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硕士招生简章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招生简章 >>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硕士招生简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硕士招生简章

考研时间: 2008-03-1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及学科专业、专业课考试科目一览表

工程领域

相关学科、专业

所在院系

专业课考试科目

联系人

备注

430102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

于文男

yuwennan@hit.edu.cn

(0451)86413811

数字产品艺术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邹虹

zouhong0217@126.com

0451-86414608

430103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航天学院

物理光学

修志伟、张华

0451-86413407

430104

仪器仪表工程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

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丁惠敏

dinghm@hit.edu.cn

0451-86415857

430105

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铸造、锻压)

焊接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院

金属学及热处理

张云珠

zhangyz@hit.edu.cn 0451-86418746

建筑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复合材料

430107

动力工程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流体力学

佟博儒

tongbr@hit.edu.cn

0451-86413209

430108

电气工程

电机及其控制

电器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传动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智能建筑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电路

王菊芬

0451-86402470

430109

电子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数字逻辑电路

王立亚

wliya@hit.edu.cn

0451-86413409

只在哈尔滨和沈阳 设教学 点

430110

集成电路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航天学院

数字逻辑基础

修志伟、张华

0451-86413407

430111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修志伟、张华

0451-86413407

430113

软件工程

软件学院

数据结构

洪 叶

0451-86402140

430114

建筑与土木工程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

刘安莲

0451-86281132 、

86966089 (小灵通)

城市规划与设计

规划设计

设计艺术学

艺术设计

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力学

陈春霈

chenchunpei@hit.edu.cn

0451-86282073

市政工程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给排水工程

唐亚丽

yalitang@hit.edu.cn

0451-86283006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流体力学

桥梁与隧道工程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桥梁工程

张秀芹

0451-86282116

430117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化学系

无机化学

吴 宁 wuning@hit.edu.cn

0451 - 86413708

生物化工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工艺学

吕丽华

llh @ hit.edu.cn

0451-86282907

430123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物流运输组织管理)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道路工程

张秀芹

zxq@hit.edu.cn

0451-86282116

430130

环境工程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污染控制

微生物学

唐亚丽

0451-86283006

430134

航天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航天学院

导弹飞行力学

与控制

修志伟、于麟弟

0451-86413406

430135

车辆工程

威海校区

汽车理论

李黎 ll0324ll@163.com

0631-5687024

430137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

机电工程

学院

工业工程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

于文男

(0451)86413811

2 选 1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管理学

李宁

0451-86414016

430140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学

李宁

0451-86414016

备注:报名时请认真填写“报考院系”一栏,如果考生所报考工程领域的主管单位为深圳研究生院或威海校区,则“报考院系”栏中应为“深圳研究生院”或“威海校区”。

3[/!--empirenews.page--]

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及办学方式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我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通知》(学位办 [1997]57 号)精神,自 1998 年起在企业中招收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我校特别重视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为了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通常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即教师走出校园,课堂设在企业;学生入学不离岗,所学内容、研究的课题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报名事项

1 、报名条件:

( 1 )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 2 ) 2005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或2004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按国家学位办有关要求,未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10%以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所占的比例单列,但不超过该领域当年录取总数的20%。

( 3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注意:按照学位办的有关要求,考生在报名前需进行资格自审。报考者须满足报考工程领域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工程领域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我校也将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2 、报名方式与时间:

全国联考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有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网站,按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考生网上报名成功,系统将自动生成资格审查表(样表)。

考生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持资格审查表(样表)和有效身份证件到指定现场报名点缴纳报名考试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报考者应仔细核对现场确认时当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和“报名登记表”,认真核对并阅读相关信息后,在“诚信承诺书”栏签名确认。只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办理照相、缴费及确认等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网上报名时间:7月上旬

黑龙江省考生报名网址: http://xwks.hlj.edu.cn

现场确认地点:哈工大(一校区)行政楼114室

现场确认时间:7月18日-21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6:00

其它地区考生报名请查阅学位中心网页: http://www.cdgdc.edu.cn/ zz08.html

3 、资格审查:

