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070402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070402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考研大纲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070402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1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数学(甲)考试大纲

一 考 试 性 质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高等数学(甲)考试是为招收理学非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素质,包括对高等数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报考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空间物理学、光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气候学等专业的考生。

二 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高等数学(甲)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 一) 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0sinlim 1xxx →= , e11(lim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一致连续性概念

考试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 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掌握判断函数这些性质的方法。

3.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会求给定函数的复合函数和反函数。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 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计算。

7.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掌握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熟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等),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11.理解函数一致连续性的概念。

(二 )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导数的四则运算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的导数的求法 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方法 高阶导数的概念 高阶导数的求法 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几何意义 函数可微与可导的关系 微分的运算法则及函数微分的求法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泰勒(Taylor)公式 函数的极值 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函数单调性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弧微分及曲率的计算

考试要求

1.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掌握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 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5. 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6. 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7. 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

8.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

9.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10. 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11.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 三) 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 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广义积分(无穷限积分、瑕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熟练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熟练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 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 理解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

5. 理解广义积分(无穷限积分、瑕积分)的概念,掌握无穷限积分、瑕积分的收敛性判别法,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广义积分。

6.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及函数的平均值。

( 四)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和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 旋转轴为坐标轴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考试要求

1. 熟悉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及其模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掌握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 理解向量在轴上的投影,了解投影定理及投影的运算。理解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会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的运算。

4. 熟悉平面方程和空间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熟练掌握平面方程和空间直线方程的求法。

5. 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 会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 了解空间曲线方程和曲面方程的概念。

8.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9.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图形及其截痕,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 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及求法 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高阶偏导数的求法 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 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方向导数和梯度 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拉格朗日乘数法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性质,了解二元函数累次极限和极限的关系 会判断二元函数在已知点处极限的存在性和连续性 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 了解二元函数可微、偏导数存在及连续的关系,会求偏导数和全微分,了解二元函数两个混合偏导数相等的条件 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4. 熟练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

5. 熟练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6. 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7. 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 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 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10. 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 六) 多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已知全微分求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掌握重积分的性质。

2. 熟练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掌握二重积分的换元法。

3.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熟练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4. 熟练掌握格林公式,会利用它求曲线积分。掌握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全微分的原函数。

5. 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熟练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

6. 掌握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会利用它们计算曲面积分和曲线积分。

7. 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8. 了解含参变量的积分和莱布尼茨公式。

9. 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曲面 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曲线的弧长、物体的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 七) 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及其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 p 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泰勒级数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l,l]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0,l]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考试要求

1. 理解常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情况。

3. 熟练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各种判别法。

4. 熟练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 理解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 理解幂级数的收敛域、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及收敛域的求法。

8. 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 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 掌握一些常见函数如ex、sin x、cos x、ln(1+x)和(1+x)α等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会利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进行近似计算。

12.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将周期为 2l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13.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及一致收敛的函数项级数的性质,会判断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 八) 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价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 简单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 掌握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3. 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某些微分方程。

4. 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y(n) =f(x),y″ =f(x,y′ )和y″ =f(y,y′ )

5. 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了解解二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6.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 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8. 会解欧拉方程。

9. 了解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

10.了解简单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11 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五 主要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中国科学院大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 理论力学 》考试大纲

一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理论力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理论力学是力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部分。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有很深入的理解,系统掌握理论力学中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结构:简答题、计算题

三 考试内容:

(一)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常见约束与约束反力,平衡力系作用下的物体受力。几个静力学公理。

(二) 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

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力偶系的概念。平面和空间力系和力偶系的平衡方程,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三) 点的运动学和点的合成运动

质点的运动及其数学描述,点的绝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

(四) 刚体的简单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平面运动刚体上任意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表示。

(五)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牛顿三个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和质点动力学问题的求解,质心和转动惯量的计算。

(六) 动量定理

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七) 动量矩方程

动量矩和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

(八) 动能定理

各种作用力的功;质点和刚体的动能;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率和功率方程,势力场,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 达朗贝尔原理

