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安庆师范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学科专业发展概况
(一)学科建设
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启动于 1997 年,当时,出台了《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暂行办法》、《安庆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选拔暂行办法》, 1998 年建立了 1 个校级重点学科, 2000 年建立了 3 个校级重点学科。
2001 年,学校印发《安庆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工程,是体现办学实力和特色优势的基础性工作,当年,学校还制定了《安庆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出台《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评选办法及评估指标体系》。 2002 年学校遴选出 2 个校级重点学科、 4 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数量达到 10 个。
2002 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2005 年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进入省级队。
1997 年 4 月 , 我校首次向省教委提交《关于申请增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报告》,标志着我校申硕工作的启动。
2001 年学校开始把学科建设与硕士点申报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两年建设,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2003 年我校参加国家第九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我校整体条件基本达到了要求,国家学位委员会下文批准,我校从 2004 年起开始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校申硕工作的最终突破奠定了基础。
2005 年我校申报国家第十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高度重视,把申硕工作列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安庆师范学院申硕工作领导小组”,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我校硕士点申报工作取得了整体突破,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应用数学” 4 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我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实现了百年办学的历史性跨越。
(二)专业建设
根据“适应需要,积极发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坚持条件,保证质量”的原则,我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1999 年以来,我校专业建设经费和专业总数有了大幅度增加,专业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工科专业比例增加,新增了经济类、信息工程、通信、计算机类专业。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34 个, 24 个一级学科,其中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学科为主干学科。人文学科有 9 个专业,覆盖 5 个一级学科,占本科专业总数的 26.47% ;社会学科有 8 个专业,覆盖 6 个一级学科,占本科专业总数的 23.52% ;理学学科有 11 个专业,覆盖 9 个一级学科,占本科专业总数的 32.35% 。
学校现有安徽省功能配合物重点建设实验室 1 个,安徽省高校省级教改示范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安徽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室,与安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国家认可实验室。
二、“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以学科为依托,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发挥教师教育优势,面向基层,立足安庆,服务安徽;突出文科,强化理科,发展工科,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把安庆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多科性大学。
三、“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任务
(一)学科建设
1 、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凝炼学科方向,锻造学科梯队,打造学科特色,构筑学科基地。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立足于做大、做优、做强,把凝炼整合与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把规模效益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学科方向的凝炼 重在突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学科方向的逻辑性,学科要素的通约性、学科整体的统一性。学科方向的凝炼要与整合学科队伍、彰显学科特色、形成学科实力和发挥学科优势,特别是要与积极争取有影响且与学科方向一致的高层次科研项目相协调。
学科队伍整合重在突出梯队性、结构性、关联性和实力性。着力打造学科领军人物、精心选拔学科带头人、积极培养学术骨干,形成学术团队。学科组成员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组成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与科研获奖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既要依据职称、学历、项目、成果及获奖等条件,选拔实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创造力的学术团队;又要结合学科方向的凝炼形成学科特色与学术个性。
注重彰显学科特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强化特色兴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注重皖江地域文化特色,着力于古代文学与古代文论相结合的整体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个性。“无机化学”学科的纳米材料化学,站在当今国内外应用性研究的前沿。
学校各级科研所(中心)要继续做好大课题研究、特色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努力创造学术精品,提升学术实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硕士点建设。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把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我省皖江文化研究重要基地和安庆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形成以桐城派、黄梅戏、安庆名人和宗教文化为重点的特色研究。
2 、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 1-2 个。
表 1. 省级重点学科
序 | 类型 | 建设学科 |
1 | 省级重点学科 | 无机化学 |
2 |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 中国古代文学 |
表 2.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序 | 院系 | 学科名称 |
1 | 政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 | 文学院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3 | 文学院 | 文艺学 |
4 | 文学院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5 | 化学化工学院 | 分析化学 |
6 | 化学化工学院 | 有机化学 |
7 | 数学与计算科学院 | 基础数学 |
8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 |
9 | 生命科学系 | 生态学 |
10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表 3.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序 | 院系 | 学科名称 |
1 | 政法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2 | 政法学院 | 民商法学 |
3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产业经济学 |
4 | 人文与社会学院 | 中国近现代史 |
5 | 教育学院 | 课程与教学论 |
6 | 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7 | 资源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 |
“十一五”期间,争取把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建成 1 个省级研究基地。
组织编写“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丛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丛书”、“皖江文化研究丛书”,学校成立编写委员会,安排具
体工作。
(二)专业建设
1 、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夯实专业基础,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专业质量,办出专业特色。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深化专业内涵改造,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严格执行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文理渗透、文理打通、凸显特色,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预测,以现有学科专业为基础,适时设置有较大市场需求的新专业,灵活安排专业方向,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 16 个师范类专业要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复合型、创新型、智慧型师资的迫切需要。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通过重点课程建设、教改立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汇聚专业队伍,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优先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优化教师的年龄、学缘、学历和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和选拔省、校级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深化人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验和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实行跨专业选课制,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每个重点专业至少建成三门院级以上重点课程。理科专业要加强实验课教学,给学生开出的实验课程须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文科专业要加强教学实践和教育实习,建立较为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探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立足课堂教学的方法创新,致力于把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对话式、启发式、反思式、总结式教学,师生互动。坚持做到课前找准问题、课中相互启发、课后反馈答疑,重在融会贯通。不断拓宽视野,课堂内外结合,激发学习兴趣,课内讨论问题,课外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以问题为核心,重在动手实践,努力解决问题。
