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全预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全预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全预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研时间: 2010-12-16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5、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6、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2、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从党创立到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包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关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4、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6、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7、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8、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9、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0、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12、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军队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

1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与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5、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6、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7、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9、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1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不是泛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20世纪末我国达到了总体小康。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2、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6、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7、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8、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9、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0、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1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3、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5、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6、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17、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

18、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9、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20、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1、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22、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反复强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

2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24、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

25、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6、党的十七大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27、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12个字,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

28、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9、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30、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1、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32、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3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3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35、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根本不同。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但这种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国家性质、阶级关系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5、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7、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8、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8、坚持两手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4、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5、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7、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8、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2、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2、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4、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6、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7、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8、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好的制度和作风,既包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等优良传统,又包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作风。

9、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坚持党的领导的含义与根本原则。

3、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