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十) 虚位移原理

约束,广义坐标,自由度和理想约束的概念,虚位移原理。

(十一) 碰撞

碰撞的分类与特点,碰撞过程的基本定理,恢复系数,撞击中心。

(十二) 分析力学基础

动力学普遍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方程的初积分。

(十三) 机械振动基础

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计算固有频率的能量法,隔震原理。

四 考试要求:

(一)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1) 熟练掌握刚体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三要素。

(2)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

(3) 掌握静力学的五条公理。

(二) 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方程

(1) 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解析法。

(2) 理解并掌握力矩的概念、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3) 熟练掌握平面和空间力系的简化、合成及平衡条件,并应用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4) 掌握摩擦、摩擦角、滚动摩阻的概念,熟练求解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三) 点的运动学和点的合成运动

(1) 掌握质点运动的描述方法,掌握用直角坐标,极坐标与自然坐标法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深入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直角坐标,极坐标与自然坐标法描述质点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公式)。

(2) 掌握点的合成运动中的基本概念。熟练应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各种运动中的点的速度、加速度。掌握科氏加速度的概念。

(四) 刚体的简单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

(1) 掌握刚体的平行移动和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及其特征。

(2) 掌握刚体的平面运动概念。熟练应用基点法、瞬心法求平面运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熟练应用基点法求平面机构上各点的加速度。

(五)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1) 理解并掌握牛顿三个定律。

(2) 能够应用基本定律建立质点运动的微分方程,掌握质点动力学的求解方法。

(3) 熟练掌握质心和转动惯量的计算。

(六) 动量定理

(1) 理解并掌握动量与冲量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际应用。

(3) 掌握质心的概念、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七) 动量矩方程

(1) 理解并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概念,动量矩定理。

(2) 掌握刚体绕定轴的转动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3) 掌握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

(八) 动能定理

(1) 理解并掌握功、动能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常见力的功、质点和刚体的动能。

(3) 熟练掌握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

(4) 掌握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数学表达式。

(5) 理解并掌握势能的基本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

(6) 能够应用三大动力学基本定理解决综合问题。

(九) 达朗贝尔原理

(1) 掌握质点的达朗伯原理和质点系的达朗伯原理,能够应用达朗伯原理(动静法)求解动力学问题。

(十) 虚位移原理

(1) 理解并掌握约束、虚位移、虚功基本概念,自由度和广义坐标的定义。

(2) 掌握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应用虚位移原理对复杂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十一) 碰撞

(1) 理解并掌握碰撞问题基本假设,对心碰撞与偏心碰撞,正碰撞与斜碰撞,弹性碰撞与恢复系数,撞击中心。

(2) 掌握碰撞过程的基本定理。应用基本定理求解碰撞问题。

(十二) 分析力学基础

(1) 掌握动力学普遍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掌握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广义力的概念

(2) 应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物体运动方程。

(十三) 机械振动基础

(1) 理解并掌握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会用能量法与运动方程求解法计算系统固有频率。

(2) 掌握求解单自由度系统无阻尼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有阻尼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问题。

(3) 了解主动隔震和被动隔震原理

五 主要参考书目: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上、下(第6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郭应征, 周志红编著,理论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子线路》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及适用:

《电子线路》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子线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两部分。要求考生对模拟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知识有全面掌握,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元器件、基本电路、分析方法、性能指标、设计思路,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完成设计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模拟和数字电路各75分。

试卷结构:

选择题:约20%。

填空题:约20%。

简答、计算及证明:约35%。

综合题:约25%。

三考试内容:

(一)模拟电子线路

1、常用半导体器件

2、基本放大电路

3、多级放大电路

4、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5、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6、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7、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8、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处理

9、功率放大电路

10、直流电源

(二)数字逻辑

1、逻辑代数基础

2、集成门电路基础

3、组合逻辑电路

4、集成触发器

5、时序逻辑电路

6、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7、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

