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招生学院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院校资讯 >> 长春理工大学招生学院介绍

长春理工大学招生学院介绍

考研时间: 2009-10-0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理学院

(001)

理 论 物 理

(070201)

培养目标

应有坚实的理论物理基础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理论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的微观及宏观现象所用的模型和方法等专业理论以及相关的数学与计算方法,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能力。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理论物理是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以理论的方法和模型研究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光场等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解决学科本身和在高科技探索中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通过在本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物理基础,具有相关背景知识,了解理论物理学科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的微观及宏观现象,应用的模型和方法等专业理论及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具备从事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能力。

本专业通过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在理论物理学的分支——非线性物理学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非线性物理学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即开始进行混沌动力学的研究,我们在时域混沌、超混沌、时空斑图和时空混沌的产生、控制、同步及应用原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完成了多项科学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此外,还开展了分形学、孤波以及复杂性等问题研究。近年来出现的量子信息物理学也是我们重点开展的物理学科前沿研究方向。量子信息物理主要研究量子隐形传递未知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以及相关的量子物理问题,我们在量子隐形传递未知态控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进展。此外,在计算物理和固体量子多体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方向

1.非线性物理学

2.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物理

3.计算物理

4.凝聚态理论

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从事理论物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微分几何,量子统计物理,量子场论,规范场论,原子核理论,粒子物理,量子多体理论,非线性物理学,计算物理,量子信息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固体量子理论,高等物理实验,广义相对论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生右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工作。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070202)

培养目标

应具有量子场论、粒子物理、核物理和近代数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掌握射线探测技术及利用计算机在线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或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理论研究。了解当代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和核技术应用研究的能力。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及开发与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本学科研究粒子(重子、介子、轻子、规范粒子和夸克等)和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探索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结构和更基本的运动规律,它们涉及从最微观领域的规律到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100年来,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一直处于物质科学的最前沿,其中产生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影响,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为其它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面向21世纪,以兴建若干大科学工程为标志,国际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学科正在继续蓬勃发展并面临着重大的突破,必将继续对各国的国防、能源、交叉学科等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在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核信息处理和核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并具有独立从事该学科前沿研究和专业教学的能力。

研究方向

1.γ射线产生机理

2.γ射线与物质作用

3.α、β、γ射线谱学

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量子统计物理,量子场论,高等物理实验方法,原子核理论,粒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量子规范场论,量子多体理论,加速器理论,核结构与和反应,核技术应用,广义相对论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生右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工作。

原子与分子物理

(070203)

培养目标

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悉计算机或先进实验设备在本学科中的应用,能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学位获得者可胜任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教学科研工作或有关应用开发与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阐明物理学基本定律,提供各种原子和分子信息和数据。原子分子物理学是揭示微观世界奥秘的先驱,是现代物理学创立的奠基石。原子、分子和团簇是物质结构从微观过渡到宏观过程的必经层次和桥梁。从天体到凝聚态、等离子体,从化学到生命过程都与原子分子过程息息相关。原子分子物理学是基础性强、渗透面宽、应用范围广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不仅为现代科学各分支学科提供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数据,而且在能源、材料、环境、医学和生命科学以及国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科技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占有重要的重要地位。

通过在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学习,要求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际上的学术动态,熟悉计算机或先进实验设备在学科中的应用。

我校的物理学科,在强光场原子物理学和原子、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分子的受激喇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等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实验研究,在强场与原子相互作用产生谐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分子与声波场作用的实验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了差分法计算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和振动—转动能量本征值计算研究、双原子反应系统经典轨迹的辛算法计算研究以及海森堡图景下的保结构算法研究。这些研究均取得肯定的结果。此外,在原子与分子光谱学以及激光光谱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

研究方向

1.强场原子与分子物理

2.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学

3.原子与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4.原子分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高等物理实验,量子统计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多体理论,原子结构与原子光谱,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近代原子分子物理,原子分子控制学基础,原子分子物理实验方法,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激光物理学,计算物理。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

等离子体物理

(070204)

培养目标

应具有扎实的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等离子体物理专门化知识。较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较熟练地掌握先进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先进的诊断方法和应用技术。能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学科概况

等离子体物理学主要研究等离子体的性质、运动规律及其它物质形态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物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物理学独立分支学科。

