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化学(药学系)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化学(药学系)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化学(药学系)

考研时间: 2014-05-22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化学教研室

一、学科概况

化学教研室是学校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是承载教学和科研任务为一体的研究型科室。在历届教研室主任(李学骥、莫简、张生勇、孙晓莉)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瞄准本专业国际前沿,以手性技术研究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建设为动力,以条件建设为保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实验室和功能齐全的科研实验室,凝练出具有代表性的手性抗肿瘤药物研究、军用特需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研制、纳米药物及其载体等科研发展方向。近年来,获得多项高等级科研成果奖励和发表70余篇SCI论文。特别是在药学系成立后,教学科研工作又有了快速发展,成立了手性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和有机化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能进行药理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目前承担着学校各专业化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二、学术队伍

教研室目前共有各类人员27名,其中军人19名,非现役文职7名,职工1名。军人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助教3名,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师2名。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主系列队伍中88%具有博士学位。在科技干部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药物发展奖获得者1名,“巾帼发明家”优秀奖获得者1名,全军优秀教师1名,军队育才金奖获得者1名、银奖2名;校“十佳青年教师”2名,精品课教员5名。

三、教学工作

1.本科生教学

(1)承担学校各专业化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基础化学、医用有机化学和医用化学等课程。

(2)承担药学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和综合化学实验等课程。每年面向本科生的教学总学时4030学时左右。

2.研究生教学

目前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有机合成,有机分析,药物化学,物理有机化学,色谱分析等课程。

3.函授教学

承担函授本科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教学任务。

4.专题讲座

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题讲座:手性药物和手性技术。

5.教学改革

化学教研室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多项教学改革和多媒体课件建设,近几年获得如下奖项和教改成果:

◆自2001年以来,主编或副主编公开出版教材6本。

◆《有机化学》教材获2003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有机波谱分析”多媒体课件,获2003年陕西省优秀电教成果二等奖;

◆“新增药剂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

◆近五年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

四、研究生培养

近十年,本学科共招收研究生56名,其中博士生18名,硕士生38名,目前在读博士生5名,硕士生16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

本学科具备每年招收6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的能力。在培养的博士生中,8人获学校优秀博士论文课题资助;2人士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军队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五、科学研究

本学科以手性催化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开展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和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一)手性催化技术研究

手性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手性药物往往只有一种对映体具有特定的药理活性,而另一种对映体则活性较差或无活性,有时甚至有毒副作用。手性催化反应是制备单旋体化合物最科学和最经济的方法。

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展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的单位之一,对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该研究领域先后获得了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6项省部级基金的资助。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著2部。

1、烯烃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首次报道了用手性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和立体有择的Diels-Alder反应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两种新方法。共合成了8种结构新颖的手性双膦配体,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获得了100%的化学转化率和大于92%ee的立体选择性。并率先在我国通过该反应的关键步骤工业规模生产D-Phe和L-Phe。

2、烯烃不对称双羟化和氨羟化反应研究

创新性地设计合成了23种用于烯烃不对称双羟化和氨羟化反应的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非支载小分子配体,解决了大分子支载配体存在的合成路线长、负载量低、用量大、活性低的缺点,为工业生产手性邻二醇和β-氨基醇等药物中间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率先报道了烯烃不对称双羟化反应中同时回收配体和OsO4的催化体系,不仅降低了反应成本,而且利于环境保护。

3、不对称相转移催化的烷基化反应研究

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金鸡纳生物碱类季铵盐型催化剂,用于二苯亚甲基甘氨酸叔丁酯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中,得到好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99%ee)。该方法被成功用于手性合成系列氨基酸,具有条件温和,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特点,适合工业化制备光学纯的氨基酸。

4、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催化的其他反应研究

首次报道30多种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配体,在不对称“中断”的Feist-Benary反应和查尔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获得了几近定量的化学产率和高达90%~96%ee的立体选择性;他们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在烯丙基烷基化反应中获得了>93%的化学产率和95%ee的立体选择性;在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中,所设计合成的催化剂催化效率高,手性诱导效果好(97%ee),并且通过简单的酸化处理即可回收和重复利用,该反应被用于左旋沙丁胺醇的合成之中。

(二)药物分离与分析研究

主要进行HPLC新型分析型和制备型柱填料的研发,我们与国内开发和生产HPLC专用产品的著名企业——迪马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新上市的产品具有柱效高、寿命长、pH适用范围宽、分离度高和重现性好等优点。目前我们已发表多篇SCI论文,今后的研发重点为新型手性柱填料的研发。

