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1)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1)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1)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据统计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额的82%,而占全球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分别仅占14%和18%。世界上20个最富有国家国民的平均收入是20个最贫穷国家的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一倍。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B.世界上落后的国家应该站在全球化进程之外

C.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上一些落后的国家走向更加贫穷的道路

D.经济全球化是落后国家贫穷的根本原因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虽已成为一支独立的经济政治力量,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经济上摆脱历史形成的国际分工的影响,并未改变历史形成的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的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格局进一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外围”或“边缘”)的对立。这实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处于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的地位,并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更发展,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更剧烈。由此可见,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达”与“不发达”的对立、“发达”对“不发达”的剥削和控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B.社会分工

C.科学技术革命

D.国际互联网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其次,它使世界市场实现一体化,某些商品全球性过剩成为可能;其三,它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最后,它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增大了国际经济运行的风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3.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是:

A.商品生产

B.资本的本性

C.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D.国际分工的发展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发达的国际分工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它是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生产的国际化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生产资本或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比重还很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具体表现就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发展的物质条件是:

A.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B.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物质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推动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考试大)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国际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越密切,客观上要求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益密切,从而整个世界经济也就连接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加强了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密切交往和联系,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明显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5.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各种经济制度的趋同化

B.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同一化

C.资源配置国际化

D.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致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国际化的经济运动。这一实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中形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以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为现实基础、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理论基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使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人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开始。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西方殖民者”与“受殖民者宰割、凌辱的多数落后的民族、国家”结构的存在,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实质形成的基础。这种结构,在经过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成百倍地提高之后,经济日益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虽然瓦解,发展中国家虽已成为一支独立的经济政治力量,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经济上摆脱历史形成的国际分工的影响,并未改变历史形成的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的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格局进一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外围”或“边缘”)的对立。这实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处于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的地位,并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更发展,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更剧烈。由此可见,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达”与“不发达”的对立、“发达”对“不发达”的剥削和控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6.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跨国公司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一国的总公司为基地,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成为国际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7.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这一实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中形成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求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整体,各个国家都必须面向这个全球市场,实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积极参与世界竞争。目前,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虽然瓦解,发展中国家虽已成为一支独立的经济政治力量,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经济上摆脱历史形成的国际分工的影响,并未改变历史形成的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的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格局进一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外围”或“边缘”)的对立。这实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处于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的地位,并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更发展,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更剧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8.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它的实质是:

A.最大限度地追求巨额垄断利润

B.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

D.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跨国公司的实质。

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它的实质是: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它凭借其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条件,绕过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它又以其全球性生产经营的企业形态,以其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的形式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及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活动中囊括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空前巨大的网络,从而使全球化的经济成为网络型经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更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为这种联合与合作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强强联合与合作,它有利于突破贸易壁垒、分散投资风险、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国际竞争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成为国际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9.经济全球化要达到共赢的目的,关键在于:

A.加强南南合作

B.反对恐怖主义

C.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促进南北对话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相对于国际经济旧秩序而言的。它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要达到共赢的目的,关键在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其内容上反映了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平等互利,即各个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对支配自己的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主权,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享有主权,在国际贸易、金融、技术等领域进行的交往必须公平互利;二是相互依赖,即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消除世界上的贫富差距,促进共同的繁荣。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上已进一步明确了斗争目标:第一,维护本国的主权和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第二,改善贸易条件,稳定或提高初级产品的生产;第三,实施必要的国际金融调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第四,通过国际立法规范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侵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1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0.产业资本国际化是下列哪个历史阶段资本国际化的特点: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一次世界大战前

C.二次大战期间

D.二次大战后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国际化。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生产资本或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比重还很小。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趋势空前加强。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全面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新现象。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产业资本的运动越出国界向国际范围扩展的趋势,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行使其职能,把整个国际范围作为自己的活动领域。由于产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循环过程中,仍然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因此,产业资本国际化实际上就是货币资本国际化,生产资本国际化和商品资本国际化的统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11.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阶段中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是:

A.实施“引进来”战略

B.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C.实施“走出去”战略

D.实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出去”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还必须“走出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契机,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保障我们的经济安全,必须考虑如何行使世贸组织赋予我们的权利,因此,采取“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之策。可以认为,采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全局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走出去”战略以在境外投资办厂为龙头,全方位带动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创造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主动态势,可以更好地促进“引进来”,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走出去”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实际作出的战略选择。它可以使我国企业在实施这一战略中,全面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了解和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规则,提高在新形势下处理经济事务的水平;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这必然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2.我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考试大

A.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B.到境外去招商引资

C.到境外去销售商品

D.到境外去引进技术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是指:到境外去投资办厂。“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我国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都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控股等形式走出去,投资办厂,利用国外各种资源优势增加生产效益,逐步形成我国的跨国公司。第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走出去”不仅包括对外投资,而且还包括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如对外设计咨询、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走出去”战略的这一内容实际上是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的反映,它可以缓解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扩大产品实现的空间,突破需求限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也可以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走出去”战略的这一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还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和对境外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借助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方式,在境外利用外资。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和生产经营,也可以获得或直接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只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的对外开放,才是真正的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保证,也是在对外开放中提高经济实力的必要保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国外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本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好从国外进口商品、引进技术设备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国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当前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D.金融体制改革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至二?一?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同时请参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5.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实施走出去战略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对外贸易一般由商品的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组成。如果一个国家每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相等,就称作外贸均衡;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就称作外贸顺差;如果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就称作外贸逆差。对外贸易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形式。发展对外贸易,可以通过组织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补充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可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可以丰富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6.社会主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