等离子体是宇宙中95%以上物质的存在状态,认识和掌握各种条件下等离子体运动规律是人类认识宇宙中各种现象的基本前提。

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为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带来希望。地球能源枯竭和现有化石燃料与核电站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全局性问题。受控核聚变能有可能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成为人类解决长远能源危机的主要选择之一。目前,聚变研究还处于科学与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稳定控制及加热问题。

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也是人类认识和控制地球环境变化、认识空间过程及开发空间产业、维持全球通讯的重要保证。

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促进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以及为迅猛的势头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广泛应用。等离子体处理加工技术已成为一些重要企业(如微电子、半导体、材料、航天、冶金等)的关键技术,并已经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开辟了高技术的新领域,如相干辐射源的研制和粒子加速器新概念的提出。这些将有可能在能源、国防、通讯、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们对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等离子体的集体运动,非线性及非平衡过程以及复杂的湍流状态。因而也推动了数学和物理有关理论及学科的发展。

研究方向

1.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2.激光等离子体应用

3.计算等离子体物理

师资队伍

目前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共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高等物理实验,量子场论,量子统计,量子多体理论,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动力学,高等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

凝聚态物理

(070205)

培养目标

应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际上的学术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先进的检测设备,从事某一方向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做出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初步具备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胜任在凝聚态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及高校的教学工作。

学科概况

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空间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的各种物理性质。凝聚态物质是由大量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为晶体、非晶体、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和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迄今,传统的固体物理各分支,如半导体物理、金属物理、磁学、低温物理和电介质物理的研究更加深入,各分支之间联系更趋密切。此外,许多新的分支不断涌现,如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学、无序体系物理学、准晶物理学、介观物理与团簇物理等。凝聚态物理的基础与高新技术紧密相联,其成果是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的源泉。近年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技术,日益向邻近学科渗透、扩展,促进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信息科学和地球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综上可见,凝聚态物理学已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通过在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要求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际上的学术动态,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检测设备。

我校的物理学科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纳米介质物理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和测试技术,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对纳米介质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纳米介质的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等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非晶物理研究方面,在光纤介质的拉丝、检测以及光纤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方面,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固体光学和固体混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

1.纳米介质物理                            

2.低维物理与表面物理

3.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

4.固体非线性  

5.固体量子多体理论 

6.半导体物理

师资队伍

目前凝聚态物理专业共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高等物理实验,量子统计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多体理论,高等凝聚态物理,固体理论,凝聚态物理实验方法,纳米介质物理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

声学

(070206)

培养目标

应掌握声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位获得者应能从事与声学有关的科研、教学及技术开发工作。

学科概况

声学主要研究声波的产生、接受的机理,声波在各种媒质中传播的规律,声波于各类物质的相互作用。近代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与物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流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等,有密切的联系。声学在无线电电子学、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医疗技术、海洋开发、化学化工、国防技术等一系列近代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声学既是一个活跃的基础科学领域,同时又是一门有重要应用的应用科学。

研究方向

1.光声科学与技术

2.音频信息处理

3.次声波物理

师资队伍

目前声学专业共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高等物理实验,量子统计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多体理论,声学原理,非线性声学,应用声学,高级电子技术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

光学

(070207)

培养目标

要求有坚实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并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运用计算机及先进仪器设备在光学某一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又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可以胜任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或生产单的研究、教学及高技术开发工作。

学科概况

光学是研究光辐射的性质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60年激光问世,这一划时代的成就为光学学科本身开创了新的纪元,不仅使光学成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及前沿学科,也带动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革命性变化。光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基础科学与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物理学科中的光学专业已生长出一系列的分支领域,简介如下:

激光物理学研究激光器运转规律和激光基本性质以及新型激光器方面问题。激光物理学是激光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基础。激光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激光加工、激光检测,信息技术中的光通信,能源中的激光核聚变,军事上的激光武器、激光制导、激光测距、激光雷达,医学上的激光医疗,以及激光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应用,都是有目共睹的。激光物理学在探索新的激光工作物质和新的激光产生机理,以及开拓新的激光波段等方面,近年来都有很大的进展。

强光光学和非线性光学是在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的光学分支。自1961年以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并已应用于工程技术等方面。研究强激光与物质作用的规律,也是强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课题。

量子光学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激光冷却原子的实现,导致原子光学的建立。紧接着人们发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和费米凝聚体,它们分别是物质的第五种和第六种形态,这些发现的深远意义是显然的。随着对量子纠缠态研究的深入,已经建立起量子信息物理学,量子隐形传递未知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都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量子信息物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量子光学。仅此种种,如今的量子光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正在不断地为高新技术提供新的生长点。随着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飞速发展,关于光学中的复杂性现象,诸如光学时域混沌、超混沌、时空斑图以及时空混沌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已经在光信息处理和通信等方面得到应用。导波光学、光纤光学、信息光学等等,在发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都取得重要进展。

