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中心考研经验之一路教训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2010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中心考研经验之一路教训

2010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中心考研经验之一路教训

考研时间: 2012-05-31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这篇文章算是将近一年的备考过程的回顾,一些总结,毕竟为此准备一年多,总该有点什么记录。整篇文章的面向对象主要还是后来者。主要目的是希望后来者少走弯路,尽量少经历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吃到的教训,遇到的困惑……

我分不高,在没少见到的390+,400+的牛人中我这么点分不太好意思拿出来妄谈什么经验,所以相当多的东西只是自说自话,记录了那些时光我到底在干嘛。由于我的公共课三科分数都很烂,参考价值取极限就是0,所以看过就看过了,别采纳我的方法。公共课有三科能上300 的牛人,各位不必局限于西财的版面,可以在其它版找到高分的经验。可以适当关注一下我不太成功的教训。从别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而不是自己去经历失败),这是各位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一点……我这篇是给非牛人的后来者看的……

目标400+的多向400+的牛人请教,这是正道。400+的无论考经济的还是管理的,都很有几位,搜索的技能我就不传授了……

简单介绍下:本科是医药类院校学生物的,10 年报考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不才忝列录取名单之中。用马甲“平帝企鹅”晒过分,政治68,英语60,数学129,经济学124……

身在医药类院校考经济,差不多算是个异类……可以说凡是考研中会遇到的问题,我基本上都遇到了…………原本不想说这么多,但走到这一步的确吃到了不少教训,回忆的过程不自觉加长了篇幅……还好我打字用五笔,打字比赛拿过奖,码起来比较快……

另外,不知各位看没看过黑泽明的《罗生门》……我不保证我叙述的100%的真实性,我能保证98%的,肯定会有不自觉的自我美化成分,非本愿,我尽量做到对自己客观,估计仍然不能避免吧……察觉出来的请尽管批评,虚心接受。

从初试准备说起吧。

政治:

10月1号开始看的,实际上整个10月到了末尾差不多才真看进去点。因为我总觉得政治不重要,战略上极度蔑视之,所以放着每天下午来看。天知道10 月那阵天气特好,看着红宝书我天天都能迷糊一下午,到了吃饭的时候回忆一下,除了能想起来下午在睡觉犯迷糊,什么都想不起来……

关于政治的实质,真没什么可说的。我这个人比较右,对这科是有看法的。就参编红宝书的那些人,我都怀疑他们脑袋里是不是装了乒乓球……今年加了个思修法基进来,居然还有内容专门分析“恋爱的本质”……如果“恋爱的本质”真如书上所说,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我读出三个意思:

1、在中国恋爱必须是在婚后,否则跟不单跟传统道德相违背,还能衍生出N多话题……

2、在给中国医院妇产科创收;3、在使中国的BYT 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政治这科,感觉有点愚民的色彩……估计研究生思想太活跃了,不利于社会和谐,所以顺着党的意思走,不要太没政治觉悟就差不多了……其它科目如果存在短板,提高又比较费劲的同学,不妨在这科上下点功夫,考个七十五以上,至少也能比跟我一类的人高个七八上十分。

论坛上看到有考清华法硕的,12月开始看考了70+,这是个例,见仁见智,不多评论……也有北京地区政治85(含金量应该够高了)的经验帖,各位在论坛上用搜索就可以搜到。

教训:

前人的话不可尽信,也不能无视。我之前就看到过有人说任汝芬的东西不行,专看红宝书OK,结果我不信,买了做了费了时间没一点好处……有人不信邪我也不拦着,不过前人一路走来都经历了艰辛,骗你又不得好处,所以适当采纳有益无害……

关于参考书和辅导班。

首先一点,任汝芬的东西别信了……

序列一:曾经拿来跟红宝书逐章对比,差远了。实际上序列一肯定是在红宝书出版之后才敢出的,也就是那些个砖家觉得什么重要就在书下面划线。有天我自己拿着红宝书在那划,后来翻翻序列一,跟我划出来的差不多……你就知道砖家什么水平了吧,而且至少10 年的序列一里,有不少超纲内容,我十分确定。

序列二:别做……做过序列二的,肯定能感到是浪费时间。没有一道题能跟考研真题哪怕有一点点的相像。有人说序列二是用来打基础的,一定要试我也不反对,到时候回过头来就知道我没骗人了……

序列三:马马虎虎能用……

序列四:太扯了,说是考前四套题,十二套都有了(前面赚得不心安,这会儿来回报大众了……),偏难怪,买图个心里安慰我也不说什么,随意……

总之,任老不行了……

肖秀荣考前四套:做起来比较简单,甚至第四套我做下来,客观题就错一个单选,把我乐得,直接嚣张地在同学面前放出话来:看我政治考个80出来……结果丢人丢大发了……那里面的很多题,其实是以前的真题,做出来的结果不代表实际水平……政治还是相信高教出的那本大纲解析吧,配一本高教出的考试分析,再买本真题,把红宝书看到滚瓜烂熟(时政跟同学选不一样的,互相借来看看),就没什么大问题了……硬要做题,恩波有本《小题狂做》,听说不错,我没做过。我是对这科心理有障碍……不仅在战略上蔑视政治,在战术上也没有足够重视,所以考出来很难看。考北大光华的,就有只看红宝书(六遍以上)和真题,其它一切没管考到80的。

对这一科,不要有逆反心理。在一切以得分为目的的目标导向下,不要跟分数结仇。只要想着是为了得分,想通过这科获得真理。

关于辅导班:

有人说辅导班有用,我个人不喜欢。我们班报博闻的挺多的,最后报了的男生全部后悔,他们也把资料跟我共享过,我觉得价值有限。

曾经在刚看书的时候找来任汝芬的录音听,一点效果都没有。听着讲得挺热闹,全是重点,实际上不看个两三遍直接去听,热闹是热闹,听完之后什么都不知道。而看过两三遍之后,自己也知道重点在哪里了。当然报班过一遍是快,问题是这种“快”除了有点心理安慰作用之外,真有人觉得花一周时间天天填鸭式的搞,能记住吗?听课环境不好,效果也不好的情况下,想报班的,慎重!