8、A/D与D/A转换

四考试要求

(一)模拟电路

1、常用半导体器件

(1)了解PN结的基本特性。了解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基本特性。熟悉扩散,飘移,耗尽层,导电沟道等基本概念。熟悉晶体管,场效应管三个工作区域的条件。

(2)熟练掌握二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理想二极管等效模型。并能进行计算。

(3)掌握稳压管的伏安特性和等效电路。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和符号表示。

2、基本放大电路

(1)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各种组态的放大电路。

(2)熟练掌握其静态工作点,动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准确画出其交直流等效电路。

(3)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区别。

(4)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上下限截止频率的概念

(5)掌握图解法分析失真情况,和h参数等效电路计算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

(6)了解各种接法的放大电路在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带宽等性能上的特性。

3、多级放大电路

(1)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计算。尤其熟练掌握两级放大电路的交直流等效电路,

两级放大电路的各种计算。

(2)掌握直接耦合差分放大电路各项性能指标的计算。

(3)理解互补输出电路的特点。

(4)熟握共模抑制比,差模抑制比的概念及定义,及其在具体电路中的计算。

4、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概念,符号。

(2)掌握镜像电流源,比例电流源,微电流源的工作原理。

5、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模型。

(2)掌握上限频率,下限频率,通频带,相位补偿等基本概念。

(3)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

(4)掌握放大电路频响的计算分析方法。

6、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掌握各种反馈电路组态的判断方法。掌握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电压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的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不同反馈组态下的物理意义。

(3)掌握负反馈在改善电路性能方面的作用。并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合适的负反馈。

(4)掌握波特图分析产生自激振荡的方法。

(5)掌握放大电路稳定裕度的计算方法。

7、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1)掌握理想运放构成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电路的方法。

(2)熟练掌握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运算电路的方法。

(3)掌握节电电流法,叠加原理分析各种运算电路的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电路做设计。

(4)掌握有源滤波电路的组成,特点以及分析方法。

8、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处理

(1)掌握锁相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单限,滞回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三种正弦波振荡电路(RC,LC,石英晶体)的分析方法。

9、功率放大电路

(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2)常见功率放大电路

(3)消除交越失真的OCL电路

(4)熟练掌握功率放大电路性能分析

10、直流电源

(1)掌握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3)熟练掌握稳压电路的性能指标

(4)稳压管稳压电路

(5)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

(6)开关型稳压电路

(二)数字电路

1、逻辑代数基础

(1)掌握数制、码制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不同数制和编码的转换。

(2)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和法则以及逻辑函数的标准表示形式等。

(3)掌握各种形式的逻辑函数的相互转换方法,熟练利用逻辑代数以及卡诺图对逻辑函数进行转换与化简等;

(4)理解逻辑函数约束的基本概念以及约束的基本表示方法,掌握具有约束项的逻辑函数化简等。

2、集成门电路基础

(1)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2)了解二极管、三极管分立元件门电路的结构、原理。

(3)掌握基本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输入输出特性。

(4)了解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门电路的特点和应用:TTLOC门电路、ECL门电路、三态门、传输门、漏极开路CMOS门等。

(5)了解74系列和4000系列门电路器件特点。

(6)理解TTL和CMOS门电路的电气特性与参数:速度、功耗、抗干扰、驱动能力和噪声容限等。掌握门电路相互驱动的正确使用条件,能够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正确使用各种门电路。

3、组合逻辑电路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2)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3)熟悉常用组合逻辑电路模块的原理、结构、逻辑功能和应用:

编码器和译码器、运算电路、数值比较器、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

(4)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5)基于门电路的设计。

(6)基于常用MSI、LSI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7)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冒险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4、集成触发器

(1)了解触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理解常用集成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功能特点以及异步置位、复位功能以及现态与次态、电平触发与边沿触发等基本概念。

(3)了解触发器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性方程:RS型、JK型、D型、T型,能够用特性方程、状态表、状态图、时序图表示四种基本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4)了解不同类型触发器的相互转换方法。

