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2011思想政治教育参考书目专业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参考书目 >> 江西理工大学2011思想政治教育参考书目专业介绍

江西理工大学2011思想政治教育参考书目专业介绍

考研时间: 2010-08-2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文法学院

学科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介绍

一、专业、研究方向与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既是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又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该专业硕士点研究特色: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本方向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及历史经验,培养专门的研究型人才。

2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本方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理论,培养能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企业、社区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应用性人才。

3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教育。本方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培养能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解决人们心理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服务的专门人才。

4企业文化与管理。本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如何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活动中,旨在培养新型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二、培养目标与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硕士点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党务行政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组织行为学、现代企业文化学原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三、导师队伍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导师8人,兼职导师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

秦秀清,女,教授,196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1988年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在职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华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近几年,承担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6项、厅局级横向科研课题3项、在《求实》、《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各类获奖3项。

刘敏岚,女,1973年生,199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副教授。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近五年来,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主持在研省级课题1项,在《心理科学》、《学校心理卫生》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

四、本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情况

本硕士点教师近几年来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在研10余项;承担地方科研项目16项,在研7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有3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本学科发挥思政专业实践性强特点,明确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职能。把党政机关、工青妇、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把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探索这些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近年来,本硕士点师生开展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绩效的测定和评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题研究。同时,为地方学校、机关、企业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评等提供了多项服务。

五、本硕士点培养条件

本硕士点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理论基础过硬,职称、学历、年龄、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8人;其中,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分别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该学科点拥有专业图书2万余册,学术期刊20余种。有专供研究生使用的连接校园网的计算机房,拥有电脑18台,总面积近40平方米,总投入近20万元。具有完善的教育与教学设备,能为广大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六、本硕士点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情况

1、曾菁.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安徽农业科学,2008(25)

2、孙璐洁.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青年科学,2009(4)

3、买宇麒. 大学生心灵和谐之培育初探,青年科学,2008(5)

4、景宜.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对辅导员期望的调查研究,《山西教育》2009(5)

5、彭伟明.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探析,青年科学,2009(11)

七、本硕士点研究生省级以上获奖情况

1、2008-2009年度“省优秀学生干部”:07思政欧阳玉森

2、凡欣 《浅析生命愿景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预防作用》在2008年中国学校心理学学术年会荣获三等奖

3、凡欣 《弘扬苏区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第三届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获得优秀论文奖

八、复试参考书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版),李景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九、本硕士点业务课(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见附件)

附件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题型与分值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30分)

辨析题(40分)

论述题(50分)

(总分150分)

二、考试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考试,考核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否具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条件。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了解: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物质和运动。意识的起源与本质。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形式。联系和发展的内涵。规律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及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其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内容和关系。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义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联系。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人的本质。人民群众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了解:商品及其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剩余价值的含义及两种产生方式。资本的本质及其分类。资本积累的含义。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和形式。利润与平均利润。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及深化认识。资本的有机构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了解: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改善党的领导。

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附件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大纲

一、考试题型与分值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30分)

辨析题(40分)

论述题(50分)

(总分150分)

二、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考核要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识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领会: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识记: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领会:

1、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特点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4、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原因

5、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确定的过程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 识记: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领会: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识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领会: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识记: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领会: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考核要求

1、识记:(1)实事求是的含义;(2)解放思想的含义;(3)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听“宣言书”。

2、领会:(1)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新确立;(2)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和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阐述的主要观点;(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3、应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①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②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4、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经验

5、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领会:

1、近代中国人民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包含:

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实质

3、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过程

5、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考核要求

一、 识记: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17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二、领会:

1、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2、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考核要求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识记: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内涵。

2、领会:(1)“搞清楚”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性;(2)为什么我们长期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识记: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2、领会:(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3)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3、应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识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领会:(1)马克思主主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3)发展生产力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4)始终扭住发展力这个根本环节放松。

3、应用:(1)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2)坚持发展生产力不动摇。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

1、识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所包含的内容。

2、领会:(1)处理和解决国际国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2)只有发展起来了,人民才能真正拥护社会主义;(3)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应用:(1)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2)中国只有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识记:(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2、领会:(1)基本国情与初级阶段;(2)我国对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过程;(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3、应用:(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2)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识记:(1)基本路线或总路线的含义;(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

2、领会;(1)我们党的历史上五次提出的基本路线;(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3、应用:(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领会:(1)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识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涵。

