目名称:细胞生物学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熟练运用细胞生物学知识分析生物学基本问题,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

一、细胞生物学发展历史

1.了解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内容要点和意义

2.了解细胞生物学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3.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当前与今后的发展方向--分子细胞生物学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化学组成

1.细胞的形态结构

了解细胞形状、大小和种类的多样性

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掌握动物细胞的一般结构模式

掌握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差别

2.细胞的化学组成及其意义

了解元素:主要元素、宏量、微量和痕量元素

了解水、无机盐和离子

掌握有机小分子:小分子糖类、氨基酸、核苷酸、脂质

掌握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脂类、多糖

3.掌握细胞的共性,细胞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的相关性

4.了解病毒与细胞的关系

三、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1.内膜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员

2.内质网

1)掌握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类别(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2)理解掌握粗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掌握按信号假说参与分泌蛋白和溶酶体酶等蛋白合成

掌握蛋白质的修饰(包括N-连接糖基化、酰基化等)和正确折叠

3)掌握光面内质网的功能:膜脂类和甾类激素合成、解毒和参与糖元合成与分解等

3.高尔基体

1)掌握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构分区及各区的标志性酶

2)掌握高尔基体的功能

蛋白质的修饰和加工: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与磷酸化和硫酸化

4.溶酶体

1)掌握溶酶体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特点

2)掌握溶酶体的亚类划分和功能

溶酶体的基本功能-消化作用

溶酶体的其他功能(动物受精过程中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等)

3)了解溶酶体的发生

5.微体

1)掌握微体的两种类型及其共同的形态结构和酶特征

2)掌握溶酶体和微体的区别

3)理解过氧化物酶体的酶特点和功能-解毒作用,植物光呼吸中的乙醇酸代谢

4)了解乙醛酸循环体的酶特点和功能-参与种子萌发中的糖异生作用

5)了解关于微体的发生问题

6.线粒体

1)掌握线粒体显微形态特征和主要功能概要

2)掌握线粒体超微结构与功能定位及各部分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

3)掌握内膜进行能量转化(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基础与转化机制

7.叶绿体

1)掌握叶绿体的显微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

2)掌握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

3)理解类囊体膜进行光反应(光合磷酸化)的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基础和反应过程

8.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掌握半自主性的主要表现

2)理解细胞质合成的线粒体叶绿体蛋白之转运机制

3)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繁殖方式

4)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内共生起源学说与非内共生起源学说

9.了解广义和狭义的细胞骨架概念

10.微管

1)掌握微管的形态结构和微管的种类及分布

2)掌握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

3)掌握微管的组装、去组装与微管组织中心,微管的"踏车"现象,永久性微管和暂时性微管

4)理解微管的功能

5)掌握微管的特异性药物和微管组成的细胞器

11.微丝

1)掌握微丝的形态结构及构成微丝的分子--肌动蛋白

2)掌握微丝的组装和解聚、永久性微丝与暂时性微丝

3)掌握微丝结合蛋白

4)理解横纹肌纤维(细胞)中的微丝系统与肌肉收缩机制

5)掌握非肌肉细胞中微丝的特点和功能:微绒毛中的支架作用、胞质流动和细胞移动中的作用、胞质分裂中的收缩环作用、细胞连接中的作用

6)掌握微丝的特异性破坏药物和稳定药物

12.中间纤维

1)掌握中间纤维的一般形态和类型及类型的细胞特异性

2)理解中间纤维蛋白分子的一般结构模式及中间纤维的组装

3)了解中间纤维结合蛋白

4)理解中间纤维的功能:支架和连接作用;信号传递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可能作用。

13.核糖体

1)掌握核糖体的形态结构和类别

2)了解核糖体构成分子及解离和重组装等研究结果

3)掌握核糖体的功能部位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RNA结合部位、P位、A位、肽酰基转移酶部位、G因子部位、E位了解作用于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理解多聚核糖体在蛋白合成中的意义和核糖体循环