英语:

难以评价。从投入产出比来讲,相对不少人来说,这科对我来讲是投入产出比是偏高的,但是分很难看。

整个考研复习中,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不到10%。

前辈一直强调真题统领一切,这个观点我不敢反对,但是以亲身教训来讲,也不敢完全苟同。毕竟靠真题考高分的确实有,我也确实把真题搞了很多遍,也以为把握到真题的脉络了(但是真正有没有把握到,考试结果出来才知道),最后出来的分数恰好及格……这当然跟考场发挥时间安排也有关系,但是黄宝书每年算上盗版卖出50 多万本,英语上80 的依然凤毛麟角……如果说摸透真题和得高分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对各位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到底怎么样才算摸透了真题?这缺乏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看过很多遍以后,就会分不清到底是熟悉真题,还是真正摸透了真题……

教训:

先说一点,考完后命题组长吴一安的百度百科亮了。我在吴一安吧里看到过署名是她的留言,大致的意思是说,想要仅靠真题就应付考研英语,将会越来越有难度。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她的原话,我就不提供了……

以我的看法,想要保险点考到70分甚至80,还是大量阅读最有效,这练的是内功……做阅读不要管结果,那些题对错都无所谓,关键是要靠大量的阅读把对英语的感觉建立起来,这是个日积月累的功夫活,没法速成。就我所看到的经验帖,

举几个例证:

1、09年有位南开考北大计算机的,大量阅读,最后73。(基础好,六级550)

2、09年考西财金融,论坛中所知的最高分的前辈,大量阅读,78.(有可能是考过G、T 的)

3、10年南京师范考上财金融有个牛人,英语80,考过G、T 的。

4、05年考中科大力学的雷西儿,大量阅读,英语84.(这个基础真的不算特别好)

5、05年考西交财政的一位非应届,基础极差,大量阅读,小作文没写的情况下,70+……

通过大量阅读,方方面面得到的好处我没法细说,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可以确信这条路是正确的……

阅读搞定,其它的水到渠成……

心态上:

基础不是太差的,千万不要吊儿郎当的,我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我对G、T有点了解(但没考过),G 的单词大一用杨鹏的方法背过几个月,所以词根见过不少,在单词上花的时间比较少;除了少数太BT 的GRE 难句,考研的句子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障碍。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英语水平中等偏下……我没想追求英语多高(也没能力),总也觉得差不到哪去。

60是我的底线,我从来没怀疑过我能考到60,还觉得凭点运气考到70+也不算太困难,迷茫就迷茫在真题看过以后(5月已经过了三遍)不知道该干嘛,6 月到10 月可能除了偶尔背下NCE3 的课文,英语没怎么碰过。10 月开始大作文,写了七八篇就没写了,精雕细琢搞修改,夹杂着回顾真题。总之我的英语复习相当没章法。

但要说拿着这些看了不少遍的东西重复,数学让我算还行,英语真题就那么点东西,看多了真是反胃。

最后不好看的结果当然和复习不得力是相关的,但我总觉得至少对我来说,英语的边际产出很低,我不相信我时间加倍,甚至三倍四倍,分数能确信不疑地提高10 分。运气和状态对英语来说有时候也挺重要,我状态好的时候做完形真题(第一次做)20 个错1个(蒙对不少),状态不好错12个,有时候手一抖就能改错好多。我有一天人挺迷糊地去做09 年阅读(第一次)错8 个,其中5 个原本是对的,反复思想斗争下终于改错了。

关于外语,还有一个小建议:今年考西财保险的有位外语考日语,拿了80的牛人(总分400+),09 年考北大(忘记是CCER 还是光华了)也有一位凭借日语94,荣登第一的牛人!鉴于目前考研英语的变态化发展趋势,日语不错的不妨考虑考虑这条路。由于样本数量少,我也没学过日语,不太清楚日语到底有多难,所以这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建议。

数学: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这科。这是我投入产出比最低的一科,我甚至想数学多给我10 分,专业课少给我10 分我的福利水平都能增加。

虽然大学开过课,但是大一上学期80 个课时就讲完了数一高数的内容,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考试勉强及格。线代马马虎虎学得很浅,至于概率统计,我们开的课就叫XXX 统计学,第一次上课听了一节睡了两节以后,全翘掉了,最后60 收场。我属于那种有兴趣的时候能自己钻研问题,没兴趣的时候刀架脖子上都不学的人。本科上线代的是个美女老师,声音婉转动听,虽然是个花瓶,但是我课下会下些功夫学,所以期末考了95;本科上高数(大一)和统计(大三)的是个湖南口音很重,讲话不太清楚,走路很有范伟跳幸福操风范的胖蜀黎,所以我高数不跷课也不大听课,统计就不上课,倒不是不学,反正学起来是没什么动力,虽然本科的数学考试成绩都不好看,我倒真不认为那些考试成绩能和考研数学有什么正相关的关系。

买过的书有:乐哥的全书,灯哥的指南,指南配套习题(这个没全做),线代讲义,姚哥的概率(橙色那本),基础660,400 题,灯哥15 套(做了11 套),李永乐真题,考试参考书(高教原来出的真题解析),考试分析。

最后考成那点分,查分时看到数学的时候,相当受打击。感觉如果这次考研失败,肯定是数学的问题。

流程:

三月把全书的微积分弄完了一遍(教材很早就看过了),线代看讲义云里雾里的,四月把线代和概率统计过了一遍,自我感觉良好(后来发现其实好多问题没弄懂),五月就开始有厌烦情绪了,觉得都会了,数学就那点东西。实际上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六月复习考试,七月八月荒废俩月完全就是在我父亲办公驻地那吹空调玩电脑。在此强调一下自制力:在学校的自制力和在家里完全没的比,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意志,那是骗自己,能留校尽量留校,尽管7、8月的中国,哪个地方都煎熬。

9月5号回校9 天勉强做完660,15号开始梳理回顾了一下,发现自己当时的水平远不如自己YY 的那么强,太弱了……于是买了数学考试参考书,开始有点BT地搞。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小佩服那时候的我。9月21号到9月26号,6天做完了那本书,挨个做(除概率部分),平均每天13 个小时全部用来算数学,第三天做到重积分和线代的时候,把我的右手整得巨累……我要是辛苦程度减半,一直那样坚持,这回140 说什么都该达到了,可是人蠢还不勤快。

10月1号开始400 题,没觉得这题有传说的那么难,时间有多么不够。但是每次分也不高,110左右晃,最低也晃到过90+,最高没高过114(我对自己下手都还算狠)。回顾了一遍,拿着全书和考试参考书又过,再做400题,分依然不高,犯过的错误还老犯,其实就是还有盲点,后来就是全书指南挑着看些知识点,全心看考试参考书了,夹杂做些真题。这时候发现,其实9 月过那本书的时候,也存在盲点,于是一个一个补漏。感觉题做多了有可能做傻,有几天二重积分说什么都不会积了。总而言之,数学就是个熟练活,今年数学比09 年简单多了,我没考好有点其它客观因素(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除了倒数第二题没积出来,该扣那11 分,凭空多扣另外10分到底从哪扣的),目标140不是我目标定得高,是完成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参考书的问题:

首要原则:一本书看精,书太多的别看杂了,我就是全书指南考试参考书都在看。

全书:要说多好,钻透了也就那样。我的微积分部分的基础是靠这书打下的,但是打下基础之后就再不想多看了,线代部分不错,概率统计保留意见。书上印的字太小,排版很不好……不过西财有07 级统计毕业,08 年只看全书和400 题考上光华金融的,07 年135,08年143。

