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5)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5)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5)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阶段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

A.独立的社会形态

B.半社会主义

C.过渡性质的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属于:

A.民主主义范畴

B.资本主义范畴

C.社会主义社会范畴

D.共产主义范畴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延续了10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一去不复返,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自然也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居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内在地规定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后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3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2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4.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C.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D.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和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从1953年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因此,毛泽东指出,在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4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B.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C.没收官僚资本

D.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首先,接管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次,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对美、英在大陆留下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政策。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6.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著作有: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全会听取并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批准了1945年6月七届一中全会以来的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确定了在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方面政策的极其重要的决策性会议。这次会议完满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并为这种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235页;《大纲解析》第168-169页。

7.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中心任务是:

A.抗美援朝运动

B.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特务、土匪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D.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书面报告是:

A.《不要四面出击》

B.《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即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毛泽东向全会作书面报告,题目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这也就是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会议指出,现在我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不要四面出击》是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在指出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我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计划地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必须调节同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为了集中力量反对主要敌人,解决当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分析了国内的阶级关系,阐明了党的战略策略思想,提出掌握斗争的主要方面,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最后重申,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这是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也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大纲解析》第170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限制富农经济

C.消灭富农经济

D.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针对富农所采取的政策。

土地问题是国民革命的基本问题,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解决土地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制定和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些政策中,针对富农这一特殊群体,又规定了相应的政策。建国后,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土地改革法》规定中立富农,从而改变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也就是在经济上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土改的结果是3亿多农民分得7亿多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是1929年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规定的对待富农的政策;“消灭富农”是在王明“左”倾错误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提出的口号;“限制富农”是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中规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

10.建国初期,为了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我国开展了下列运动:

A.三反五反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农业合作化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建国初期,开展了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反封建的任务而进行的。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早已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这不仅为我们开展全国范围土地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而且其调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积极性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也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运动,实际上是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的基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1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1.党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是:

A.从总路线提出起,到建成社会主义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从解放战争的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起止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多方面的斗争:在军事上继续进军,完成对大陆的解放;在政治上,建立和健全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外交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政经济管理。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并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国民经济恢复后,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党有明确的方针和系统的政策逐步加以解决: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时起时伏;工业化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和毛泽东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避免,同时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初步成功的强烈示范和鼓舞,毛泽东加快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考。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也就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6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B.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C.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1953年12月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这条总路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6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这是“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一化”和“三改”互相促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地向社会主义飞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236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

A.特别重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C.重视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D.强调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方面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作为“革命胜利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精神,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体”,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反映了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7页;《大纲解析》第169页。

15.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消灭资本主义

B.恢复国家经济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立国营经济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新中国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到解放,为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社会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了“和平赎买”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又如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保护和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7页;《大纲解析》第170页。

16.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是:

A.互助组

B.供销合作社

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有步骤分阶段的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使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逐步摆脱私有制,从而避免引起思想波动,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步骤,采取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办法,即由建立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其土地等生产资料仍然归个人所有),发展到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成立土地、牲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的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在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上,采用的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8-239页;《大纲解析》第170页。

1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

A.限制

B.征用

C.赎买

D.没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由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在我国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实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0页;《大纲解析》第172页。

18.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劳资两利

B.四马分肥

C.公私兼顾

D.定息

19.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领取的是:

A.企业利润的1/4

B.定息

C.全部企业利润

D.和工人一样的工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主要是实行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了经销代销,使这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1/4,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第二阶段,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确定和粮棉统购统销的实行,大大促进了私营工商业改造的进程,形成了对工商业改造的有利形势。第三阶段,从1955年秋到1956年,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公私合营成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息率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当时国家决定付息7年,后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对资本家和资方代理人也按“包下来”的方针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人事安排。因此,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1页;《大纲解析》第172页。

2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改造

B.利用、限制、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团结、教育

21.我国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形式是:

A.股份制

B.无偿没收

C.国家资本主义

D.合作化

2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

A.委托加工

B.单个行业的公私合营

C.统购包销

D.全行业公私合营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列宁曾经采用过。国家资本主义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也是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来训练干部、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国家资本主义有低级和高级两种形式。所谓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这是国家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外部的一种合作,即通过合同的方式,国家控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造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国家计划、对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依赖;但这时的私营工商业性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密切联系,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因素。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又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种形式。前者具有半社会主义的因素,后者则已经具备完全的社会主义因素。公私合营是国家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合作。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逐步推进,从而避免了因生产关系变化而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因此,第2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2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2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1页;《大纲解析》第172页。

23.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端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共八大召开

24.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建国初期三大任务的完成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毛泽东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在建国后的头3年,党继续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而奋斗。与此同时也在执行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巩固,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经济和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表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同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原先设想需要15年左右,实际只用了7年(1949--1956),即通常所说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因此,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82页;《大纲解析》第173页。

25.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B.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国从1840鸦片战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2页;《大纲解析》第173页。