4)掌握细胞质基质途径和内质网途径合成的蛋白质的命运和转运机制

四、细胞基质与功能

1.细胞外基质

掌握概念和功能意义

1)理解掌握动物细胞的胞外基质

1.1)胶原纤维:类型及分子结构和纤维特征;合成、修饰、组装和交联;功能

1.2)弹性(弹力)蛋白纤维: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1.3)氨基聚糖:分子结构特点、种类、特性和功能意义;透明质酸的特殊功能意义

1.4)蛋白聚糖:分子结构特点;与透明质酸为轴的更大复合结构;功能意义(包括参与构成基底膜)

1.5)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结构特点、功能意义

1.6)胞间粘连分子:依赖于Ca2+的,不依赖于Ca2+的;功能意义

1.7)了解植物细胞细胞壁:成分、结构和功能概况

2)细胞质基质的概念和功能

2.1)了解关于细胞质基质的不同概念和结构问题

2.2)理解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五、细胞核与染色体

1.核被膜(核膜)

1)掌握核被膜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2)掌握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核篮模型

功能:核蛋白的输入、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输出

3)掌握核纤层(核膜骨架)的形态结构特点、性质(中间纤维家族)和功能意义

2.染色质

1)掌握染色质的经典概念和现代概念

2)掌握组蛋白的种类和特点

3)掌握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念珠模型和结构的基本单位-核小体

4)掌握染色质的类型和各类染色质的定义

5)了解染色质的非组蛋白:性质,一般结构模式、功能意义

3.核仁

1)掌握显微水平的核仁形态和细胞化学特征

2)掌握核仁的超微结构分部和各部分的结构组成特点

3)理解掌握核仁的功能:rRNA的合成和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

4.染色体

1)掌握染色体包装(结构或超分子结构)的两种主要模型

2)掌握中期染色体的显微形态学

3)掌握染色体DNA序列的重复性、分类和各类DNA序列的排列分布

4)掌握保证染色体世代稳定的结构部位和关键序列及其结构着丝粒-着丝点、端粒、自主复制序列

5)了解巨大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5.核骨架和核基质

1)理解核骨架的概念:广义的核骨架和狭义的核骨架。

2)掌握核基质(狭义核骨架)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以及功能意义

3)了解染色体支架及其与核基质的关系

6.理解掌握细胞核的功能

六、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结构与识别

1.质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掌握构成质膜的主要分子类别及其特点和意义

1.1)脂质:磷脂、糖脂、胆固醇。附:人工脂质体及其应用

1.2)蛋白质:外在蛋白、内在蛋白、脂锚定蛋白;跨膜蛋白的一般结构特点;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3)糖类。附:ABO血型抗原

2)掌握质膜的结构模型

2.1)了解历史上的三个主要模型:Gorter和Grendel的脂双层模型;Danielli-Davson模型(三明治模型);Robertson模型(单位膜模型)

2.2)理解掌握现代被广泛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要点,研究方法。

2.3)了解质膜结构研究的实例--哺乳类红血球的质膜:方法,结果。质膜骨架及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2.质膜的功能

1)理解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

1.1)大分子或颗粒的跨膜运输: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胞吐、穿胞运输

1.2)离子和小分子的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特点;简单扩散,协助扩散;载体、转运蛋白的概念

主动运输:特点;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

2)掌握质膜的其他功能

3)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3.1)了解细菌细胞的鞭毛:结构和运动机制

3.2)了解其他特化结构-鞭毛、纤毛、微绒毛、丝足、片足等

4)细胞的连接

4.1)掌握封闭连接:连接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4.2)掌握锚定连接及其生物学意义

4.2.1)掌握桥粒连接和半桥粒连接

4.2.2)掌握粘着连接(粘着带和粘着斑)

4.3)掌握通讯连接

4.3.1)掌握间隙连接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连接子概念

4.3.2)掌握化学突触

4.3.2)了解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4.4)了解细胞附着(细胞粘附):概念;与细胞连接的关系和生物学意义

七、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

1.理解并掌握细胞识别和细胞通讯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识别、细胞通讯、受体、信号通路、第一信使、第二信使