( 1 )按照国家文件要求,除考生资格自审外,对考生是否符合报考有关工程领域的条件的资格审查,由招生单位组织在录取前进行。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学校不予录取,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和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

( 2 )考生须将现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将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交报考院(系)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 3 )在专业课考试前,考生将身份证、《报名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一并交报考工程领域(学科)所属院(系)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院(系)将《报名资格审查表》存档。。

4 、其它报考注意事项:

( 1 )考生一般应在工作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报名和考试。以企业为依托集中办班的考生报名,由企业统一组织。单独报名者,报名前必须与相关学科联系人联系,确认相关院(系)是否在考生所在地开课,并在所在院(系)备案,未在院(系)备案的单独报名考生报名无效。相关院(系)联系人见后表。

( 2 )报名时请认真填写“报考院(系)”一项,以此确认第二阶段的考试,具体见后表。

( 3 )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推荐报考,推荐单位与培养单位必须签定工程硕士培养协议。

( 4 )报名费:80元/科。

( 5 )工程硕士研究生与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规模内硕士生二者不得兼报。

三、考试时间、科目及方式

1 、考试方式

2008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采取两段制考试入学办法。

第一阶段,考生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英、日、俄之一)运用能力测试。每部分各占100分,满分4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大纲请参见《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版)

第二阶段,综合测试考试(包括专业课考试和相关测试)由我校统一组织安排。具体考试科目见后表。

2 、考试时间

GCT联考考试时间:2008年10月26日8:30~11:30

我校专业课考试时间:2008年11月1日??

3 、持有2007年“GCT”有效成绩申请第二阶段考试

持有2007年“GCT”有效成绩且符合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工程硕士录取标准的考生(语言40分;数学、逻辑、外语 30分;GCT总分 200分),可以持本人成绩单等材料向学校任一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申请报名参加专业课考试(报名时请咨询报考领域在考生所在地是否招生及报名的时间地点等事宜)。报名的具体事宜见《持有2007年“GCT”有效成绩考生申请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第二阶段考试的说明》。

四、录取

每年1-2月,我校根据考生考试情况,按考生成绩择优进行录取,招生名额由我校自定。录取时,考生单位或个人须与我校共同签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协议。培养经费将在协议书中确定。

五、其它事项

1、每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为2.2万—3.0万(根据委托培养单位地域和招生领域不同而确定;软件工程硕士收费标准为:1.8万元/年)。

2、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获得硕士学位的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软件工程硕士为2-4年)。其中课程学习必须在1—2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学校本部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半年。

3、录取工作将于每年一、二月份进行,按成绩录取。每班学员人数一般应超过20人。

4、有关准考证的发放、考试成绩的查询及录取等相关事宜,我校将及时在研招办网站上公布,请考生注意查看。

、联系方式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相关领域招生联系人具体联系方式见后表。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招办

联系人:贾云刚 周善宝 霍钢 李文彬

电 话:0451-86414004,0451-86416113 传 真:0451-86415167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邮 编: 150001

网 址: yzb.hit.edu.cn

4[/!--empirenews.page--]

2008 年工程硕士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编者

出版社

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张 世 昌

李旦 等

高教出版社 2007.05

(第二版)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数字电视的媒介形态》

梁国伟 侯 薇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 03 (第一版)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

[ 美 ] 罗伯特 ·

考克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1 (第一版)

《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界面与身体》

陈月华 王妍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03 (第一版)

《新媒体艺术史纲 : 走向整合的旅程》

陈 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2 (第一版)

工业工程技术

《工业工程导论》

罗振壁 朱立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08 (第一版)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徐士良 葛 兵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7 (第二版)

物理光学

《工程光学》下篇

郁道银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辅导》

朱定华

电子工业出版社

金属学及热处理

《金属学及热处理》

崔忠圻

哈工大出版社

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

戴金辉

哈工大出版社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学》

周祖福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工程流体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陈卓如

