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黑龙江大学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黑龙江大学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大纲

2015年黑龙江大学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0-1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黑龙江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科目代码:[013]

一、考试要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广泛吸收了环境学、资源学、生态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经济学工具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问题,积极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技术;

2.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和特征以及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经济原因;

3.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配置理论及计算方法及其管理问题

4.环境评价和经济学理论及方法;

5.污染控制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措施。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兴起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掌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和研究方法。重点:可持续发展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难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背景,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形成过程难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知识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评价可持续发展。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难点:人口、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和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四章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

(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

(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

知识点: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的概况,能对人口数量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分析。重点: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和宏观分析。难点: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

第五章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质量及其度量

(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

知识点:理解人口质量的内涵,掌握人口数量的度量方法,分析人口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重点:人口质量的内涵与度量方法,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难点:人口质量的内涵及其度量方法,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结构及其社会经济意义

(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四)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五)人口的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了解人口结构及其社会经济意义,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地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重点:人口结构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难点: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第七章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战略选择

知识点:理解我国人口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中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选择。重点:中国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发展战略选择及措施难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选择

第八章资源与发展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三)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前景的不同观点

知识点: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基本特征;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了解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前景的不同观点。重点: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难点: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前景的不同观点。

第九章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与持续利用

(一)发展中的资源困境

(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知识点:分析人类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途径。重点:人类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困境,循环经济对人类摆脱资源困境的意义难点: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和途径

第十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配置管理

(一)资源的价值

(二)资源价值的评估

(三)资源价格的主要理论模型

知识点:了解资源的价值,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估资源的价值,了解资源价格的主要理论模型。重点:资源的价值,资源价值的评估。难点:自然资源价格主要理论模型

第十一章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三)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知识点:了解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相关对策。重点: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难点: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

(一)环境-经济系统

(二)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知识点:了解环境-经济系统,分析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重点:两种不同的环境-经济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难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

第十三章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与环境问题

知识点: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环境问题的影响。重点:当代全球性既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相关对策;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难点: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

第十四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一)环境破坏的社会经济根源

(二)环境政策工具的经济分析

(三)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

知识点:理解环境破坏的社会经济根源,国际合作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环境政策工具并对其进行经济分析,探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重点:环境破坏的社会经济根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环境政策工具的经济分析

第十五章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环境状况

(二)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三)中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知识点:了解中国的环境状况,分析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评价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探讨中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重点: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中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难点: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六章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知识点: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发展观的演进,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含;探讨中国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科学发展观;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难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满分:150分

3.题型结构:(1)基本概念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参考书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钟水映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7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西方经济学考试科目代码:[802]

一、考试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主流的西方经济学,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古典经济学(起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由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进行了综合)、新古典经济学(起于1870年代的边际革命,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进行了综合)和现代经济学(起于凯恩斯革命,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进行了综合)。而所谓现代(西方)经济学,其体系架构包括以马歇尔的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考核的要求是:学生需要系统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西方经济学,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某些正确看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经济模型等

第三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四节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第五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六节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第二章供求理论

第一节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第二节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第三节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四节弹性理论

掌握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等相关内容;掌握弹性的计算公式;掌握运用弹性变化分析销售收入的变化;掌握弹性的几何求法等。

第五节蛛网模型

第六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价格放开

第三章效用论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下对消费者均衡的推导等内容;掌握运用基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的方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分析

掌握无差异曲线递减规律、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等内容;能够运用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解释无差异曲线为什么总是凸向原点的。

第三节消费者均衡

掌握预算线的含义及其变动;掌握序数效用论下对消费者均衡的推导,以及价格、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等内容。

第四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掌握作图刻画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四章生产论

第一节厂商及生产函数

掌握里昂惕夫、柯布-道格拉斯等生产函数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掌握TPL、APL、MPL三条产量曲线的刻画,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等内容;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掌握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的区别;掌握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内容;能够运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解释等产量曲线为什么总是凸向原点的;

第四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的实现

掌握等成本曲线;掌握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和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大化;理解扩展线所表达的内容

第五节规模报酬

理解规模报酬的含义;区分规模报酬递减与边际报酬递减的异同

第五章成本论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理解机会成本、隐成本、显成本、经济利润、正常利润等概念

