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初试的乱弹
事实上经历过复试,更能体会到初试的重要性。在复试短短的时间内其实老师也很难去了解一个学生,那么初试的成绩还是极具参考性的,如果大家复试的时候表现相当,那么按照初试成绩刷人也是合情合理。事实上,就今年华师大中国古代史方向的录取来看,基本都是排名在前的留下了。关于复试的事下文还会提到,只是想先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初试之前不用想着复试的事,初试排名前列基本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心仪的学校,所以初试更需着力。
历史学考研初试分两个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
(一)对于公共课,论坛上的考研班的经验一大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只是有几点:
1.英语
每年都有许多专业课很不错却死在英语线上的“先烈”,姑不论这是否合理,但是也给一些英语基础较薄弱的考生敲响了警钟,英语需要下功夫,而且是应试的功夫,毕竟考研英语测试的是英语应试的能力,而不是英语水平,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
2.研友
有一个和你同吃同住同努力的研友真的很重要,尤其在公共课上,毕竟报考同一专业的研友不好找,但是公共课大多一样。在公共课方面相互督促相互帮助,那个人会是你另一半的努力。我在考研初试之前的半年和一个朋友在外面租了个房子备考,在对方荒废的时候督促对方学习,在压力过大的时候一起出门去看场电影,吃顿烧烤,这和一个人孤零零走在自习室的路上给人的感觉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英语互相考校单词,借鉴作文模板,政治上知识点互相抽背,记忆效率上也很不错。
3.时间和方法
很多人总是感叹复习时间不够用,那就要合理分配时间,相对专业课,公共课分值相对较少,那就要在不影响过线的前提下有选择的放弃一些性价比比较低的分数。我个人英语基础还行,平时模拟也能在65分左右,分数提高的空间其实也很小。最后阶段除了对于作文模板的深化记忆之外就只是习惯性的每天再看一下真题阅读保持感觉,其他的时间就都放在了专业课和急需记忆背诵的政治上,最后英语分数66,对我个人而言还可以接受,而在最后复习的半个月我也没有因为全面铺开复习而感觉时间上捉襟见肘。再则,学习方法对于效率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不要迷信别人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关于专业课
我个人是跨考的,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跟历史有那么点关系,但是也近乎零基础。中国史方面还看过一些书,有一些基础,世界史方面在暑假之前除了古罗马和古希腊以及高中历史课本里面的一些近代内容,根本一无所知。刚开始“复习”的时候,根本毫无章法,在论坛上听说要看11本,东拼西凑弄来一套,一本本开始没头绪地跟看故事似的瞎看,还做些笔记。时间花了不少,但是根本记不住。好在有师傅大人的帮助,帮我搭建了世界史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里通过自己的看书慢慢补充知识点进去,查漏补缺。中国史方面在通读一次教材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如中央政府,地方行政,税收。经济等等的专题再度串联知识点,以增强记忆。比如今年华东论述大题考到刘晏和第五琦的经济改革的比较,就是在此类专题下的内容。
总而言之,我个人复习世界史、中国近代史都一般采用先搭建知识框架(或者自己看书搭建,或者借鉴前人框架),然后再看书逐个补充内容,此时尽量详细补充。然后中国古代史我个人觉得以先看书再以专题复习的方法,当然这都是个人的方法,前面说过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仅供借鉴。另外,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有一个应试的心理,看到一些内容,可以揣摩如果自己出题会以何种形式考到怎么考,这样对自己的记忆还是很有帮助的。今年华东有一个名词解释“摩珂婆罗多”比较偏,我仅知道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具体内容很是模糊,就是以这些模板蒙的答案,至少写了一大串。
二、关于复试其实考完专业课的当天,大概是因为昆明阳光甚好的因素,自我感觉颇为良好。
过完春节后就在家假模假样地准备复试,找了一些专业相关的专著来看,诸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等等。二月末出了成绩,中国古代史方向的第二,那就更笃定地准备了。准备期间其实也很不自信过,一些对于科班出身同学是常识的书名名家,对我来说实在所知甚少,只能尽可能地去增广自己的所谓知识面了。然后最后几天自己准备了英语的一些内容,诸如自我介绍之类的,然后就订了去上海的动车票,屁颠屁颠地在复试前一天杀向大上海了。有恃于有在华东读研的师兄的接应,妄想住在他宿舍里,结果却被宿管阿姨火眼金睛给识别了,只能大半夜的去不远的吴泾镇上找旅馆住去。
其实复试之前我还是比较有自信的,首先初试成绩还行,虽然是跨考,本科出身也是211,不会有歧视什么的,而且华东的复试向来还是比较公正的,所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淡定的。
华东的复试流程如下:
(一)第一天:上午报到,然后做了一张心理素质考察的卷子。
(二)下午英语面试。
