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实力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院校资讯 >>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实力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实力介绍

考研时间: 2011-10-24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56个民族师生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延安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民委主任李维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等出席了典礼。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院所的师生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使学校大师云集、人才济济,铸成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和鲜明的办学特色。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2004年国家把中央民族大学纳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是首任院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任副院长和名誉校长,现任校长为鄂义太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在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各族师生正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

学校创立之初,中央政府即选调了一大批学界名流来校任教。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当时,全国从事历史、语言、文化和社会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汇聚到中央民族学院。他们当中有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翦伯赞、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于道泉、王静如、闻宥、费孝通、林耀华、傅乐焕、马学良、王钟翰、陈振铎、陈述等一批著名学者,使学校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史学等领域学术权威的荟萃之地,确立了学校的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史学等民族类学科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围绕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8个学院、3个系和1个预科部,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民族史、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科研队伍。该队伍组建以来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广泛,现有包括汉、蒙、维吾尔、藏、壮、回、满、苗、朝鲜等40多个民族的科研人才;二是结构合理,在年龄结构上既有硕果累累的老专家,又有大批的后起之秀——中青年学者;三是学科分布多样性,民族学科优势突出。学校现有(2007年)教职工1967人,其中专任教师100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47.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3.1%。学校目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全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学校特聘教授3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82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除老一辈专家教授外,中青年教师刻苦钻研,迅速成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些教师获得了富布赖特基金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等,不少人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进入国家百千人工程和北京市跨世纪社科百人工程。

学校科研团体活跃,学术氛围浓厚,现有各种研究机构50多个。这些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集中了一批国内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著名专家、教授。对于这些研究所,学校采取院系合一的方式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证了学科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科研成果与科研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遵循中央确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任务,充分发挥民族类学科的优势,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经过几代人的扎实建设和不懈奋斗,逐渐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鲜明办学特色——致力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和发展事业提供高水平服务。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凸显了中央民族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成为学校创建一流、服务社会的巨大财富和独特优势。学校的科研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特色展开。“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2项,社会横向课题138项,自主科研立项625项,出版学术专著1,067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86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5项。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围绕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确定了一批对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原创性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一)科研引领民族理论创新和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延安民族学院的继承者,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笃行,把国家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边疆安全与稳定等重大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等学科,并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成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的思想库。

早在建校初期,学校就承担和完成了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文字改革与创制等国家交给的一系列重大任务。改革开放后,学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民族学基本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例如《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通论》、《西藏历史地位辩》、《中国宗教通史》、《广义民族学》、《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和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建议,关于西沙南沙考古新发现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处于我国民族和边疆问题研究的最前沿地位,分别获国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对中央的宏观决策、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学校进一步强化国家民族问题决策的实证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边疆史地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公共行政管理研究,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多学科的田野调查,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东突”与恐怖主义问题、边疆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问题、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在新形势下确定发展战略、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依据。学校有多名教授被聘为国家有关部委的咨询专家。戴庆厦教授主持的中国语言国情调查等项目,直接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杨圣敏教授被聘为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咨询专家,他的研究报告被中央领导肯定为“对维护新疆稳定具有指导意义”,他还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领导集体学习讲课;牟钟鉴教授被聘为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咨询专家,他的《民族学与宗教学的分途与际遇》等论著,确立了民族宗教学这一新的学科方向;薛达元教授担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编制的《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规划纲要》,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环境领域的主流化;青年学者张咏博士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专家,应邀为教育部、外交部作《中亚的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的报告,“为研究中亚地区国家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科研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是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民族地区,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医药卫生、教育、社会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荣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农民权利论》,提出了新形势下保证农民权利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原则;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惠益分享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惠益分享机制,被国家环保总局、知识产权局采用;在青海省海北州建立的高原毒草研究基地,成功地研制出“灭狼毒”和“灭棘豆”两种灭杀毒草药物,获得了国家专利,大面积地改善了该地区草地群落生态结构,大大提高了天然草原生产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甘肃裕固族聚居区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对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动植物基因研究,从大黄橐吾等植物中分离出15个世界上尚未见报道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对独龙族特有的独龙鸡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初步确定发现了我国第101个鸡品种;对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区野外生物资源的调查,提出了彝族社区生物保护及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民族医药和公共卫生方面,建成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建立了毒品与艾滋病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提出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毒品与艾滋病防治的模式,受到卫生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