此外,光学的边缘学科也在不断出现,例如:生物分子光学、激光医学、激光化学、激光生物学等,也使光学学科的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

我校物理系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即开展激光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早在1964年就开办了当时的激光专业。如今在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光学混沌、导波光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硕士和博士。

研究方向

1.光学混沌      2.量子光学                         3.激光物理与新型激光器

4.非线性光学     5.导波光学、光纤光学与集成光学   6.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师资队伍

我校光学专业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光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队伍相对稳定,后备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已经形成并滚动发展。目前光学专业共有教授7人,其中含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6人。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高等光学原理,高等物理实验,高等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物理基础,导波光学,激光光谱学,光学混沌等。

就业情况

光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也有部分学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无线电物理

(070208)

培养目标

掌握无线电物理的数理理论和实验技术。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在电磁场和电磁波、微波毫米波、亚毫米波和光波技术、天线雷达、空间遥感、空间和城市通讯、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各类电磁信息处理、计算电磁学、电子学中计算机应用、超导电子学、波谱学、频标的研究与应用等众多领域的某些方面,能从事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学科概况

无线电物理是研究信息的产生、处理、传输、接收的物理(电、磁、光)机理,又称为波谱与量子电子学。

电磁场和光波、红外、毫米波、微波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现象。无线电物理采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验手段,研究电磁场、电磁波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此开发新型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发展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在电子信息系统中推广应用。在电子信息领域,现代通信、雷达、遥感、微电子、材料、生物和医疗等高新技术的重大技术进展都离不开无线电物理的突破。无线电物理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诸多方面,成为一个对电子信息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学科。现代高频高速电子技术、空间和城市无线通讯、雷达与天线技术、广播与电视、空间全球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技术、光声电耦合技术、电磁兼容技术、超导电子学、波谱学、频标的研究与应用、新型复合材料诊断、生物医学电子工程、地球物理能源资源探测、射电天文等,无一不与无线电物理密切相关,并以之为基础,或属于其研究范畴。当今高科技的发展已促使电子信息科学的研究从简单物质到复杂系统,从定性或解析解到定量和数值解,从线性或稳态问题到非线性和瞬态问题,从正向研究或一般性参数计算到逆向反演和可视化仿真的转化。这不仅创建了无线电物理新的基础理论,而且出现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物理、地球、空间、材料等不同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应用。无线电物理中电磁和电子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形成了众多交叉学科和高科技的应用基础,同时,它们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发展。

通过在无线电物理专业学习,要求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际上的学术动态,熟悉计算机或先进实验设备在学科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

1.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波谱学

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干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高等物理实验,量子统计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多体理论,微波原理与技术,波谱学,高等电磁场理论等。

物理电子学

(080901)

培养目标

应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物理电子学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它以近代物理与数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本专业以现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为基础,与光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相互渗透,是一个学科覆盖面和技术范围都比较广泛的硕士生专业,授理学硕士学位。

我校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点198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第一批设立,博士学位点2000年(第八批)设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6年(第十批)确立。多年来承担了国家及省部委多项课题,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其中1/3以上收入国际四大检索SCI、EI和ISTP,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研究方向

1.光电子学与光电子技术

2.红外技术及其应用

3.成像与显示技术

4.半导体激光器物理与器件

师资队伍

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教授6名,副教授4名,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

专业主干课程

量子电动力学,高等固体物理,数值计算方法,近代物理实验,信息科学前沿技术,红外系统原理,薄膜物理与技术,显示器件与技术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科研单位、高新企业和高等院校等。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培养目标

应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数学,固体物理包括半导体、电介质与磁性材料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系统集成,计算机技术等),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对本学科的某一方向具有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该方向上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应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教学或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主要研究半导体物理与固体物理,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元器件,电路组件与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芯片化技术,微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点原名“电子材料与元器件”(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1997年改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迄今为止该学科以形成了一些分支领域,其内容概括如下:(1)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面:采用先进的外延技术和微加工技术,开展先进半导体激光器件结构与工艺技术研究,探索新型半导体激光器外延材料制备工艺、波导结构的工艺制作、检测和评价,研究新型半导体激光器及其阵列的制备技术研究,探索提高半导体激光器转换效率的机制,开展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及评价技术研究。(2)在成像电子器件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高性能固体成像器件和真空成像器件以及专用器件的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性能评价;光电成像系统及应用技术。(3)在电子薄膜与MEMS技术方面:主要研究半导体薄膜、介质薄膜、光敏薄膜材料与器件;MEMS器件和微结构以及先进微细加工技术。(4)在专业集成电路技术方面:主要研究单片、混合专用IC的电路、版图和工艺设计;半导体工艺和器件的计算机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及验证。