26.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B.中国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C.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D.中国从此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建立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思想,这就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2页;《大纲解析》第173页。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特征的观点正确的有:

A.经济上是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

B.政治上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C.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D.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主义文化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这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特征。

第一,经济方面,由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度被彻底摧毁,官僚资本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没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从政治上保障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同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一样,参加国家的管理。

第三,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规定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继续影响着广大群众,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方面的非社会主义因素。

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既然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自然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这两种因素不断地碰撞、冲突和较量,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最终,在条件具备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就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有: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状态的经济,即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使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3.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任务完成以后,1953年到1956年之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和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从1953年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因此,毛泽东指出,在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4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4.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B.它从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C.它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D.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在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多次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过渡性质。在1948年9月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现在总的来说是新民主主义的,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他强调: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53年12月,经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划分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但它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234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包括:

A.国营经济

B.经济上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C.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政治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第一,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若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成分。

第二,政治方面,工人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

第三,文化方面,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4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6.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中属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有:

A.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中属于资本主义的因素。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并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则逐步地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经济方向发展。

第二,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且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参政议政,发挥作用。

第三,在文化上,还存在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事实上,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因素由于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占据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因素表现出来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际形势,决定着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战胜资本主义因素并取得最后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地受到限制、改造直至被消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4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7.建国初期建立国营经济的途径有:

A.没收官僚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陆续收回外国资本企业

D.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国初期建立国营经济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首先,接管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次,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对美、英在大陆留下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政策。再次,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未没收民族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0页;《大纲解析》第173页。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是:

A.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所依据的客观历史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首先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多方面的斗争:在军事上继续进军,完成对大陆的解放;在政治上,建立和健全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外交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政经济管理。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并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到1952年底,上述工作均已基本完成,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时间上看,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2年提出的,而完成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6年,所以它们不可能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234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9.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有: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C.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国家财政的统一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国家还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并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大力扶持,使濒临危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首先,接管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次,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对美、英在大陆留下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政策。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同时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体农业有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愿望,同时私人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逐渐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的经济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10.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原因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

B.这一政权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C.在经济上实行的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D.在文化上实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权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镇压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反抗,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

第二,从政权的阶级基础来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由于我国的历史特点和基本国情所决定,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因此,这一时期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国家政权,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从政权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极不平衡,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基本国情,由此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必须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从政权的思想文化基础来看,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1.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为实现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三反五反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D.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面对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6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的议题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战略策略。会议着重批评了那种认为可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毛泽东在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236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策略方针是:

A.消灭民族资产阶级

B.不要四面出击

C.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D.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在七届三中全会上,针对党内存在的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工商业以及对待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的“左”的做法,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动态,阐明了党的政治策略,要求全党抓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牢牢把握主攻方向,“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党对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步骤,十分注意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1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开展的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运动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三反”运动

C.“五反”运动

D.镇压反革命运动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初期开展的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尚未彻底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还未分配,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进行种种破坏和捣乱活动,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五反”运动是在私营工商企业中开展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6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4.1953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A.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C.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方面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作为“革命胜利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精神,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体”,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反映了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

因此,第14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第15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6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16.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这是因为:

A.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B.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进行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C.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虽然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构想,使社会主义改造明显地提前了。但这种改变绝不是一时冲动、贸然作出的。除了此时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外,主要还是根据当时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消灭剥削制度、摆脱贫穷落后困境,迅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经过反复思考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又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活力,并给予中国建设事业以援助,促使中国迅速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6页;《大纲解析》第169页。

17.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彻底消灭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和民族资产阶级

C.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新中国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到解放,为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社会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7页;《大纲解析》第170-171页。

18.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特色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C.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

D.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特色。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遵循了逐步从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使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逐步摆脱私有制,避免引起思想波动。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顺利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伟大实践。 在改造时,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界限。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种。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是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同时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民族工商业者,是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逐步地改造他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7页;《大纲解析》第169页。

19.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公私兼顾

B.自愿互利

C.国家帮助

D.典型示范

20.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21.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共产党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采用的形式依次为:

A.农业生产互助组

B.初级农业合作社

C.中级农业合作社

D.高级农业合作社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党的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地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认为,党的领导是搞好农村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为贯彻执行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政策指明了方向。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国家对富农采取由限制富农剥削到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对富农经济没有采取强制剥夺富农财产的做法,而是接受富农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劳动中改造他们。

第二,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割断城市资产阶级同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此外,还要不失时机地搞好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第三,坚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有步骤分阶段的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使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逐步摆脱私有制,从而避免引起思想波动,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步骤,采取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办法,即由建立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其土地等生产资料仍然归个人所有),发展到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成立土地、牲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的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在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上,采用的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

因此,第19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第20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第20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8页;《大纲解析》第170页。

22.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路线是:

A.依靠贫下中农

B.团结中农

C.对富农限制到逐步消灭

D.对中农限制到逐步消灭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路线。

对个体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