A.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B.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

C.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的

D.由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决定的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外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必须融人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1)对外开放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客观要求。2)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使对外开放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同时,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被世界各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国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9页。

17.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引用外资、发展对外技术交流时,都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是:

A.和平共处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自力更生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1)平等互利,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何差异,都应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2)平等互利既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因为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是主权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这种经济交往必须是平等、互利的。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总要求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按照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闭关锁国、封闭式的自我循环的经济状况,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经济上、技术上缩小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合对外。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之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8.胡锦涛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A.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B.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由以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出口为主

D.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外贸增长方式。

“十五”期间,各地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胡锦涛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

A.吸引外资

B.引进先进技术

C.扩大出口

D.扩大进口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对外贸易战略指一国政府制定的未来某一时期内对外贸易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而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它包括出口战略和进口战略。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出口是进口的基础,要扩大出口,提过出口创汇能力,必须做到:坚持以质取胜的方针;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逐步实现由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为主转变;努力开拓市场,做到出口市场多元化;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以及多种贸易方式并举,是出口渠道进一步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20.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5.6%下降到14.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85.6%。同期,在进口方面,进口原材料的增幅较大,而进口机电设备的增幅减小。上述材料综合表明,我国:

A.机电产品出口条件得到改善

B.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明显优化

C.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提高

D.初级产品的国外市场缩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进出口战略。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地位,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它们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从而扩大了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剪刀差。以此从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应努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择优扶持,要高起点、严把关,切忌一哄而上。要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要力保现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全面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对外经济的协调发展,积极扩大出口,保持合理的进出口结构。适当加大对出口基地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出口产品标准化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各种非贸易壁垒。落实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优先保证出口创汇多、信誉好的重点企业及时足额退税。扩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水平。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坚持质量优先,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尽量避免低端产品的进口。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和地区总部。引进商贸、旅游、会计、审计等方面有信誉的境外大型企业和中介组织,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9页。

2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加速了商品、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国际、国内流动,推动了跨国直接投资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比重上升,世界贸易中有50%以上是在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进行的。这说明:

A.各国参加区域经济集团的出发点是超国家利益的区域利益

B.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可以保持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完全独立

C.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就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使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金等等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使被国界分割的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区域经济集团。

区域经济集团是指相邻的若干国家结合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经济区,它们之间通过签署某种条约、协议而形成为区域性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集团的宗旨是为了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世界经济格局的新趋势之一是,在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内部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加强跨区域经济联系的活动日益频繁。欧洲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合作的内容也因欧洲联盟的成立、发展而不断扩大,由最初只是单纯的关税和非关税领域的合作及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经济政策协调,扩展为经济与货币、外交与安全、司法与社会事务的联盟。1999年1月1日,随着欧元的正式启动,欧洲联盟已形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联盟。使得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使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金等等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使被国界分割的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欧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力量中重要的一极,成为制约和抗衡美国单极霸权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多极世界新秩序。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必将增强世界经济的活力,导致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年代里,区域经济集团化将会进一步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22.与旧殖民主义相比,新殖民主义新在:

A.是一种非殖民主义

B.是一种政治兼并

C.是一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

D.是一种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殖民主义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方式仍然是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是相对于旧殖民主义而言的。旧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垄断资本依靠公开的、赤裸裸的暴力统治,直接占领殖民地国家的一种剥削手段,其基本特点是“政治兼并”,即在政治统治和殖民占领的前提下,实行经济扩张和掠夺。新殖民主义取代旧殖民主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新形式。新殖民主义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旧殖民体系瓦解的基础上,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了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种新的剥削和掠夺的手段。与旧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即表面上承认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独立权利,实际上则利用种种手段,迫使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上、政治上乃至军事上从属和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第128页。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基本观点是

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D.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超越了中外历史上的成见和惯例,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邓小平大胆地认为,一个主权独立的落后国家开放对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入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是有利的;况且今天已经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剧的时代,任何国家都没有再闭关自守的理由,因此落后国家必须对外开放。邓小平把落后中国的经济前途与对外开放挂钩,打破了“剥削”、“经济殖民主义”等传统禁忌。他认为,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并与之竞争,中国过去那种停滞的封闭体制是不可能办到的。中国的经济建设只有从外国引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才能进步。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基本观点包括: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0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2.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个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段话说明:

A.全球化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

B.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C.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

D.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参与全球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全球化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国际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越密切,客观上要求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益密切,从而整个世界经济也就连接成一个整体;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这一实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中形成的。随着国际分工的产生、国际交换的日益发展,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利润,缓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开始不停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性质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日益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3.经济全球化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全球化以水平分工为基础