(5)了解触发器的简单应用。

5、时序逻辑电路

(1)了解两种时序电路模型(Milly模型与Moore模型)的异同和转换。

(2)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分类和功能描述等。

(3)理解同步与异步时序电路的概念,理解电路现态与次态、自启动等等与时序电路相关的概念。

(4)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与一般步骤:逻辑表达式、状态转换表、状态转换图、时序图等。

(5)熟悉常用同步时序电路模块的结构和逻辑功能:移位寄存器、同步计数器。等。

(6)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基于触发器的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状态机设计);

带有冗余状态的状态机设计;基于触发器的同步计数器设计;基于计数器模块的同步计数器设计;同步时序电路设计中的自启动问题。

(7)掌握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异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

(8)了解基本型异步时序电路中的冒险、竞争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6、、、、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1)了解两种最常用的整形电路—施密特触发器和单稳态触发器功能特点,掌握

其参数分析方法。

(2)了解常见形式的多谐振荡器。

(3)了解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用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特点及其振荡周期的估算。

(4)掌握石英晶体多谐振荡电路的构成、工作特点及其振荡频率。

7、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

(1)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和特点,ROM、RAM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应用,PLD的基本结构、分类及其特点。能根据系统的需求配置存储器。

(2)掌握PROM、EP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ROM、RAM容量扩展方法。

(4)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类型以及FPGA的开发流程。

8、A/D与D/A转换

(1)掌握D/A和A/D的基本概念,D/A、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和转换速度。

(2)了解D/A转换器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计算,A/D转换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比较。

(3)掌握DA转换电路的各阶段输出波形。

五主要参考书目

1、RobertL.Boylestad,LouisNashelsky(作者),李立华,李永华(译者),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1日),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美)JohnF.Wakerly林生葛红金京林(翻译)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4、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信号与系统》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本《信号与系统》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号与系统是电子通信、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主要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认识如何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时间域与变换域的数学分析对系统本身和系统输出信号进行求解与分析,对所得结果给以物理解释、赋予物理意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试卷分为填空、选择及计算题几个部分。

三考试内容

(一)概论

1.信号的定义及其分类;

2.信号的运算;

3.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4.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5.系统分析方法。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定义和求解;

3.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4.卷积的定义,性质,计算等。

(三)傅里叶变换

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典型周期信号频谱;

2.傅里叶变换及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密度函数;

3.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4.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5.抽样定理;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能量信号,功率信号,相关等基本概念;以及能量谱,功率谱,维纳-欣钦公式。

(四)拉普拉斯变换

1.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3.线性系统拉普拉斯变换求解;

4.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

5.周期信号与抽样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五)S域分析、极点与零点

1.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时域特征的关系;

2.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和零、极点的关系;

3.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率响应;

4.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

(六)连续时间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1.周期、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的系统响应;

2.无失真传输;

3.理想低通滤波器;

4.佩利-维纳准则;

5.希尔伯特变换;

6.调制与解调。

(七)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离散时间信号的分类与运算;

2.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3.单位样值响应;

4.离散卷积和的定义,性质与运算等。

(八)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变换分析

1.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2.典型序列的Z变换;逆Z变换;

3.Z变换的性质;

4.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5.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6.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7.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8.数字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九)系统的状态方程分析

1.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S域流图的建立、求解与性能分析;

3.Z域流图的建立、求解与性能分析;

四考试要求

(一)概论

1、掌握信号的基本分类方法,以及指数信号、正弦信号、复指数信号、钟形信号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信号的移位、反褶、尺度倍乘、微分、积分以及两信号相加或相乘,熟悉在运算过程中表达式对应的波形变化,了解运算的物理背景;

3、掌握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熟悉斜变信号与冲激偶信号;

4、掌握信号的直流与交流、奇与偶、脉冲、实部与虚部、正交函数等分解方法;

5、掌握系统的分类,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即时系统与动态系统、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时变系统与时不变系统、可逆与不可逆系统的定义和物理意义,熟悉各种系统的数学模型;

6、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叠加性与均匀性、时不变性,微分特性。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熟悉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

2、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掌握冲击响应与阶跃响应;