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电路

《电路名师大课堂》

孙立山

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数字逻辑电路

《数字电路》

龚之春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梅晓榕

哈工大出版社

数字逻辑基础

《数字逻辑及数字集成电路》

王而乾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

郭福顺 廖明宏 李莲治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设计基础》

张文忠

周立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三版

李德华

中国建筑出版社

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

《室内建筑是培训教材》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国建筑出版社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Ⅰ)》

龙驭球、包世华

高教出版社 2003 第 1 版

《结构力学(Ⅰ)》

王焕定、章梓荗、景瑞

高教出版社 2004 第 2 版

给排水工程

《给水工程》(第四版)

《排水工程(下)》(第四版)

严熙 世

张自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流体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第一版)

张维佳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2001

《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

陈卓如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第四版)

贺 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第二版)

赵晋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道路工程

《道路路基路面工程》 60%

《交通工程》 40%

陆鼎中

李 江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

范立 础

人民交通出版社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任南琪、马放

杨基先等

哈工大出版社 2007

导弹飞行力学与控制

《导弹飞行力学》

周慧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社

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第三版)

余志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

项目管理学

《项目管理学》(第一版)

戚安邦等

科学出版社 200707

管理学

《管理学》

程延江

哈工大出版社

5[/!--empirenews.page--]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介绍

430102 机械工程 (所属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由机电工程学院培养。学院现有 8 个系和 4 个研究所(中心),共 12 个教学科研单位,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宇航空间机构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 405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人、教授 8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3 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 138 人,教师博士化率已达到 70% 。现有学生 2613 人,其中博士生 422 人,硕士生 650 人,本科生 1418 人。自 1998 年以来已连续招收工程硕士 846 名,授予学位 313 名。

学院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水平高、实力强。近三年来共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 1000 余项,科研总经费达 2.7 亿元,其中 2007 年学院科研总经费已突破亿元大关,发表论文 3200 余篇。近三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出版专著与教材 60 余部。学院对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派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大批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前往美、欧、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与合作研究。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内同类学科中最早建立的,也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 1981 年)、首批全国重点学科( 1988 年)、 2007 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是“ 211 工程”(一、二、三期)和“ 985 工程”(一、二期)重点建设的学科和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岗位设置学科( 1998 年),其所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1987 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被批准为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本学科现有 1 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2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 96 人,其中教授 32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24 名)、副教授 24 名、高级工程师 3 名。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跨(新)世纪人才 3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在国外知名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兼职的有 12 人次、在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与机构担任正副理事长的有 3 人次、常务理事 5 人次、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5 人次,有 15 人次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 个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1 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 67% 。

本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2 )微纳米制造技术;( 3 )特种制造技术与特殊材料加工;( 4 )制造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 ; ( 5 )现代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 6 )先进制造工艺及检测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是第一批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国家长江学者计划可聘请特聘教授的学科,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居国内领先地位。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随着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哈工大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由原“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和“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于 1998 年合并而成的。“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是 1992 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 1990 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博士点。“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 是 1981 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 1983 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批流体传动及控制博士点。合并后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以队伍规模大、研究方向全和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在全国同类二级学科中名列第一。

