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5)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5)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5)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为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生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AB两项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两项内容,但不符合题意。而C项的说法过于笼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马克思指出:“只在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恩格斯也指出: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表示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C.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的出现

D.社会化大生产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首先,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其次,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私人或者集体),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的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关系和商品经济。D项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不可能构成商品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只存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才在资源中起基础性或主导性的作用,所以BC不是正确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3.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4.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包括连接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方式、人们相互交换活动的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D.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

5.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它是指:

A.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B.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C.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D.由国家统一分配商品的经济形式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两种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中,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几乎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基本不存在产品的交换活动。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或者说,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劳动交换的经济形态。因此,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5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6.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B.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发展

C.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D.社会经济制度由落后向先进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7.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阶级斗争与武装革命

D.科学技术和管理的根本性变革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它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了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8.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B.小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C.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

D.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9.“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的本质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各种物品的不同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也就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都存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10.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的是:

A.劳动产品的出现

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采取商品经济形式的社会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须从对商品的研究开始。这是因为:第一,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本题还可以改造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段说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是:(ABCD)

A.从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出发来考察问题的唯物辩证法

B.从抽象的简单关系出发上升为具体的复杂关系的逻辑方法

C.从事物的特殊矛盾到事物的普遍矛盾的矛盾分析方法

D.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11.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的含义是:

A.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商品生产者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C.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不一定有价值

D.一切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内涵。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对商品所有者而言都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商品所有者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他的商品仅对别人(消费者)有使用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就商品本身而言,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这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对他来说,只具有这样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只拥有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将它让渡给消费者;但对商品的消费者而言,他通过购买商品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目的是要揭示商品交换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就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具有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的能力,即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里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也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3.不论在任何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并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

A.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

B.金银和货币

C.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D.土地等自然资源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

社会财富是指物本身,凡是能满足人类某种生产或生活需要的东西,都构成社会财富。财富与社会制度性质无关,例如自然界提供的阳光、空气、土地和人类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工具、生活资料等,不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构成社会财富的内容。价值是财富所采取的社会形式,它不能等同于财富。因为不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财富都具有价值这种形式,只有在商品生产社会里,财富才获得了价值这种社会形式。马克思曾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集。就是说,财富在这里采取了商品的形式。财富一旦取得商品形式,它就具有两个组成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对人类来说,财富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都是如此。因此,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是同这种形式无关。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在商品社会里,由于人们只能借助价值这个中介才能获得使用价值,因此,价值便由此获得了突出的重要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地位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形式的重要地位升到了极点。一旦离开商品社会,商品、价值这些社会形式的重要性将不复存在,这些形式本身也将消失,人们将直接在使用价值上来看待财富。可见,财富是与生产关系特殊形式无关,是永恒的存在。而价值则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一定特殊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来区分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1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15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6.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属性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交换价值

C.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体现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雇佣剥削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的本质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重属性。在商品的二重性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范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点。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或本质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的本质属性就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7.生产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的劳动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D.生产商品中的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18.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个别劳动

D.剩余劳动

1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同

B.劳动过程不同

C.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劳动支出不同

20.生产商品的劳动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构成,其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就在于两者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表现在: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就在于在生产商品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也不是两次不同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17题A选项;18题A选项;19题C选项;20题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1.马克思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个别劳动

D.社会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劳动的内涵。

商品生产者总是用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各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体。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和劳动的具体形式撇开,那么,生产活动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不管劳动生产力从而劳动生产率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等的,即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总是相等的。这种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2.交换价值是指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其基础或内容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价格

D.价格标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是交换价值基础或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各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表明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同质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不可能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态,那么劳动产品剩下的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种相同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各种商品所以能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有同质等量的价值。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由商品体本身得到表现。而价值则不能由自身来表现,它必须通过交换,在其他商品体上得到表现,即表现为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也就是说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表现。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或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简单的价值形式,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直到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3.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商品价值的本质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B.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

C.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人类无差别的社会劳动

D.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交换价值。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有二重表现形式:它作为使用价值,以商品体而存在,这是自然形式;它作为价值,是同一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是不可捉摸的,但它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也必然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或者说,“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这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通过另一个商品体相对得到表现,通过交换价值得到独立表现。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来进行,而不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4.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这句话强调的是:

A.抽象劳动是纯生理现象

B.抽象劳动是劳动的自然范畴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不存在于形态上的差别,可以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

D.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完全无差别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不能把抽象劳动只理解为劳动力的耗费,而应该把劳动力耗费与形成商品的价值联系起来。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情况下,为了交换的需要,才有必要把各种具体劳动形式撇开,比较各种商品生产中耗费劳动的多少。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5.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进行交换,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总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包含在商品化中的劳动不是有用劳动,则不能形成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6.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软件业迅猛发展,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关于使用价值的内涵。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或载体,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理解使用价值的关键是它的有用性,而不是它采取的具体的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商品也许没有一定的具体形式,比如像计算机软件、专利技术等。但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都指的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软件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软件的有用性。购买软件的货币是软件的价值尺度,而不是其物质承担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27.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经济关于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这说明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

A.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的社会形式

B.劳动在物质生产部门的本质属性

C.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

D.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必然结果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商品价值社会属性的内涵。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价值。价值是产品作为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使商品和其他一般物品相区别的东西。所谓价值是指无差别的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它其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纯粹属于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虽然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劳动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能发生社会联系。他们私人劳动的特殊性质也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价值就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因而,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所体现的不是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8.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关键。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首先,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它们的矛盾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的价值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9.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不同商品能够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30.“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

A.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C.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是随意确定的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交换价值的特点。

