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6)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6)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6)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A.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自然经济是封闭、保守型经济

C.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自然经济的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第三,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在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中,由于分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第四,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实物形式限制,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2.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是:

A.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

B.商品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C.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D.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在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作为商品生产的共性是为交换而生产。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自己去消费,而是为了出售,出售行为本身也就是商品交换过程。所以,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2)开放、开拓进取型经济。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就超越了自然经济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从而从事交换的地区越来越大,人员也越来越多,(3)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生产成为了社会化的生产,生产成为社会过程。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社会化的生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条件,因此,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3.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C.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最后,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4.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

A.商品的本质属性

B.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D.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因此,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他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5.“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作用形成价值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必须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D.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但具体劳动并不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实际上,劳动必须与物质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在这里,“劳动”是指具体劳动,“土地”泛指物质资料。笼络地说,劳动既创造价值也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而B项说法错误。土地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或者说土地能够创造财富,必须和劳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6.一位德国经济学家指出:“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惟一任务,因为如果是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这句话表明:

A.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B.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C.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D.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地位。

劳动二重性学说体现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马克思继承过来加以创新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创造价值的劳动才被明确地归结为人类的抽象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才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这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的先决条件。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也为科学地阐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社会资本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地租等理论奠定了基础。正是从以上方面说明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

A.为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

8.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下列关于商品的特点,正确的是:

A.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B.一切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一切商品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D.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商品范畴的理解。

关于商品范畴的理解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商品必须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某种物品尽管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但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该物品就不能成为商品;第二;商品必须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最后,商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9.商品的交换价值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涵。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0.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关系是: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形成价值

C.凡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使用价值

D.凡是有价值的商品肯定具有使用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进行交换,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即使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交换的目的而生产也不能形成价值。而凡是有价值的商品则肯定具有使用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A.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自然经济是封闭、保守型经济

C.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自然经济的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第三,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在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中,由于分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第四,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实物形式限制,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2.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是:

A.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

B.商品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C.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D.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在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作为商品生产的共性是为交换而生产。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自己去消费,而是为了出售,出售行为本身也就是商品交换过程。所以,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2)开放、开拓进取型经济。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就超越了自然经济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从而从事交换的地区越来越大,人员也越来越多,(3)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生产成为了社会化的生产,生产成为社会过程。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社会化的生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条件,因此,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3.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C.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最后,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4.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

A.商品的本质属性

B.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D.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因此,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他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5.“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作用形成价值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必须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D.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但具体劳动并不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实际上,劳动必须与物质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在这里,“劳动”是指具体劳动,“土地”泛指物质资料。笼络地说,劳动既创造价值也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而B项说法错误。土地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或者说土地能够创造财富,必须和劳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6.一位德国经济学家指出:“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惟一任务,因为如果是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这句话表明:

A.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B.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C.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D.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地位。

劳动二重性学说体现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马克思继承过来加以创新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创造价值的劳动才被明确地归结为人类的抽象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才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这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的先决条件。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也为科学地阐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社会资本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地租等理论奠定了基础。正是从以上方面说明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

A.为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

8.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下列关于商品的特点,正确的是:

A.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B.一切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一切商品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D.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商品范畴的理解。

关于商品范畴的理解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商品必须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某种物品尽管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但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该物品就不能成为商品;第二;商品必须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最后,商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9.商品的交换价值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涵。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0.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关系是: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形成价值

C.凡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使用价值

D.凡是有价值的商品肯定具有使用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进行交换,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即使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交换的目的而生产也不能形成价值。而凡是有价值的商品则肯定具有使用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1.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它们的矛盾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次,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2.通常,阳光和空气等非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商品。而有些企业却专门收集新鲜空气,并予以出售。新鲜空气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是:

A.现在城市污染严重,人们不能随便获得新鲜空气

B.企业在收集新鲜空气的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

C.企业收集新鲜空气的主要目的是交换,以便满足他人的需要

D.新鲜空气是比较容易收集,成本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通常,阳光和空气等虽然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商品,是因为这时的阳光和空气都是非劳动产品,即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企业在收集新鲜空气的过程中由于付出了人类劳动,同时企业收集新鲜空气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即以满足他人需要为目的,因而成为了商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3.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

A.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特指商品的有用性

C.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范畴的理解。

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花费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4.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A.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是个永恒的范畴。它不反映人们的生产关系,不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次,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后,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则不一定有价值,两者并非互为前提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D.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这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从性质上讲,它是为社会、为别人的,而不是为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因此,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是价值,因为他生产商品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为此就必须让渡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购买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必须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才能解决。交换成功了,生产者得到了价值,购买者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得到了实现,它们的内在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如果交换不成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它的内在矛盾就表现出来了。马克思把这个交换行为叫做“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此应该注意的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不是说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商品间交换的基础——价值,必须是同质的,而不同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不同质的,是无法比较大小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说它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是指它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使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作用范围增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本身的属性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的商品交换比例,有必要把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只有把劳动看作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只有经过这样的抽象,人的劳动才是同质的,才有可能相互比较。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而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7.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B.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D.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质量或性能和生产的适度规模,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度,等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18.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增加了产出与投入比,与同行其它企业相比,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种现象表明: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19.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效率,而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下列关于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B.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D.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为,劳动生产率总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而作为抽象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如8小时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因劳动数量变化而改变,因而生产单个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所以,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关系,而和商品的价值成反比关系。

但是,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而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不变。因而,该生产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不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而且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也会增加。

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第19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20.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会表现为:

A.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等同的价值的形式

B.人们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一定价值量的形式

C.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互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交换即物和物之间关系的形式

D.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具有的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是人们把某种物体和现象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信仰。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劳动、价值和货币等等本是人手和人们生产关系的产物,但却表现为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并支配着人的活动和命运的神秘力量。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人和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对商品的神秘观念。商品之所以具有神秘性,是从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这又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使生产者发生关系的。于是,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被歪曲了,“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拜物教既然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以及生产它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按照马克思的意见,在一切存在商品关系的生产形式中,商品拜物教也就必然存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的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21.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在形式上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或总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等价形式的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存在或表现的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存在或表现的形式。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它相交换的一系列的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有一系列的等价物,因而商品价值的表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质上说,第一次真正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上说,第一次真正地体现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般价值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全部统一表现在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着对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下交换困难的解决。货币形式:即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即黄金或白银上。货币形式同一般价值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充当(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易贮藏、易分割、质地均匀等自然属性)。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两者都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79页。

22.马克思指出:“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句话用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能说明:

A.石斧用其使用价值表现绵羊的价值

B.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

C.石斧处在等价形式的地位

D.石斧的价值没有得到表现

23.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其特点是: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抽象劳动成为具体劳动的表现形式

C.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D.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价值关系中,公式两端的商品的地位是不同的。公式左端的商品绵羊起主动作用,绵羊通过与石斧相交换,使自身价值通过石斧的使用价值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绵羊是主动地要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公式右端的商品石斧起被动作用,石斧作为表现绵羊的价值的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就处于等价形式上。由此可见,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价值形式公式左端,其价值由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即等价物)来相对表现的那个商品,亦即两个商品进行交换的价值关系中需要由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其价值的商品。所以,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就是它的价值要由与之相交换的另一个商品来相对表现的形式。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其价值的质和量都只能通过等价形式的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而不能自己表现自己,这就是它的特点。

等价形式是指处于价值形式公式右端,以自身的自然形态来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亦即两个商品进行交换的价值关系中作为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也就是叫等价物的那个商品。它有以下特征:第一,它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它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处于等价形式,它只是简单地用其使用价值表现等式左边的商品的价值,并不包含对价值量的规定,因而其价值也不能得到体现。但这并不是说明石斧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而仅仅是石斧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一方面,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缺少任何一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表现,商品价值也就没有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商品在同一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而且在上述价值关系中,处于两极的商品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

