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考研经验总结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考研经验总结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考研经验总结

考研时间: 2011-06-2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考研是一场博弈,不单是高考时挤独木桥那么简单的事。从选专业,定学校,到搜集各种信息,各种专业课资料,了解英语政治是怎么回事。对于每一个初涉考研大军的同学,这些琐碎的流程,其实都是关乎大局的细节。

在考研的过程中,有很多力量牵引着你,但更多的因素是扮演着诱你出局的角色。

所以这一路,是与自己作战,也与这些“力”作战的过程,要很强大很坚定,还要有一点点机智的眼光和舍弃的智慧,才能不断地修正,将有限的精力用准用强,将自己扳回到这场局的中心,成为最后的赢家。

考研就像一场残酷的真人秀,路上也不乏勇敢的斗士,与聪明的同伴,但是你会看着他们一个个出局,被迫,或是自愿。

但是,坚持下去,把考研当做一个生存游戏,分胜负,输得起,也有赢的信心,才好玩。

而勇气和信心是两码事,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结合自身,制定好计划,一年很长,也很短。不要等把自己逼到绝路,一直有底气,有信心,才能胜利。

决定目标,是2010年3月的事,算是已经开始了吧。

接下来是买书,联系前辈,去图书馆把中意的位子暖热,到昨天名单公布,在列。这中间一年有余的时间,虽然大部分都在重复,不够精彩丰富,但是作为一个选择考研的人,我不觉得荒废了光阴,所以想在这里简单回顾下这个历程。

权当个人整理,如果能给后来人一些经验之感,最好。

考的是一所南方某所大学的新闻传播类,综合排名不高,但专业尚可,且城市好。这也是我选择学校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两点,专业氛围和所在城市环境。其实也是很久以前就想去的地方,但是最终的决定,算是一个衡量、比较与权衡的过程,最终,作为当时觉得性价比最高的学校,成为我的考研目标。后来证明,这只能说是我的执着,而非聪明的选择。

上一年的书买了一些,尤其是政治,但是事实证明,都是浪费。这是后话。三月,开始每天看红宝书的单词,刚开始只是每天翻翻,后来一天5个LIST,一个月一本红宝书过一遍。

关于单词,方法不想多说,这是一件枯燥而成效甚微的事情,因为等把考研单词都背完,你仍然会发现,真题模拟题不见得正确率突飞猛进,只是阅读时自我感觉好些罢了,而完型排序翻译和作文,那都不是单词量能解决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说没背单词,英语照样噼里啪啦考了多牛的分。听我的,那只是运气,如果你想走稳妥路线,每天两到三个小时(复习初期,以后可酌量减少),分三份,选择一个你能消化的单词量,每天定量,一天重复三次。坚持下去,把大纲单词过三遍。眼熟应该没有问题。

用书的话,单词书买了不少,一直在用的是大本红宝书,后来N次贴颜色都掉光。其它的都只是翻翻,最后一两个月买了一本黄皮书系列小本的新大纲单词手册,大致是这个名字,有单词分类和词根词缀,个人觉得,词根词缀记忆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或者说习惯的话,考研复习不建议使用,那个靠的是巧劲,而单词在整个考研复习里,就是一个调节剂,每天都在,但是不必太为它浪费脑细胞。

综上,单词在整个考研复习中,不算是值得花很多时间去纠结的事情,每天定时定量,坚持下来便是,坚持不下来,也不要让这个环节打乱了复习计划,挤占了专业课复习的时间。

关于单词

提问:复习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英语收效甚微,想知道学长是怎么复习的,尤其是单词。我现在就是早读的时候读单词,下午的时候记单词看阅读,现在就只是看文章不做题。但觉得没什么效果,单词基本上是记不住多少。我英语基本特别差。希望学长指点迷津,非常感谢

回答:单词还是上面写的,每天看就好,先过一遍,最好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容易混淆的,多出短语的,有感情色彩的等。

阅读早开始也可以,真题先不要做,如果以一种自己觉得英语很差的水平去做真题,那么真题的价值就浪费了。

第一阶段的阅读,辅助记单词,熟悉长难句,练习语感,培养自己的做题的感觉,当然还有速度。如果可以,摘出写作可能用得上的句子和单词,练习定位关键词的能力。这都是可以利用阅读去做的,你要想练习哪种,可以自己列一下或者思考下,选出重要的几点,每天做完,对照看有没有总结出收获。

收效甚微,但是积少成多,每天都有收获的话,暑假之前肯定会有突破的。四级没过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四级好好准备一两个月肯定能过,所以过了四级的又怎样。而花一年时间去复习的考研英语,和临阵磨枪甚至裸考的四级,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如果底子差,就突击单词,好好练阅读,积累作文吧。作文一共就几个类型,不要等到最后,先都熟悉了,多积累句型,热点话题。跟专业课一样,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记得最深,也更快。

问:那我把前十年真题背下来会不会有用?