指南:被人妖魔化太严重了,好多人用都没用过就在说指南不好了。我觉得指南其实是本挺好的书。拿在手里没全书重,排版清晰,字比全书大。要说初期看起来难,看哪本书都一样,我就不相信看了指南觉得难的看了全书就觉得不难了。08 年线代有道三线行列式递推的问题,我看讲义上的方法也算看懂了,自己推老半天没推出来,用指南上的一个方法,化成差分方程做,简单多了,指南介绍的方法有些是挺巧挺实用的,比如表格积分法(实际上表格法不是灯哥创的,苏联60 年代有本经典教材上有,菲赫金哥尔茨编的,里面有讲很多解题的巧方法),但是微分方程算子法我一直没学会,最重要一点,卡方分布的期望方差,08 年考过,0910 的全书里面到现在都还没印上去,但是指南里面一直有,指南的缺点是后面的习题比较儿科,没全书的习题有挑战性,多说一句,那个“不管三七二十一”没理解实质不要轻易用。争全书和指南到底哪本好没有意义,适合自己的就算好。我只是给指南正下名,不喜欢某些尚未实践过的人乱评论而已。

线代讲义:很好很好,没有对比都发现不了这书有多好,但不是上来就用的,最好有点基础再用。我微积分和概率都把教材仔细看过,线代完全没看过,刚用讲义的那个月,把我打击惨了,一度觉得线代是数学中最难的。多看几遍就能发现线代基本上是送分的。

姚哥的概率书:初期觉得很好,后来觉得题太多了,就没怎么看。而且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质量太次了,满篇的印刷错误(正版的),看着来气冒火,让人撕书冲动很强烈,不推荐。

660:有人说简单。牛人考高分我也不敢评价。我觉得有难度,对打好基础理清概念很有好处,有些题就是真题的计算稍做改动当填空,做个三四遍才能真正掌握。

400 题:除了计算量大,难题有几个,其它真没什么特别的。除了09 年第三套,其它都在两个半小时内就能做完(但是经常算错……)。而且经典400 题就是“经典”,080910 的我都见过,每年最多更新三套题,其它题都一样,甚至一个错误错了两年(可能更长)……排列组合玩了很多遍……

经常听人说660简单,400题难。我一直没搞清这是怎么回事。在我看来,经历了660的话(特别是做过两三遍的话),400题里的有难度的题基本就被660提前化解了,能碰到的难题应该不多了。能得出相反结论的我怀疑660有没有好好做。

乐哥的真题:就是拿来模拟用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两个小时内,分数不应该低于120,不然真说不过去,下场没准比我还惨。

灯哥15 套:不太推荐,部分题弱智得不值一做,部分题难得没法动笔,个别题还直接就从数一的搬过来,超纲……锻炼思维还可以,应付考试不太实用,考光华的牛人用这个的多。

数学考试参考书:这个要特别推荐一下。以前叫大纲解析,现在改名了,蓝皮的,每年8 月多才出。好像在论坛上看见说这个书的不多。考光华用这书的,年年出150,牛人牛是一方面,这书多看几遍确实收获不少。概率统计部分(前命题组长周概容编的)特别好!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用卷积公式太方便了(公式不能乱套,理解本质再说,我吃过亏),我没考好是我蠢,这书真的好。

考试分析:没怎么用……其实还是该看一下,历年的错误总结,得分情况,很权威,很经典,高教出这书还是有价值的,只是我没充分利用,还跟新书差不多。

顺便说下看数学教材的问题:

经常有人纠结于教材的版别,别纠结这种问题,没意义的,这真的是舍本逐末。大家交口称赞的同济教材,放USTC 牛导师眼里,就是“拿去烧了”的命。

教材很重要很基础,但别一个字一个字像看金书一样看。领会原理就好。我早期看教材的时候,经常一个上午一个上午睡过去了。睡过之后都很惭愧,觉得看数学教材都能睡着,肯定是没动脑筋,但是光看教材真的容易犯困。数学和文科不一样,一个定理你不用心思考,读个千百遍还是不理解实质。看书的时候尽量把抽象化为具体,方便自己理解,教材看一会儿就够意思了,多动手才是正道。光看是很难领会原理性的东西的。时间多的可以看看数分,感觉数分在阐述原理时更能接近原理的神韵,但是数分不少东西还是过于抽象了,复旦大学有本数分,不算变态的那种,陈传璋编的,高教出的,比较老了,比同济高数好很多。

虽然我考得不好,还是想多说几句,关于考场上的时间分配。之前看到10年考保险的有位热心同学跟各位分享经验,说到小题时间要控制在50 分钟。我倒不是要驳他,只是小题50 分钟的话,高分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小题全是基础题,应该有25 分钟解决小题的觉悟(也就是说要以25 分钟为训练目标,就算达不到25 分钟,也不要超35 分钟!),如果50 分钟(或者少点)才解决小题,基础堪忧……即使能做完大题(小题要花50 分钟才能解决,这样的基础很可能会被大题轻易卡住,时间很可能不够),结果也不会好看。数学要考高分,基础很重要,在准的前提上要练速度,至少应该具备2 个半小时全部做完的能力(个别难题除外)。09年UIBE有位数三145的超详细经验帖,很有价值,数学版内应该比较容易找到,各位不妨找来多看看。

教训:说实话,数学这科的教训我真不好总结。今年考研英语的“报纸哥”,四级603,六级597,托福113,考研英语39。他总结为纯粹偶然现象。我倒没那么彪悍的能力,也没发生他那样的“偶然”,心里总还是为这分数不舒服。总倾向于把这个“偶然”赖在考前失眠上等其它客观因素上,因为我也仔细反思了很多次,真没发现除倒数第二题之外的疏漏……

专业课:

我说我从大三开始看的,有点夸张,现在回顾起来,功夫下了很多,都是无用功。我大三开始前两个月除了实验,一般的课都逃了,不是真对经济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而是对生物太反感了;后两个月发现期末考试巨难应付(11门),基本就应付考试了,没看书了。曾经对着书做笔记(其实是在抄书……),抄了厚厚一本,之后再没看过。大三(下)翻书的时候,除了发现书比较旧以外,好像没记得什么,重翻……

学习经济学存在一个挺严重的问题,就是你以为你懂了和你真的懂了有很大的差距。以为自己懂了的时候很有可能还远远不懂。以我为例,四月的时候我就觉得书上就那么点东西,来回翻没什么可翻的,都懂了。实际上当时我连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商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均衡都能搞混。除了太不靠边的,其它的我都能直接以为是IS-LM,而且当时觉得IS,LM曲线巨复杂(实际上是没懂),AD曲线还不会推,BP 模型更是如此……可是当时我也敢觉得我懂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复习数学的时候也经常出现,时常觉得就这么点东西了,没什么好想的。但是数学的好处在于你想起来简单做不出来或者做错了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而经济学没给你这么多机会纠正,很有可能上了考场还是带着错误的理论进去的。对于经济学完全靠自学的同学来说,微观犯这种错误的机会不多,但很可能没把握实质,停于表象,让说个问题迷迷糊糊能说出来,实际上逻辑线条根本就没把握到;宏观就完全可能迷失,看什么都会,实际上理解完全错误……

