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作物专业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北京农学院作物专业介绍

北京农学院作物专业介绍

考研时间: 2014-05-15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北京农学院作物一级学科有教学研究人员30人,硕导14人,其中博士13人,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特色研究学术队伍。现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项,北京市项目3项,近3年研究项目32项,到校科研经费共计882万元。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1篇,一级学报论文10篇、SCI收录4篇、CA收录14篇。5年审定玉米、小豆和大豆新品种9个。

学科方向与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4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1)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2)作物抗逆育种与品质改良;(3)作物分子遗传与育种;(4)作物栽培与耕作。

学科特色与优势:北京农学院作物一级学科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立足北京都市农业,以饲料作物、杂粮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为研究重点,同时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功能作物的利用等应用基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青贮玉米研究国内处优势地位;小豆研究国内领先,国际上具一定影响。

(1)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

收集和贮存玉米、小豆、大豆、甘薯及小麦种质8000多份,拥有中外栽培小豆种质资源1500多份和野生小豆300多份,进行资源繁殖、保存、遗传多样性研究、性状评价与利用。利用理化诱变、组织培养、分子标记等方法进行种质资源创新与挖掘。青贮玉米在抗到、抗逆种质评价筛选与利用,纤维种质资源挖掘研究上国内领先。小豆在诱变育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耐冷资源筛选、高效营养吸收、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评价利用研究方面国内领先,国内外率先开展小豆理化诱变突变体库构建,获得1490份突变体材料。大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高蛋白和特色性状的利用研究,在高蛋白、高异黄酮的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利用上有优势。甘薯利用现有资源并进行创新,主打彩色甘薯系列,筛选优良品种、进行种苗脱毒与繁殖和示范推广。已获得青贮玉米、小豆、大豆、甘薯优异新品系20多个。

(2)作物抗逆育种与品质改良

青贮玉米和小豆新品种培育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率先制定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与评价体系,小豆育种研究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先后育成审定玉米新品种7个、小豆新品种6个、甘薯新品种4个、小麦新品种3个,大豆新品种2个,选育青贮玉米、小豆、大豆、甘薯优异新品系20多个,积极参加品种区域试验。

(3)作物分子遗传与育种

构建了大豆和小豆优良品种DNA指纹图谱库,获得国家专利和图谱库软件著作权各1项。小豆在国内外率先构建突变体库,筛选和鉴定出了一批叶形、粒型、籽粒大小、营养吸收、株型、粒色、荚色、生育期与花时等突变体材料,构建遗传作图群体,开展农艺性状基因定位和克隆。玉米进行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玉米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进行高密度全基因组扫描,建立一套可用于鉴定玉米四大杂种优势群的稳定的分子标记体系,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番茄中克隆了多种与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为农作物的转基因研究做准备。开展小豆和大豆转基因研究,建立了转化技术体系与平台,获得转重要铁吸收基因的阳性植株,正在进行后续研究。

(4)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景观和生态功能农作物资源利用等研究方面特色鲜明,进行青贮玉米和小豆产业化与推广,彩色甘薯的开发与推广,小麦冬季防尘栽培技术的推广。结合北京都市农业的环境条件,研究农作物抗逆栽培,应用耕作、栽培、化控技术减轻逆境对作物的伤害,减少逆境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不利影响,系统地开展节水、节肥、抗旱、抗冷,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增加城郊农田复种指数,生产名、特、优农作物产品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保护都市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物栽培与耕作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和研究方向。推广生态小麦品种100万亩,提出和研究冬油菜-夏播作物、冬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北京的光温等自然资源,为实现农田的全年覆盖、四季常绿,改善首都大气生态环境而努力。

为国家,尤其是北京市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技术服务的农业高级人才,也为农业产业提供了一批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095104植物保护

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是学校支持和发展的特色学科,所支撑的植物保护专业为北京农学院特色专业,并且正在申报北京市特色专业。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农药学3个二级学科。植物保护领域推广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以构建植物保护学科为主体的知识框架,侧重于交叉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能力培养,为北京市培养适应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岗位需求、掌握植物病虫害诊断、测报、防治等高新技术,符合与都市农业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植物保护领域主要包含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农药管理与安全应用两个研究方向。植保专业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高级实验师和实验师各1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10人,占教师人数的90%;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名,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归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人,青年骨干教师2名。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先后共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20人,硕士研究生70人,在培养合格植物保护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植物保护领域导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与市级科学研究项目共计20余项,主要是针对北京市农业研究为主的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与京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获各级科技奖励4项,论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依托国家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方)、北京市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市果树重点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备并建立了配套的技术体系。校内具有教学实践基地,校外有1个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并与郊区县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能够满足培养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