C.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D.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是国家,除国家外,现代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于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区别。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推动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与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相适应的;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与信息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因此,经济全球化,讲到底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第二,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制造业的生产,发展中国家进行初级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在为发达国家的生产提供原来的同时成为其商品销售市场;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以水平国际分工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也进行制造业的生产,寻求工业化的发展;第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反应的是以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为主的经济交往形式;而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流动的经济交往形式,不仅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有更大的发展,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第四,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主要以国家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而经济的全球化则是在以国家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之外,跨国公司成为密切国际经济关系的更为重要的主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4.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具有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因此,它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因而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消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第二,经济全球化把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第三,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第四,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5.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B.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

C.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D.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国际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越密切,客观上要求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益密切,从而整个世界经济也就连接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一国的总公司为基地,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成为国际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国际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越密切,客观上要求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益密切,从而整个世界经济也就连接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加强了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密切交往和联系,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明显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这一实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中形成的。随着国际分工的产生、国际交换的日益发展,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利润,缓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开始不停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性质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日益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6.波音飞机的零部件分别在全球70多个国家生产,最后在美国的西雅图组装。波音飞机的尾翼是在西安的飞机制造厂生产的。这样做的好处:

A.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B.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C.抓住各国生产的特殊性,发挥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

D.能够平衡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使注重产品的前后联系发展为重视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以及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各国国内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生产全球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抓住各国生产的特殊性,发挥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7.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在:

A.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B.可望发挥各国相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在全球的传播

C.发展中国家可望实现“后发优势”的机遇

D.可望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第一,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这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二,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投资外向化现象日益凸现。这有助于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扩大和推进。这有助于推动各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改革贸易和金融体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第四,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可望发挥各国相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在全球的传播;发展中国家可望实现“后发优势”的机遇;可望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8.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A.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引进外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对我国有关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农产品市场还有高新技术产业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D.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主权和安全构成了挑战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而它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引进外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增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进一步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它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启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这对一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体制上有缺陷、金融监管不力、过早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将造成严重地冲击。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性的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和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各国经济安全受到挑战,面临考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9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A.剥削与反剥削

B.控制与反控制

C.封锁与反封锁

D.压迫与反压迫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断增强,但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突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原料、技术到资金各方面都表现出纵横交错的相互依赖关系。但是,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具有的资本主义形式决定了资本的国际扩张、国际积累,因而在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中却又充分地体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128页。

10.二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原因是:

A.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

B.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

C.各国关税壁垒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尖锐

D.现代交通通讯手段提供了物质条件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原因。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生产资本或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比重还很小。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趋势空前加强。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全面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新现象。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产业资本的运动越出国界向国际范围扩展的趋势,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行使其职能,把整个国际范围作为自己的活动领域。由于产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循环过程中,仍然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因此,产业资本国际化实际上就是货币资本国际化,生产资本国际化和商品资本国际化的统称。二次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空前提高,使生产资本国际化获得了迅速而广泛的发展。二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由于各国关税壁垒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尖锐,也导致了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规模空前扩大。此外,现代交通通讯手段提供了物质条件。生产资本国际化的广泛发展,不仅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而且加强了西方各国之间生产资本的相互流动和相互渗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1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

A.市场经济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各国发展趋于同步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一,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地理空间上扩展,它从一国范围内产生的经济体制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为国际型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运行系统上扩展,它由本国市场经济的运行系统向国外延伸,形成为全球市场经济运行系统。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区域经济集团是指相邻的若干国家挨结合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经济区,通过它们之间签署某种条约、协议而形成为区域性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它的宗旨是为了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求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整体,各个国家都必须面向这个全球市场,实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积极参与世界竞争。跨国公司着眼于世界范围内考虑生产布局、营销渠道、长远发展等问题,那里有业务,那里有利可图,它就会涉足哪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就已形成相当规模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9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12.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A.是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B.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C.是垄断大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D.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战后,伴随着产业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跨国公司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并取代国际卡特尔成为当代私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跨国公司得到广泛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大大加强了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深化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范围内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度,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大大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使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活动,并使其母公司可以集中灵活地管理分布于各地的子公司的业务活动。(2)竞争的加剧,促使发达国家之间加强了资本的相互渗透,从而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垄断统治确立后,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且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垄断组织更多地通过在国外投资办厂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的发展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或者以对外援助为名,直接参与资本输出,从而带动私人对外投资的发展,或者直接向跨国公司提供科研与发展补贴,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或者对跨国公司实行税收优惠,鼓励它们在国外进行投资和再投资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7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13.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它的作用是:

A.加深国际分工,促进和控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B.加速国际资金流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C.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发展

D.加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作用是双重的。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它凭借其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条件,绕过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把资本、技术和管理合成一体,推广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第二,跨国公司内贸易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一种崭新的形式。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第三,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导致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协作的加强,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利用工资的国民差异在低工资国家安排劳动密集型产品或零件的生产。第四,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直接投资),同时它可以转嫁金融风险,从而更有利于资本的增殖。跨国公司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比如对相关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市场垄断,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扭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8页;《大纲解析》第127页。

14.新时期全面提高对外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