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中共党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中共党史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中共党史

考研时间: 2007-12-2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一级学科:治学)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硕士生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初步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熟悉中国共产党历史及其基本文献;具有较宽的视野、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中共历史、党的建设和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党政管理、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等多方面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在2年或2年半完成学业。

2.博士生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熟悉中国共产党历史及其基本文献;能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代中国的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宽阔的视野、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的较强的从事中共历史、党的建设和当代中国政治问题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胜任党政管理、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等多方面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

二、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
1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其特殊性;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经验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世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预测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等。张静如 教授

朱志敏 教授

2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理论政策及其实践;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朱志敏 教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当代中国国情和重大社会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等。王炳林 教授

姜威 副教授

4中国政党政治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运行机制;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当代中国重大政治事件及经验教训;当代中国重大现实政治问题及对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执政方式和执政特点;世界执政党比较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等。杨世文 教授

于风政 教授

李燕奇 教授

孙秀民 教授

朱燕丽 副教授

5当代中国公民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公民能力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当代中国公民能力建设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当代中国公民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杨世文 教授
6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敏感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软科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占有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的产生、现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杨世文 教授

姜威 副教授

7邓小平研究邓小平生平、人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和范畴;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江泽民,以及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思想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邓小平理论文献研究;国外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冷溶 研究员
8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学派、研究机构、研究方法和特点、对中共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等。侯且岸 教授
9高校党建研究高校党的建设历史与现状;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组织职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高校党建与大学发展;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党校党建学科体系建设等。张静如 教授

孙秀民 教授

三、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

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

以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科研工作为中心,采取系统授课、专题讲座、自学、讨论、导师个别指导、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辅之以教学实习和社会调查、实践。考核方式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撰写文献综述、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多种方式。

中期筛选时要求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合格的同时,基本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并且已经具备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研究的能力,写出学术论文3篇,其中至少有1篇公开发表,或经学术委员会分会认定已达到发表水平。在导师指导下,选定一个有价值的题目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并对该题目的研究状况、资料收藏、重点和难点等有整体的把握、写出内容完整的开题报告和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博士生培养与考核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能够独立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需要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能够独立进行本专业重大研究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立项工作。能够撰写有独到见解的论文、评论和报告,或参加国内、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有独到见解的学术报告;能够组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党务工作和从事组织、教育、宣传、新闻、出版等方面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较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立场、观点、方法;熟悉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能熟练运用1—2门外国语查阅有关外文资料和进行外事交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能够独立进行本专业重大研究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立项工作。独立完成培养计划书、开题报告;在学期间须撰写学术论文10篇以上,并至少发表7篇。参加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并完成项目负责人安排的任务。独立完成符合标准的学位论文。

四、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1.硕士生学位论文

在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必要的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同时,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性方案。

论文选题须通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本专业教授组成的筛选小组审核通过。

论文必须是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应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并且要观点鲜明、理论有据、结构合理、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准确。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3万字。另须附500——1000字的中英文摘要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论文的主体部分应达到(或经修改后达到)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水平。

2.博士生学位论文

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充分掌握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课题作为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须经过填写个人培养计划和开题报告阶段,个人培养计划和开题报告须经过导师和博士生指导小组的其他专家审核通过。

论文必须是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应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并且要观点鲜明、理论有据、结构合理、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准确。正文不少于8万字。另须附1000——2000字的中英文摘要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论文的部分章节应达到(或经修改后达到)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水平;全文经修改后应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

五、课程内容简介

硕士学位基础课

政治学专题(Politics Monograph )(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为政治学一级学科所设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如何认识国家、如何组织国家与如何管理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将从理论上阐述国家的起源、国家的阶级构成与国家的组织构成,即国体与政体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当今世界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研究动态和研究前沿。同时,结合我国现代化中的民主化进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

社会主义范畴学(The Categorology of Socialism)(3学分/54学时)

主要讲授和研究:社会主义范畴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范畴的体系和内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范畴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中共历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3学分/54学时)