几种迷途现象:

1.对某些基本的概念理解都有误(就是看书不仔细),之后能一直在上面纠结。

2.不时还能发现自己思维能力很强,有颠覆经济学的能力(由(1)导致的,纯属YY)。

3.翻过来翻过去,觉得没什么不会的(实际上关上书让答题,东拼西凑知道点东西,串不起来,总觉得几句话就能了事)……其实我也没资格说多少,只是曾经犯过的错误总结一下,大致就是这些。牛人不存在我说的这些问题,看一遍就能把握到实质,这个只能赞天赋……

解决的办法只有多看,沉下心来看,宏观多结合方程和图形来理解。很多时间可能是无用功,但这些是有边际效用的,为你真正理解问题出了力的。你吃三个包子才能吃饱,并不是第三个包子一下就让你饱的。

参考书:

对于本科非经济专业的来说,其实多多涉猎是没有坏处的。当然如果仅看一两本就能高分自然是美好的愿望,急功近利对付考研的思路也没有错,但是基本上这不太现实……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考研,最后还是指向工作,就此而言,经济学的素养,功底,都是越深厚越好。

所以不要觉得哪本书看了是浪费时间,多看看是没有坏处的,我所在的学校不是综合性院校,没有相关课程,相关资源也比较少……所以我敢说图书馆里所有微观宏观的书针对不同章节我都翻看查阅过……除此之外还买了些各校经济类考研都绕不开的经典书籍,不一定全看完,翻了不少,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吧。

高的西经:这没什么说的。基础的基础。宏观特别注意,别走上歪道了。版本问题上别纠结,四版比三版只多不少。而且市面上很难弄到三版的了。

高的辅导书(第四版封底上可以找到原名):跟西经配套的。课后题看起来简单,未必都会做(未必都能做好)。这本书包括七个部分,看累了还能看后面的人物传记。08 年金融学院状元(426)推荐过,很不错。

西财的微观:这个一定要看。09 年10 年已经连续两年考到这上面的内容了。这本书,纸质真的好,内容。

微观十八讲:有空可以看下。看考光华的人都有提这书,就买了。数理推导看得人无语,但是很多问题的阐述很到位。同样一个方程式,这本书挖掘的意义会深一些。我还记得十八讲上讲伯特兰模型有个挺精巧的性质,不在均衡状态时会怎么怎么样(西财的微观上就没有)。考试时看到有问伯特兰的题还挺乐,写的时候硬没想起来十八讲里是怎么讲的了。总之不错。非必要。

现代观点:建议持有。08 年考土地税福利那道题,原理在此书前几页就能看到。08 年考线性效用函数推需求曲线,图形这本书上也有。初试命题就是经济学院的老师来出,况且这还是西经专业的复试参考书,多看非常有好处。考上以后讲微观好像就是用这本书上中微,不算白买。很多原理阐述得很精妙,不少牛校初试就用的这本。但是编者为了照顾美国人,有些挺简单的东西表述得巨啰嗦,斯

勒茨基方程我看了忘忘了看,好像还是没学会……

多恩布什笔记:这个是金圣才出的书。说实话,我就是看了这本书才找到学宏观的门径,回过头去看高的书才真正开始学懂宏观的……体系上和高的书不一样,刚看会很不习惯。如果高的书能看得很仔细,就没必要看这本……

复旦的习题指南:我买的时候以为就一本,拿回去发现还有宏观的没买。只做过微观。选择题勾一下巩固概念,计算题简答题可以看看。能弄到宏观的好好做,免得宏观走错路。可能会有人觉得为了75 分的西经看的书偏多了……这倒不是刻意的,我属于翻书比较快的那种,高老先生的那两本书翻了几遍以后,我是耐不住性子再看了。如果有耐性好的,除了特别推荐的几本书,其它的看不看无所谓。

政经:听说西财新出的版本是一本白皮的,精炼版。黄皮的就别买了。这个就是背吧。

马政经:前面八章都思路挺清晰的,到了垄断那块思路不太好理,听说是列宁弄出来的,不是马克思的。所以……死背。

关于马政经,说点题外话,我刚看的时候有点抵触情绪,觉得歌颂马克思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没看懂就浅薄地跟一个学长发过一点牢骚。学长很耐心解释完问题评价了一下马克思,后来看懂以后觉得学长评价马克思真中肯。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就是真理暂放一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经典。看这书别带着抵触情绪。

不过老实说,西财编的那本马政经书中有些例证极不严密。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压榨,总是以美国为例说明工人待遇变差了,平均工资排名下滑了,但是并没有说明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如果只是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根本就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在现实中有多恶劣,而使当今中国能够崛起的廉价劳动力,显然是在XXX 默许下一直被严酷剥削的,这种剥削不要太残酷……

社政经:多看。领悟原理性的东西就好了。这本书当然不可能像凌志军的书一样尖锐,但是注意看书中的数据就能发现并没有一味歌颂吹嘘,也很能反映现实问题。原样照背没必要。不要觉得这书很烦,背起来是烦,但一定是存在逻辑的。让你生编硬造个1、2、3、4、5 你也不容易造出来吧,既然编者能造出来,这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线条,自己梳理吧。

关于政经多说几句,这一学科真的只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觉得没什么捷径可走。对理工的学生可能是有点折磨,毕竟6、7年没怎么正经接触过文科的东西了……会有很多人在看这本书之前想找到一条捷径,包括我当初也是这样的。但是有的东西是讲不出来的,自己不经历永远不知道什么样子。有空可以上期刊室看看三联新闻周刊,新青年等刊物,多关注一下社会民生问题,其实里面反映的不少问题就是政经的表述……

辅导班和红宝书的问题:

关于辅导班:

有些人对辅导班态度不对!我就见到过三月书都没看就在问关于辅导班的问题的人。学习是没有人能代替的,主要还是靠自己!

辅导班对于本科不是学经济的来说,肯定是有作用的。关键在于纠正理解中的偏颇,把握逻辑线条(07经金工学长phantom_phoenix的话,不一定是考试重点,是帮助理解的学科重点),至于点题,10 年的录音我没听过,不清楚。我听过09的(论坛上去年有给出录音下载的,RAYSOURCE,600 多M 的东西下了我十八天),那次直接从完全竞争厂商开讲的,效用论都没讲(09 就没考效用论)。讲课老师出口误是很正常的(有时候他们激动了也意识不到),别轻易怀疑自己。我听曾志远录音的时候,有一次他把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讲反了,还反复强调:这是多么简单啊,我反复听了多遍没想通,把我打击得怀疑我智商真不够学这个,刘书祥的口音啊……奥肯定律系数都讲错位置了,戴歌新摆龙门阵的能力简直叹为观止,6个小时的录音基本就没按书来。

但是听一听真的很大好处,这就是科班的强大!