多年来承担了国家及省部委多项课题,其中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成像电子器件、微通道板、红外仿真系统,专用集成电路等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近年来,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电子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红外技术等)和国外重要学术刊物(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t al)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3以上收入国际四大检索SCI、EI和ISTP。“十五”期间,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鉴定验收。“十一五”科研任务饱满、经费充足。该学位点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子科学研究所和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同时与国内有关所、校协作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在读生以把学长们读博、国外深造、在业内公司、所、校拼搏攀登献身祖国的精神为榜样,正在努力奋斗。

研究方向

1.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2.成像电子器件与技术

3.电子薄膜与MEMS技术          4.专用集成电路

师资队伍

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研究员6名,副教授12名,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

专业主干课程

固体理论、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光电子学与光电子器件、电子薄膜科学、微细加工物理与技术、固体成像器件、微电子学概论、专业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学科前沿与进展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科研单位、高新企业和高等院校等。

 

光电工程学院

(002)

光学工程

(080300)

培养目标

应掌握光学和光学工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广泛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硕士学位获得者能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光学工程是以光学为主,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计算机科学与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多种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热处理和加工、微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检测、光学材料、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推动其向集传感、处理和执行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和微结构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体现出现代

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的技术特征。

本学科点是我校最早的学科点之一,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吉林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实验室、教育部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兵器实验场光测仪器检定站、空地激光通信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光电中心、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校测试分析中心)、近代光学实验室、光学测量实验室、光学CAD实验室、光学工艺实验室、精密刻划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拥有美国的光学传递函数,ZYGO干涉仪、德国的焦距球径仪、非球面加工设备、英国的非球面轮廓仪、日本的傅立叶变换光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自七十年代末以来已完成国家科研任务350多项,尤其在承担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兵器工业集团和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国防科研任务中,取得了100多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几十项和世界发明尤里卡奖等。获国家专利多项。目前正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大型科研课题。年均经费达1000多万元。同时结合科研任务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2004年,本学科投入130万元人民币引进了代表光学工程学科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中心11门原版教材,结合本学科实际,对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2007级开始,本学科开始进行研究生试验班,专业课程全部采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中心原版教材授课,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生教学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

研究方向

01现代光学技术与工程

02激光通信与光电对抗技术

03光电测试技术与系统

04光电子技术及应用

师资队伍

本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25人,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专业主干课程

现代光学基础    仪器光学    近代光学测试技术

就业情况

可进一步继续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就业单位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

(080400)

培养目标

应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本学科系统的专门知识,初步具有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可从事本专业及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或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的源头。仪器科学与技术是对客事物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为人类社会法制化提供物质技术保障的一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学科。随着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各类基础研究与实验工作,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现代国防、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仪器仪表及其技术,因此,仪器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和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以牛顿力学、热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量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了长度、力学、热工、电磁、光学、声学、电子、时间频率、徽电子、电离辐射等检测仪器为代表的仪器产业。量子力学与电子学的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原子能、宇航、微电子、计算机、激光和超导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仪器科学与技术进入量子计量学的阶段,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仪器的精度和测量范围。激光干涉技术、原子频标、光功率的绝对测量、电单位的复现、温度的客观测量以及光电转换、力电转换、磁光效应、量子干涉器件等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许多新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出现。许多新的物理效应,如多普勒效应,超导现象,电子隧道效应和量子化霍尔效应等相继被人们认识后,即被迅速加以利用,发展成为新的测试计量技术和仪器。微电子、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需求推动了微位移、精密瞄准,精密定位、精密导航以及微机械技术的发展,使精密仪器及机械提高到新的技术水平。因此仪器科学与技术已发展成为以精密机械、电子、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逐步形成为与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工程、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等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它包含有许多重要的学科分支,如测控技术及仪器,微型机械与纳米技术,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测试理论与测试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及系统,故障诊断与信号分析和处理,质量工程,惯性测试技术与控制,电磁测量技术与仪器等。仪器科学与技术包括两个二级学科;即精密仪器及机械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被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被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批准为重点学科,2001年被吉林省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3年9月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省重点资助学科,2006年通过吉林省重点学科评估,从新认定为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现拥有教育部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兵器实验场光测仪器检定站、空域激光通信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航天技术研究所、航空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智能结构与系统实验室、精密仪器与机械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十几年来完成国家科研任务80多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目前正承担目前正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各不同类型课题32项,年均经费达1200多万元。同时结合科研发表学术年均论文300多篇。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良好条件。

