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国高校的一些研究室,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一位知名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进行课题研发,这样的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太原理工大学有一个特殊的“晓明研究室”,它不仅是研究生一展身手的地方,而且是本科生提升自身实力的“欢乐所”。“晓明研究室”的运作模式给时下社会诟病的高校教学模式带来一缕春风,值得人们思考!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晓明研究室”做到了这一点,在现在高校内实属难得。
“晓明研究室”以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导常晓明的名字命名,运作已经十年,该研究室值得称道的不是有多少研究成果,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百余名本科生直接或间接在此参与研发工作。4月初,本报记者走进了“晓明研究室”,发现在该研究室把本科生叫做研发生,这个特殊名字背后蕴含了更多的深意。
研究室像一个高智能KTV
太原理工大学逸夫楼六层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教室是“晓明研究室”活动基地之一,记者推门而入,20多位学生正在这里组装机器人、焊接赛车、进行实验论证……这其中,大多数学生都是本科生。
不同于其他的研究室,这里更像一个高智能的KTV,所有的电子设备都由学生自己制作安装,各种各样的灯光只需要一个遥控器控制,还安装了音响设备。“我们这里可以开小型的舞会,工作累了,同学们轮流给大家唱歌表演。”常教授对此很满意,包括最近就位的展览柜,都是学生们自己设计图纸,买回木板自己动手安装的,“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当木工、焊工,而且也是一名工程师。”
展览柜上摆放着学生们的“杰作”,灯光压力计、直升机模型、智能机器人……“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亲自设计制作进行运用,实践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设计制作的机器人能跳千手观音、航母STYLE。
现在社会上诟病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所学的知识只有理论等,对此常教授并不否认,他觉得这是高校教育模式所造成的,“本科生在大学可以深一步塑造,他们的潜力不亚于研究生、博士生,只是大学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教育训练过程而已。”
谈到为什么会想到把本科生引入研究室的初衷,常教授显得很兴奋。曾经,他的研究室也仅有研究生参与,但是,一个关键课题研究攻坚居然是一位本科生帮助完成的,这让他意识到本科生能力的强大,“这个学生当初爱玩电子游戏,我有意引导他进行计算机编程训练,没想到这会给我的课题研究带来巨大的帮助。”
之后,他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本科生,刚开始从大四招收,随着研究室知名度提高,开始从大一、大二学生中挑选,目前研究室有20名本科生。
想进研究室 得过五关斩六将
“想进入研究室并不容易,得过五关斩六将。”常教授对本科生挑选不仅考查智力,而且考查耐力。
选拔程序是先参观研究室,填表报名、考查、定期评估、体验性进入研究室、面试……
每年5月,在研究室公开日会举办展览,包括研究室成员演示研究成果,并通过校内兴趣讲座介绍研究室的管理模式,再从全校信息类专业报名者中初选,初选入围者通过个人演讲答辩进入暑期训练营,训练营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进入实验室的常规工作。每年入选的学生数目不等,近几年来维持在二十名左右。常晓明说,一般入选的学生成绩都在班级十五名以上。
从体验性进入研究室开始,学生要教半月日记、研究资料、规范化作业,还要完成半月一次的演讲,网页、PPT、DV制作。去年有200多名学生报名,最后只有20名学生被录取,“很多学生没有成功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耐力太差。”常教授通过这种选拔模式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最缺什么。
这么多本科生进入研究室,如何保证对他们的培养质量?针对这个问题。常教授的方法是研究生带本科生。在他的研究室,研究生不仅要完成研发,而且要对师弟师妹给予指导帮助。“研究室只有我一个老师,要照顾到所有学生太难,让研究生介入教学,不仅保证了本科生培养质量,而且对研究生也是一种实践锻炼。”常教授经常跟学生说,你不仅肚子里要有东西,而且能讲出来,这才能算合格。在他的研究室让研究生辅导本科生,也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研究室内搞科研本科生学业没落下
