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二战北大外院比较文学考研经验分享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2014年二战北大外院比较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2014年二战北大外院比较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时间: 2014-08-2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二战结束,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

没什么值得说的地方,只能姑且写个经验谈贻笑大方。不喜欢废话,咱们直接开始。

【备注】:本文针对报考世文所的道友病友,不具有普遍性。不过同考文学类的战友可以看看一些基本方法什么的。

Q1: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比较文学/为什么选择世文所/比较文学好找工作吗?

A1:这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自己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这才最重要。

Q2:有真题吗?/外院的比较文学和文院的有啥区别?

A2:请善用谷歌。

Q3:洛尔卡7你是个什么情况?

A3:中文系本科,一战时作死,没把握好时间,结果最后一个月没时间看英语导致公共课分好低(还在12月时看了72集的《monster》)……卒。

6月开始专职二战,在家复习,天天泡图书馆,每天看一小时动画……但是效率拔群,每天10小时学习时间非常高效。

Q4:二战与一些学习方法?

A4:首先,二战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一战为啥失败。这点非常重要,极其重要。很多人二战的分数不比一战,个中原因很多,但咱应该尽量避免对不?一战失败后我也不难过(我这人啥都不行,就心理素质不错),在6月毕业前也没考试二战的事宜,就是做毕业论文,想自己一战时哪里做的不够,然后大量地看各种经验谈。政治的,英语的,各个专业的,看大家的学习方法。

看了很多学习方法后,我大致就知道人家是怎么学的。然后开始尝试,找自己合适的方法。这点非常重要。

我试过很多学习方法,我能想到的都尝试了一遍,最终找到了一套自己能长期坚持的。比如把专业课录下来,闲时听听录音;比如用一个本子记录自己什么时段做了什么事,学了多久学了啥;比如每天五点起床看书晚上十点半睡觉(在家学不下去,得去图书馆)等等。

具体方法,建议诸君多广泛阅读他人经验之谈。我没什么新颖之处,就不多提了。

最重要的一点:既然决定考研,那就拿出比高考更用心的劲头来。不然别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二战时可以付出多一倍的努力,那你应该慎重规划自己的道路。

Q5:宏观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学习方法。

A5:

【文学理论】:这个科目入门困难,毕竟理论的东西有独特的美,不是一下子就能吸收的。不过一旦理清线索,它清晰的体系性和结构性会让人非常舒畅。入门难,入门后就简单了。所以推荐以简单的书目来入门,比如王一川的书(自己去查吧),比如张隆溪的书(你们知道说的是哪本,别的经验谈里没有不提这书的)。我一开始用胡经之的书入门,结果看得昏头昏脑。胡的书有一定深度,但不适合入门。

理论如何入门?

读简单的书,做笔记,反复看笔记,反复看书,看更多的教材更多的书。此外别无他法……

【世界文学史】:这个科目看似容易轻快,但考起试来比理论困难得多(个人感觉),因为它博杂。你觉得好学,要是考到没复习到的你就只能呵呵了。

而且要能从纷繁的条目中建立起一个大框架,对文学的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这需要很多很多功夫,比如多看不同版本的教材查缺补漏。

二战时我看了九十来本教材,从戏剧史到各种国别文学史,到小说史诗歌史,到各种专著(虽然看得多,但很功利,只看对考试有用的。所以看起来很快。注意:看书不在多,在你是否掌握了范围内的知识点)。

用敲了40万字的笔记(我的笔记是以【名词解释】+【简答】的形式来做的,所以很多,不过也算练习如何答题)。

后来还根据这40万字的笔记,手写了知识框架图(写重点和自己不太记得的点)。考试前就只看框架图,把作家、流派上下勾连。

为啥要这么费劲儿建立宏观的理解?因为据我的理解,对于世文所,没有什么重点不重点的知识,只有考到时你会不会的知识。

因此,如果你不是初战,那你应该对世文所要求的所有知识范围,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这点接下来再细说)

(注意:我时间多,可以广撒网,建议时间紧迫的道友还是抓基础)

【最终的目标,是在考试时能作答史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Q6:世文所的脑洞(考察范围)到底是怎么回事???

A6:先说【文学史】

【第一种情况】:麻烦的名词解释

嗯……怎么说呢,世文所的题目让考生头疼的地方就在它范围很广。但是,“范围广”不是说它故意用旁枝末节的知识点来刁难你,而是考察你对这个学科领域的基本认识掌握得如何。这么说很抽象,让我们就“范围广”具几个例子。

例子:名解:七星诗社、卢吉塔尼亚人之歌、马丁·菲耶罗、太阳石、阿纳克里翁、小歌说、被诅咒的诗人。

我个人刚开始准备时,看到这类名词解释很触的。尤其是阿纳克里翁,觉得李赋宁的欧洲文学史里就提了几句话,这不是刁难人么?

