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3)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3)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3)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

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选择性的原因。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2页;《大纲解析》第67页。

2.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基因的发现使得一个人出生之前就决定了他的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辨析。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对现实的人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基因决定论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理特征等出发说明人的本性,并将其视为固定不变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无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特征,属于抽象的人性论观点,并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3.“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是具体、历史的。

社会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性,是人的本质的核心内容。任何人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都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而人的本质就是由实践和各种社会关系早就而成的,因此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人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关系、集体关系、阶层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历史关系以及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其中生产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4.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句话指明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

A.自由是必然的依据

B.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和依据

C.必然是相对的,自由是绝对的

D.只有摆脱了必然性的制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必然性也就是规律性。不同的事物及其运动形式有不同的必然性。人在自己的行动中,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必然性,并把它看作是实现自由的先决条件。人的自由不在于废除规律,而在于首先认识和把握规律,而且即使认识了规律也不能废除规律。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废除规律。认识必然并不等于完全达到自由,只有利用了必然来达到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得到了自由,重要的就是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自由。人不能不受到必然性的限制,但人不是必然性的奴隶,而是能够认识、把握和利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不断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两个方面,这是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不存在摆脱必然性的绝对的自由。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6页;《大纲解析》第72页。

5.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一论述包含的思想有

A.人类将无限期地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治

B.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一个历史过程说明人的自由可以是绝对的

C.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历史过程

D.进入了自由王国一切规律将不再成为人们的束缚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必然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指人在必然性基础上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活动,即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通常也将人们还未认识和掌握的领域称为必然王国;将人认识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的领域称为自由王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

(1)在阶级社会消亡以前,人类基本上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受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治。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消灭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等,人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自己服务,才能开始进入自由王国之中。因此A和D选项是错误的。

(2)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建立只是这个飞跃的开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解放,科学技术也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在自然界面前,较过去有了更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仍是有限的。人们只有不断地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做出新的突破,加强自己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才能缩小“必然王国”的地盘,扩大“自由王国”的范围。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选项B也是错误的。

(3)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存在,就始终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6页;《大纲解析》第72页。

6.人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中实现着自己的本质和自由,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就是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C.实现按人的意志办事的愿望

D.实现绝对的自由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范畴的把握。

当人类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时候,他在一切本质方面都还同动物一样,是不自由的。虽然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使人类向自由迈进一步,但人类直到资本主义时代,都还处在必然王国的世界里。因为这时许多规律和现实实在的社会规律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这些规律对人们还起着一种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人们还未能真正脱离动物界。只有当消灭了私有制,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的一切活动建立在科学认识和自觉组织的基础上,使原来盲目起作用的自然和社会规律处于人们自觉的支配和控制之下,这样,人们才具备了“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才开始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样人类便由原来的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并不是摆脱了客观规律的作用,彻底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实现绝对的自由,而是认识和利用了规律,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6页;《大纲解析》第72页。

7.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的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的价值。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

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人的价值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其意义就在于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去创造和占有价值。在这里,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需要又必须靠人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从这点上说,人又是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同时,人也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才能够能动地驾驭、改造物,实现人的现实价值。

目的和工具的关系是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就人类整体而言,人和社会、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是直接同一的。就人类个体而言,个人和社会、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不是直接同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也就是价值冲突。个人价值的问题实质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8.“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在于他人

B.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的尺度

C.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有时是不统一的

D.社会满足人的正当需要不具有必然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歌德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1)衡量人的价值的两个标准或尺度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活动对于个人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尺度是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在这两个尺度中,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的尺度。这是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同过社会,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从总体上说,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为现实前提的,而个人得到来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的。为社会奉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的总趋势来看,个人向社会奉献得越多,社会越进步,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就越多。因此,人的价值是奉献与满足、创造于享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辨证统一。所以要想证明、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一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前提;另一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选项A只承认人的自我价值,否认社会价值的存在,选项C否认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选项D否认人的自我价值的合理性,都是错误的观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9.“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

A.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科学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是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社会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也就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考生也要注意,“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它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是科学的命题。片面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实质上是把自我当作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10.抽象的人性论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这种人性论是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C.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抽象人性论的特点。