答:亲爱的,但是没时间背的。我当时也这么想的,不就四十篇?一天一篇总可以。现在开始的话,可以尝试下,但是要马上开始。但是情况是,现在真题还没做一遍吧。边做真题边背的话,一天中给英语的时间就太多了。建议可以找自己相对不太熟悉和擅长的阅读类型,比如心理学,经济类。挑出长难句较多的段落,一天背两到三段。我不知道这个有没有用,因为没有试过。但是个人感觉,相对于背单词,背作文,对于考研英语来说,背阅读应该是第三见效的。

问:我就是12年考,但现在都还没决定好学校是不是很危险啊?

答:确定专业的话,一边复习专业课一边定学校吧。但是定学校不应成为一直困扰你的事情,只是有相关信息出现,或者花某几个固定的时间去做这个选择就好了。我一个同学,暑假决定换专业,最后照样考了398。所以,只要一直有进度,其它关系也不大的。

专业课

我考的学校,专业书,一共有十六本书。所以我的过程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是也算是一个参考。我是先看的传播学概论,新闻学这两本基本理论书。然后是中国新闻史,因为历年真题来看,中新史出题最多,而史论部分出题最多的,是中新史和传播学概论,其次是新闻学。但是新闻理论因为在其它业务书中也会涉及,初期简单看下既可。现在回顾下,对我来说的理想程序应该是理论、历史、业务、历史。暑假之前,把专业书看一遍,暑假两个月,强化专业课的历史部分,反复。

有人会问考考分的前辈,请问你专业课看了几遍?这种问题一年前的现在我也问过。但真相是,几遍是不够的,要看到烂熟为止。

但是当我后期时间实在来不及,买了一套学长的笔记后才发现自己有多慢。

笔记中可以看出,专业书看完,电子版笔记看完,背面都是自己的论述题,知识专题和课后题。这,还只是他所谓的第一轮,不包括后期的串连。

而我,拿到这份笔记时,已经是十一月,当时专业书还没看完一遍。

所以,之所以说是理想计划,是因为我本人没有完成,到后来,业务部分的专业书,有几本一遍都没有看完。

就流程而言,对自己的时间规划有把握的,可以按照大块儿分割的流程,更集中,效果更好。如果杂事较多,或者对自己计划完成能力没有信心,建议同时进行,至少,先把史论看两遍,不要到后来,重要的都没有时间看。

再回头说下理想规划。

现在已经快到五月了,估计对要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暑假前的这段时间,看其它版本的权威著作,对所列专业书中的重要理论做补充,

历史部分的话,选一本自己看着舒服,比较容易记忆的版本,细看,整理出横向和纵向的框架。没时间的话,历史部分的笔记不用详细做,但脉络要自己整理,因为专业课考试不会考你细节性的东西(当然各个学校出题风格不同),总之大题的话,肯定是宏观角度为主,如果是具体问题,会是一些具有标志性阶段发生的事件,这些也是历年的常考题,要注意总结。

史的笔记,如果一开始就可以提炼出脉络和整理出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要点,这已经是提前做了强化阶段的工作。到最后你会发现事半功倍。

业务部分。我考的比较广,采写编评,广告电视公关,以及这些东西之间的交叉,都要考。没有具体对照某一门的建议。

要关注新闻,期刊,对一些常常讨论的学术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察。

关于笔记

暑假前,如果书多,那就开学前,把专业书看一遍。一遍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说,你能够知道每本书大致讲了哪些理论,这些理论解释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不是那种翻一遍,一点印象都没有的看。

当然,很多同学看完后,会觉得,天呢,花了那么多时间把专业书看了一遍,一点印象都没有。但是,合上书,能把目录回想起来,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有个轮廓,就是收获。

看完第一遍,以后会越看越快,尤其是,如果你之前注意多拓展,做补充的话,还会更快。

这个工作做完以后,最迟开学后,开始做专业课笔记。

理论部分,有几本做几本。对,一点都不要漏,一边抄书一边总结,补充,记忆。

这个过程,很累很漫长,但是还是要快,可以给自己定个期限,比如一个星期完成一本,然后每天都做这个任务。否则,越拖,剩下的时间越少。

历史部分,对照总结的脉络,或者电子版打印,以及细节性的要点,人物,事件,作品等,这些也很累,但是还是要抓紧时间,因为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后期还要结合真题总结重点,准备论述题,比较重大事件的异同点等。