关于红宝书:

时常看见后来者问到某网站卖的红定书,说点个人看法:

一、红宝书的参编人员。参编人员肯定没有老师,那么我去参编各位相不相信我编的红宝书呢?为什么肯相信呢?确信是历届高分者参编吗?多高算高呢?凭什么确信?

二、红宝书的激励问题。考前会有人发邮件到各位邮箱以探查市场需求,但是供给是无弹性的(需求曲线无论怎么移,定价不变),多一位少一位对他们来说边际成本就是一点复印费,不会因为多一个人笔记就写得好一些,少一个人笔记就差一些吧?那么靠什么保证笔记的质量呢?靠信誉?陈维达教授讲课时开玩笑说他靠他的信誉开银行,你去他那存钱么……这也可以衍生出一个代理和委托的问题,你们是委托人,他们是代理人,固定工资的情况下,不存在激励,他们有偷懒动机……

三、红宝书起不起作用。

用过红宝书考好的,不敢否认红宝书对分数起的作用,因为撇不清关系。用过红宝书没考好的,大家会忽视,因为不会有人说是红宝书害了他。最后大家的印象就会停留在:撇不清关系+无害=有用。但是真的有用么?反正各位是要(已)学经济学的,假如把现实中所有人想象成理性人,你得找出自己能信赖它的原因。在我看来,现存的情况于它而言没有激励动机,你凭什么相信它会好好地给你写笔记呢?它的目的就是营利(这是关键),说信誉什么的都是忽悠(一锤子买卖,不存在回头客的问题,信誉,虚了点吧),个人考好考坏与它有什么关系吗?就算认定它为了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确实有很认真的记笔记,也确实记得很好,但是这些知识能否内化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还要打一个问号。而“知识内化”这一步,才是对你的考试结果起决定作用的一步……有买红宝书那份闲钱,多买两本经济学的经典书籍看看都比那好……有用没用我不敢断言,反正我没用过,我保留意见,录音还是尽量想办法弄到吧。录音

真的很有用。

说下答题模式问题。

四科中我只有这科超出预期(124),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我这科就真好,比起科班出身的和天赋异禀的牛人,我有自知之明。今年有外校考出139,138高分的大牛,可以在论坛上“挖坟”找到大牛的信息。考过之后关于专业课的讨论不少,所以说说看法。主要是对非经管出身的后来者说的,目标130 以上的请忽略,120 的可以参考。

免责声明:

1、记得论坛里有人说过,作为一项大型考试,按正态分布必然有些得高分有些得低分,得分不一定反映真实水平,我很赞同,我可能只是走运;

2、我非科班出身,理解问题相对肤浅不够深刻,有些东西可能还有误导嫌疑,请各位辩证去看;

3、比我高的论坛里大有人在。如果我说的和其它各位有任何冲突,请无视我说的,按高分的来;

4、这种考试我只经历过一次,能得到这个分,有必然也有侥幸。道可道,非常道,适用于我的未必适用于各位。初试考经济学(西经+政经)的不止西财一个。包括人大、央财也是这么做的(至少以前是)。不同的是,人大、央财的题里都会出名解,但是西财从来没出过名解。

看出问题了吗?西财作为跟人大央财一个类型的学校,其题型也基本类似(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寻找央财和人大历年真题),不可能不考名解,名解其实包含在各题中。一道题上来就哗哗哗写结论是没用的。至少名解的分就得不到了。所以任何一道题,先把题目中涉及的概念解释清楚,把名解的分得到。

对于西经来说,初级经济学里解释问题一般用比较静态分析,解答任何问题都要假设,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个条件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先把假设条件写清楚,甚至出个馊主意,把假设两个字写大点,引起老师注意。假设的条件别写错了,不然倒扣分……开始推演的时候,一定得有依据,可以一句话把依据解释一下,比如“由于什么原理,所以由(题目条件)可知,什么会导致怎么样”。举个简单的例子,问你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怎么来的,肯定不少人上来就开始比较AR 和AVC 的大小了,比完结论就来了。

个人认为:要先解释(1)什么叫短期,由于是短期,因此厂商只能怎样不能怎样(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所以厂商会如何行事(3)假设厂商取得最大利润了,然后比较AR和AVC 的大小,有(4)(5)……

有人会问这个例子要不要把完全竞争厂商再解释一下,看个人爱好吧,我觉得不用了。但是你得意识到这道题它的名解在哪里理论依据在哪里……上来就比AR和AVC,你以为老师真不懂啊,他只是想看你遇到这个问题从哪着手开始思考,要按逻辑来,不要跳步。

所以再次推荐一下高的西经的配套辅导书,这类问题都答得非常有层次,熟悉这种答题模式,一般就不会存在答题方面的硬伤了。画图记得带自动笔。我带的涂答题卡的笔,太粗了,老半天画不好,画了擦,擦了画,答题纸都差点搞坏篇幅。没上考场的可能都不知道答题纸什么样的,三张粘一起的。12 面,A4,前辈说过要答120 以上,7 面是基础。别认为写得多就会高分,还是把握逻辑线条最重要。字写大点,两边留margin(拿尺子铅笔划一下,可以缩小答题区域),篇幅就不是问题,我是一道辨析就写了一面(字写得大,其实不多),总共写满十面(第一次写这么多)。不得不说西财的信封好小,那么大的答题纸不好好折轻易塞不进去,还是一个老师帮我弄了两分钟才把答题纸塞进去。

梳理下整个复习流程:

我是09 年2 月12 返校的。除政治外,其它科目提前都有过预热,效果不一。

英语单词在之前就看过几种书了,哪种书都是五天就翻完一遍的,所以单词基本没管。从2 月到5 月10 年真题阅读做了三遍,看了N遍。

数学我在大三上翻了两遍同济的高数。线代和概率都没看过教材。2月开始看全书微积分部分,3 月底看完。3 月开始看讲线代讲义,看了两个月。4 月开始结合姚的书看浙大的概率。5 月前全部结束。5 月开始翻指南微积分部分,此时翻指南完全感觉不到别人提过的妖魔化气息,感觉挺简单……开始飘飘然……

经济学就是翻书,来回翻。对于经济学我一直没有什么进度的概念。只要看完第一遍,后面怎么翻怎么觉得熟悉。个人始终觉得经济学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除了特别有天分的人之外,这一科不应该求速度,而应该注重深度。