学科由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流体控制及自动化系、机器人研究所和现代生产技术中心组成,目前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设有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 863 ”智能机器人网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 863 ” CIMS 培训中心等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学科现有一支以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目前有院士 1 人,教授(含研究员) 33 人,其中博导 25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54 人。目前已形成年招收硕士生 230 余名,博士生 60 余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2 )仿真与试验系统;( 3 )流体控制及自动化;( 4 )传感与测控技术;( 5 )机器人技术;( 6 )制造系统自动化与系统集成。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基础学科之一。 1981 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点, 1984 年被批准为博士点, 2002 年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本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骨干支撑学科,是“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支撑学科之一,同时设有“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机械基础工科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2007 年“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共有宇航空间机构及特种机器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其智能控制,摩擦学,机械智能设计及数字化制造,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及噪声控制五个优势研究方向。近年来 ,结合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国防建设和航天领域的需要,承担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学科已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凝聚了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目前有教授(含研究员) 19 人,其中博导 16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 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37 人,硕士生导师 37 人。目前已具备年招收硕士生 100 多名,博士生 20 多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具备从事重大基础、工程及装备项目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能力。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摩擦磨损理论;( 2 )特种环境下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3 )特种传动智能设计及控制;( 4 )机械 CAD 及智能控制;( 5 )仿生及特种机器人;( 6 )振动与噪声控制。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是具有哈工大为航天事业服务特色的一个学科,它于 1993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同类二级学科前列。为适应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7 年学校对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进行整合,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部分教师调入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成立新的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使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 1 人(兼任)、教授 10 人(含兼任 教授 2 人、海外兼职博导 3 人)、其中博导 9 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 6 人。目前已具备年招收硕士生 30 余名,博士生 20 余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该学科设有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近年来共承担国家 863 计划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国家攻关及国防预研项目 7 项,科研项目总计达 40 余项,科研经费达 40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 20 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4 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 2 ) 航空宇航高效精密制造技术;( 3 )空间机器人技术;( 4 ) 宇航特种加工技术;( 5 )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

数字产品艺术方向

数字产品艺术方向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领域和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针对目前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数字产品设计理论和媒体艺术相结合开展的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由机械设计系、工业设计系和媒体技术与艺术系联合培养。本方向主要从事数字影像与虚拟现实产品设计制作技术、产品外观设计、人机工程学、媒体艺术和广告传播、数字影视特技等方面的研究。

该方向现有教授 8 人(其中博导 1 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 8 人。该方向的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数字媒体艺术研究领域共出版专著、译著、编著累计 23 本,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 118 篇,其中一级刊物( CSSCI ) 55 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9 篇,各级科研和横向课题共 49 项,获省部级社科奖 5 项。工业设计系被黑龙江省教委批准设立为全省唯一的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为工业产品外观及界面的研究与设计建立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及发明专利,为企业设计的产品有很多已经投入生产,科研与设计能力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产品界面与外观设计研究;( 2 )作业环境的研究与设计;( 3 )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 4 )产品的安全特性研究与设计;( 5 )影像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研究;( 6 )复合媒体界面设计研究;( 7 )影视特技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8 )工程美学与环境仿真设计研究。

430103 光学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 1981 年)硕士点, 2000 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信息获取技术(航天光学遥感技术与系统);光学制导与仿真;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与仪器;传感技术;超精密及纳米技术、光电技术与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国家 973 、国防基础研究、国防工程、总装预研和横向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 20 项。

该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5 人,其中博士导师 5 人。已培养博士 6 人,硕士 160 余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50 余人。

430104 仪器仪表工程 (所属院系: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 于 1981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0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9 年被批准设立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精密光电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纳米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仿生测试与仪器工程;光电测量技术与光学工程;自动化测试与控制工程;辐射测温与热物性测试技术; 现代传感器与应用技术;现代显示技术与应用;网络化测控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各部委重大科研项目 3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2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7 人,硕士生导师 31 人,现已培养博士 90 人,硕士 580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130 人,硕士生 170 余人。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于 1978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自动测试与控制系统;测试信号与信息处理;内装自测试技术及系统;智能测试及传感器信息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仪器工程;微电子机械及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大预研项目及工程型号研制项目 2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9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现已培养出博士生 48 人,硕士生 380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90 人,硕士生 130 余人。

430105 材料工程 (所属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

我校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以信息功能材料为主,研究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制备、评价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功能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目前,学科点共有教师 18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8 人,副教授 10 人。现有在读博士 30 余人,硕士 40 余人,本科生 100 余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及省市研究工委及省市研究项目 20 余项,总经费达 2000 余万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 项,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9 项。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被 SCI 和 EI 收录 200 余篇。