4、熟练掌握卷积的定义、性质和计算。

(三)傅里叶变换

1、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三角函数形式和指数形式;

2、理解典型周期信号,周期矩形脉冲信号、周期三角脉冲信号、周期半波余弦信号、周期全波余弦信号频谱的特点;

3、熟练掌握傅里叶变换;

4、掌握典型非周期信号,单边指数信号、双边指数信号、矩形脉冲信号、钟形脉冲信号、升余弦脉冲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5、熟练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6、掌握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对称性、线性、奇偶虚实性、尺度变换特性、时移特性、频移特性微分特性、积分特性;

7、熟练掌握卷积;

8、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正弦和余弦信号、一般周期信号;

9、理解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0、熟练掌握抽样定理。

(四)拉普拉斯变换

1、深入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应用范围、物理意义及收敛;

2、掌握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阶跃函数、指数函数、冲激函数;

3、熟练掌握拉氏变换的性质,线性、原函数积分、原函数微分、延时、S域平移、尺度变换、初值、终值、卷积;

4、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

(五)S域分析、极点与零点

1、熟练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

2、深入理解系统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3、熟练掌握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时域特征的关系;

4、熟练掌握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和零、极点的关系;

5、熟练掌握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率响应的关系;

6、灵活运用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方法;

7、深入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

(六)滤波、调制与抽样

1、掌握利用系统函数H(jω)求响应,理解其物理意义;

2、深入理解无失真传输的定义、特性;

3、熟练掌握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域特性和冲激响应、阶跃响应;

4、掌握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维纳准则;

5、掌握希尔伯特变换;

6、掌握调制与解调以及带通滤波器的运用;

7、理解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的原理;

8、理解脉冲编码调制、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七)信号矢量空间分析

1、理解完备正交函数集、帕塞瓦尔定理;

2、掌握沃尔什函数;

3、深入理解相关;

4、了解能量谱和功率谱;

5、掌握匹配滤波器;

6、了解码分复用、码分多址通信。

(八)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掌握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分类与运算;

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3、深入理解单位样值响应;

4、熟练掌握离散卷积和的定义,性质与计算等。

(九)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变换分析

1、深入理解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2、掌握典型序列的Z变换;

3、理解逆Z变换;

4、掌握Z变换的性质;

5、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6、掌握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7、理解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8、理解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9、理解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十)系统的状态方程分析

1.利用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系统的输出响应;

2.利用S域流图分析析连续系统的性能;

3.利用Z域流图掌握无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掌握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

五主要参考书目

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三版。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考试大纲

本《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三大部分。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掌握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

1、绪论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2)算法的定义、算法的基本特性以及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

2、线性表

(1)线性关系、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包括单链表、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的构造原理。在以上两种存储结构上对线性表实施的最主要的操作(包括三种链表的建立、插入和删除、检索等)的算法设计。

3、堆栈与队列

(1)堆栈与队列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2)堆栈与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

(3)在不同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对堆栈与队列实施插入与删除等基本操作对应的算法设计。

4、串

(1)串的基本概念、串的基本操作和存储结构。

(2)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和改进的KMP算法

5、数组和广义表

(1)数组的概念,以及表示和实现

(2)矩阵(对称矩阵和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3)广义表的基本概念

6、树与二叉树

(1)树的定义和性质

(2)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和实现

(3)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4)树和森林

(5)赫夫曼树及其应用

(6)回溯法与树的遍历

(7)树的计数

7、图

(1)图的定义,基本概念,图的分类,常用名词术语。

(2)图的邻接矩阵存储方法、邻接表存储方法的构造原理。

(3)图的遍历操作。

(4)图的连通性、最小生成树

(5)最短路径的计算

(6)AOV网与拓扑排序。

8、查找

(1)静态查找表:顺序表、有序表、静态树表以及索引表的查找。

(2)动态查找表: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以及B树和B+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3)哈希表:基本概念和构造方法,冲突处理方法和查询及性能分析。