6月准备考试,顺便把马政经翻了一遍。有一门最核心的专业课险些挂了,还好60万岁。

本意是7、8月到我父亲所在项目的办公点学习。因为是个小项目,租的是民居,条件也比较好,刚好资料员又离职,我就给顶上了,想着又能领工资又能看书,一箭双雕。实际上自从去了那认真学习了三四天就完全没心思学习了。成天吹空调玩电脑(倒也没玩游戏,但是时间就是在电脑前流逝的)。带了很多书过去,基本是原样带回来了。荒废的那两个月时常让我在背政经的时候后悔,如果(没有如果!别干让自己后悔的事!)把握好那两个月,我的数学就是失误也该能上140的……听说暑假两个月把握好了是黄金效果,但是待在学校(我们学校不准留校)实在有点热,而安逸的环境又真的对学习无益。各位仔细斟酌,找个好的折衷点。

9月5日回校,全力攻数学。英语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看常见固定搭配,背背NCE3。把社政经翻完一遍。

10月1日阅兵式忍着没看,开始400题,晚上开始练作文。每天下午的时间全给政治,实际上好像是给了睡觉……之后就是早上七点到八点半看政经,接下来的时间,不用雷打就能动地搞数学(也就是如果有空一定是在数学,但是实验都是在上午,一个星期两三次),下午政治,5 点半到教室开始晚自习,1 个半小时数学,1 个小时政治,1 个时英语,2 两小时经济学。11 点回寝。基本算是弹性学习制,强度大的时候一天12 个小时,强度小的时候只有7 个小时左右,去年冷得好早,11月当地就冷得不行了。实际上整个复习阶段我能保证的就是每天晚上至少5 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很有含金量的,大三(下)间断过5 天,大四无间断。到了后期,白天时常不能按计划执行,因为实验,或者去晚了图书馆没位置……图书馆备考要注意不良影响,我考研准备期间明知道不该看闲书,前期执行的也还不错,可是压力大很烦躁的时候,连以前很BS 的小说,也会去看了。《盗墓笔记》1、2、3、4,《成都之眼》,《金马河》、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日本论》、《蛤蟆的油》、《道路与梦想》、《我的老千生涯》、凌志军的《交锋》《改革》《成长》,渡边淳一的几本小说集,还有些随便翻过的。乱七八糟算下来,这些闲书居然都是大四看的。缺乏自制力,安慰自己说这也算个调剂方式。还好后期管住了自己,没去图书馆自习了……那之后白天就找教室钻,有点太随性了,晚上都还能收回来。

最后一段时间,英语精雕细琢搞出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大作文模板。数学每天花两三个小时保持手感(这个对非牛人来说,很重要!),总结了三张纸的易错点。政治不停翻红宝书和考试分析,肖秀荣任汝芬押的题都感觉有点偏(其实就是我记不下来),大致看了看就上了考场。

说说考试发挥相关的问题吧。我不是想把考得不好的因素归于客观,但是某些客观因素也的确有影响,我很少把自身的问题归到客观因素上去。当然最后三门公共课全部没达到预期,实力运气都存在问题,实力差是根本,运气没起到正偏差的作用……说出来引以为戒,能避免的尽量避免。

考前一天上午去银行办点事,那天风很大,有点着凉,下午六七点的时候头很痛,银行还打来电话说有个收据不见了,需要我再过去签字确认,我说等周日,人家非要周六,那天我没提前看考场。

我们校本部留作研究生和独立学院用了,所以两天考试都是从郊区赶过去的,那两天当地下雨,两天都严重失眠。

考政治英语还好,前一天晚上可能还睡着了两个小时(很浅),早上4 点53 起来的,泡茶,洗头吃完早餐七点不到出发(天还是黑的),七点半多一点到本部,下雨,不让进考场,一摸书,政治的书前一天晚上看完落床上了,安慰自己没事没事……好容易考场让进人了,认错考场了,我的考场在五楼,我跑八楼去了,慌慌忙忙认对考场,还好我们考场的有个男老师很nice,看到我急得不成样子,赶紧让我镇定镇定,我进考场的时候还有六分钟开考。

政治考差了就考差了,确实是我选不对,看着多选我就开始犯晕了,超过五道选我都觉得是全选,都说肖秀荣的题最像真题,觉得肖秀劳的题没这么难啊。但是政治这个科目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尽管感觉不好,没有影响心情。可能是前一天着凉了,中午拉肚子。在一家农行和几个同学休息。

下午考英语,45 分钟做完阅读,就开始写作文了。看到作文我就暗爽。我考前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一个小时的看英语的时间就是在构思自己的模版,构造出一个我认为无论歌颂好的现象(08 年的,04 年的)还是需要讽刺的现象(很多),都能有话说的模版,而且我对用词精雕细琢(参考了很多书),自己相当满意。文化火锅和02 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共通点,02 年有篇满分作文给我留下的印象相当深刻,这里pan 不对,换个说法boiled together总不会差太远……洋洋洒洒写了大概有240 词,大作文那面都写满了,还先打的草稿,再往上誉抄。精雕细琢的直接后果是我光大作文就用了50 分钟。虽然没有涂抹没有疤点,但是成本太高了(而且从最后的分数来看,我怀疑花了大把时间的作文并没拿到高分)。大小作文一共用了1小时25分钟。这就是时间安排上典型的败笔!英语模拟题价值虽然不大,模拟几次把握时间还是很有好处的。特别建议!

时间没有太不够,完形涉及到的那个行为学实验,记得罗珉那本《管理学》上我曾经看过,做了几个就察觉到了,所以按照已知的意思一路填下去,没有感觉太吃力。做完完形看翻译,第四个句子很难,翻得不顺,其它的感觉也还好,15 分钟搞定。再下来新题型,思前想后很紧张,有点蒙的意思了,那时候时间有点紧,而且之前答题卡没涂,橡皮也不见了。

总而言之英语考下来,时间虽然有点紧,自我感觉还可以,琢磨着70应该问题不大。

我就是个杯具,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没有一科好。

下午处理完银行的事情,晚上回去7 点多了。雨下大了,羽绒服打湿了,人有点小难受。当天晚上就出奇了,前一天晚上好歹睡着了两个小时左右,这一晚是无论如何睡不着。

翻来覆去,脑子一片空白睡不着。整个一晚上我意识非常清醒,我看到过说考前睡不着杯具的,我当时最怕就是我也成了杯具。安慰自己08 考光华的也有睡不着考上的,只能这么安慰。

撑到5 点半起床,起来泡茶,头不疼,但是一晚上没睡着心理有阴影,考数学的时候,感觉做着挺顺的,没什么难题。本来以为考中值定理的题会很难,故意越过不看,结果做完微积分部分回过头来看那道题的时候,发现很儿科。时间很充裕,做线代大题的时候,我就在卷子上打草稿再誉(我们那考场就我一个考数学的,虽然前一天让老师多给我几张草稿纸,但我怕不够,还先直接在卷子上打草稿),教训啊教训,草稿打清晰点,别在卷子上搞,我在卷子上打的草稿太草了,后来誊抄的时候看错了一点,向量不正交,害我在那找啊找,那道题挺简单,找那个错花了我好长时间,直到倒数第二题感觉真积不出来(其实题目挺常规,就是平时练少了),所以做完最后一题就先检查前面的,除了发现多重积分有点小的计算错误,其它都没什么问题,然后磨倒数第二题,最后还是没积出来。考完数学中午去农行休息,感觉肚子不适又拉肚子,书看了一会儿就不想看,一直和同学聊天。