材 料 学

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自 1952 年成立以来,一直位于全国前茅,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材料科学系 ( 含分析测试中心 ) 是材料学学科的主体,主要开展新材料及材料改性新工艺两方面的研究。在新材料方面的科研方向有: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轻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梯度功能材料、马氏体时效钢以及材料计算机模拟设计等。在材料改性工艺方面研究方向有:形变热处理、稀土化学热处理、强磁场热处理、离子注入表面处理、功能梯度涂层与纳米涂层、激光表面改性、表面微弧氧化等。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 973 ”重大项目、国家“ 863 ”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重点科研项目 70 余项,研究经费累计 7000 多万元。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奖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项、二等奖 20 余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60 余部,每年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 SCI 收录的学术论文约 80 余篇、 EI 收录的论文约 100 余篇。材料科学系现有博士生导师 18 名,硕士生导师 30 余名。现已培养出博士 200 余人,硕士 600 余人,在校博士研究生 120 余人,硕士研究生 150 余人。

建 筑 材 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并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其依托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部属材料学重点学科。具有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筑材料双基实验室等研究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宏观、亚微观、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先进实验及测试条件。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水泥烧成与水化、建筑节能墙体材料、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建筑物损伤检测及评价、建筑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结构与可靠性、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智能复合材料等。该学科具有很强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完成过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等近百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现主持交通部国家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重大项目 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主持省交通厅项目 2 项,主持黑龙江省科技厅、建委及哈尔滨市科委、建委等项目 50 余项,参与 863 项目、 973 项目 3 项,面向建筑、国防、交通、海洋、水利等重点工程领域。

建筑材料系现有教师 32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 人,正教授 8 人,副教授 14 人,现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 22 名,硕士研究生 200 余名。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由原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组成,均始建于 1952 年。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其中铸造专业是 1987 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和焊接、热处理学科一起于 1985 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 2002 年再次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凝固理论及组织控制、液态金属电磁加工、非平衡凝固理论与技术、材料制备及成型工艺、精密优质铸件成型及 CAD 、金属熔体结构及质量控制、复合材料特种铸造工艺、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内高压成形理论与技术、超塑成形理论与技术、电磁成形与连接理论和技术、充液拉深理论与技术、粘性介质压力成形理论与技术、大型特种容器制造技术、精密等温成形理论与技术、旋压成形理论与技术、粉末挤压理论与技术、半固态成形理论与技术、微成形与微分析。

材料工程系现有研究室 14 个,大型实验仪器设备数十台套,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预研和其他各类科研项目数十余项,科研经费数千万元。现有教授 24 人,其中工程院院士 1 人,长江学者 1 人,博士生导师 23 人,副教授 13 人,硕士生导师 36 人,讲师 15 人,教师博士化率 96 %。本学科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员往来关系,为建设国际先进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焊接科学与工程

焊接科学与工程系(原焊接专业)于 1952 年由前苏联专家援建,是我国第一批焊接专业,首批焊接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重点学科。本系拥有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自动化焊接工程中心和国际焊接技术合作基地,是我国焊接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基地。

本系现有教授 16 人,副教授 1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7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主要开展焊接基础理论和先进焊接技术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高效化焊接及过程智能控制、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表面工程。

本系现有研究室 15 个,大型试验仪器设备 20 余台套。本系承担国家基础科研“ 973 ” 3 项,国家 863 高技术项目 7 项,杰出青年基金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奖 30 余项。获得授权专利 47 项,申请专利 90 项。共发表 SCI 论文检索 500 余篇, EI 检索 1000 篇。出版专著、教材等 20 余部。

430107 动力工程 (所属院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由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学院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组成(国家重点学科)。涵盖六个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学院自建院以来共完成国家、部委、省及企业的科研项目数百余项;获国家级奖 9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34 人,其中包括 2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26 名博士生导师。已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 196 名。各学科研究方向如下:

热能工程

1. 燃烧测量诊断和控制

2. 流动、传热和燃烧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3. 煤的清洁燃烧和综合利用(煤粉的清洁燃烧、流态化工程、工业锅炉的清洁燃烧技术)