9、内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排序方法的分类。

(2)插入排序法(含折半插入排序法)、选择排序法、快速排序法、堆排序法、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各种排序方法排序的原理、规律和特点,各种排序算法的时空复杂度简单分析。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概述

(1)计算机基本构成、处理器的内部结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2)操作系统的概念、演变历程、特性、分类、运行环境、功能

(3)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2、进程、进程描述及进程状态转换

3、线程、对称多处理SMP和微内核

(1)线程的概念,定义线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线程的功能特性与实现方式;

(3)对称多处理SMP体系结构;

(4)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微内核与巨内核)及其性能分析。

4、并发性

(1)并发性问题及相关概念,如临界区、互斥、信号量和管程等;

(2)进程互斥、同步和通信的各种算法;

(3)死锁的概念、死锁的原因和条件

(4)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检测算法。

5、存储器管理

(1)分区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

(2)页式管理及段式管理;

(3)段、页式存储管理方法及实现技术;

(4)虚存的原理及相关的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

6、单处理器调度

(1)处理器的三种调度类型;

(2)进程调度的各种算法及其特点。

7、多处理器调度和实时调度

(1)多处理器对进程调度的影响

(2)多处理器环境下的进程和线程调度算法;

(3)实时进程的特点;

(4)限期调度和速率单调调度方法。

8、设备管理和磁盘调度

(1)操作系统中输入/输出功能的组织;

(2)中断处理;

(3)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的软件接口和spooling技术;

(4)缓冲策略;

(5)磁盘调度算法;

(6)磁盘阵列。

9、文件系统

(1)文件系统特点与文件组织方式;

(2)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

(3)目录的基本性质及其实现方法;

(4)磁盘空间的管理。

10、分布式系统

(1)分布式处理的特点、类型;

(2)多层体系结构、中间件技术;

(3)机群系统;

(4)分布式进程管理相关的操作系统设计问题。

编译原理编译原理编译原理编译原理

1.引论引论引论引论

(1)编译程序相关基本概念

(2)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

(3)编译程序的总体框架

2.词法分析词法分析词法分析词法分析

(1)词法分析器

(2)正规式和有限自动机

(3)词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3.语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分析

(1)上下文无关文法

(2)各种语法分析技术,如自上而下分析和自下而上分析

(3)LR分析器

4.语法制导翻译语法制导翻译语法制导翻译语法制导翻译

(1)S属性和L属性

(2)自上而下翻译

(3)继承属性的自上而下计算

(4)递归计算

5.类型检查类型检查类型检查类型检查

(1)类型体制

(2)简单类型检查器

(3)类型表达式的等价

(4)函数和算符的重载

6.运行时的存储组织运行时的存储组织运行时的存储组织运行时的存储组织

(1)程序运行时的活动

(2)运行时存储器的划分

(3)静态存储分配

(4)动态存储分配

7.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生成

(1)常用的中间代码表示

(2)基本语法成分的翻译

8.代码生成代码生成代码生成代码生成

(1)代码生成器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2)目标机器及基本块、流图

9.代码优化代码优化代码优化代码优化

(1)优化的主要种类

(2)局部和循环优化

(3)全局数据流分析介绍

(4)代码改进变换

二考试要求

数据结构

1、建立有关数据结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概念以及两种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掌握在各种存储结构下对线性表进行的基本操作的算法设计。

3、掌握堆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在两种存储结构下如何对堆栈和队列进行插入和删除等操作,以及利用堆栈与队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4、充分了解串的基本概念、掌握串的存储结构和相关的操作算法。

5、掌握数组、广义表和稀疏矩阵的基本概念,物理结构和基本操作的实现

6、充分了解树型结构的逻辑特征,掌握各种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能够熟练地利用常用的三种遍历方法,掌握利用二叉树的遍历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二叉排序树的建立以及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一个结点存在与否的过程。了解回溯方法以及树的遍历问题。

7、充分了解图的逻辑结构的特点,掌握常用的两种存储方法,掌握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最短路径、拓扑排序的具体求解过程。