主要包括中共历史学史、中共史学理论、中共历史文献学三大部分。具体内容有:早期中共历史研究,中共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科学化历程;中共历史学科的性质、内容、研究方法;中共历史文献的范畴、分类、收集、整理鉴别及使用原则与方法等。

中共历史专题(Monograph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3学分/54学时)

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确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主义现代化道路等若干问题,介绍研究现状、趋势和前沿问题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ethodology of Humane and Social Study)(3学分/54学时)

评介古今中外多学科研究的著名学者、学派、名著,着重分析其研究方法,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硕士学位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Study on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3学分/54学时)

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的构成、党的领导和成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认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形成、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方向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3学分/54学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体制之沿革;现代中国国情与主要矛盾的演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外基本国策;“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分析;现代国际关系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问题(Pol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3学分/54学时)

主要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与社会问题。重点讲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当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提出分析和预测

政党政治与执政党比较(Party politics and compare among governing party of countries )(3学分/54学时)

研究政党政治的由来、现状,介绍发达国家政党制度,比较中外政党执政制度及政党文化、比较中外政党执政方式、理念、程序、政策等。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3学分/54学时)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以中国近现代社会为背景,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解析各种思想矛盾,认知思想的特殊性,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训练”,特别是思维方式的构建。帮助学生从现实出发,对各种思想理论问题进行历史的、理性的思考,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与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的一般特征,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党内思想家研究,党的思想范式研究,党的理论研究,党的文献研究,等等。

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3学分/54学时)

围绕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共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困境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近代先进文化的批判吸收、对外来文化的批判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自身文化传统的形成,以及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问题与文化现代化的出路。

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传统文化与近现代人物(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Figure)(2学分/36学时)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其在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选择近现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学术、实业著名人物,分析他们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环境中的变化,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和联系。

中共人物研究(Study on the Figure and Group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2学分/36学时)

介绍中共历史人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重点研究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著名中共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实践。

中西文化导论O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2学分/36学时)

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为导向,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文化理论、概念、取向的分析为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训练”,特别是思维方式的构建。帮助学生对各种思想文化问题进行历史的、理性的思考,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的反思,中西文化差异及其独特性,中西文化的互动,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对文化批判与文化继承的思考,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等等。

国外现代中国学(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Overseas)(2学分/36学时)

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为导向,以中西文化为背景,以历史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及其特点。注重学术史的考察,注重国别个案研究,注重研究取向的解析,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帮助学生开阔研究视野,对各种问题进行全面的、历史的、理性的思考,从而更深刻地认知中国。内容包括: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国外现代中国学的研究对象,国外现代中国学的特点,美国现代中国学史研究,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取向分析,美国现代中国学家研究,国外现代中国学的现状研究,等等。

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C.P)(2学分/36学时)

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为指导,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发展及其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发展规律及其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国家机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关系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国外政党建设的比较。

公务员文化与党建(Public Official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2学分/36学时)

针对政府机关公务员文化生活与机关内党组织建设问题探讨现代社会中公务员文化修养与党组织建设问题,包括公务员思想现状、问题与对策,文化教育与修养的方式、途径与资源,公务员文化生活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经验与规律等。

社区文化与管理(Community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on)(2学分/36学时)

针对现代社会社区文化与管理问题,探讨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社区文化和社区方式,社区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利用社区文化加强社区管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案,探讨其规律及问题,进行社区文化与管理的调查等。

中国近现代史宏观问题研究(Study on Macroscopic Problem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学分/36)

从学术史的角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等专题学习,从宏观上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根本思路、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框架的流变状况,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有一个大致整体的了解,为其提供更宽的研究视野和背景知识支撑。

宗教概论(Introduction to Religion)(2学分/36)

介绍基督教(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佛教(兼涉印度教、婆罗门教、耆那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历史、现状、教义、文化,并加以联系比较考察。讨论邪教、异端与宗教的关系。讨论宗教的基本原理,宗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影响,宗教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