下午答经济学,看到卷子心里就有点怵。往年的题一面就够,今年居然两面……政经的题目好长,安慰自己:越长提供的消息越多,答三阶层收入的问题的时候,我都没懂第二问到底想问我什么,但是记得曾志远老师的录音其实有讲过类似的问题,于是blabla写了很长。看到伯特兰挺高兴,琢磨着十八讲上的内容我要是能写出来,没准老师多给我几分。但是我只记得看到十八讲讲伯特兰的时候很惊奇于不均衡的分析,但是怎么分析的我记不起来了。我对西财那本微观上的大括号后面的if 很有印象,blabla写上去了。看到国际贸易分析,就觉得是跟分析CS,PS 类似的问题,先预留了一面,答完最后那道简单题回来搞定。

国际贸易那道题不太确定。时间卡得差不多,答完还有几分钟画图。

考完应该轻松了,父亲当天晚上到学校接我,寝室大部分东西都搬上车,然后找了个宾馆住下。按理说两天高度紧张,几乎没有休息,所有东西搬完也累得够呛,宾馆的床也比寝室的干(寝室床上真潮),该累了,结果当天晚上我还继续没睡着。考后几天都在回顾,觉得自己各科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应该还可以。查分那天看到政治没上70,心里就一凉;看到英语,就对我的“精心”作文产生怀疑;看到数学,这是最打击我的,心都凉了一半。心都有点死的看到经济学,一点波澜都没有,考虑到之前显示的今年中心大热的情况,就觉得考中心挺悬了,所幸……

紧张这个问题,真不是说能克服就能克服的,这种紧张反映在方方面面,自己得会调节(我在复试的时候又一次经历了这种变态的紧张:吃饭没胃口,睡觉睡不着),要会积极的心理暗示;考前别受风寒,头痛恼火是其次,最大的问题还是影响心情,影响信心;住不住宾馆看个人,我们班女生全去住了,男生也有个别住的,我就是怕在陌生环境不适应(也想保持平常心)会失眠,结果没住宾馆都失眠了,真要住宾馆,没治了……喝两口浓茶就好,看有人喝红牛,喝完一瓶,三个小时能扛得住吗?

关于考研,说些杂项:

1.逃课和挂科问题:

我自大三以来逃的课挺多,以至于每个学期年级老师都要把我叫过去训一次。大四的时候省教育厅来我们学校视察,刚好查我们班,我不在,班级被教务处点名批评……被年级老师叫去训了一顿,不敢再逃课……选逃和必逃的关系还是得摸清。

本科不是学经济和管理的同学,注意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日程。考研不是挂科的理由,别因为准备考研挂了科(去年有一位本科学生物的前辈考西财的西经,都考上了,后来因为必修课有挂科不能按时毕业,不知道最后怎么处理的)。我大三下学期逃课逃了不少,到了五月课只剩下四门的时候被老师叫过去训了一次,之后按时上课。大四时限选和任选的学分已经修超了好多,但还有两门必修,一门纯实验,130 多个学时。一门理论加实验,72 个学时……理论课敢逃,实验一次都不敢逃,完全是耗时间。结束所有考试都12月多了,保住不挂科,成绩单不会太让人尴尬,本专业的课程能考高还是尽量考高。

复试时有的老师还是挺关注成绩单的,毕竟你的大学四年他只能通过这个浓缩版来了解。

2.研友问题:

有人喜欢凑一堆学习,我不喜欢。当然有志向相投的是很好,但我这的确没有。要是不巧研友不安分,还影响自己。整个考研过程中我一直是一个人(所以如今憋出这么多话)。其间专业课有问题都是上网请教前辈,数学就完全靠自己琢磨,有时候一个知识点琢磨几天,是挺磨人的,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很不错,暑假回校前同学也在自习室帮我占了个座,后来发现我们班的基本都在那,感觉熟人多了不好,于是自己到隔壁抢了个位置,周围没认识的人。后来结识了坐我后面的考南开会计的女生,考试那天没在考生名单上看到她,发现不是本校的,不过考南开的女生有点。吃完晚饭会在教室打嗝,还在教室吃零食,嗑瓜子,她的死党很活泼,完全没有看书的样子,一晚上能找她若干次,我每天那个时段特别闹心,她的死党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显然相当有限。

3.歧视问题:

有些同学担心歧视,作为一个从烂得一塌糊涂的学校出来的学生,我很理解。我在网报的那个月特别担心,有几天晚上连续做噩梦。要知道10 年有中山数学系,武大金融系的保到中心,保了14 位(最后有一位没来的,应该是保去WISE 的那位),拿我跟他们比,我就是垃圾中的战斗机,人渣中的VIP 了。后来转念一想,就是真的有歧视,我铁了心要报了,面对歧视,能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己的分数,除了考高点,无他。最后虽然考得不太理想,好歹没被刷下来。

就算真的有歧视也是正常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如此,毕竟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各种隐性的阶级划分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考试是用来选拔人的,而不是用来歧视人的,虽不能完全避免,也不用太过担心。陈志武现在很有名,高考考了两年,有兴趣的去查查他本科是哪里的?胡祖六本科也只是河南科技大学的嘛,现在世界闻名!

4.预期问题:

预期不要定太高了。0809 年我都看到有预期定在400+,后来没达到的例子。反倒是最后400+的,可能并没有把预期定到这以上。预期定高了有一定好处:各种行为是以高预期为目标的。但是定到400 以上可能真的有点过了,因为政治和英语很难有一把准确的标尺衡量自己的能力,定高了很可能是在YY,三百八九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如果真的要400+,要么数学要有无论何种情况都能稳上140 的把握,要么政治英语双80,否则真的挺难……要是能同时达到,你就成就历史了:05 年考央财金融的有个大牛,83,84,141,142,总分450。这种人历史上毕竟少。

也经常看到有人问最低有多少分进去的?我说句不好听的,前人那个分能进,你未必能进。过线一两分承受的煎熬,不是常人能扛得住的,每年都有过了复试线而不参加复试的,你能保证到了那一步你不会这样选择?如果仅仅以分数线为目标,或者被录取的最低分为目标,以为达到了那个分数就高枕无忧,到最后很可能就成了分母!所以,打听这个分数没有意义。

今年复旦金融的复试线又涨到402 了(原来好像高到过424……),这些牛人公共课大致都要达到280+(今年看到考上财金融的牛人,78,80,150,82,公共课三科318,恐怖……论坛ID:xuanyang,有兴趣的可以搜到他的经验),西财不至于如此,不过要想稳上的话,公共课也应该定到二百五六。