分专业按成绩进到一个老师的办公室里一对一面试。面试的老师是一个历史系世界史方面的老师,内容并不难,毕竟选的中国古代史方向,英语要求不高。开始就是一些闲聊的内容,问下你从哪来,几次来上海了,第一次来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类的。然后抽了扑克牌抽了一个题目,大意是如何减轻个人收入税收负担。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用中文来回答好像也答不出什么内容,英语方面的专业名词更是没有,我就随便说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还有点不对题,但是老师说It doesn't matter。本来就只是考量一下口语水平,内容并不重要。
总之,英语面试放松心态就行,自己准备一些,但是未必用得上。至少我自己准备背熟了的那些好像就只有my name is XXX用上了。
(三)第二天:上午专业课笔试。
华东的复试笔试一向比较简单,也大多是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第一题好像是谈谈孔子的从周思想。引用了《论语八佾》篇的那句“周鉴于二代”出的题。第二天是简述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与表现。第三题是北宋开国之策及其得失。第四题是关于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的内容。都没有很偏的知识点,一无所知也能写出一些,但是要答得比较全就要看平时看书的功底了。下午是个心理素质考核的面试,就是聊天,谈谈家庭大学生活之类的。
(四)第三天:上午专业面试。
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次面试时整个复试唯一有价值的,前面的流程走过场居多。老师还是很和蔼的,先是让所有复试的学生进去说了一下场面话,介绍了一下面试的几个老师,然后就按成绩先后一个个进去复试。我第二个进去,先是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情况,还有自己的毕业论文(建议复试之前就自己的毕业论文好好准备下,老师还是比较关注这个的,论文的选题和你想要报考的方向最好一致至少相关)。可能由于我是中文系跨考的,论文写得是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的论题,老师对此问的比较多,还问我写作时是否有参考历史方面的书籍,我如实地说参考了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本子,但是只挑了一些感兴趣的纪传。老师也问了一些相关问题也还能答得上来。然后又问看过什么古籍,我也不敢多说,怕老师真挑出来问我也未必记得,就说了战国策,左传,史记,新旧唐书之类比较常规的,老师也没有追问其中内容。然后问了想选择的方向,我回答比较喜欢隋唐和明清的历史,主试的牟老师又追问如果非要二者之一选择其一选什么,我大概想了15秒回答说是明清,之后牟老师就点头说明白了,我的专业面试也到此为止。出去以后和同来复试的其他同学聊了会,等待所有复试的同学都出来后不久,有个师姐出来说是老师觉得其中四个同学“不是很适合学习中国古代史”,让他们去需要调剂的历史文献学的复试去试试,那么我们剩下的也基本就确定了可以留下,心中也就安定下来了。最后下午出了复试的拟录取名单,也分配了老师,复试也就基本结束了。
整个复试过程就我而言波澜不惊,完全没有自己之前想象的紧张感,如果说有经验,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就这么几点:
(一)复试之前没有必要特别针对的去准备,准备的真的大多用不上。但是有必要看一些专著,培养自己的学术思维,可以看一下钱穆的《国史大纲》或者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也是查漏补缺。然后再找几本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一些书,如果老师问起也能答得出话。
(二)复试的时候尤其是面试的时候保持轻松积极谦逊的态度,因为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你这样的态度,太过狂妄必为老师不喜。毕竟我们只是本科生,专业知识和老师相比肯定是不如的,而且学术问题的思考肯定也不够全面,切忌仗着看过几本书去和老师面红耳赤的争论。即使有所歧见,最好也加上“我个人认为”,“我想”之类表示谦逊的态度,以免给老师留下轻浮狂妄的不良印象。对于初试分数在安全区的更是如此,所谓安全区,即排名在专业招收人数之内且比较靠前的,这类考生只要不犯错误,一般都是会被录取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华东古代史的第二名,大概也是太有自信,面试时表现得有些狂妄,结果不幸被刷。而相对的,如果你的排名靠后,在安全区之外,那么你的策略就该比较大胆,因为理论上你是学校撒网捞鱼多捞的那几条,是被预淘汰的,此时不妨尽力一搏,展现你出彩的一面,令老师对你留下印象,或许有机会被留下。
(三)注意收集信息。
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好能联系到想要报考院校的师兄,并通过他联系一下导师,很是有益。举个例子:大家报考某所名校某个专业必然是冲着某位大牛而去,但是事实上很多时候那位大牛很可能在你复试之前已经在招收了保送生中的一位,而没有计划再在考生中招收研究生了,就像今年华东古代史的牟发松老师,他就已经招收了一个保送生,那么就几乎没有可能再被牟老师收入门下了,牟老师历年只收一个学生。那么你就会极为被动,临时更换心仪导师和方向更是会横生枝栏,所以提前知道一些信息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