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703化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专业目录 >>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703化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703化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考研时间: 2014-09-2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703化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一、报考说明:接收推免生及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生招生涵盖的二级学科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质化学和能源化学。研究方向覆盖各二级学科的主要分支,并有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原子分子光谱与化学动力学、胶体和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表面物理化学、催化化学和电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等,并向材料和生命科学渗透。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侧重化学与物理学交叉领域的分子及聚集体的结构、性质及相互关系,具有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等特点。本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化学和物理交叉科学教学研究及高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

无机化学专业以无机合成化学和固体化学方向为特色,通过无机合成、固体化学、配位化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与生物无机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推动无机化学在材料、信息、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无机化学相关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无机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能够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分析化学专业的特点是以新方法、新思维适应学科发展,开展各种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如电化学分析、发光与荧光分析、质谱分析、电动分离富集、化学计量学等。同时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如生物医学分析、生物成像分析、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生物纳米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烟草分析化学等。毕业生可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也可进入国家各级质检、食品药品监测、疾控、环保部门或工业界从事样品分析和仪器开发工作。

有机化学专业涵盖有机化学三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理论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惰性化学键的催化活化及转化、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绿色有机合成等。

生物质化学专业是我校的新兴交叉前沿学科,主要开展生物质转化与生物能源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生物质化学专业注重化学与能源的交叉,定位于发展绿色可持续化学,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催化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热能工程等多个学科,具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特点。本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生物能源化工领域研究与应用的高层次人才。生物质化学专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质结构和转化机理,生物质催化转化制液体燃料,生物质基能源平台分子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制备,生物油的重整制氢和精炼提质等。

化学生物学专业包括药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学等研究方向,以生物分子和生物过程为对象,采用化学分子与化学手段,探索生命现象、调控生物过程、寻找与发现生物体中的靶分子、并研究化学分子与生物体靶分子的相互作用,为新药的开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应用化学专业包括污染控制化学、膜科学与技术、能源化学、烟草化学等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坚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一定的化工知识,既能从事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又能从事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能源化学专业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结合化学学科发展趋势,针对新能源研究重大基础问题、新能源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新能源相关关键材料和技术开发等问题而建立的新兴学科。开设的课程既注重“厚基础”以突出化学原理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以丰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本学科围绕能源、材料、化学交叉学科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旨在为国家培养能源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抢占国际能源化学研究的制高点,成为国际能源化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和汇聚培养能源化学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主要研究方向有: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储能与转化、太阳能转化化学、合成制备、理论模拟、仪器方法等。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相关优势力量,共建“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三校签署协议共享优势教学资源(平台、仪器、教师等),采用“流动不调动”的方式联合培养学生、学分互认,进一步拓展了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基础。同时还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平台,这将为本学科在物质科学研究前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优势资源互补和课题合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基于各种(可控)聚合反应和前体合成方法,结合先进的结构和性能研究表征手段,以调控高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和性能为目标,研究高分子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与化学、生物、能源、信息等学科的广泛交叉是该学科目前的重要发展内容;研究内容涵盖高分子合成方法学、高分子聚集态调控和模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高性能分离材料、高分子辐射化学等。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1结构化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2、无机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2无机化学

3、分析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3分析化学

4、有机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5、生物质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6、化学生物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4有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

7、应用化学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9化学工程学

8、能源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9、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专业方向 笔试面试调剂办法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化学专业考查结构化学、量子化学专业知识;物理专业考查量子力学、固体物理专业知识。满分为150分。

参考书目:

《物质结构》潘道凯等编,高教出版社;主要考查前五章内容。

《量子化学》上册,徐光宪,黎乐民,科学出版社;主要考查第二章到第六章内容。

《固体物理学》黄昆,韩汝琦,高教出版社;主要考查前六章内容。

《量子力学》曾谨言,科学出版社;主要考查前十二章内容。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若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接收校内调剂生。

调剂规则:

1. 调剂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超过本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2. 调剂生报考专业是我校物理专业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调剂复试办法:

1.复试包括笔试(闭卷)和面试。参加原报考专业(复试)笔试,满分150分;参加本专业面试,满分为150分,其中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2.根据调剂生总分排序进行录取。

无机化学

包 括化学原理、化学理论和描述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注重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参考书目:《无机化学》第三版,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修订版),张祖德 编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 刘双怀 郑化桂 编,中国科大出版社。

注意:初试考无机化学科目的考生,复试考综合化学,综合化学的覆盖范围参见招生考试科目。

英语自我介绍25分、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素质考核75分。

接受材料和物理专业调剂生,认可考生在相关专业的初试/笔试成绩,另附加本专业面试,面试参照报考本专业考生的面试办法。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典型应用;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动向与前沿进展。参考书目:面向综合性大学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教材和介绍分析化学前沿进展的文献综述和相关图书。

注意:初试考分析化学科目的考生,复试考综合化学,综合化学的覆盖范围参见招生考试科目。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30分、综合能力测试80分,基础分析实验技能考核4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有机化学

包括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有机合成基本操作技术、核磁共振、红外、紫外、质谱等有机光谱数据分析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参考书目有《有机化学》伍越寰等编,科大出版社。《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等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意:初试考有机化学科目的考生,复试考综合化学,综合化学的覆盖范围参见招生考试科目。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30分、综合能力测试30分及有机合成实验技能考核9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生物质化学

参看有机化学专业要求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若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接收校内化学、材料、生物和环境等相关专业的调剂生。

调剂规则:

1. 接受调剂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超过本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2. 调剂生报考专业是我校化学、材料、生物和环境等相关专业。