因此,第22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第23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24.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把金银等贵重金属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因为:

A.金银是贵重的稀有金属,具有价值

B.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

C.人们偏好拥有金银等贵重金属

D.金银是天然的,不需要付出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金银等贵重金属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金银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不是由于金银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因为金银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时,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三是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因此,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虽然是天然的,但是要把金银变成货币,也需要付出劳动。此外,人们偏好拥有金银也不是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25.“只有社会的活动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成为货币。”这段话表明:

A.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生产的,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B.货币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C.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货币是从商品中分化出来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有社会的活动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马克思这段话表明: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直接被社会承认,是社会价值的代表。货币就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中分化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26.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反映出来的。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基本职能是:①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这个职能,是因为货币是商品,自身有价值;货币执行此职能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即把价值用货币来表现;价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形态的货币。②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可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作为货币符号,可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27.价格标准是指技术上由国家规定,包含一定贵重金属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它是:

A.为了实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而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B.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

C.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D.价值的货币表现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格标准。

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并且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贵金属(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价格标准就是指技术上由国家规定,包含一定贵重金属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我国的价格标准:一元等于10角,一角等于10分;再如英国的货币价格标准:一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规定的,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第二,作为价值尺度,它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的,而价格标准是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第三,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第四,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79页。

28.信用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能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或符号,它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下列关于信用货币的说法正确的有:

A.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期票、汇票和支票等

B.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

C.信用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活跃和发展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D.信用货币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复杂化,增加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用货币的形式。

在银行信用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又出现了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银行为工商业者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存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存款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这些方式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被称为存款货币或信用货币。它包括银行券、支票、汇票和期票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可以:

A.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充当储蓄手段,并可以按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纸币。

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先后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这样几个阶段。非金属实物货币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存在形式,贝壳、牲畜、布帛等都曾充当过货币。由于金属材料的自然属性,使其比一般实物商品更适宜充当货币材料。金属条块、国家铸造的铸币都曾作为金属货币发挥作用。继而出现的是代替金属货币承担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中产生的,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它还可以充当储蓄手段,按照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的货币存在形式。由于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仅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因此,纸币不需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3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

A.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B.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C.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1.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同时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还需要取决于:

A.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B.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C.到期支付价格总额

D.相互抵销的支付总额

32.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发行量

D.货币流通速度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第30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第31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第32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33.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货币流通的统称,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

A.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B.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为货币流通服务

C.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继续在流通领域充当交换媒介

D.货币经交换后退出流通,商品则一直处于流通领域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买卖同时完成。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流通就是指商品以货币为媒介、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商品流通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要不断地在流通领域内发挥作用。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它包括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现金流通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帐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商品经过买卖直接进入消费领域从而退出了流通,而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领域充当交换的媒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34.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并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职能。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最初是由商品的赊购赊销引起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发生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凡是发生货币转手的同时没有发生相应的商品转手的,都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其中一个生产经营者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商品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从而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试题的每一个选项都涉及一个场景,让考生分辨在不同的场景货币实行什么职能。通过这种形式考察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命题时会给出一些例子,如:银行给储户付利息、企业给职工付工资、企业和个人给国家交纳税收、个人企业交纳租金。考生应当注意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区别,流通手段是现货交易,支付手段是是先给货后付款。在试题的各个选项中,A选项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BC选项的行为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D选项的行为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1页。

35.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下列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是:

A.发行了新版的货币

B.需求拉动

C.成本推动

D.结构失调

36.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的迹象是:

A.货币供应量增加

B.货币供应量减少

C.物价普遍下降

D.物价普遍上涨

37.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

A.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B.物价持续普遍下降,货币升值

C.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货紧缩的表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都是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的具体表现。当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