业务,应该是最早用真题的部分,结合历年真题,出题最多的几本,做笔记,这个可以直接按简答题的形式做,因为业务如果出记忆性的题目,一般都是以简答题出现,大题的话,更多的是自己发挥的宏观或者是时新问题。

花一到两天时间,对业务部分的专业书对照真题做整理和统计,按照结果,做业务笔记。这个,可以直接背了。然后后期,要多看期刊论文,对这一部分进行补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写字速度要加快,因为专业课答题时间很紧。

很丢脸的是,我两门专业课都没有写完。

今天跟一起复习的同学吃饭,归来。

分享一点感想。

抓紧时间看书,你读过的书,都会在你脑子里留下印记,自成一体。

文科考研,至少新闻或者传播学是这样,读书多,答题时能够拓展,结合古今,肯定能得高分。当然,基本要点还是要有一个体系。

再说一个我复习之前也在纠结的问题,答题时要不要引用导师论文里的观点,答自己的看法会不会有风险。其实,白纸黑字,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有风险的。而且考试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让你去修改。

到了专业课考试的时候,一:没有时间去给你审题,回忆专业书要点,相关论文,然后提炼自己观点。二:这些还是在你记得书本答案,读过相关期刊,有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综上,做到这些很难。能做到最好的是,答题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简答和论述都可。所以平时复习专业课的时候,要注意积累,不用太多,时下的一些相关的名家观点,某些经典著作里的好句子,都可以加分。我们可能无法提出自己的独创性看法,但是如果能够发现学科之间,学科与现实之间的相通之处,掌握这种互文的眼光,也是一种很强的能力。有的人可能会说,考新闻传播,不能死读书,要结合时事。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者说,你即使一边反复诵读,一边耳听八方,仍然只是新闻传播理论和当今时事大局各自为营。结合时事,同时博览群书,对于考研的功利性目的来讲,还是要把这两者添加到书本理论中去,而非平常意义上的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将现实添加到理论中去,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拓展的答案。个人认为,这样,比所谓的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更加容易操作,也更有效率。专业硕士其实也没什么不好,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

看你目的了,如果想做学术,肯定是研究型了。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好工作,而且所学专业以后就业的学历门槛不是特别高,那专硕也是一个选择。而且还要看学校,专硕与学硕的出题模式,招生人数,竞争程度等。我的建议就是,分析自身,专业特点,所报学校的情况。再做选择会好些。上面已经把专业课的大概进度,答题也顺便说了下。

接下来分开讲讲专业课的复习。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应该已经看过一遍了,至少已经有了了解。如果指定书目不是这本,可参考某某概论等。

一、先弄清楚传播学是什么,觉得可以理解的话,可以先把这个学科名称的定义背下来,因为迟早要准备的,就算到后来忘了,先背背,对以后的复习也有好处。

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书的序言和前两章出题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看的时候不仔细,虽然重要的理论可能不在这里,但它有助于了解整个学科体系,还有先把传播学这个大名词梳理好,对于之后整理具体理论的框架,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比如,有一年真题出了简答,简述人类传播史。如果复习之前看这个题,会觉得很宏观,没有头绪。但是如果认真总结了专业书前面两章的内容,这个题的要点是很清晰的,而且作为简答题,并不需要太多拓展。

所以,开头要开好,不能一开始就跳着看。

二、对学科体系有了大致了解后,后面也是要按部就班地复习,把每章主要讲的理论找出来,其实也不多。这个可以先背下来。中间部分就是基本都很重要,我现在手头没有书,也不好按章节说,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复习。

比如,社会责任论这个,这种理论,是一定要全面掌握的。10年出了题,简答还是论述忘了,但是答卷的时候,感觉不是很好,因为觉得自己知道,但是下笔的时候,还是太没有条理了。更不用说去拓展什么。

像这种重要和经典的理论,首先要精确,先背下来,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或者业务部分,可适当拓展。

三、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一般也不被当做出题的重点,但是可以跟其它理论放在一起出题。比如组织传播和企业公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微博的兴起,这两个范畴如果能够结合起来,将不同的传播类型做一个整合,也是很好的复习方法。

相对来说不太重要的理论,或者重要理论中比较细节的点,这些开始的时候了解即可,最好可以依附到重点上去,这样,即做到融会贯通,又能减少工作量。

像之前提到的将时事添加到理论中

这也是类似的一个方法,将非重点添加到重点中。

关于传播学概论,先说这么多。

拓展书目,可以看《传播学史》、陈力丹的《传播学纲要》,《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等等,这个根据图书馆的情况自己选择吧

