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7)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7)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7)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

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

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

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领域。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会是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货币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剩余价值无从产生。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2.马克思指出:“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这说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因此,作为流通手段交换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货币在运动中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3.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通过分析资本流通总公式,可以发现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

A.G-W阶段的货币上

B.G-W阶段商品的购买行为上

C.W-G阶段中所购买商品价值上

D.G-W阶段中所购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马克思指出:“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这就是说,资本总公式在表面上是同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相矛盾的。马克思提出这个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怎样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来说明资本价值的增殖?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怎样解决呢?剩余价值究竟从哪里产生的呢?我们知道,资本运动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的流通过程,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照价值购买的,因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

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

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

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5.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货币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各种生产要素能有效地配置

D.市场秩序规范

[命题说明]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它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是资本的始点。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只是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则不同,它借助于商品的买和卖发生增殖。

价值的增值过程经过商品的流通过程,也经过商品的生产过程。如果不是孤立地看这两个过程,而是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里的奥秘在于作为资本所有者在流通中买到的是什么商品?如果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于自己价值的商品来,那么价值增殖就可能发生。资本所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6.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G-W-G?,其中的G′=G+ΔG,ΔG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即发生了价值增殖。G-W-G′这个资本运动公式,由于它代表了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它:

A.只适用于产业资本的运动

B.只适用于银行资本的运动

C.只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

D.适用于一切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总公式的适用条件。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而资本流通公式则是G—W—G′,其中的G′=G+△g,△g表示原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这个增加额就是剩余价值。可见,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货币能够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价值增殖,这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总公式指的是资本的流通公式。资本的流通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即价值增殖,所以,通常把它称作资本的总公式。最后,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不管在商品流通公式还是在资本流通公式中,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即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发生了价值增殖,但是这里的增殖并不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劳动力商品而得以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7.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

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

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数量和构成,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这是劳动力价值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题中A项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点,B项只是劳动力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8.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则是: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以资本与雇用劳动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还是资本的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加工的过程,它的目的性在于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某种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和一般人类劳动过程不同,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由两个特点:第一,由于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出卖给资本所有者,所以劳动必须在资本所有者支配和监督下进行。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所有者占有,所以劳动产品归资本所有者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出卖,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交换所依据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耗费劳动创造了这些新价值。如果新价值量相当于能够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因为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在生产产品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同时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其结果全部投入的资本价值被重新创造出来。如果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了这个量,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过程就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由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和生产目的决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总是尽可能多地大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量的计算上看,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一定点上,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超过了这个点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前者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后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因此,马克思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9.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的统一。这一原理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具体应用。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A项是用于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B项分析的是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C项则是用于揭示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0.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D.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首先,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方面考察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方面考察的。其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生产过程的整个性质就是由这一点专门规定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1.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它们原有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同时,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入新产品,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马克思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

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资本主义价值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同时又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力价值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劳动超过这“一定点”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这样,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3.工资形式对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由于资本家是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的,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表现出来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就造成了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上,关键是要注意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工资形式掩盖了现实剥削关系。

对劳动力和劳动必须科学地加以区分。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此哦能够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可以看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5.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的形式多种多样,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本

D.计件工资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所谓计时工资,是指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在考察计时工资时,必须把工资总额和工资的每小时单价加以区别,因此有必要确定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为此,马克思借用资产阶级经济学用语“劳动价格”,以表示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计时工资的变化规律受工资总额、劳动价格和工作日长度三个因素影响。因此,只要延长工作日长度,即使劳动价格不变甚至不断下降,工资总额仍然可以保持不变,甚至可以增加。计时工资是资本家加强剩余价值生产的有力手段。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根据资本增殖需要,利用“小时工资制”交替使用过度劳动和完全失业的办法来加强剥削;第二,运用“付以额外报酬”的方法,变相延长工作日;第三,运用压低劳动价格的方法,刺激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第四,利用工人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压低劳动价格。