抽象的人性论,即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论(选项D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许多哲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哲学家,他们脱离社会关系、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把人看作是孤立的、独立的个人。封建思想家和神学家认为,这种人由天或神赐予这样那样的性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则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提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自私、爱、同情、怜悯等作为人性的主要内容。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除坚持上述这些观点外,还提出人的一些自然属性,如趋利避害、食欲、性欲等也当作人性的内容。由于这种人性论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抹煞了人的社会性和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所以,这种人性论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尽管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具有反抗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进步性,但从根本上说,这种人性论是不正确的。

抽象的人性论其共同特点是:第一,他们大多从人的自然属性,如本能、生理特征等出发说明人的本性和人的社会生活,因而这种观点并不能把以社会性为本质特征的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一人性论没有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人性,因此是唯心的。选项C是正确的。第二,他们总是把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的某种具体特性,如所谓善、恶、趋乐避苦、自由的理性等说成是决定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本属性(选项A是错误的)。第三抽象的人性论总是把他们所设想的某种与生俱来的“人性”,说成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共有的本性(选项B是错误的),并把它作为分析一切关于人的问题的出发点,这是一种无视人性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演变的形而上学的人性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11.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分析,他们将一个体重约70公斤的人分解为铁、锌、磷、钙、炭等化学元素后按市价估的价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仅仅为1000法郎。这一结果表明

A.人的自然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B.人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存在

C.人的社会存在与人的自然存在无关

D.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时是不统一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人的自然存在指人自己的肉体感官和人得以生存的外部自然条件,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的社会存在,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关系是后者包含、扬弃前者,前者从属、附归后者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物质基础,但人不满足于动物式的自然存在和生活,他要通过生产和他人相互联系而过人的生活,达到人的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人才能认识并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也才能真正给人提供生命活动即劳动的材料、对象、工具,成为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所以,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由此可见,如果脱离人的创造性地实践活动,显然是毫无意义的。题干中的这一事例正是说明了人的价值显然不在于人的自然存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12.有的哲学家认为,人的自由其实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

B.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C.人的自由是相对的

D.自由的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由的相对性。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的自由,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的自由受着条件的限制,而且有的条件的限制是必然的,既不能摆脱和绕开,也不能加以排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条件背后隐藏着客观的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既是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约束,又为人类自由提供了可能性。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正是在此意义上,有的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其实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选项A和B属于机械决定论,D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6页;《大纲解析》第72页。

13.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句话说明

A.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B.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人的社会价值

C.人的自我价值是不重要的

D.必须牺牲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个人对于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不作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没有社会价值的人。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个人价值也是人的价值的重要方面,缺少这一方面人的价值就是不完全的。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做出了什么贡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下列对于社会形态分析正确的有

A.社会形态是抽象的

B.社会形态是历史的

C.社会形态是全面的

D.社会形态是多样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

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不可缺少。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第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1页;《大纲解析》第66页。

2.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

A.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特征。

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是他把这种进步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物质生产发展的规律性所决定,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过程和总的趋势;同时,由于受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地理环境以及世界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形态的发展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1页;《大纲解析》第67页。

3.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

A.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形态的发展可以越过五种形态的某个阶段

B.主体的历史选择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主体的选择性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的排斥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在没有外来条件严重干涉的情况下,其社会形态将按照自然历史过程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尤其是从世界历史总的范围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史必然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发展,不可能超越其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其二,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民族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它们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现,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第二,各国、各民族在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时间和方式是多样化的,不是同步同时,也不是同一种方式。第三,在某些特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在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序列上,可以越过其中某个发展阶段。第四,在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序列中,某些国家和民族还会出现一时或长时间的倒退和旧制度复辟现象。

造成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型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首先,主体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的排斥。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其次,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又是在主体选择和创造活动中实现的,主体选择性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的实现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2页;《大纲解析》第67页。

4.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

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

[命题分析]该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事物发展道路的螺旋式是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做的形象化表述。它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发展之所以在总趋势上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因为,在由一系列辩证否定所组成的发展链条中,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舍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和发扬了以前发展阶段中的积极成果,又为事物增添了新内容,把事物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从而显示出发展所具有的不可逆的上升、前进的基本趋势。事物的发展之所以在具体道路上是迂回曲折的。是因为,事物是通过先否定自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再否定对立面,在更高的基础和水平上返回自身,才实现自我发展的。通过回复实现前进,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沿着一条直线,而是走着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在前进与曲折的统一中实现的。因此,那种抹杀前进行的循环论和否认曲折性的直线论都是错误的。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各种条件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螺旋形或曲折性表现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既包括前进中的回复、也包括前进中暂时的局部的倒退或逆转,这都说明新生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不仅在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而且在于社会主义几乎都是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产生,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种格局,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在经济、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一些政策上的失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曲折性是难以避免的。并不能因此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3页;《大纲解析》第68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体表现在