研究方向

01航天器地面模拟与标定技术

02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

03仪器总体技术

04光电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05视觉检测技术

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已形成一支学术思想活跃,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

专业主干课程

仪器精度理论   现代传感技术   测试信号处理

就业情况

可进一步继续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就业单位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

机电工程学院

(003)

机械工程

(0802)

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0年12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12月被批准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重点学科,2001年7月被批准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4年9月被批准为吉林省重点资助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3年12月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12月被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2001年7月被批准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6月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80201)

学院概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在传统的制造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本学科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为节约资源与防止污染,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可持续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本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及制造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敏捷生产,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是本学院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

1.精密、超精密加工、检测及装备     5.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2.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技术     6.高速切削

3.硬脆材料加工及工具技术           7.网络制造与信息制造

4.激光加工技术               8.虚拟制造与装配技术

学科梯队

我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专业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省部级重点学科。

该学位点学术队伍实力雄厚、学术思想活跃,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较高水平的教学工作。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科研项目饱满、经费充足。本学科点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实验设备,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齐全,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92~2006年间,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科研任务100余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教学与科研荣获部、省级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千余篇。

该学科、专业具有一支素质精良、年龄、知识及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该学科、专业现有教授(研究员)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5名;讲师(工程师)14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7名;具有硕士学位的30多名。该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培养研究生情况

到目前为止,学位点已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20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多数已成为骨干、人民解放军将军、中青年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劳动模范和企业家,有的担任市长、厂长、经理、校长等职。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在本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机械设计、制造、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好的了解;掌握机械制造学科科研与开发的方法和技术;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承担工程技术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2)

学科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培养机电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我院于1989年开设了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并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它是集精密机械、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以光、机、电、液相结合,精密机械与光学集成为特色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院该学科形成了能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的学术梯队。该学科与机械制造及理论、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而发展。

研究方向

1.机电系统控制与技术

2.在线检测理论与技术

3.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系统集成

4.机器人控制技术

5.信号与图像处理

学科梯队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名,有8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该专业师资队伍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力量雄厚,承担着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等课程为省级优秀课。该学科梯队在光电检测技术、微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智能铸砂发气性能试验机研制”和 “机载光电稳定平台”项目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光学动态仿真目标训练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还完成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颈缩量的检测”、“高炮一二炮手摸拟训练器的研制”、“编码器综合性能指标测试仪”、“D01技术信息网”、“车辆防盗报警器的研制”、“超低空进距离小目标雷达测量系统”等多项课题。尤其是课题组承担的“9520工程9#特燃库推进剂信息管理与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为“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技术保障。该学科梯队开发的产品还有智能信号发生器、水位监测器、同步启动器等。通过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本学科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3)

学科建设

机械设计是联系机器需求和技术实现的纽带,创新设计是推动机械工程发展的动力,是决定机器产品功能、质量、价格、交货期的先决条件。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将在不同层次上培养从事机械设计、机械系统性能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人才。机器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的用途、品种、结构及相关理论随着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和发展。现代和未来机器的特点是功能日益多样化和强大化,尤其是日益具有主动控制能力和人工智能。这就要求设计和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超前于这种变化,所以本学科不采取以一种或一类特定机器为对象的培养模式,而是要求设计和研究人员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在面临一项新任务时能迅速获取所需新知识。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毕业后,无论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开发,还是行政管理工作,均可显示出较强的实力。

研究方向

1.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

2.微摩擦磨损理论与技术

3.光机电系统仿真与优化

4.微机械

5.机械CAD/CAM及仿真技术

6.可靠性设计

7.虚拟设计

8.精密机构与动压润滑

9.航天遥感器的性能预示和评估

10.机器人技术

11.工程图学与计算机图形图像学

12.应用固体力学

学科梯队

该学位点学术队伍实力雄厚、学术思想活跃,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较高水平的教学工作。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科研项目饱满、经费充足。本学科点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实验设备,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齐全,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自1996~2006年间,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科研任务80余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教学与科研荣获部、省级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800余篇。