2、领会:(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3、应用: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识记:(1)“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主要内容;(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

2、领会:(1)我国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2)我国发展战略体现的实事求是原则。

3、应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特点、目标、意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考核要求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识记:(1)改革的目的;(2)改革的范围。

2、领会:(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3)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应用: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识记:对外开放的含义。

2、领会:(1)闭关自守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后果;(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应用:(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深刻含义;(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的含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核要求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识记:(1)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种类;(2)计划机制的含义和特点;(3)市场机制的含义和特点;(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领会:(1)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3)计划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社会制度的关系;(4)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应用:(1)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3)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会:(1)市场经济的共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识记:(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领会:(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

3、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识记:(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2)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领会: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3、应用:正确认识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经构的变化。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1、领会:(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2、应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原则

1、识记:(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2)按劳分配的内涵;(3)按劳分配的前提;(4)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5)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领会:(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尺度。

3、应用: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特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1、识记:(1)按劳分配以外劳动收入的含义;(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含义;(3)资产收益的含义;(4)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的含义。

2、领会:(1)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3、应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三)社会保障制度

1、识记:(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2)社会救助的含义;(3)社会保险的含义;(4)社会优抚的含义;(5)社会福利的含义。

2、领会:(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的原因;(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3、应用:(1)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

第四节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1、识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2、领会: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积极扩大就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识记:(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2)民主是目的,又是手段。

2、领会:(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3、应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二)人民民主专政

1、识记: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

2、领会:(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2)科学粉析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

3、应用: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识记:(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2、领会:(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2)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的表现;(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组织形式;(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应用: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动摇。

(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识记:(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2)八字方针;(3)十六字方针。

2、领会:(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原因;(2)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相互关系;(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3、应用:比较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识记:(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2、领会:(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意义。

(六)政治体制改革

1、识记:(1)政治体制的含义;(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3)政治体制与根本政治制度的关系。

2、领会:(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3)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意义。

3、应用:(1)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2)积级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原则。

(七)依法治国

1、识记:依法治国的含义。

2、领会:(1)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2)依法治国同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的关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4)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内容;(5)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3、应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识记:(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

2、领会:(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异同;(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长期性和紧迫性。

3、应用:(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很需要保证;(2)两个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1、识记:(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的表述;(2)“四有”公民的内涵;(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领会:(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的意义;(2)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的必要性;(3)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意义。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识记:(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理想的含义;(3)理想的层次性;(4)道德的含义;(5)道德的层次性;(6)爱国主义的内涵;(7)为人民服务的内涵;(8)集体主义内涵。

2、领会:(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4)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5)弘扬爱国主义与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关系;(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主要内容。

3、应用:(1)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2)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识记:(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2)“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领会:(1)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2)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3)文化的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领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考核要求

(一)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

1、识记:(1)香港问题的由来;(2)澳门问题的由来;(3)台湾问题的由来。

2、领会:(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2)新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立场;(3)毛泽东和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思路。

(二)“一国两制”

1、识记:(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一国两制”概念的最早提出;(3)“一国两制”的含义;(4)和平共处;(5)“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2、领会:(1)“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三)祖国统一

1、识记:(1)“叶必条”;(2)“邓六条”;(3)“江八条”;(4)“汪辜会谈”。

2、领会:(1)台湾的前途和命运系于统一;(2)“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3)“江八条”的重要意义。

3、应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反对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奋斗。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考核要求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1、识记: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2、领会:(1)对世界大战爆发可能性的判断及其意义;(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3)世界格局变化的趋势。

3、应用:(1)国际环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2)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3)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识记:(1)独立自主的含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2、领会:(1)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必要性;(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关系;(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意义;(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3、应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及其意义。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1、识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

2、领会:(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2)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识记:我国的领导阶级。

2、领会:(1)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3)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4)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5)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

1、识记:(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领会:(1)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意义;(2)民族平等及其意义;(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

(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识记:(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2)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领会:(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4)加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5)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识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2、领会:(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考验形成的;(2)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3)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1、识记:党的领导的内涵。

2、领会:(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2)改善党的领导与改革政治体制的关系。

3、应用: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

1、识记:(1)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个方面的考验;(2)加强思想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3)党的三大作风。

2、领会:(1)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思想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3)加强组织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4)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5)“三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应用:从严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