我当时用的是一本小本的《传播学教程辅导与习题集》,还有开本稍大的金圣才的传播学教程笔记。后面有一些真题可以看下。

还有一本《2011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也可以配合起来一起看。

选导师的话,如果没有特别喜欢的,比如就是冲着某个导师去考这个学校的。那么现在不用考虑。

我是复试完才定了选哪个导师的。

过了初试给他发了封邮件,过了复试又发了短信。

他说,复试表现不错,希望这几个月多读几本经典。基本就定了。

但是之前我一直没想到我要报他,而是选的另一个导师,复试前一天去学校听了个讲座,见到了那个之前想报的,觉得不太适合我。于是乎又改了。

关于选择导师,简单说几点。

报考专业方向的导师,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

情况是,你报了哪个导师,他研究什么,就是你读研以后研究的方向,所以,如果有具体的学术规划,最好能找到学长学姐,或者根据导师主要学术成果和经历详细地了解再做选择。

要不要选最牛的导师。

一般,最牛的导师,是指业界或者学界名气很大,当然有好处,资源多人脉广,但是这样的导师,指导你的时间很少,而且要求很严,最主要的是,最牛的导师,也会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名校推免或者初试复试成绩都出类拔萃的。如果非最牛者不跟,拼一拼未尝不可。

如果是为了以后就业,想要导师的牌子庇佑,个人觉得不足取,因为能力才是王道,坚信这一点,才是正确的奋斗路径。导师的关系,其实只是一个很旁系的因素,除非你有让导师把你当干儿子干闺女的毅力。

以上,自己权衡。

选择导师,我的建议是:

一、求学经历

二、学术成果,资质

三、在学生中的口碑,对学生学习是否关心

四、导师个人品行。

关于联系导师

如果能找到认识导师的人,提前推荐一下未尝不可,可先联系,只是简单表明,我报了你的研究生,为以后的联系打基础。

一般是

一、过了初试联系,报上自己的成绩及想报他的研究生的意愿,不用太长,也不要太过于咨询关于复试的事情,导师都很忙。

二、复试之前再联系一次,这一次可以发自己的简历给导师,附一张可以认出你的照片,这样万一面试到,会有脸熟。

三、复试过了,联系导师知会,这次可详细说明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什么想要学这个专业,以及为什么想报他做导师。因为这个时候,你才是跟考上的同学们竞争某个导师,这封才是重点的,之前都是让导师知道有你这个人而已。

这些其实都是考过以后要考虑的事了,现在写出来,大家可先做了解,也是说明下,现在导师的事情不用太过记挂,先好好复习最重要。

不知道你怎么衡量学校专业和城市的?

武大学校和专业都是很好的,但如你说,还是城市原因。

对我来说,第一是城市、第二是专业、第三是学校。

当然,暨大是我一开始就确定要考的,传播学这个专业也很喜欢,广州更是我大爱的城市。所以这三者几乎没什么冲突。但是如果我这次没上,估计以后会考北大。选择北大的话,就是专业和学校了,但是北大,足以让城市这一因素被忽略掉。而且北大的学术氛围好,几乎导师选择的问题会少了很多困扰,因为牛人多,选择也多,不会像暨大,总有一部分导师,是你根本不想考虑的。所以,武大如果学校和专业没有好到让你忽略掉这个城市的不足,那么还是要权衡一下。毕竟学新闻传播,大环境很重要,需要好的城市发展环境,锻炼平台,可以多见世面,多做选择。

学姐,对于好的学校,是不是压分的情况就比较少?

压分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说法,可能区域性压分更多些。

一定程度上,好学校应该更严才是,因为报考的人水平比较高,如果给分太水,分数线太高也会很尴尬,但是也不一定。听闻中传压分比较厉害。其他考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人大的同学,考分还是比较高的。

总之,考好学校的话,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都比较好,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的发挥上拉开差距,这样就会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同学分数比较低,一些懂拓展有观点的同学分数比较高。而这两类同学会觉得自己答得水平是差不多的,前者自然会觉得被压分了。

所以说,压分这一点,因素很多,有些因素是你左右不了的,也没有必要考虑了。如果有关系的话,主要是压分太低,不利于调剂,当然,相信很多同学都是不想调剂的吧。希望能对你们起到一定帮助。但是还是自己的方法最好用,自己的观点最高明,不要太过依赖前人经验和所谓捷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