所谓计件工资,是指按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以计时工资为基础,并由计时工资演化和换算而成,其公式是:计件工资单价=劳动力日工资/日产品数量。所以,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也是资本家加强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其特点是:第一,它通过产品本身来控制劳动质量,以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第二,它提供一个确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并以此压榨工人;第三,劳动的质量和强度都由工资形式来控制,对劳动的监督大部分成为多余的事;第四,它是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的手段;第五,它包含有一种降低平均工资水平的趋势;第六,它还是计时工资的主要支柱。总之,“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是表示工资绝对商量的概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越高,反之亦然。若名义工资增长快于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也增长。不一致的地方:在名义工资不变时,若物价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名义工资提高幅度不及物价上涨幅度,实际工资也下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6.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体现着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剥削关系。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存在。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范畴的是:

A.资本家为备不时之需而持有的现金

B.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基金

C.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

D.资本家生产出来的、用于销售的汽车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的内涵。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从表面上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持有的现金没有进行生产活动,当然也不会带来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并不存在剥削,它的生产设备并没有用于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也就不是资本;资本家生产的汽车当然也不会自行增殖。而资本家用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可以使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从而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7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7.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价值增殖是资本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要成为资本,必须:

A.通过市场交换

B.同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

C.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

D.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生产中的有用物,具有相应的物质形态。这是资本的物质自然属性。资本的物质自然属性是直接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与资本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直接相关,即同劳动过程的效率直接相关。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的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作为自然属性的资本表现为各种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或者说,资本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然而,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所有者的目的。资本的所有者的目的是生产一个比他预付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价值增量或剩余价值。正因为如此,资本虽然是以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机器、厂房、原材料等形式出现,但是,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只有当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即只有当它们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8.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这说明:

A.资本表现为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可以转化为资本

B.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体现的是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C.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价值增殖是资本的基本特征

D.资本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经济关系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仅具有物质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体现在物质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在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历史上和当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资本说成是同生产工具一起出现的、超越历史的范畴,否认资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而将资本主义解释成为一种永恒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这种谬论,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这一范畴并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长河中,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及其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都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必然要为其所有者带来增加价值。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权和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作为资源配置中须臾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就必然内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之中。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存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劳动者的地位的变化改变了资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9.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周转速度的不同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并进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恩格斯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资本是依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天生是资本,从本质上说,资本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资本概括起来不外两个部分,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马克思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7页;《大纲解析》第87页。

20.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种资本的区别就在于:

A.不变资本是固定资本,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是生产资本,可变资本是货币资本

C.不变资本不转移价值,可变资本转移价值

D.不变资本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发生价值增殖

21.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这两种资本属于职能资本的是: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动资本

[命题说明]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由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参加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以不同形式被消耗掉。但不论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方式如何不同,它们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它们的价值在进入生产过程以前,就已经由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只是使用价值,而它们的价值只是在新产品中再现出来,因此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们在参加生产过程时被消耗了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马克思把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称作不变资本,用C表示。考生要注意的是:虽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量,但并不排斥生产资料有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当生产某种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时,或是由于新的发明使同种生产资料可由较少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原有的生产资料就会贬值,因而转移到新产品上的价值也相应减少。但这种价值变动,是在生产过程以外发生的,并不会改变不变资本的性质。

资本中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已经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劳动力的价值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它改变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使一种使用价值变成另一种使用价值,并将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既包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量发生了变化。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不变资本中部分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存在,同时,它也可能以流动资本的形式存在。货币资本是指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这是的资本形式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无论是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还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都不是货币资本;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因而取得了生产资本的形式。因此,不论是不变资本还是可变资本都是生产资本。

因此,第20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21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7页;《大纲解析》第87页。

22.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为了提高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通常会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的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本题的正确的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保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它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

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条件的。首先,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是个别资本家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因为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减少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必须降低雇佣工人劳动力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其次,雇佣工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首先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才会使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才会下降。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赖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才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最终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4.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存在于:

A.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B.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C.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

D.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阶段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就可以提供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供和增加剩余价值。“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相对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要地位。此外,个别企业采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是一种绝对剩余价值。因为这种方法同延长工作日一样,工人也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但并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5.(2002年文科第6题)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生产它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是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由于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根据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生活资料价值随之下降;再根据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原理,劳动力价值会由此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6.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

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

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在本质上的仍然是剩余价值,而且只是个别企业获得的,所以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7.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300%

