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传播学2011年首战失利的经验教训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武汉大学传播学2011年首战失利的经验教训

武汉大学传播学2011年首战失利的经验教训

考研时间: 2011-05-0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在打算写下这些东西之前,有过犹豫。比较起论坛里已有的令人敬佩的成功者,以及和我一样的首战失利者,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和很多人一样,有沮丧,有愤懑,有无奈,也有遗憾。

先说一下成绩,政治80,英语68,专一113,专二91。

这里面还发生了一个戏剧性转折。当时查成绩的时候,由于——用咱专业的话说叫“选择性注意”,我只关注了分数,而把113当成了专二——确切点说是当成了新闻传播理论的分数。

因为当时考完后真正让我感觉有些不妙的是综合,也就是专业一。

小令那个有些出乎意料,当时我隐约记得曾见过小令指的是元曲中的散曲,但这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记忆,很没把握。当时的想法是,只答慢调,不对是一回事,但要对比错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在想想,题目要对比,不答还能怎么算?愚蠢的谨慎。

《法律基础》的遁形估计和单向度一样,让辛苦复习的人和猜题的人完全是两种感受。严格来说后面的题目都能答,长江三角洲的发展,金融危机,自然灾害。问题在于如何使之更严谨更准确。当我正儿八经去写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劲儿。真正严重的是,由于前面耗费了太多时间,作文只余下不到40分钟,而作文题目实在让人觉得S13。最后完全是信马由缰,字儿也越来越草。考完之后感觉如鲠在喉,怎么想怎么不爽。

所以考完之后别人问考的怎样,“感觉不好”“马马虎虎”“说不清楚”“还好”等诸如此类的回答中都隐含了对综合同样的担心。而且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前面六十分因为小令那个题目,好坏中和一下,45分,作文和后面的加起来90分,臆想中的最坏的情况是只拿到一半,加起来最坏就是90左右.当然我并不希望这发生。

所以查分的时候一眼瞥见91,心里一阵咯噔,完了,一“估”成谶了!彼时的感受是,虽然料到可能会不是很好,但没料到这么糟糕。

接下来的时间一直处于一种很特别的状态,用自己的话说,叫“理性的沮丧”,虽然沮丧,但的确自己有处理不当的地方,这就是因果,没什么可抱怨的。

当时的决定自然是,准备二战。

当然,这样的心理定势也说明了另一样东西,就是对新闻传播理论基础这一门的自信,近乎于绝对自信的自信。

整个复习期间,有近80%的时间我全部用在专业课上面。而且耗费了极大的心力。我的本科是广播电视新闻,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都是我们上过的课,虽然当时没正经听过课,但毕竟会有一些心理优势。

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了几遍,每次都按照不同的切入点,每次都会完全凭借记忆勾画概念图,具体的知识点前前后后背了不下20遍,还看了其他的一些经典教材。

至于单向度那本书,一个不怎么靠谱的理由是,这本书是我决定考武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从这本书作为参考书可以看出来,武大在批判传播学方面相当有建树,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而批判传播学的很多东西又最能引起我的兴趣;并且由于个人对哲学、文化学等形而上的东西很感兴趣,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合法性危机》,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关于鲍德里亚学说的部分内容,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等等。我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琢磨和涉猎。这使得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很立体的感知,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弄明白一些东西,我又围绕这本书涉及到的内容找了相当一部分关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媒介批判等等的资料。

虽然它占的分值总的来说很有限,但那个时候所思所想的,已经远远不是考研本身了。

考研大纲出来一个多星期后,才查到说新闻与传播合卷,例行抱怨了一阵后,投入备战。

三本新闻理论的书重合的很多,分别过完一遍并整理笔记后,我借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及三本书的课件等等,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汇总整理,结果用了半个多月自己“编”出了一本“书”。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记知识点,看论文,看期刊。

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任何一个学疯魔了的人估计对这句话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那个时候,真的是在用心琢磨。这里也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建议,新闻传播本身毕竟不像文史哲,武大向来的考题又比较爱“打弯儿”(如果你比较过和其他名校的新传题目的话就更明显了,)想必更注重深度,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多对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研究。

新闻的客观性,这个“客观性”究竟指的是什么,“性”在这里是属性判断,还是价值性判断。如果是属性,那么如何界定它在主观之外的独立性?对所谓“纯粹客观”的批判已经说明,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它终究带有一定的价值构造。事实上,即使在事实本身的生成和认识上,都伴随着先验的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

再退一步想,几乎所有的认知行为都牵涉到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哈贝马斯的intersubjectity虽然避开了这一问题,但更像是斯多葛学派关于交往的翻版。新闻的客观性所揭示的,也更像是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后所建立的主客体二元论给后世几乎每一个思想者设下的唯我论陷阱了。

这段内容自个儿都觉得多多少少有夸示的嫌疑,但更想说明的是,整个枯燥的复习期间(尤其是后半程),就是在和研友们于闲暇时间的互相鼓励和神侃,以及自己如上那样让自己每天日有所得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至于实务的三本书,反到没什么可纠结的,这种东西没必要也不大可能考死的。但为了保险,采访那本书我还是把基本点都背了一遍。因为评析与写作都是写,考试的时候可以直接操作,采访就只能问问题了(事实上最后真的是考的采访——记者与新闻源的关系)。

几番辛苦,几番疲惫。

考试的时候,发现《单向度》去找《法基》了,虽然有些郁闷,不过也还好,余下的题目并不难,很常规,问的也不是特别绕,本质真实,新闻价值等等。有牵强附会,没有敷衍成事。按条理,逐步深入,写字尽量求整洁。

走出考场后,感觉像是总算有了欣慰的一科。甚至比包括公共课感觉还好)

后来大家也知道了。

一个月黑风高万籁俱寂虽仍有沮丧但已相当蛋定的夜晚。突然得知自己弄错了,专一专二弄反了。于是,这个愚蠢的错误带来了困惑,极度困惑,转为愤怒,继而觉得荒唐,最后,接受事实。

整个,就像一场心理闹剧。最后自己能做的,仅仅是和想象中的且不可能求证的各种可能的原因对抗,在对抗中沮丧,在对抗中愤懑,在对抗中估量如果二战的心理成本。倘若的确是自己复习不当,答题出了问题,那没什么可多想的。但问题是,我想象不出自己还能怎样做得更好。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怀疑公正性。毕竟,已经进入复试的同学们用事实说话了,那位Mr410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有句话说,如果自己努力且问心无愧而穷困潦倒的话,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虽然有些穷酸书生气,有些矫情,但我想真正走到这一步的人,必定有深刻的体会。

《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说,佛家常说证到一词,但从来不告诉你证到后面是什么,因为条件的条件的条件,因为因果的因果的因果。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就像大家都听说的那句关于上帝的话,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如果我真的相信每一种存在都有意义的话,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自己去思考,慢慢找到那个意义。

真心祝福所有已经成功的战友们!同样祝福所有准备二战和新入战线的朋友们!加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