2.掌握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及信号分子

3.掌握膜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与G蛋白偶联的:cAMP通路及信号分子、肌醇磷脂通路及信号分子

酶关联受体信号通路

离子通道关联受体

八、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1.了解细胞繁殖、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间的关系及细胞分裂方式

2.细胞有丝分裂

1)理解有丝分裂的形态学过程,时相划分及各时相的变化标志

2)掌握早中期染色体的移动与纺锤体的形成和结构

3)掌握姐妹着丝粒的分离与后期染色体的移动

4)掌握胞质分裂

5)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与某些生物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中、后期转化和姐妹染色体分离的机制)

3.减数分裂

1)掌握减数分裂的形态学过程,时期划分和各期的主要变化特征

2)掌握重要事件和重要结构分析:

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与联会复合体和Z-DNA

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交换机制和P-DNA

3)理解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特点

4.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控

1)掌握周期内细胞、周期外细胞(休止细胞)、细胞周期检验点、Go期细胞等概念

2)了解细胞周期的时相划分,时程变异及研究细胞周期的最基本方法-细胞同步化方法和周期时间测定法

3)理解、掌握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控

4)理解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其他主要因素

九、细胞分化、凋亡、衰老与癌变

1.细胞的分化

1)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及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细胞的发育潜能、干细胞)

2)了解细胞质在早期胚胎细胞分化中的决定作用和作用的物质基础--从形态发生决定子到母体mRNA

3)掌握核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细胞核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4)掌握细胞间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类型:诱导作用、细胞数量效应、激素作用

5)掌握环境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2.细胞凋亡

1)掌握细胞死亡的类型和特征

2)掌握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机制和意义

3)掌握细胞凋亡的过程

3.细胞衰老

1)掌握细胞衰老Hayflick界限

2)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性表现

3)了解细胞衰老的原因和假说

4.细胞癌变

1)掌握癌细胞的特性

2)掌握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3)掌握细胞癌变的机制

十、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和基本原理

1.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技术方法和仪器

1)光学显微技术

了解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掌握分辨率及计算公式

了解观察样品的一般制备:固定、切片、染色

了解荧光显微镜与观察样品的荧光染色

了解暗视野显微镜:聚光器、分辨率

了解相差显微镜:用途、原理

了解干涉显微镜:用途

了解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其原理、用途

了解计算机等技术在光学显微技术中的应用

2)电子显微镜技术

了解透射电镜:基本构造,成像原理,分辨率;超高压电镜

了解透射电镜观察样品制备:超薄切片技术,负染色和冰冻断裂(冰冻蚀刻)技术

了解扫描电镜和隧道电镜及其原理和用途

3)细胞化学组成及其定位和动态分析技术

理解细胞和细胞器的分离:如匀浆和差速离心技术等

理解基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理解细胞化学、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细胞光度和流式细胞术

理解电镜细胞化学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理解显微放射自显影、分子原位杂交

4)了解细胞培养、细胞工程、显微操作、活体染色等技术方法

考试科目名称:生物化学(生)

一、考试性质

生物化学入学考试是为我校生命科学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进行的水平考试。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以真实反映考生对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可以作为我校选拨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依据。

二、考试要求

生物化学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在考察考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80分钟

3.题型

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及分析性问答题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将涉及生物化学的如下内容:(1)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功能;(2)生物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与分析方法;(3)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利用和调节;(4)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与合成代谢;(5)生物信息分子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等基本理论。并考查学生运用上述知识的综合和分析能力。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糖生物化学

1.单糖

2.单糖的结构、性质、构象与构型、变旋

3.寡糖

4.多糖

(二)脂类生物化学

1.甘油三酯

2.结构与性质,甘油三脂的皂化值(价)、酸值(价)、碘值(价)、乙酰化值(价)磷脂

3.分类、性质与功能

4.结合酯

5.固醇类化合物

(三)蛋白质化学

1.蛋白质的重要功能及元素组成

2.蛋白质的重要功能;

3.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4.氨基酸

5.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6.必需氨基酸;

7.蛋白质的稀有氨基酸

8.非蛋白质氨基酸;