在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研究者深入考察和解析了凉山彝族社区50年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过程,提出了破解少数民族在融入现代主流社会过程中既希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又力图保存本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两难问题的对策与思路,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研究与乡土教材资料库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与效益分析等重大项目研究,为民族地政府部门教育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方面,开展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急机制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研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护研究和鄂伦春族文化权利保护等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有的被当地政府直接采纳,有的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而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三)科研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学校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的发掘与研究,积极宣传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建校初期,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燕京大学代校长的著名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担任学校历史系主任,汇聚了傅乐焕、王锺翰、胡德煌等一批著名历史学家,积极参加了大规模少数民族历史调查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人才。王锺翰教授所著《中国民族史》,详细阐述了汉族的起源、形成及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跨越五千年的通史体中国民族史专著,开创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境界,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50多年来,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涉及55个少数民族、5大语系、80多种语言,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研究语种最多、领域最广、专业覆盖面最大、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优势学科。突厥语言文化与历史研究、藏学研究、汉藏语研究、傣族语言文字和文献古籍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与历史研究,都代表了相应领域的最高水平,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尤其是对南方各少数民族尚未深入调查过的20多种语言、方言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丰富了汉藏语理论的内容,并通过语言关系、濒危语言、跨境语言、双语等领域的研究,揭示出我国民族语言的接触、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语言竞争与和谐理论。

学校在收集、整理、研究、创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方面,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民族舞蹈、音乐、美术方面,坚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紧密结合,推出了大批既反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精华,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艺术类专业师生共取得创作和研究成果9495项,在各类展演、比赛、评选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58 项。例如,获得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第五届“荷花杯”舞蹈比赛编导金奖的《红河谷•序》,第十届“五个一工程”歌曲奖排名第一的《吉祥三宝》,被誉为中国壁画经典之作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大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创世界单套发行枚数之最的建国50周年纪念邮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时代新风。

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目前学校与国外6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来学校访问、交流、学习的世界各国政界要员、学术名流、外交人士、青年学子和国际友人1,000多人次;学校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而且充分展示了我国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成就和优秀的民族文化,直接促进了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由学校各民族学生组成的代表团,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赴雅典迎接奥运会会旗、赴香港参加“庆回归十周年系列活动”等重大政治任务,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中国各族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学科与科研优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注重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融入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以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创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科类专业以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理工类专业以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艺术类专业以创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成效显著。2004年以来,在“985工程”建设中,依托3个创新基地,组建了13个跨学科的重大项目领域研究中心和相应的创新团队,近2000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参加了“985工程”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为了促进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建构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大平台,学校采取了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措施。一是鼓励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项目立项研究。二是鼓励各学科和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使之既是学术创新团队,又是教学创新团队。三是鼓励和组织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四是学校各种科研设施包括实验室、资料室等尽可能地向本科生开放。五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理论用于教材建设。通过上述措施,较好地推动了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交融,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宽了途径。三年来,全校确立教改研究项目47项,资助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97项;举办各种学术讲座674次,参加的学生10万余人次;本科生参与教师的各类课题研究和田野调查有150个队组、1100人次;学生撰写发表的论文和文章1211篇。

四、科研交流及服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学术交流巩固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影响力,通过科研人才工程增强了社科研究发展的后劲,通过基地建设和条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学校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里昂第三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庆熙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民大学等62所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先后发起或参与、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两岸三地)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清史/满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民族院校管理学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东亚文化交流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朝鲜族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对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4年以来,学校共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96人,教师出国访学研修、进行学术交流365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7次,学生通过项目出国留学71人、出国交流369人次,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为了活跃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科研处与相关院系合作举办“民大学术论坛”,2004年至今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579场次。学校还注意抓紧科学普及的工作,一批专家、教授长期以来,坚持利用假期带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深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研,从事科普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张英、李华明为代表的“中央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红河博士团队”,在2004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被评为“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联合表彰。

作为科研工作服务管理职能部门,科研处致力于为学校和教师科研服务。其职责范围包括:负责把握中央民族大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全校学科建设与改革;推进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组织、争取、协调与管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包括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选拔、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组织申报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励;统计全校科研成果;推进全校科学研究工作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负责管理学校与科学研究工作其它相关业务。科研处现有7名工作人员,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多人次曾前往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学习和交流。科研处内部设有成果管理科和项目管理科两个科室。成果管理科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学校的科研成果参加校内外的评审、报奖、奖励工作;审核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量;做好科研成果的整理及资料工作;建立成果库和博士生导师专家资料库;编印《中央民族大学科研成果目录》、《科学研究动态》等。项目管理科的职责是:负责各种科研基金、项目、科研机构管理;年度社科、科技统计;学术委员会日常事务;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和中期跟踪管理及后期结项归档工作;负责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管理系统”的管理和使用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研处将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凝聚科研力量,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为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