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中心导师介绍:阎小培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中心导师介绍:阎小培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中心导师介绍:阎小培

考研时间: 2012-07-13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闫小培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6年3月

职称:教授 学院:港澳珠三角中心 最后学历:理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

学历:

1995年3月—1997年12月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在职博士研究生

获得学位:理学博士(PhD)

专业及方向: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

1985年8月-1987年7月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

获得学位:哲学硕士(M.Phil.)

专业及方向: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

1978年9月-1982年7月

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生

获得学位:理学学士(B.S.)

专业及方向:地理教育

工作经历:

2004年4月至今:深圳市人民政府

2004年1月:学术访问,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

2002年6-8月:合作研究,美国纽约洲立大学Lewis Mumford研究中心

2000年4-6月:合作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

2000年2月-2002年11月:副院长,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

1997年4月:合作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居中心

1995年12月至今:教授,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1998年10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8月:访问学者,合作研究,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1994年1月: 学术访问、讲学,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地理系

1993年11月-2002年12月: 副主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1992年11月-1995年11月: 副教授,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地理系

1991年2月-1992年10月:讲师,中山大学地理系

1987年9月-1991年2月: 讲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1982年8月-1985年8月:助教,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1977年1月-1978年8月:工人,西南师范大学气象站

1974年4月-1976年12月: 知青,四川省苍溪县文昌公社

学术团体兼职: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城市化计划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0-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巨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 城市化工作组组长,2005-

国际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 USA)委员,2000-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3-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5-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2003-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1-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1996。

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2001-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杂志编委,1995-

《城市规划》杂志编委,2001-

《国外城市规划》杂志编委,1996-

《经济地理》杂志编委,1997—

《人文地理》杂志编委、副主编,1999—

《现代城市研究》杂志编委,2001—

《规划师》杂志编委,2002—

《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编委,2002—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2003—2004。

党政及社会团体兼职及任职:

1、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CNC-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2004-

2、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4-

3、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1993-2004

4、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2002-2004

5、致公党广东省副主委,2002-

6、广东省人大常委,2003-2004

7、致公党中央委员,1997-

8、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1995-2003。

研究兴趣:

产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

发表著作和论文:

A、 著作:

阎小培,周素红,毛蒋兴.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以广州为例.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阎小培著,《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阎小培、林初升、许学强编著,《地理•区域•城市—永无止境的探索》,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许学强、叶嘉安、阎小培主编,《中国经济改革与城市:发展、规划及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Yeh Anthony,Xu Xueqiang and Yan Xiaopei (eds.),Uran Planning and Planning Education Under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中国经济改革下的城市规划与规划教育》),香港大学出版,1995 年。

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主编,《中国城乡转型与协调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B、 论文:

2006年

林彰平, 闫小培, 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动《地理学报》2006年 08期

薛德升, 闫小培, 张成智.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发展阶段与竞争优势《城市规划》2006年 08期

闫小培, 毛蒋兴, 普军. 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地理学报》2006年 06期

魏立华, 闫小培.1949-1987年(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 02期

魏立华, 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城市规划》2006年 05期

周素红, 闫小培.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城市规划》2006年 05期

Geoff Vigar, 毛蒋兴, 闫小培, 周素红.对1950—1999年英国交通政策的重新审视——“单一模式”与“范式改变”《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 02期

周素红, 闫小培.基于居民通勤行为分析的城市空间解读——以广州市典型街区为案例《地理学报》2006年 02期

闫小培,周素红.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规划的整合.见:《规划50年(中册)――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钟韵, 闫小培.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同行业的影响《地理研究》2006年 01期

魏立华, 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 01期

曹小曙,薛德升,阎小培.城市交通运输地理发展趋势《地理科学》2006年 01期

陈忠暖,阎小培.区位模型在公共设施布局中的应用《经济地理》2006年 01期

魏立华,阎小培.中国高速增长地区的社区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深圳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 04期

罗佩,阎小培.高速增长下的适应性城市形态研究《城市问题》2006年 04期

钱紫华、闫小培、王爱民,城市文化产业集聚体:深圳大芬油画,热带地理.26(3)269-274,2006年8月

柳意云,阎小培, 龚玉瑶.快速工业化地区中心镇的土地经营《经济地理》2006年 04期

刘筱、闫小培,公共服务业供应模式及其与城市管治的关系——以广州为例,地理研究.25(5)814-824,2006年9月

魏立华、闫小培,有关“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述评,人文地理. 21(4)7-12,2006年8月

2005年

吕拉昌、阎小培,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经济地理》2005年01期

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林彰平、闫小培,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业绩与潜力的时空差异《地理研究》2005年04期

毛蒋兴、阎小培,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02期

周素红、阎小培,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的进展《规划师》2005年03期

吕传庭、曹小曙、闫小培,文化认同与城市规划的终极关怀《城市规划》2005年03期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毛蒋兴、闫小培、李响,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格局演化研究《热带地理》 2005年01期