8、充分了解各种顺序文件的结构与相应的查找方法;了解各种查找算法之间时空效率的差异;从结构与操作上了解散列文件的建立、散列函数的选择(构造)原则、处理散列冲突的方法以及在散列文件中查找一个记录存在与否的过程。

9、充分了解各种排序方法的排序特点和排序过程,对于任意给出的数据元素序列,能够熟练地采用指定排序方法进行排序,并且能够对每一种排序方法排序过程中所进行的元素之间的比较次数、相应排序算法的时间、空间、排序的稳定性等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操作系统

1、了解操作系统所管辖的软、硬件资源;了解操作系统的关键概念,从整体上把握操作系统的特性与功能等概念;建立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接口的职能概念。

2、掌握进程的本质特征,明确进程的动态特性,熟悉进程状态间转换的原因,建立进程是资源分配单元和一种运行实体的基本理念。

3、理解引入线程作为基本运行实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掌握线程各种实现方式及其特点;熟悉SMP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4、灵活运用信号量、管程等技术解决互斥合同步问题;理解死锁的概念和产生死锁的充分必要条件;熟练掌握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检测算法;了解处理死锁问题时避免饥饿的方法。

5、理解存储管理的功能及存储管理对多道程序设计的支持;掌握段、页式存储管理方法及实现技术;掌握虚存的原理及相关的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

6、了解长程、中程和短程三种调度类型;重点掌握进程调度的各种算法及其适用环境。

7、熟悉掌握多处理器环境下进程和线程调度算法,了解实时进程的本质,掌握限期调度和速率单调调度方法。

8、理解输入输出设备及操作系统中输入/输出功能的组织、掌握中断处理、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的软件接口和spooling等技术,重点掌握各种用于提高性能的缓冲策略和磁盘调度算法;了解可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各种磁盘阵列配置方式。

9、理解文件系统特点与文件组织,掌握文件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了解文件、目录的基本性质及其实现方法;重点掌握磁盘空间的管理、文件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文件系统的安全性及保护机制等。

10、了解分布式处理的特点、类型;掌握多层体系结构、中间件技术和机群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进程迁移、分布式全局状态的认定、分布式互斥与死锁预防等技术。

编译原理

1.了解编译程序、解释程序、翻译程序、源程序、目标程序等概念及区别和联系;

掌握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及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

掌握编译器的总体架构;

了解编译程序的几种构造方法和编译器伙伴。

2.了解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接口;

掌握记号的描述和识别方法;

理解正规文法、正规集、有限状态自动机、自动机的确定化和最小化等概念;

掌握由正规表达式建立识别器的方法,包括自动机的设计、确定及简化;

了解词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3.了解语法分析器的作用和总体方法;

掌握上下文无关语言和文法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包括句型、句子、短语、句柄、素短语、

规约、推导等概念及文法的类型;

了解文法和语言的对应关系、语法分析树及二义性;

掌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理解各种语法分析方法对文法的要求;

掌握LR分析器的LR分析器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步骤。

4.了解语义处理的概念及语义规则的两种描述方法;

了解属性文法的概念和类别以及各自的计算规则;

掌握S属性文法中属性的计算方式;

理解L属性文法的定义,掌握自上而下语法分析方法的翻译模式;

理解自底向上语法分析方法对L属性的计算;

了解递归计算方法。

5.了解静态语义审查内容及意义;

了解类型检查的基本概念;

了解简单类型检查器和类型表达式的等价概念;

了解重载函数和多态函数的区别。

6.了解活动和活动记录的概念;

了解程序运行时过程的活动数据的作用域;

了解运行时存储器的划分和活动记录的作用;

了解存储分配的策略,包括静态存储分配策略、C和Pascal语言的栈式存储分配方法、堆式存储分配策略。

7.了解使用中间代码的意义及几种中间代码的形式,包括后缀表示、图形表示和三地址表示;

了解基本语法成分的翻译方法,包括声明、赋值语句及布尔表达式的翻译。

8.了解代码生成器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储管理、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和计算次序选择等;