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烟气污染物的脱除技术,如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技术烟气污染物的监控技术,痕量污染物的控制)

5. 可在生能源及其利用,包括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等生物质的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和高浓度工业废液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6. 多联产技术,如能源和化工原料融合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

7. 能量理论分析和节能技术

8. 热能利用系统工程

9. 热工测试技术与控制

10. 锅炉技术和锅炉制造工艺

11. 供热工程

12. 蒸汽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13. 工业炉热工与优化控制

动力机械及工程

气动热力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通过通流部分的几何变形和结构重组提高机器的气动性能。具体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汽轮机气动设计技术、高负荷汽轮机叶片气动设计技术、超临界机汽轮机组叶片冷却技术、燃汽轮机气冷涡轮气动设计技术、地面燃气轮机高负荷、高性能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附面层抽吸式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跨音速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涡轮与压气机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关键技术、涡轮与压气机叶栅内气、热、弹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压气机与涡轮气动设计体系。

强度与振动方向: 主要研究动力机械的振动特性、关键部件损伤理论及故障诊断方法。具体研究方向为:转子振动及动平衡、发动机结构强度与振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

调节与控制方向: 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系统的动态现象及先进控制技术。在动力机械、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方向为:汽轮发电机容错控制及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大型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和轴系扭振的相互作用、动力系统的优化控制、大机组和大电网协调控制等。

流体机械及工程

1. 机电液控制系统

2. 流体机械节能控制技术

3. 流体机械传输系统仿真与故障诊断

4. 新型液压,气动元件及系统

5.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及流体机械内部流场分析研究

6. 舰船舵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7. 泵与风机类旋转机械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8. 大功率流体传输设备液力调速控制系统研究

9. 电站锅炉空预器可靠状态运行监控系统研究

制冷及低温工程

1. 热泵技术

2. 冰蓄冷技术

3. 热、冷、电联产

4. 高温超导低温冷却技术

5. 天然气液化技术

6. 热电、吸收、吸附式制冷技术

工程热物理

1. 传热强化与防隔热技术

2. 飞行器与电子设备热控设计

3. 太阳能有效利用

430108 电气工程(所属院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 1952 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1998 年被批准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电工)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四个博士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现有教授 44 人(含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39 人),副教授 36 人。(含硕士生导师 40 人)。

建系 50 多年来,全系教职工继承和发扬电气工程系前辈创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在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为哈工大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人才辈出,有以李长春为代表的领导者,以耿昭杰为代表企业家和以饶芳权、封锡盛院士为代表的学者:还有一批年轻毕业生,在省市领导层、学术界和企业界担任重要职务。电气工程系承担了多项自然基金、“ 863 ”计划等与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项目。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

电气工程系从 1999 年起招收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到 2007 年共招生 363 人,学员来自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 713 研究所、吉林电力集团公司、艾默生电器 ( 中国 ) 和哈尔滨地区。目前,已有 148 人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电气工程系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线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电器传动及其控制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面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电气工程系坚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硕士培养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坚持学校的培养规格不降低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满足企业需求原则。注重工程硕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员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强调论文的工作和成果要对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作用。已毕业的学员大都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与企业的预研、技改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既完成了论文工作,又完成了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为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430109 电子与通信工程 (所属院系: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该领域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学科专业。主要学科方向是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及网络、多媒体信号处理、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等方面系统设计、开发及设备研制。