9.氨基酸的性质

10.肽

11.肽键及肽链;

12.肽的命名及结构;

13.天然存在的活性寡肽

14.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6.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7.超二级结构及结构域

18.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1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20.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3.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24.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25.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与蛋白质的沉淀

26.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27.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28.蛋白质的分类

29.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及分子量测定

30.蛋白质分离纯化

31.蛋白质分子质量的测定

(四)核酸化学

1.核酸的种类与分布

2.核酸的化学组成

3.脱氧核糖核酸

4.DNA的碱基组成;

5.DNA的一级结构;

6.DNA的空间结构;

7.DNA的三级结构

8.核糖核酸

9.RNA的结构

10.核酸的理化性质

11.一般物理性质;

12.核酸的紫外吸收;

13.核酸的沉降特性;

14.核酸的两性解离及凝胶电泳;

15.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五)酶学

1.酶学概论

2.酶的概念;

3.酶的催化特点;

4.酶的组成;

5.酶的底物专一性

6.酶的命名与分类

7.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8.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

9.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0.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1.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2.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3.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4.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5.酶的作用机理

16.酶的活性中心;

17.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

18.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

19.别构酶和同工酶及诱导酶

(六)维生素与激素

1.维生素的概念与分类;

2.水溶性维生素

3.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4.脂溶性维生素

5.激素

6.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七)代谢总论

1.代谢概述

2.代谢中的化学反应机制与代谢类型

3.代谢的研究方法

(八)糖类代谢

1.糖的酶促降解

2.糖酵解及调控

3.糖酵解的过程;

4.糖酵解产生的ATP与生物学意义

5.丙酮酸的去路;

6.糖酵解的调控

7.三羧酸循环

8.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9.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10.三羧酸循环中能量计算;

11.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2.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13.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14.磷酸戊糖途径

15.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16.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17.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18.糖的生物合成

19.碳的固定与卡尔文循环

20.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21.糖原与淀粉的合成;

(九)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生物氧化概述

2.电子传递链

3.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其功能;

4.电子传递链及其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5.电子传递体复合物的组成;

6.电子传递抑制剂

7.氧化磷酸化作用

8.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9.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

10.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

(十)脂类代谢

1.脂肪的生物降解

2.脂肪的酶促降解

3.甘油的降解及转化

4.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5.脂肪的生物合成

6.甘油的生物合成

7.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8.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9.三酰基甘油的生物合成

10.甘油磷脂的降解与生物合成

11.甘油磷脂的降解;

12.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

(十一)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2.氨基酸的降解与转化

3.脱氨基作用;

4.脱羧基作用;

5.氨基酸分解产物的去向,尿素循环

6.氨基酸分解与一碳单位代谢

7.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十二)核酸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1.核酸的酶促降解

2.核苷酸的酶促降解

3.核苷酸的降解;

4.嘌呤的降解;

5.嘧啶的降解

6.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7.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8.嘌呤核苷酸的从头生物合成;

9.嘧啶核苷酸的从头生物合成;

10.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1.核苷三磷酸的生物合成

(十三)核酸的生物合成

1.DNA的生物合成

2.半保留复制;

3.逆转录;

4.DNA的损伤与修复

5.RNA的生物合成

6.DNA的转录;

7.转录后加工;

8.RNA的复制

(十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蛋白质合成体系的重要组分

2.mRNA与遗传密码;

3.tRNA;

4.rRNA与核糖体;

5.辅助因子;

6.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7.氨基酸的活化;

8.肽链合成的起始;

9.肽链的延伸;

10.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

11.多核糖体;

12.真核细胞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3.肽链合成后的加工、折叠与转运

(十五)代谢的调节

1.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2.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3.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4.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5.核酸代谢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6.代谢的调节;

7.酶水平的调节;

8.细胞区域化的调节;

9.能荷对代谢的调节

10.基因表达的调控

(十六)综合性内容

1.经典性生物化学实验及其意义;

2.生活中的生物化学;

3.现代生物化学前沿问题的见解与分析;

4.生物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