建立了文拉法辛、罗格列酮、蛇床子素、红景天苷、鹰嘴豆芽素等多种药物的HPLC分析方法,并成功地建立了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分析手性邻二醇和手性氨基醇的新方法,建立了一种监测L-和D-苯丙氨酸生产过程的毛细管电泳质量控制方法。

(三)化学合成新药研究

1、用手性催化技术合成抗癌新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

本研究创立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不对称催化技术合成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新方法。通过使用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手性催化剂,以肉桂酸酯为原料,通过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化、环化、亲核开环、催化还原和取代等“六步反应、一步操作”方便地得到C13侧链。后者与巴卡亭在温和条件和HPLC监控下定量地偶联,经去保护,纯化等步骤方便地得到紫杉醇或多烯紫杉醇。合成路线短,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技术竞争力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心、脑血管疾病新药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头号杀手。寻找有效的防治药物是当今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本教研室在该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新药研究。主要发现三类化学先导化合物:新型兼具清除氧自由基的NO供体药物、新型NIT氮氧自由基和酪醇糖苷类心、脑血管疾病新药。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疗效确切,成药性强。该方向得到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现已进入中试阶段。

此外,我们以蛇床子、鹰嘴豆、藤茶等植物为原料,采用浊点萃取等先进技术成功地对有效单体进行分离、提取。特别是从鹰嘴豆中已分离出15种单体,其中包括未见报道的新型手性母核结构,药效学研究正在进行中,已在国外发表多篇论文,培养研究生5名。

3、军用特需药的研究

本研究以多种糖为原料经不对称双羟化等反应合成手性红景天苷类似物和丹参素衍生物,并进一步探讨其药效和构效关系,以期获得疗效更好的军用特需药。该方向得到两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1项国家自然基金和1项军队课题资助。

(四)药物载体与纳米药物

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高分子化学交叉的新兴学科。与传统分子药物相比,纳米药物的EPR效应使其容易进入细胞而实现高疗效;链接或载带的功能基团或活性中心多,可以实现治疗与疗效跟踪同步化;易于药物缓释控制及实现靶向给药等优势。在抗肿瘤、抗病毒、心血管疾病和基因转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整个靶向给药系统中发展较快的领域。

1.微/纳米药物载体

包括新型载体和控释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载体体系的生物医学性能评价,是目前纳米药物研究最为活跃的一个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863”、全军医药卫生课题的支持下,我们在微/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缓控释性能及其生物效应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基础、临床科室合作,初步建立了纳米载药系统缓、控释及靶向载体的研究平台。

2.智能化释药载体

该类载体可通过感应病变部位环境信息的变化或依据治疗疾病的需要释放药物,代表了控释制剂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研究的温敏、酸敏体系虽然有较好的智能化可逆响应,但不能降解,限制了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课题组把握这一前沿,以发展新型复合与智能生物材料为研究方向,将可生物降解及智能化响应的微凝胶释药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已制备出2种智能响应灵敏度高、药物释放可控、可降解的纳米凝胶。

3.肿瘤靶向纳米药物

开展了利用纳米技术改良抗肿瘤药物及基于新型纳米微粒的高效低毒治疗或诊断药物的研究,着重开展了针对肿瘤的双重靶向释药体系的研究。在智能药物载体的基础上,筛选对肿瘤组织pH值特异响应的纳米凝胶(微粒)。进一步与靶向物质结合,包封或支载抗肿瘤药物,构建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定靶向性和可控释放性的双重靶向给药系统,有望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药物治疗开辟新途径。

本研究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2项(副组长单位),军队医药卫生课题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28篇,申报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6名。

六、科研条件

“十五”以来,本学科建成了4个现代化的手性合成技术实验室,3个新药研究实验室,1个纳米药物研究实验室,2个手性分离、分析实验室和1个高压氢化室。实验室配备有毛细管电泳仪、高效液相色谱仪(3台)、气相色谱仪(2台)、红外光谱仪、自动旋光仪、荧光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仪、低温冷冻干燥机等十余台大型设备和充足的常规仪器,能完全保证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新药研发和生物医药材料与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需要。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运转良好,开机率达到85%以上,其中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基本上满负荷工作。

七、“十五”以来主要科研成果

自200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重大创新药物研究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军队“十一五”攻关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军队创新药物研究(军用特需药项目)2项,陕西省科研项目9项,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在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