通信与信息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建于 1959 年。 1979 年设立硕士点, 1987 年设立博士点, 1998 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1998 年被确定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9 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1 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校“ 211 工程”(一、二期)和“ 985 工程” (一、二期)的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包括电子工程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威海雷达试验站等教学科研单位,设有两个国防重点本科专业、一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学科方向包括:新体制雷达理论与雷达系统总体技术,雷达信号检测理论与技术,宽带通信理论与抗干扰通信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接入技术,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测控通信技术等。还包括卫星导航定位、超宽带通信理论与传输技术及小型化天线技术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乃通教授为我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 29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21 人,其中院士 2 人,博士生指导教师 18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40 人。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 123 人,硕士研究生 940 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 79 人,硕士研究生 202 人。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2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6 年被确定为“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近代信号处理技术,信息融合及识别,伪噪声编码与扩频通信,遥测遥控系统设计,数据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存储,过程控制与监控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及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金、高技术 863 及国防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 30 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 14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5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15 人。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 54 人,硕士研究生 339 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 66 人,硕士研究生 83 人。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波毫米波电路理论与系统、微波毫米波天线、移动通信天线、微波通信技术、目标与电磁特性、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其应用。目前承担国防基金、高技术重大科研课题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4 人,其中硕士指导教师 4 人。已培养出硕士生 94 人,现在校硕士生 25 人。

430110 集成电路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于 1982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芯片及 IP 设计、数字 / 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射频( RF )集成电路设计、集成传感器、 MEMS 微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攻关、 高技术“ 863 ”、国防“ 973 ” 国防基础与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 15 项,并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该基地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为依托,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实用化集成电路人才。主要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为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的本科以上人员。

学科现有教授 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 人(另有海外兼职教授 3 人),硕士生导师 13 人。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学科是我国首批 ( 1981 年)硕士点, 198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4 年设立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6 年被确定为“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9 年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本学科侧重激光科学、光电子学与非线性光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空间信息技术;可调谐激光、短波长激光研究;非线性光学技术与应用;光电子单元技术与器件。主要从事国家部委级课题研究,在研项目共 5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15 名,博士生导师 12 名,另有兼职博士生导师 2 名,硕士生导师 15 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24 人,在职博士生 4 人。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波毫米波电路理论与系统、微波毫米波天线、移动通信天线、微波通信技术、目标与电磁特性、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其应用。目前承担国防基金、高技术重大科研课题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4 人,其中硕士指导教师 4 人。已培养出硕士生 78 人,现在校硕士生 24 人。

430111 控制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于 1978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鲁棒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 19 项。本学科现有教授 12 人,副教授 11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10 人。已培养出博士 57 人,硕士 450 人,现在校博士 70 人,硕士 147 人。

导航、制导与控制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于 1978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 198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 学科,“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室于 1989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也是“ 211 工程”和学校进入九所后十五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控制、计算机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控制、高精密惯性测试技术、飞行器制导与仿真技术、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 20 项。

该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14 人,副教授 16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已培养出博士 62 人,硕士 459 人,现在校博士生 69 人,硕士生 99 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是一个新学科, 1998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及工业过程控制、现代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惯性测试技术及自动化装置、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高技术、省部重大科研项目 1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3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6 人。现有在校硕士生 28 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并且与人工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的理论与应用,数字图象处理、系列图象分析、弱信号检测与智能跟踪系统、目标识别与成像精确制导、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目前承担国家基金、省部重大科研项目 10 余项。

430113 软件工程 (所属院系:软件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是被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以“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为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软件人才。哈工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评估和验收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均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为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培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级软件技术产业人才。

软件学院硕士培养设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信息处理、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和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四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一年,修满规定学分,第二年在软件企业实习,结合实际项目完成硕士论文。

软件学院分别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和日本会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采用灵活的双方招生、混合编班、交叉培养的合作方式,在哈工大学习 1 年,出国学习 1 年或 1.5 年。

软件工程硕士学制 2-4 年。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颁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参加联合培养班的硕士研究生可同时获得波尔多第一大学或日本会津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

软件学院实行成本办学,研究生学费为每年每生 18000 元,两年共 36000 元,联合培养班学生需另交国外大学的部分学费。

报考软件工程硕士无工作年限限制。

详细可参见学院主页: http://sofyware.hit.edu.cn

430114 建筑与土木工程

(所属院系: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交通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于 1982 年成立硕士点是建筑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它对形成人的生活所处的环境和空间,提高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水平,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