2 、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争取培养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6 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 10 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 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40 人,院级学科带头人 30 人,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60 人;形成 1-2 个一级学科带头人有较高国内知名度、 3-4 个一级学科带头人有一定国内知名度的学术梯队,形成 15 个左右有硕士点申报能力的学术梯队。
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大力度,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改造老专业,重点发展工科专业和应用文科专业。到 2010 年,力争本科专业达到 60 个。
“十一五”期间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6 个: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
时 间 | 2005-2006 | 2007-2008 | 2009-2010 |
专 业 | 人文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 | 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
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9 个: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法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
时 间 | 2005-2006 | 2007-2008 | 2009-2010 |
专 业 | 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 汉语言文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法学 | 环境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生物科学 |
“十一五”期间新增建设专业 30 个以上:科学教育、社会体育、表演、动画、法语、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环境工程、旅游管理;经济学、戏剧影视文学、地理信息系统、制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运动人体科学、绘画、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统计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生物工程、农村区域发展;编辑出版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生物检验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财政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生态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商品学等。
时间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专业 | 科学教育 社会体育 表演 动画 法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环境工程 旅游管理 | 经济学 戏剧影视文学 地理信息系统 制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会计学 农林经济管理 | 金融学 运动人体科学 绘画 广告学 广播电视编导 统计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 生物工程 农村区域发展 | 编辑出版学 应用物理 应用化学 生物检验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生物医学工程 安全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 | 财政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生态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网络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商品学 |
“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 1 个国家级示范专业、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3 个省级示范专业 , 2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四、建设措施
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学校成立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学科专业建设分别由学科处和教务处牵头,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国资处、图书馆等部门参加,成立 6 个工作组,即材料工作组:主要负责全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信息和数据的搜集、汇总。学科队伍建设工作组:主要负责学科队伍培养和引进工作;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组:主要负责全校重点学科的学术研究、科研项目和获奖的组织管理工作,校系学术讲座和校内外学术交流的组织管理工作;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工作组:主要负责全校重点学科专业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配置;对外联系与专家咨询工作组:主要负责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申硕工作对外联系;督查工作组:主要负责全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督查。
2 、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不断加强学科队伍整合,构建合理的学术团队。 “十一五”期间,学校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 0.45 亿元。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学科队伍的整合、 学科方向的确立、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获奖的争取,都要有自觉的超前谋划意识。以申报硕士点促学科建设,用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加强硕士学位点建设,继续举办“校企协作论坛”,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不断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继续推进“名师工程”、“精品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按照“内培外引,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的思路,千方百计地稳定、培养、引进人才,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3 、加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十一五”期间,学校用于重点学科及专业建设经费 0.45 亿元。对省拨款建设的新老学科专业,学校按比例予以配套资助;对重点专业,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对新设专业,学校在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三个方面优先投入;对待建专业,学校提前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4 、加快图书资料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用于图书资料建设经费 0.15 亿元。 图书馆牵头,各院系(所)分管图书资料的负责人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编制以学科专业为单元的文献资料建设规划,尽量满足学科专业和硕士点建设需要。生均图书达到教育部规定指标要求;建好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体系。
5 、加快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用于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建设经费 0.45 亿元。 学校从学科专业和硕士点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建设实验室,增加必要的仪器设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教育部规定指标要求。
6 、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其他横向项目,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级、部委级研究课题 15-20 项;省厅级研究课题 150-200 项;地方横向研究课题 20-40 项;争取校外科研经费 200-300 万元;校内科研经费 2000 万元。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 2000-2500 篇,其中国家重点级以上学术论文 300 篇;出版著作 50-100 部;争取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5-20 项,力争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2 项;厅级科研成果奖 50-80 项。 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奖,争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3 个。实行目标任务分解和年度责任考核。
7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创造更多学术精品。 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从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出发,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 “ 十一五 ” 期间,我校学术交流分为“校外学者讲学”、“校内教授、博士论坛”和“校内学术讲座”。我校聘任的讲席教授或兼职教授,原则上每学期都要来我校讲学 1 次;校内教授和博士每年至少要举行 1 次专题学术报告;积极邀请校内外党政领导干部举办专题学术报告。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全校学术交流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绩效考核,做好资料积累和档案管理。
注重特色研究,实施特色兴校。通过特色研究成果、系列科研成果、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实力,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科技竞争力,着力打造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皖江文化研究,力争推出更多学术精品。大力提倡研究创新,争取产生更多质量高、影响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标志性成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科研项目立项和精品学术成果,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8 、加强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分清主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抓学科专业队伍整合、抓学科专业方向的确立与凝炼、抓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抓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细化任务,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间,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各院系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时间,积极主动地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坚持每月检查一次、评比一次、通报一次、整改一次,力促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共同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合力,全力实现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