调剂复试办法:

1.复试包括笔试(闭卷)和面试。参加原报考专业(复试)笔试,满分150分;参加本专业面试,满分为150分,其中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2.根据调剂生总分排序进行录取。

化学生物学

基础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基础生物化学知识、科技英文阅读。参考书目:各类相关的高等教材都适用。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30分、专业知识考核50分、综合能力测试70分。

根据学科发展、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的需要,允许接收生物化学相关专业的调剂生(限校内)。考生报考科目必须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复试成绩。调剂的考生的复试过程须加试化学专业的相关内容。

应用化学

包括:液体动力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反应器基本原理

英语听说能力考核50分、综合素质考核10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能源化学

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各类相关的高等教材都适用。

英语自我介绍25分、中英文专业问题问答50分、综合素质考核75分。

若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接收校内调剂生。

调剂规则:

1. 调剂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超过本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2. 调剂生报考专业是我校物理专业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调剂复试办法:

1.复试包括笔试(闭卷)和面试。参加原报考专业(复试)笔试,满分150分;参加本专业面试,满分为150分,其中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2.根据调剂生总分排序进行录取。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包 括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有机合成基本操作技术、各类有机分子光谱数据分析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仪器分析原理与方法,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各类高分子成方法的理论与实践;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关键知识点等。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伍越寰等编,科大出版社;《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等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分子化 学》科大出版社;《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实验》科大出版社;《高分子物理实验》科大出版社。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测试50分、实验操作5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六、复试成绩:满分300分,为笔试成绩(满分150分)与面试成绩(满分150分)之和。

七、最终成绩:满分700分,为初试成绩(不计政治)与复试成绩之和。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一、报考说明:全国重点高校推免生、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合肥同步辐射装置是我国三大同步辐射装置之一,是国内唯一建在高校中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所谓同步辐射,是指以准光速运动的电子受外力做圆周运动或波浪运动时所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它同时具备了与激光可比拟的高亮度和准直性、从远红外到硬X射线连续可调的宽频谱、纳秒至飞秒可调的超短脉宽、以及任意可选的偏振度等等优异的特性,从而可以完成常规实验室光源不能胜任的科学实验观测,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与环境科学、地学、医学、药学、计量学、微纳加工和微机械等众多学科领域。

化学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研究方向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纳米化学。

本学科以培养化学及其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托同步辐射高分辨光电离质谱、光电子能谱、X射线近变吸收谱、红外光谱、广角/小角X射线散射谱等先进实验技术,开展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表面物理与催化、原子/分子反应动力学、大气气溶胶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科研。本专业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毕业去向是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出国攻读博士后和博士学位等。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无机化学

2、纳米化学

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或617普通物理A或302数学二

846综合化学或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9化学工程学或828量子力学或851结构化学或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英语听说能力考核(满分50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核(满分5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200分,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

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

调剂对象为报考我校相关专业的考生。调剂考生须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章程》有关规定。

我单位对申请调剂考生的成绩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择优通知复试,复试形式、内容、录取办法等同上。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一、报考说明:推免生为主、少量报考。

二、专业介绍: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在长期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实验室,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生招生涵盖的二级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单分子科学、纳米化学,研究方向覆盖各二级学科的主要分支,并有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本学科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专业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强的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毕业去向是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出国攻读博士后和博士学位等。

无机化学专业,以无机合成化学和固体化学方向为特色,注重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与结合,并通过无机合成、固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等学科的交叉,推动无机化学在材料、信息、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开展生物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方向的研究。

纳米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与组装;无机合成与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与应用;仿生材料与能量转换材料。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理论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惰性化学键的催化活化及转化、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绿色有机合成等。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原子分子光谱与化学动力学、胶体和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表面物理化学、催化化学和电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等。该专业侧重化学与物理学交叉领域的分子及聚集体的结构、性质及相互关系,具有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等特点。

单分子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物理化学;分子光谱和反应动力学;原子测控与识别;分子反应动力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基于各种(可控)聚合反应和前体合成方法,结合先进的结构和性能研究表征手段,以调控高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和性能为目标,研究高分子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研究内容涵盖高分子合成方法学、高分子聚集态调控和模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高性能分离材料、高分子辐射化学等。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无机化学

2、纳米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2无机化学

3、有机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5、单分子科学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或851结构化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着重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学术研究的发展潜力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一、报考说明:

1、接收推免生;

2、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毕业生报考;

3、本专业也欢迎材料学科专业考生报考。

二、专业介绍:

本学科在我所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研究方向涉及半导体材料、功能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的理论计算、物理和化学制备、性能表征等研究内容。目前,智能所在该专业拥有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杰出人才在内的研究员、副研究员10余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仿生纳米材料与传感器、仿生敏感材料与元件。目前承担的重要项目包括国家“973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项目数十项,科研实力雄厚,成果突出,科研平台十分优越,就业主要去向为出国留学、高等院校任教、科研院所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国内半导体材料、晶体、薄膜生长等高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等。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仿生纳米材料与传感器

2、仿生敏感材料与元件

3、功能高分子合成与设计

4、纳米环境材料

5、环境化学与材料

6、纳米器件制造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

专业素质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含英语听说能力考核)。专业素质考核重点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素质考核重点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英语听说能力、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历、个性特征、诚信状况和意志品质等。

其中自我介绍20分,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考核50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测试3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各占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

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

调剂对象为报考我校化学、物理、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调剂考生须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章程》有关规定。

我所对申请调剂考生的成绩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择优通知复试,复试形式、内容、录取办法等同上。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