了解目标机器常用的地址模式和指令;

了解基本块和流图的相关概念。

9.了解优化的原则、优化级别和主要优化技术;

了解利用DAG进行基本块的局部优化方法;

掌握循环优化的主要途径;

了解代码改进变换的主要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编译原理和技术》,陈意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普通物理(甲)》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普通物理(甲)》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理科类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物理是大部分专业设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的理解,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结构: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其分值约为1:1:3

三考试内容

大学理科的《大学物理》或《普通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包含力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热学等。

四考试要求

(一)力学

1.质点运动学: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矢径;参考系;运动方程;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运动的相对性。

2.质点动力学: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惯性参照系;牛顿运动定律;功;功率;质点的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保守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刚体的转动: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角速度矢量;质心;转动惯量;转动动能;转动定律;力矩;力矩的功;定轴转动中的转动动能定律;角动量和冲量矩;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4.简谐振动和波: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运动学特征(位移、速度、加速度,简谐振动过程中的振幅、角频率、频率、位相、初位相、相位差、同相和反相);动力学分析;振动方程;旋转矢量表示法;谐振动的能量;谐振动的合成;波的产生与传播;面简谐波波动方程;波的能量、能流密度;波的叠加与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5.狭义相对论基础:

理解并掌握:伽利略变换;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洛仑兹变换;同时性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的动力学基础;相对论的质能守恒定律。

(二)电磁学

1.静电场: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库仑定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及电势,场强与电势的叠加原理。理解并掌握:高斯定理,环路定理,静电场中导体及电介质问题,电容、静电场能量。

2.稳恒电流的磁场: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磁感应强度矢量,磁场的叠加原理,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理解并掌握: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安培定律。运动电荷的磁场、洛仑兹力。了解:磁介质,介质的磁化问题。

3.电磁感应: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理解并掌握:自感、互感、自感磁能,互感磁能,磁场能量。

4.直流与交流电路: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和定义。理解并掌握:复杂交直流电路的解法。

5.电磁场理论与电磁波: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电磁波的基本性质,电磁波的能流密度。了解:相关内容基本实验。

6.电磁学单位制:

熟练掌握:电磁学国际单位制。

(三)光学

1.光波场的描述:

能熟练写出各种光波的波函数;能正确理解并熟练表述光波的各种偏振状态。

2.光的干涉:

正确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和相干光的含义;理解各种典型干涉装置(杨氏实验、尖劈、牛顿环、迈克尔孙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干涉滤光片)的工作原理;能解释各种典型干涉装置产生的干涉图样的特点;能熟练计算各种装置干涉场中的光强分布;了解光的时空相干性及干涉条纹的可见度问题。

3.光的衍射:

正确理解产生光的衍射现象的机理;掌握处理衍射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尔霍夫衍射积分公式;能灵活运用衍射积分法、矢量图解法、半波带法、巴俾涅原理解释几种典型装置(夫琅禾费单缝、圆孔衍射,夫琅禾费多缝衍射,夫琅禾费正弦光栅衍射,菲涅耳圆孔和圆屏衍射)的衍射现象;并能熟练求解类似装置衍射场中的光强分布问题。成像仪器与光谱仪:一般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了解光谱仪的分类和基本性能;主要掌握光栅和F-P干涉仪的分光性能;正确理解光谱仪的角色散、色分辨本领和自由光谱区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于问题的求解中。

4.光的偏振:

掌握线偏振光的获得与检验;理解各种偏振光器件(偏振片、分光棱镜、波片)的工作原理;能熟练运用各种偏振光器件产生和检验偏振光;能熟练运用马吕公式求解问题;能计算偏振光干涉中的光强分布问题;了解反射和折射光的偏振;了解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能正确描述和解释双折射现象。

(四)原子物理

1.原子的量子态与精细结构:

理解并掌握:α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原子模型。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光谱,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夫兰克-赫兹实验与原子能级,玻尔模型的推广(量子化通则),原子的激发和辐射,对应原理和玻尔理论的地位,原子中电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