北大光华的金融每年都会把经验结集出PDF。北大的金融专业课很难,考那的人拼的就是公共课,所以他们的公共课经验很值得借鉴。那里数学140 以上的一抓一大把,今年好像三个满分,有空也可以关注一下北大光华10年的经验集。

5.复习时间和心态问题:

复习不要太早开始。我开始的偏早,感觉考试时都已经过了最佳状态了。现在回忆起来,我早期每天学十多个小时轻轻松松,很充实很有干劲,但是越到后期学习时间越少,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有时间都不太想看,宁肯看小说逃避时间的流逝都不想看书。除极少数牛人以外,厌烦情绪都会有。太早了很容易浮躁,到了后期静不下心,本来没懂的就一直没机会自己看懂了。静不下心看书对绝大多数参加考试的人,是致命伤……把握好时间,提高效率,7 月开始一直坚持,一点都不算晚。考研的复习算不上苦。不断训练思维,不时还能感受到苦行僧悟道时的快乐,考研的苦苦在心里,更多的时候是类似自我施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那种苦,有点心魔的意思,是自己折磨自己……这可以看作受苦,换个角度,也可以算作一种心态上的修炼。苦过之后心态的确会成熟很多,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波动是很正常的,坦然面对,自己调节吧。我寝室的哥们都还不错,我太憋屈的时候会忍不住说说,他们都会安慰我并坚信我一定能考上,顺道致谢!

6.电脑和网络:

电脑最好还是收起来。写了作文在WORD 里改语法错挺好的,除此之外就没什么用了。我电脑放在外面除了看了闲书做摘录,偶尔看看资料,没少玩单机游戏。我对网络完全没有抵抗力,只要网是通的,我基本安分不下来(高考失败之因)。所以我的办法是不交网费,需要收邮件,下载资料,或是上论坛上瞄一下的时候,到同学那里借用一下就好,9 月之后我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很小,男生最好还是注意一下网络的使用。

7.资料搜集:

新浪的iask可以下到不少有用的东西。知识宝库和大家网论坛也是不错的地方。公共课需要电子版资料可以上我提到的地方看看。有的资料没必要打印,下到电脑上随便看看就行。

8.跨专业问题:

时常看到有人拿跨专业来吓自己,吓的真的只有你自己。

会计财管我不太清楚。除会计财管以外,其它的专业的初试除了考经济学就是考管理学。管理学罗珉和王德中的书我也都看过。

从初试来讲,拿所谓的跨专业吓自己根本没有意义。拿经济学来说,本科学经济的考出来结果不一定就好,本科学理工的未必就考不好,论坛中就有本校的或者本科经济的,专业课结果并不理想。考的还可以的也并非都是本科经济的。要考到专业课最高可能是有难度,不过考个120+,每年都还是不少的。

功夫下到了,注意到一些答题需要关注的问题,自然不会太差。否则真的难说。本科数学栽在考研数学上的多了去了,类似地,本科经济的至少在初试中也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五道口初试的专业课涉及的学科达到10 门,还不指定参考书。要是考五道口说自己跨专业也就罢了。西财的经济类初试就西经和政经,这也要强调一下跨专业,要不还是别“跨”了吧……

9.公平与黑幕问题:

我不想因为被录取就说公平,反之就大骂不公平。我人微言轻,所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科入学就开始考虑提前毕业的事情,入学后非常关注相关要求,对06 级,学生手册上明确写着提前毕业需要前三学期绩点达到3.0,网站上的相关要求也一致。

到了第四学期我去申请提前毕业的时候,教务处没有任何依据就说对06 级,刚把要求提到3.5 了,相关文件也并不出示,一下把我拍死。如果入学之初就规定3.5,我达不到是我无能,而这种临时改规定的做法,与无赖无异。更无赖的是,我后来看到的09级的学生手册上,提前毕业的要求仍然是3.0……我高考无能,没考上好的学校,是自身差劲。我也不想因为自身差污蔑学校差。

但本科的学校给我带来的这个教训,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在没轮到你定规则之前,你又想做成一件事,那么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优秀到无论如何都黑不到你头上的地步。这个国度,你得接受存在不公平的事实,在你无能为力时,你只能尽量不要让不公平发生到自己的头上。假如我当初不以3.0 为目标,而以3.8 来要求自己(虽然难很多),就算它想黑我,一样黑不到我!换到考研这件事情上来说,在西财,初试400+的无论怎么黑都黑不到他们头上,相反,刚好在分数线左右徘徊的,很难说最后是否就成了牺牲品。至少从080910 三年的情况看,抱怨西财效率差的言论的确有,说西财有黑幕的能拿出确凿证据的一个都没有。就算被西财刷,被西财调剂而因此对西财有微言的,也没有说西财有黑幕的。相信这就是对西财的公平问题的最佳说明了。

10.本科出身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算我多嘴,不过多嘴我还是要说……经常看见有人说自己二本三本(要)考(上)了,我对你们投入的努力表示认可,对你们的成功表示祝贺。但是,你没觉得你说这话的语气就像认定了自己只是个二本三本的料么?

相对高考,考研要公平很多。高考的结果很摧残自信(我就被高考毁得完全没自信)。高考各省出自己的题,改自己的卷,最后各高校在各省划不一样的分数线。在本省的确是选出了优胜者,但是本省的人才和外省的人才,或许水平差很多,这也就是高考移民存在的原因。也正因为此,考研时便出现了山东考生的“考霸”现象。至少从考研选拔来说,山东就有很多人就是在高考被打压,又在考研中冒出来的。对于其他几个高考大省,也是如此。我想得出的结论是:本科出身和能力并不直接挂钩,如果你够上进,至少这个自信是应该有的。喜欢强调自己出身二本三本的考西财有多么不易的人,你自己要看轻自己,也就怪不得别人轻视你了……

PS:

对后来者善意提醒:不知有没有察觉到,现在金融报考已经过热了。名校不断有理工牛人往金融转(我比较关注中科大,10 年,中科大1 系有人成功考上人大金融;8 系有人成功考上高金;9 系有人成功考上复旦金融;25 系有人成功考上CCER),全国考研的最高分也一直在由牛校的金融不断刷新,多高的分对金融来说都没有到头。人才会不会饱和我倒不敢说,但是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我总感觉现在这么盲目追捧金融,我们有可能成为被蒙上眼拉磨的驴,前面挂着个晃悠着永远吃不到的萝卜。希望只是国人继纸考GRE 之后,把考试能力又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希望是我在杞人忧天;希望是我考完后空虚无聊发神经欠骂……我丝毫不怀疑各位后来者的考试能力,虽然我也不能给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只是觉得在狂热中需要冷静,有必要强调一下报考时的理性。蒙着头专心准备考试的时候会很短视,看不到除考试之外的问题。闲下来眼光放长远些或许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显然我也是狂热者中的一员,并仍然处于迷茫中。

这纯粹是感觉,毫无理性可言。最好是我脑袋短路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