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专业课自测试题及答案之中外教育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专业课复习 >> 其他专业课 >> 2012考研专业课自测试题及答案之中外教育史

2012考研专业课自测试题及答案之中外教育史

考研时间: 2011-11-0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一、填空题

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创办于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大教学论》是的教育代表作。

5、基佐法案是法国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6、洛克从培养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7、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题。

8、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9、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主义的倾向。

10、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11、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12、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13、蒙台梭利初级教学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四个方面。

14、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15、苏格拉底以其“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二、选择题

1、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

2、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癸丑学制

3、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A.联合B.系统C.运用D.明了

5、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

6、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7、()国实行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A.法B.英C.美D.俄

8、“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实验学校。

A.旧金山B.波士顿C.纽约D.芝加哥

9、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10、“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

三、简答题

1、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2.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3、简述苏湖教法。

4、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四、论述题

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2、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中外教育史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708年

2、礼、乐、射、御、书、数

3、汉武帝统治

4、夸美纽斯

5、七月王朝

6、绅士

7、职业教育

8、国学,大学,小学,乡学

9、泛爱主义

10、《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1、童生试

12、序

13、实际生活训练

14、墨翟,孟轲,荀况

15、知识助产

二、选择题

1、C2、A3、B4、B5、A6、A7、B8、D9、A10、A

三、简答题

1、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依据赫尔巴特的看法,管理是造成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训练的方法与儿童管理和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具体有:

(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2)赞许和谴责。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赫尔巴特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运用。相反,当儿童不听训话时,则要进行谴责。(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此外,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谆谆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2.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3、简述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4、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四、论述题

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答: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2、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