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比例关系,因而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它大体上是既定的。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的同一市场上,每一种商品都有为众多交易者共同认可的同一交换价值。但是交换价值表现为有差别的交换比例,并不是说这种比例是随意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价值表现形式,这种交换比例的确定是由交换双方的价值来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31.在商品经济中,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那么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下列哪一选项: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简单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前提。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这与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的提法是一致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3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是:

A.具体劳动

B.简单劳动

C.复杂劳动

D.个别劳动

3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复杂程度相同的劳动,是通过将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实现的。这种换算的比例是:

A.由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由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由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共同协商决定的

D.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实践中,经过自发地反复多次调整,逐渐确定并为社会所公认的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

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在同一行业、同一工种之间进行。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工种来说,还需要进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折算。实际上,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作为尺度单位的(因为简单劳动是最为普遍的劳动),再把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的训练或学习,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从事的劳动。它在性质上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从一个既定的社会来看,它又是一定的。而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或训练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复杂劳动只能看做是强化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和大量的简单劳动相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比例完全是一个在商品生产背后的社会过程中自发地确定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第32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33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A.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所决定

B.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商品的成本来决定

35.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和多少的问题。按照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决定,而商品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企业的生产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的提出,对于我们了解市场竞争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要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否则,他们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第34题和第35题的正确答案都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均衡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形成商品的价值量。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同,各自生产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同。要在它们之间均衡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以全社会所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造成所有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格的局面,这是有悖于常理的。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是平均利润率。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讨价还价,影响的是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是工商企业之间让利的多少;它们都不会改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改变商品的价值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7.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从社会分工来看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社会劳动

D.私人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这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因为这种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作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都由私人所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自行支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劳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他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为社会而劳动的,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8.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效率,它特指的是:

A.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个别劳动的生产率

D.社会劳动的生产率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总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的规模和效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再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程度以及自然条件等。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9.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减不定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两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相等。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0.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在解答这类概念之间联系和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分别理解概念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然后进一步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在设定的条件下将会发生的结果。

首先,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其次,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里马克思指的“劳动的生产力”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会增加。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也就是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1.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分别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所获得的属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首先,这一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其次,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而正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才决定和引起了交换。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同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一矛盾又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也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最后,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亏的程度,从而决定了简单商品生产者贫富两极分化的命运。

选项ABD都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但是只有A项是最基本的矛盾。而C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2.解决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必须:

A.建立公有制

B.合理进行社会分工

C.通过商品交换

D.加强宏观调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统一性就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具备社会的性质,不具有社会性质的私人劳动就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了。反过来,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又总是由各个分散的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它首先以私人劳动的形式存在。离开了一个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也就不存在什么社会劳动。但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又是矛盾的: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的劳动的社会性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不是它自己所能决定的。也就是说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但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矛盾。

既然商品生产者的产品是为社会需要生产的,那么,当他的产品转到社会上需要它的人的手里,他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也就表现出来了。当然,既然商品生产者的产品是他的私人产品,自然不能让别人无偿拿走,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进行相互对等的交换。如果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了,他的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否则,他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就得不到证明。因此,商品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惟一途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表明:

A.生产相对过剩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永恒现象

B.商品生产者必然会破产

C.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

D.商品生产者之间必须会两极分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是通过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实现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主要取决于他的商品能否被售卖出去。只有当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被售卖出去后,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补偿,从而使得生产和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对某一种商品的需要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社会的需求总量,超出部分就不具有社会承认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否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对某一种类的商品来说,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不仅要看它能否满足社会需要,而且要看它的数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这类商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超过了社会需要量的产品卖不出去,这些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为了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否则,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永远无法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4.如果个别劳动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的性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也不能还原为抽象的劳动。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

A.商品的有用性来表现的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的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的

D.商品的质量鉴定来体现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者得以实现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商品的交换中,各种具体劳动之间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因此,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只有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实现商品的交换。具体劳动要还原为抽象劳动,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使价值得以实现,其前提的条件又在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如果个别劳动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这种个别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的性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也不能还原为抽象的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也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使用价值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换出去来体现,而不能以任何其他的方式(如商品的广告、专家的鉴定来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5.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价值形式包含的两极是:

A.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B.具体劳动形式和抽象劳动形式

C.私人劳动形式和社会劳动形式

D.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首先明白简单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它是同原始社会公社成员之间的最初物物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形式。原始公社成员之间最初的交换往往带有偶然性,因而这种价值形式又被称为偶然的价值形式。我们以经典的简单价值公式:“1只羊=2把石斧”来分析。在这个公式中,一种商品(羊)的价值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石斧)的交换关系而得到表现。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羊)的价值是通过右边的商品(石斧)来表现的,即他的价值是由另一种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因而商品(羊)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等式右边的石斧则以自己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来表现商品(羊)的价值,因而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A项为商品的二因素,B项为劳动的二重性,C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6.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或总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它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在货币形式中,由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各种各样的。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发现金银的天然特性最符合充当货币的要求,金银就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47.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进而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货币出现以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外在的,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之所以是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因为价值量本身是由劳动者时间性决定的;而货币只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它是存在于其他商品之外的用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的材料,从而成价值量的外在尺度。因此,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决定外在尺度,外在尺度是在尺度的表现形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货币即价值量的外在尺度的交换比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48.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这句话说明了:

A.货币的本质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

C.货币的基本职能

D.只有货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表现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同时也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是随着发生商品经济及内在这两种职能的派生。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题干中并没有说明,所以A项不正确;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不能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同起来。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以前,一般等价物也能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49.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一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产生。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