被“晓明研究室”录取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面临动态淘汰,一旦达不到研究室的标准就会被“清理”出去。有几个底线不能碰,比如不能挂科、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每月最低研究时间为30个小时,还要做一个实验、搞一次发表、写一篇研究资料,制作一个PPT或DV。
常教授对进入研究室的学生平时学业非常关注,所有学生各科作业必须写在研究室专用的“晓明研究室作业稿纸”上,等任课老师批改之后,常教授还要收集回来进行检查,当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批改。如果作业完成不认真,常教授就要执行“家法”,该批评的批评,该警告的警告。
进入研究室的本科生到底在做什么?常教授介绍,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工艺品制作、车模比赛、硬件基本实验、ARM开发、GPS的应用开发、电机的驱动与控制、电脑程序编程、传感技术等。“学生每次到研究室做研究要写心得体会,我们创办了一本内刊叫《晓明研究室通讯录》,用来记录每个学生进行实验或者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学会记录和反思,这对学生日后工作有很大的裨益。”常教授认为,他的工作室就像是一个“综合能力锻造车间”,课堂上学理论,到这里来进行实验论证。
唱歌不过关自然淘汰
做学问是一个方面,做人也是“晓明研究室”不断探索的主题。“不会社交进入社会能合格吗?”常教授要求研究室的学生都要会唱歌、跳舞,否则只能被淘汰。“为什么我的研究室要弄得像KTV包间?除了让学生们能完成一项设计之外,就是提供一个考核社交能力的地方。”常教授定期会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歌唱等比赛,每个学生都得上,唱得不好可以,下来之后常教授会指点。“不要看常老师平常嘻嘻哈哈的,但是他生气了,我们特别害怕,这种怕来源对他的敬畏。”研究室的一位本科生说,有一次他发火的原因是一位师兄和常老师交流,两手抱在胸前……说起这件事,常教授笑了:“无论你能力再高,必要社交礼仪必须知道。从晓明研究室出去的学生绝对不能没有教养。”
现在,研究室在学校知名度很高,进入研究室的学生把这里当做了“欢乐天堂”,巨大的压力下没有让学生退缩,倒是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很多学生有时候吃住都在实验室,科研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每个月30小时的标准。
“也有个别学生因为承受不了退出了研究室,但是更多人想进来。”常教授的方法是进出都自由,但是必须达到研究室的要求,即使找关系进来,适应不了只能被淘汰,不过他相信这样的经历对于出去的学生也有启发,会让他们受益。
场边分析
探访新教育方式下本科生出路
十年磨一剑,那么,从“晓明研究室”毕业的学生出路到底如何?记者找学校相关部门调取了一些学生的毕业情况,大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没上研究生的同学,出路也并不比研究生差。
计算机学院李同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成为研究生;袁兴中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成为研究生,入校不久因为动手能力强立即承担了项目开发;李培新成为中科院的研究生……事后,许多学生说起考研的情景,都用到了“带着一丝幸运”这句话,虽然成绩只是刚过复试线,却因为综合素质高被导师看重顺利入学。
种种原因,许多“研究室”的学生并没有上研究生,而是选择了直接进入公司搞研发,而且,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许多本科生占据的是研究生的岗位。杨育兵,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被南京某大型公司研发部招录;裴永斌,顺利就职于TCL中国研发部;马超,本科毕业时战胜国内名校的硕士生进入深圳一家著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是晓明研究室的核心培养目标,事实上,研究室也的确做到了。这里的学生不仅学到了技术知识,更学习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思考方式,研究室既授以“鱼”又授以“渔”的培养方式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本科生包括一些研究生做不了基础理论的实验论证,现实很严峻:老师讲了,学生记住就完了,不知道这个理论对不对,不去通过实验去证明。这种模式太可悲,也毁了很多学生,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根源也在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自然也不会有创造,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回答知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