B.200%

C.150%

D.100%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剩余价值率是由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形成的。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m’=m/v。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要求出本题的剩余价值率,必须首先计算出剩余价值量:300-100-80=120万元。根据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m’=m/v,即m’=120/80=15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7页。

28.在社会平均劳动率条件下,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20个电子元件,每个电子元件生产资料价值为10元,工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某资本家企业率先采用新技术,并加强作业管理,使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30个电子元件。这时,这家企业的每个工人完成的超额剩余价值为:

A.150元

B.100元

C.50元

D.40元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计算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于说成是依靠商品的不等价交换获取的。这是因为:在使用新的机器时,如果大量生产还继续以旧的生产资料为基础,资本家就可以把商品高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因为,这种情况似乎是,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来源于出售——对其他商品所有者的欺骗,而不是来源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假象。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个别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使他生产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劳动,就可以化为较多的或者说是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该企业雇佣工人提供的个别劳动就会成为倍加的社会劳动,从而就会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为资本家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

根据试题提供的有关信息,考生必须首先计算出v和m。因为:v+m=100;m’=m/v=100%。从而可以计算出:v=50;m=50。因此,每个工人每天的个别价值=(20×10)(c)+50(v)+50(m)=300元。

每个电子元件的价值=300/20=15(元)。

采用新技术和作业管理后,每个工人每天的个别价值=(30×10)(c)+50(v)+50(m)=400元。

每个工人每天的社会价值=30×15=450(元)。超额剩余价值=450-400=50(元)。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9.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商品所遵循的商品交换规律是:

A.把工作时间规定为法定的8小时

B.把工作时间规定为12小时

C.把工作时间规定为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D.把工作时间设定为一个超过必要劳动的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而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例如,一个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则m’=6/6=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到9小时,m’=9/6=150%。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限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饭、睡眠等以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围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可见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劳动力的买卖关系并不能决定劳动力的使用时间。在这里,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尽量延长工作日,因为他享有使用一天劳动力的权利;工人则反对延长工作日,因为工人要求工作日长度不损害他的健康,以便他能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因此,资本家与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最终决定工作日的长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3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这是因为:

A.两者的生产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3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的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B.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C.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D.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命题说明]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和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最具特征意义的剥削方法。

因此,第30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3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3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个别企业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而多得的剩余价值属于: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延长工人的劳动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取得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在一个工作日中劳动支出增加了,是变相地延长工作日。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主要是加强对工人劳动的监督,实行计件工资等。随着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企业规模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竞争也更加剧烈,原来的方法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于是,以所谓“资本主义生产合理化”为目标的“泰罗制”的管理的出现,其特点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进行时间和动作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经济合理的操作方法,并实行相应的刺激工资制度,鼓励工人加劲生产。“泰罗制”作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巧妙手段,它的实行大大加快了精确的计算和极其严格的监督,省去了同生产无关的动作,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工人身上压榨出比原先多几倍的剩余劳动。

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由于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的广泛采用,生产的自动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工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单靠刺激工人付出最大体力的方法不能满足垄断资本家获取最大利润的需要。为了在新的条件下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垄断资本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提高劳动强度的重点发生改变。在现代的技术水平下,工人的脑力劳动在提高生产效率中已明显地居于重要的地位,这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把提高劳动强度的重点,从过去的刺激工人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的体力,转移到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工人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能上。工人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脑力和智力,实际上也就等于延长了劳动时间。其次,在科学管理方法的指引下,寻求对工人的新刺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在现代生产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越来越重要。垄断资本家感到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把工人视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必须对工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予以关注。他们改变过去强迫命令的严作法,提出“要使工人感到工作的意义,得以工作的满足”,制造“和谐的气氛”,向工人发放津贴,提高福利待遇等。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消除工人在精神上对资本的疏远和反感,提高他们对劳动的兴趣,诱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的新形式。再次,采取的工资制度,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强度。新的工资制度在报酬的计算上大为复杂了,对工人的劳动数量、质量、精确性、操作速度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大大促进工人劳动强度的提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3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的行为。个别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它们都是:

A.通过使用先进机器设备的结果

B.通过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C.通过提高科学技术和加强管理的结果

D.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34.(1999年文科第5题)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生产它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试题的题干正好提供了超额剩余价值概念的基本要素,并指出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途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35.资本主义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