该学科、专业具有一支素质精良、年龄、知识及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该学科、专业现有教授(研究员)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2名;讲师(工程师)1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7名;具有硕士学位的30多名。该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004)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0)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电子科学和技术宽广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深入了解国内外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高级专门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科概况

电子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研究内容是:电磁波、荷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的产生、运动、变换及其在不同媒质中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效应、机理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并开发相应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本一级学科分为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主要研究:光子学、光电子学、导波光学、光纤通信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相对论电子学、薄膜与表面技术、真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显示技术等。电路与系统主要研究: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和综合方法、设计技术、测试技术,新型电路与系统,各种信息处理的硬、软件实现等。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各种固体电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制备技术,各类电子元器件(包括有源、无源、功率及敏感与执行元件)的制造和测试技术,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芯片的制造技术、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学、可靠性技术和测试技术等。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电磁波的产生、传播、传输、与媒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检测理论和方法,电磁辐射散射的理论与技术,无线电理论和技术,微波电路和光路系统的理论、分析、仿真、设计及应用,以及环境电磁学和计算电磁学等。本学科的各二级学科相互渗透、互相交叉。例如,导波光学是物理电子学和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的交叉,微机电系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的交叉,电路网络理论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的交叉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其它一级学科,如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紧密联系。它又与近代物理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有密切联系。

21世纪前叶全世界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将会突飞猛进,作为基础学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许多方面将有革命性的新突破,新的学科分支将会不断涌现。

研究方向

1.光电传感与光电探测技术

2.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

3.微波遥感及显示技术

4.天线理论与技术

5.语音信号处理技术

6.集成电路的可测性设计

师资队伍

本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9人,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专业主干课程

随机过程、光电信息处理技术、信号检测与估计

就业情况

而且为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现已研究生,均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0)

培养目标

信息与通信工程应掌握通信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技术,具有从事通信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和教学工作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职业道德,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学科概况

世界各国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为了争夺高新技术的发展优势,都在迅速建立和发展各自国家的信息基础建设(NII)。我国也已制定并加速实现中国的NII计划,这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基础。NII计划就技术而论其核心是现代通信加信息技术,这正是本一级学科的主要内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包括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是国家的神经系统和命脉。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信息传输、交换以及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类型的通信与信息系统,比如:电信、广播、电视、雷达、声纳、导航、遥控与遥测、遥感、电子对抗、测量等领域,以及军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应用的各种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理论、通信理论、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现代交换理论与技术、通信系统、信息系统、信息网与通信网理论与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等。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则是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他们是构成各种通信与电子系统的技术基础,也是当今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通信、雷达、电声、水声、医学、地震、勘探、地球物理、航空航天、自动化、天文以及振动工程等领域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语声与音频、视频与图象、文本、图形以及各种类型信号的分析、滤波、辩识和重构的理论与技术,信号检测与估值理论,信息压缩与编码,智能信息处理,以及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等理论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与临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并派生出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它也与军事学门类军队指挥学等一级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与通信工程的技术基础。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无论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都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与本学科密不可分。通信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融和相互支撑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结合也正在加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研究方向

1.光通信系统理论与无线通信技术     2.通信信号检测与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3.通信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           4.数字视频与图像处理技术

师资队伍

本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2人,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专业主干课程

随机过程、数字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

就业情况

而且为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现已研究生,均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2)

培养目标

应具有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物理及计量科学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本学科专门知识,掌握检测、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技术以及新的检测理论、方法及技术,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研究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各种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运用现代物理、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计量科学,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技术研究如何将各种反映被测对象特性的参数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并提供给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涉及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包括他们的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

研究方向

1.光电检测理论与系统

2.检测技术与过程控制

3.检测系统优化理论与技术

师资队伍

本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8人,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专业主干课程

随机过程、现代控制理论

就业情况

而且为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现已研究生,均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4)

培养目标

应具有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物理及计量科学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本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检测、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技术以及新的检测理论、方法及技术,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研究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各种检测技术和自动化装置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学科概况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该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

研究方向

1.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2.智能信息系统与仿真

师资队伍

本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8人,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专业主干课程

随机过程、现代控制理论、模式识别

就业情况

而且为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现已研究生,均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0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长春理工大学1995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吉林省重点学科),2001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为首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9人(2人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