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名校缘何偏爱推免生?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我的考研 >> 经验交流 >> 考研择校:名校缘何偏爱推免生?

考研择校:名校缘何偏爱推免生?

考研时间: 2016-05-0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名校偏爱名校推免生,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心知肚明不必言明的一条规则。的确,我们也可以看到,名校的招生名额,有大半背推免生所占据,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难道不是名校,不是保研,就没机会读名校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

但这对于二三本高校的考生而言,还是然并卵罢了。

一方面,考研大军浩浩荡荡与年俱增,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177万,比2015年增长约12万人,打破了自2014年起报名人数两连降的走 势,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一些名校的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学硕),在硕士招生总名额中,推荐免试生占比颇高,甚至有的专业全部招生名额都放给 推免生。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经济思想史招生目录上显示招收6人,但统考生只有2个名额,其中4名为保送生,其报考难度可想而知。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2015年录取21人,其中11人为推免生。南京大学金融学为2015年录取30人,其中13人为推免生,2014年录取28人,其中10人为推免生。

再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金融学只接受推免生。

名校偏爱推免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直到今天,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是重在做学术、搞研究。虽然专业硕士已逐渐占据半壁江山,但大学以及大学教授的观念还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学术能力依旧是他们对学生最单一的评价和期许。大部分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并非为了学术,而是为就业镀金,以备将来找个更好的工作或是延迟就业,这些统考生就成为导师眼中的“目的不纯”者。如此,推免渠道似乎是保证招到更为优质和更为合适的学术生源的唯一办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汪方华曾对比推免生和统考生后发现,不管是个人的科研能力,还是眼界视野,推免生都要略胜一筹。“211”和“985”名校走出来的推免生在本科阶段经常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会更有灵性和相应的学术底子。

输了第一步,后面就都输了吗?

985/211出身是保送到名校的第一道门槛,甚至在统考调剂中,不少学校做出了双985/211的规定:即要求本科来自985/211院校,第一报考志愿是也985/211院校。

很多人将这点称之为“院校歧视”。但事实上大学本科四年,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眼界、视野、性格、综合素养等养成的关键时期。这四年,你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什么样的熏陶。“211”与非“211”高校最核心的区别就是环境氛围与高校的学风。就目前国内的状况而言,没有人能够否认 “211”高校的环境氛围要比非“211”高校的稍微好一些。

如何从“优中择优”?这是高校在招生中普遍的立足点,而211/985也就成为他们最干脆利落的判定标准。

在每年的研招中从来不乏这样的声音:一些重点高校在招录研究生过程中211/985推免比重过高,实质上是剥夺了其他院校、社会人士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客观上造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既然那些推免生如此优秀,为何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统考公平竞争?

但笔者认为能否回到同一起跑线要打上一个问号:从高考开始,这些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就已经付出了更多,往前跑远了不少,现在在考研这个节点上,那些落后的学生要想再跑到前面去,只能你加速去追人家,不能让人家等你。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