第二节短期成本曲线

掌握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掌握运用扩展线来说明短期总成本的相对最优状态;掌握短期成本的七个概念、七个图形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长期成本曲线

掌握长期成本的三个概念、三个图形及其图形的推导;理解规模经济问题、外在经济问题;区分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问题、外在经济问题的异同。

第六章产品市场论

第一节四种市场类型的特征比较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

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理解厂商的TR、AR、MR的含义、图形的刻画;理解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运用图形刻画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理解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关系;掌握完全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能够运用图形刻画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减行业、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状态,并理解其涵义。

第三节垄断市场

理解形成垄断的原因;掌握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的推导过程;熟悉边际收益、价格与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图形刻画短期均衡的几种情形;了解为什么不存在规律性的垄断厂商供给曲线;掌握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情形;明确三种价格歧视的差异;明确政府价格管制的几种方法。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

理解代表性厂商的含义;掌握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推导;运用图形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运用图形说明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理解理想产量与多余生产能力。

第五节寡头市场

掌握古诺模型与斯威齐模型

第七章生产要素市场论

第一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了解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了解要素需求曲线的刻画形态

第三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的推导

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第四节垄断市场中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了解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生产要素使用原则

第五节生产要素的供给

了解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掌握劳动供给曲线的刻画;运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掌握土地供给曲线;理解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的涵义;掌握理解资本价格的涵义;掌握贷款供给曲线;了解欧拉定理所反映出的基本思想;理解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八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

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关系

第二节经济效率

理解帕累托标准

第三节社会福利

理解不可能定理的基本涵义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垄断

掌握垄断是如何形成低效率的;明确寻租理论的涵义;

第二节外部性

掌握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公共物品

掌握公共物品的属性;理解公共物品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

第四节信息不对称

掌握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涵义

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深刻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的涵义及其区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涵义与关系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重点掌握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掌握GDP、NDP、NI、PI、DPI五个基本总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理解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第十一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均衡产出

深刻理解均衡产出的涵义,能够运用图形说明均衡产出的基本状态。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重点掌握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的相关内容及其相互的关系;掌握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了解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以及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掌握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均衡收入的公式和图形;深刻理解乘数论理论及乘数效应的图形刻画。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掌握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公式及其内涵,了解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公式及其对外贸易乘数的计算。

第十二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IS曲线

掌握投资函数;明确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及图形;明确贴现率计算公式;理解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的差异;掌握IS曲线的涵义、图形和公式推导;理解IS公式中的参数涵义;掌握IS曲线移动所代表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利率的决定

掌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及其货币需求动机;理解理解流动性偏好;掌握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及图形;掌握狭义与广义货币供给以及货币供给的图形。

第三节LM曲线

重点掌握LM曲线的涵义、图形和公式推导;明确LM曲线中的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及中间区域的涵义、成因;掌握IS公式中的参数的含义;掌握LM曲线移动所代表的经济学涵义。

第四节IS-LM分析

重点掌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IS-LM模型求解、调整。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含义、工具及其影响;结合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理解因IS、LM斜率不同而导致的财政政策效果的差异,明确挤出效应的涵义及其决定因素。掌握货币幻觉的涵义;明确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形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IS斜率、LM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明确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

重点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掌握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含义;充分理解功能财政、预算盈余、周期平衡预算的涵义;明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涵义;明确赤字与公债的涵义。明确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掌握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货币创造乘数的含义;明确债券价格和利息率的关系。

第十四章AD-AS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重点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含义、推导及其变化;明确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明确宏观生产函数,明确劳动市场的均衡形成;理解长、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掌握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政策涵义

第二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掌握总需求曲线移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十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失业

重点掌握失业的分类以及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了解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二节通货膨胀

重点掌握通货膨胀的涵义、分类与成因;掌握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掌握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明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六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

掌握经济增长的核算方法、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二节经济周期

重点掌握经济周期的涵义与特征;了解经济周期相关的理论;掌握乘数-加速原理;掌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卷分值:150分

3.试题类型:(1)概念(每题4分,共10题,累计40分)

(2)计算(每题15分,共2题,累计30分)

(3)简答(部分题目要求作图说明)(每题10分,共5题,累计50分)

(4)论述(每题30分,共1题,累计30分)

四、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微观经济学》,刘文勇,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3.《宏观经济学》,邢玉升,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