但当自己反复读书,更广泛地了解了文学史,才意识到这类的知识点真是基础中的基础。你看,虽然提得少,但文学史里明确说阿纳克里翁体影响了普希金、龙萨、莱奥帕尔迪等人。对于刚入门的道友来说,你一旦看到这种:XXX影响了某大手的表述,你就一定要留心了。

再举个类似例子,有年考乌力波。这个知识点书上是明确提到的,只是翻译成“潜在文学工厂”。你可以去翻翻李明滨那本20世纪文学史,就能发现大手卡尔维诺曾经参加过这个组织。当然,这并非老师考察的原因,只是提醒道友们,要留心文学史里出现的类似表述:

XXX影响了某大手;某某大手参加过XXX;XXX是某某国的现实主义之父(你去翻翻马查多·德·阿西斯,看看文学史怎么说的,就知道为啥考名词)。

所以说,其实这种情况的名词考察就是看你对文学史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如何。他们都是关节点一样的存在,你在书上可能就看到一小段,但反复读书或者用心品味,你就能发现他们对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比如我现在考你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夫王妃》,你知道为什么考这个吗?关键在于它是法国小说中心理倾向的滥觞。

所以说,怎么对付这类名词?

反复看书,看更多不同的教材,整理知识结构图。此外别无他法。当时我总结了很多类似的考点,在答题时就能做到顺藤摸瓜,随势展开。因此哪怕遇到一个了解得不太多的知识,也能靠展开其他相关知识点来应付答题。

首先,就14年的题来说。你知道为什么考奈保尔和2666么?

如果你说不知道,那说明你对圈内的国内最新热点不太熟悉。如果你常逛书店就会发现,今年奈保尔的书一本本地出啊,人民文学出版社(可能记错)出了好多,《比奇沃斯先生的房子》、《河湾》等等。(顺便一提,莫里森今年在国内出版业也是这种情况。《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blabla。门罗不用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世文所考你也没意思)。

至于《2666》,它可是12年出版界的大事,当年我就猜到要考。赵德明老师翻译,胡子老师写书评,你说如何?

佩索阿今年会考太正常了,你说为啥?你混豆瓣吗?如果你不知道为啥会考,说明你需要加强信息搜集能力。比如多混豆瓣,比如经常去逛逛书店,看看有啥新书上架。

当然,就关注前沿上,读期刊论文也是个办法。我今年订了《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等等。读了300多篇论文,但是嘛……我感觉我读论文主要是看看老师们提到的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一般都是把知识点抄下来,所以用处也没那么惊人。这个还是我没利用好,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来。

好,再接着说一种特别让人头疼的名词解释,比如今年文论的:想象的共同体。

道友们……要知道,老师们出这种题就是为了刁难你们的。一张卷子,你们很难所有题都会做。这种题啊,看到了就尽量诹得合理吧。

或者说,你平时多看书,看到有用的知识点就记在小本子上,考前翻翻。我之前偶然看到这个知识点,就抄下来了。不过没注意,所以答得也一般般。

说白了,正如前辈们所言,世文所考察的都是基础。

道友们觉得偏,觉得害怕,是因为还没有完全入门。当你对世界文学史有个宏观的掌握,你就明白哪些可能考到,哪些可能出名词,哪些可能出简答等等。

文论也是同理,《文镜秘府论》、古印度诗学那些玩意儿《韵光》、《庄严经》blabla都是,你不断地看不同的教材,教材们会从不同的角度跟你说到这些关键的知识点。

所以读书要灵活,就算看同一本教材,你每看一遍,最好都能有新的角度,发现新的东西,而不是惯性地去死记硬背。

嗯……还是得提一下,可能有些道友会觉得这篇经验谈比较“高冷”,什么都让你们去谷歌,去查别人的经验谈,去看别人的英语、政治的方法。

其实我有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这种“互文性”的经验谈可以督促道友们增强信息搜集的能力,同时可以多方参考。我当时就是看了很多道友的帖子,广泛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受益匪浅。

况且善于搜索的道友肯定发现了,目前网上的世文所的帖子,前辈们往往是回忆他们整个复习的过程。他们都说得很好了,我再重复,那真是贻笑大方。只好另辟蹊径,说说自己两年来作死的感悟,自己对专业课的愚见。

尽请见谅。

加油啊,世文所说简单不简答,说难不难,看自己功夫下得如何。政治英语定要冲70+,毕竟专业课大家不一定能拉开太多分。

加油哈,明年园子里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