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学科发展概况
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启动于 1997 年,当时,出台了《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暂行办法》、《安庆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选拔暂行办法》, 1998 年建立了 1 个校级重点学科, 2000 年建立了 3 个校级重点学科。
2001 年,学校印发《安庆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工程,是体现办学实力和特色优势的基础性工作,当年,学校还制定了《安庆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出台《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评选办法及评估指标体系》。 2002 年学校遴选出 2 个校级重点学科、 4 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数量达到 10 个。
2002 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2005 年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进入省级队。
1997 年 4 月 , 我校首次向省教委提交《关于申请增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报告》,标志着我校申硕工作的启动。
2001 年学校开始把学科建设与硕士点申报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两年建设,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2003 年我校参加国家第九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我校整体条件基本达到了要求,国家学位委员会下文批准,我校从 2004 年起开始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校申硕工作的最终突破奠定了基础。
2005 年我校申报国家第十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高度重视,把申硕工作列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安庆师范学院申硕工作领导小组”,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我校硕士点申报工作取得了整体突破,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应用数学” 4 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我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实现了百年办学的历史性跨越。
二、“十一五”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硕士点学科为龙头,以重点学科为骨干,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形成以省、校重点学科为主干的覆盖我校现有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
三、“十一五” 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凝炼学科方向,锻造学科梯队,打造学科特色,构筑学科基地。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立足于做大、做优、做强,把凝炼整合与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把规模效益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学科方向的凝炼 重在突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学科方向的逻辑性,学科要素的通约性、学科整体的统一性。学科方向的凝炼要与整合学科队伍、彰显学科特色、形成学科实力和发挥学科优势,特别是要与积极争取有影响且与学科方向一致的高层次科研项目相协调。
学科队伍整合重在突出梯队性、结构性、关联性和实力性。着力打造学科领军人物、精心选拔学科带头人、积极培养学术骨干,形成学术团队。学科组成员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组成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与科研获奖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既要依据职称、学历、项目、成果及获奖等条件,选拔实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创造力的学术团队;又要结合学科方向的凝炼形成学科特色与学术个性。
注重彰显学科特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强化特色兴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注重皖江地域文化特色,着力于古代文学与古代文论相结合的整体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个性。“无机化学”学科的纳米材料化学,站在当今国内外应用性研究的前沿。
学校各级科研所(中心)要继续做好大课题研究、特色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努力创造学术精品,提升学术实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硕士点建设。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和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把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我省皖江文化研究重要基地和安庆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形成以桐城派、黄梅戏、安庆名人和宗教文化为重点的特色研究。
四、“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任务
院 系 | 省级 重点学科 | 省级重点学科 或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 校级 重点学科 |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 ||
2005 年 | 2009 年 | 2005 年 | 2005 年 | 2006 年 | 2008 年 | |
政法学院 | 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 .思想政治教育 | 1. 民商法学 | 1. 中国哲学 2. 法学理论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 .产业经济学 | 1 .企业管理 | ||||
文学院 | 1. 中国古代文学 | 1. 中国古代文学 | 1. 中国现当代文学 | 1. 文艺学 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1. 对外汉语 2. 新闻学 | |
人文与社会学院 | 1. 专门史 | 1. 中国近现代史 | 1. 世界史 2.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3. 中国文化史 | |||
外国语学院 | 1. 英美语言文学 | 1. 英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艺术学院 | 1. 音乐学 2. 美术学 | 1. 设计艺术学 | ||||
化学化工学院 | 1. 无机化学 | 1. 无机化学 | 1. 分析化学 2. 有机化学 | 1. 物理化学 | ||
资源环境学院 | 1 .环境科学 | |||||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 1. 应用数学 | 1. 基础数学 | 1. 计算数学 | |||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 1. 理论物理 | 1. 材料物理与化学 2.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1.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教育学院 | 1. 课程与教学论 2. 教育技术学 | 1. 应用心理学 2. 教育经济与管理 | ||||
体育系 | 1. 体育教育训练学 | 1. 运动人体科学 2. 民族传统体育学 3. 体育人文社会学 | ||||
生命科学系 | 1. 生态学 | 1. 细胞生物学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 植物学 | ||||
合 计 | 1 | 2 | 6 | 5 | 15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