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大纲

201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2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是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具有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要求考生:

(1)准确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准确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具有一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结合当前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

评价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2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90分(6小题,每小题15分)

论述题60分(3小题,每小题30分)

五、参考书目

本考试参考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如何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

4、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规律及其根本特点

7、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及其二者的辩证统一

8、联系的含义,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9、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

1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3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认识的含义,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6、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7、真理的检验标准

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9、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5、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

的作用

2、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

3、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5、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含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含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4、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5、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6、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4

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9、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10、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5、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6、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第三部分题型示例

一、问答题

简答题示例: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

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二、论述题

论述题示例: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5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的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的矛盾运动;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把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发展方向,把握具体的国情和历史任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促进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调整和解决,才能制定出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次,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非得失和成败的客观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一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展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90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考试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本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注重考查考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能力和水平,达到选拔优秀考生以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

二、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考试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考试作为测试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参照性水平考试,评价的基本要求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含同等学历)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要求考生能做到:

1、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再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经济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毛泽东思想:占30--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60—70%

(四)题型及分值:试卷满分为150分,主要采用两个题型:(1)问答题,90分(6小题,每题15分);(2)分析论述题,60分(2小题,每题30分)

五、参考书目

本考试参考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和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2、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知道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掌握并能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了解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了解中国革命经验。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理解并能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问题;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掌握并能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的内容、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掌握并能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的原因;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总结、分析、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分析、理解、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掌握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的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分析、掌握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理解、总结、掌握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理解、分析、掌握当前我国发展的

阶段性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分析、理解、掌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掌握实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统一的原则;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六、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理解、分析、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掌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内容和依据;了解发展科学技术的意义;掌握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掌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理解、分析、掌握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及相互关系;掌握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七、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理解并掌握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理解、分析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分析、理解改革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分析、掌握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原因;掌握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掌握并能分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解、分析、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形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分析、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的依据、内容及其对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创新;了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掌握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的依据、主要内容;理解并能分析线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状况;

掌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解、掌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内容;掌握依法治国的内涵、意义和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掌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要求;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总体思路;理解、分析、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的基本内容;了了解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内容。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解、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了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理解、分析、掌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理解、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现。理解、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意义;理解、分析、掌握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分析、理解、掌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分析、理解、掌握时机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了解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条件。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理解、分子、掌握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和重要意义;了解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的内容;理解、分析、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个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理解、分子、掌握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理解、分析、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是一个重要法宝;了解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原因、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解、掌握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任务和科学规划;了解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理解、分析、掌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理解、分析、掌握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理解、分析、掌握改善党的领导应解决的问题。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理解、分析、掌握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考验、新危险;了解党执政的成功经验;了解党的新进行和纯洁性建设的内容;理解、掌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思路;理解、分析、掌握党的建设的战略目标、内容、意义、方法。

第三部分题型示例

一、问答题简答题示例: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的熟悉情况和掌握程度。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有两个内容:第一,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体概括,即指出: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二,具体论述经验教训,即指明这些经验教训的具体表现,从教材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考生不仅要将这六个方面的基本观点掌握,还必须能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对这六个观点进行比较阐述。如,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没有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结果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思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二、分析论述题分析论述题示例:材料1:2013年6月21日,海峡两岸在上海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英语:Cross-StraitServiceTradeAgreement)。但由于民进党为首的在野党,歪曲丑化服贸协议,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其造谣中伤,部分并不清楚事实的大学生认为该协议将影响台湾经济以及年轻人的就业。2014年3月18日,台反服贸团体举行“守护台湾民主之夜”,之后有400多名学生趁警卫不备而进入立法院内静坐抗议,接着于晚间9时突破警方的封锁线并占领“立法院”议场,由此掀起了一场以“反服贸”为主题的社会运动。

材料2:《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海峡两岸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四条所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协议主要为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两岸“服贸协议”在2013年6月21日签署前,台当局相关部门已经跟相关业者举行过上百场次的沟通,也在“立法院”举行3次项目报告,台湾这些服务业提供者早已了解“服务协议”的相关内容,也大都认为台湾服务业自2002年台湾加入WTO后,早已对外开放,竞争力极强,根本不怕大陆服务业提供者来竞争,而大陆开放的80项服务业,包括金融、电子商务、医疗、旅游、餐饮等,皆是台湾服务业提供者非常想去大陆开拓商机的项目。两岸“服贸协议”签署后,台当局相关部门先举办过4场公听会,再加上“立法院”朝野两党举行的16场公听会,总计20场公听会,朝野各党、民间业者、学者专家、甚至学生都曾受邀参加这些公听会,也充分表达了意见。但由于民进党为首的在野党,歪曲丑化“服贸协议”,使“服贸协议”的通过遇到很大阻碍。

根据上述材料,(1)请你谈谈对此事的看法。(2)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试题分析:(1)对此事的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第一,指明两岸签署

《服务贸易协定》是不是海峡两岸互利共赢的事情;第二,既然对海峡两岸互利共赢事情,为什么台湾一些人要反对,分析这方面的原因;第三,台湾作为民主社会,民意反映应该走正常渠道;第四,通过这次事件反映对台工作方针要适时调整和改变。(2)教材在分析此问题时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先后就两岸局势的变化所采取的对台工作的基本策略,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抓住新形势的特点,重点分析自习近平以来,随着海峡两岸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我们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政策。答题思路:第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主要为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是海峡两岸互利共赢的事情。第二,由于两岸既有的特殊关系,台湾在处理与中国大陆相关的法案上总是特别棘手。这次的服贸协议也不可避免地在台湾社会上掀起巨大的排斥与争议。尽管该协议在讨论通过中可能存在程序问题,但这不应该成为引发社会运动事件的理由。第三,台湾作为民主法治社会,任何人对于任何政策有不同的意见,有相当多的管道可以表达,但是绝不能用非法、或是暴力的方式来展现。第四,引发这次事件的很重要的因素是有少数人的个人政

治理念与台湾当局不尽相同,也存在有意识形态的政客操弄。这反映出新形势下台湾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对台湾工作采取新方针。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两岸开启了事务性商谈,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是,也应该看到,“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也在逐步发展增强。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迎来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同胞往来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共同利益更加广泛,为此,两岸应积极努力争取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应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