A.它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

B.它深化了对革命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C.它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D.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构的认识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现在:

首先,它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其次,它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色,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和现实的道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9页;《大纲解析》第57页。

6.马克思指出:“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这句话的含义是表明

A.任何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结果都必然体现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上

B.在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上,坚持生产力的客观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尺度是一致的

C.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可以代替生产力尺度

D.生产力标准对于全面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是足够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尺度的关系。

“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就是说,发展生产力是手段,“人类天性的财富”的开发才是目的。对于一个合理的社会来说,手段与目的自然是统一的。如果一个社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拒绝把物质财富真正用于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进步这个角度来看,是不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进步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由此看来,只强调生产力标准对于全面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来说,是不够的。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上,必须坚持生产力这一客观尺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尺度的统一,即不仅用国民生产总值,而且也用人文发展和生活质量等数据来衡量社会发展,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7页;《大纲解析》第72页。

7.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质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的一切属性中,只有社会性才是最根本的属性,是本质的属性。一方面,社会性既能够将人同其它一切事物相区别,同时它又能够将人与人相互区别。另一方面,社会属性还是在人的全部属性中处于根本和决定的属性。人的其他一切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说,都是由这种属性决定的。

其次,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人的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许许多多方面和领域。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或社会集团,都是从其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的。所以,要想准确地揭示现实的人的本质,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它既是在人的全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又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是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参与者、选择者、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选项A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8.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着人的本质。在人的本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在人的价值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B.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

C.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

D.强调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是在他人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人的价值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价值,其意义就在于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去创造和占有价值。这里,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价值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人的需要必须靠人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从这点上说,人又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人也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才能够能动地驾驭物,实现人的现实价值。

人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性属性使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无论是个人或集团,既可以作为需要的主体,又可以因自身成为别人实践或认识的对象,满足别人的需要而成为客体。人作为价值主体指的是人的自我需要,即人所具有的对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人作为价值客体则指人所具有的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属性。

人的价值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就形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每一个都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认为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在于他人,显然是注重自我价值,否认社会价值的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5页;《大纲解析》第71页。

9.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

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B.以人的依赖性占统治地位的人的抽象性阶段

C.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D.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中,人们摆脱了血缘关系、土地关系的依赖,而具有个体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时间经济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8页;《大纲解析》第72页。

10.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这一观点

A.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

B.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

C.否认了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

D.是人本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分析。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1)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本性;(4)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5)必须通过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人的本质,才是科学的认识。本题观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4页;《大纲解析》第70页。

1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西方近代史上产生过人本主义思想,对人的价值、地位等作过一定论述。那么,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A.没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B.具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人的本质认识上,前者认为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后者认为人是抽象的自然的人

C.没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两者都是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

D.具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人的价值实现途径上,前者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后者仅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精神体验式的反叛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关系。

从实质上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首先,二者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以人为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思想家关于人的学说的积极成果,肯定了它们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起过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的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活动的具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虽然也提出了所谓的“主体间性”,却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而陷入空谈。其次,二者对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则是针对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的,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人本主义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7页;《大纲解析》第71页。

12.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类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进入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由王国的特征。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旦人们对客观的社会和自然必然性有了正确认识并能支配它,使其服务于人类的自觉目的的时候,也就进入了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时,客观的外在的力量处于人们的控制之下,劳动已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不再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自然和社会规律依旧存在并发挥作用,人的自由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6页;《大纲解析》第72页。

13.“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的含义有

A.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B.人的意志自由

C.人的行动自由

D.自由是必然的依据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其含义有三:

(1)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的。客观世界遵循它固有的规律,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也是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人永远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因而人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的限度。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必然性实现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是人可以选择的,有了选择的余地,也就有了自由,这就是人的自由的客观根据。所以,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依据。

(2)“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自由的主观状态,它主要表现在对客观的认识、对目标的设计和对行为的选择上。而人只有在必然性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选择才有自由。

(3)“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两个方面,这是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从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自由。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6页;《大纲解析》第72页。

1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B.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C.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D.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追求自由和争取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人本身得到发展的过程。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它们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7页;《大纲解析》第72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