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毛蒋兴、闫小培,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模式互动机制的大城市可持续交通模式选择——以广州为例《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魏立华、闫小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耦合演进机制《中国发展》2005年02期

周素红、闫小培,西方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关系相关模型《城市交通》2005年03期

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2004年

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02期

马跃东、阎小培,珠海改革开放20年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经济地理》2004年01期

郑锋、阎小培,产业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政策调控——以海口市为例《热带地理》2004年01期

胡敏、阎小培,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珠海城市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03期

周锐波、阎小培,“城中村”文化透视《规划师》2004年05期

普军、阎小培,专业镇经济模式的形成机制、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以佛山市为例《人文地理》2004年03期

方远平、阎小培,19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中心城市服务业特征与趋势比较研究——以北京、上海与广州为例《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魏立华、 阎小培,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耦合演进机制研究《规划师》2004年11期

唐路、林耿、阎小培,大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探讨《热带地理》2004年03期

毛蒋兴、阎小培、王芳,高密度土地开发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以广州为例《规划师》2004年12期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毛蒋兴、闫小培,国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城市规划》 2004年07期

闫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广州大道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闫小培、毛蒋兴,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以广州为例《地理学报》 2004年05期

柳意云、闫小培,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11期

林耿、闫小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问题及原因剖析《中国发展》2004年03期

曹小曙、柳意云、闫小培,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格局与区域发展展望《中国发展》2004年03期

闫小培、曹小曙,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中国发展》2004年03期

毛蒋兴、闫小培,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闫小培、林彰平,近期西方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分析《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夏丽丽、闫小培,新时期粤港经济合作中的区域矛盾与整合《热带地理》2004年04期

刘筱、闫小培,中国的城市管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广州为例《热带地理》2004年04期

闫小培、毛蒋兴、王中民、徐海蓉、杨国成,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发展》2004年04期

2000-2003年

阎小培、周素红,信息技术对城市职能的影响——兼论信息化下广州城市职能转变与城市发展政策应对《城市规划》2003年第27卷第8期,15-18。

阎小培,翁计传,现代化进程中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1期,22-27。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50-56。

林耿、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2003年第18卷第3期,37-41。

葛永军,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人文地理》2003年第1期50-52。

钟韵、阎小培,粤港澳文化整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热带地理》2003年第23卷第2期,139-143。

曹小曙,阎小培,珠江三角洲城际间运输联系的特征分析,《人文地理》2003年第1期,87-89。

易峥,阎小培,周春山,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21-24。

吕拉昌,阎小培,现代物流经济与经济地理学,《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2期,5-7。

曹小曙,阎小培,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葛永军,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3期

段杰,阎小培,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3期;《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陈广汉,郑宇硕,周运源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33-347。

段杰、阎小培、许学强,广东省工业行业结构分析与评价,《热带地理》2002年第22卷第3期,193-198。

王云璇、马跃东、阎小培,东莞工业行业特征分析及展望,《热带地理》2002年第22卷第3期,200-203。

杨帆、阎小培,新国际机场建成对广州物流发展的促进分析,《热带地理》2002年第22卷第3期,208-213。

阎小培、翁计传,城市现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5期,9-15。

阎小培、翁计传,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4期,7-11。

曹小曙,阎小培,穗港交通走廊通达性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陈广汉,郑宇硕,周运源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11-324。

易峥,阎小培,樟木头模式:香港跨境人口流动与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热带地理》2002年第22卷第4期,289-293;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陈广汉,郑宇硕,周运源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64-378。

阎小培、方远平,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探新,《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地6期,40-45。

阎小培、翁计传,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理论问题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1期,40-46。

阎小培、贾莉,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之研究《中国发展》2002年第1期,34-40。

马跃东、阎小培,商品房空置问题探析——以广州为例,《城市问题》2002年第2期,32-36。

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年第22卷第2期,142-144。

李文翎、阎小培,基于轨道交通网的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探析,《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5期,61-64。

李文翎、阎小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22卷第5期,574-580。

林耿、阎小培、周素红,消费因素影响下广州市大型百货商店的发展,《热带地理》2002年第22卷第1期,52-56。

曹小曙、阎小培,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的空间演化研究,《人文地理》2002年第17卷第2期,66-68。

毛蒋兴、阎小培,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34-37。

毛蒋兴、阎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规划师》2002年第18卷第7期,69-72。

阎小培、胡敏,关于“中大—珠海”办学模式及其效应的理性思考《中国发展》2002年第3期,63-69; 〈特区探索》2001年第4期,42-44。

陈忠暖、阎小培,中国东南6省区城市职能特点与分类《经济地理》2001年第21卷第6期,709-713。

周素红、阎小培,基于GIS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革新探讨《经济地理》2001年第21卷第6期,700-704。

林耿、阎小培、周素红,消费因素影响下广州市大型百货商店的发展《热带地理》2002年第22卷第1期,52-56。

阎小培、马跃东、崔晓,广州CBD的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3期,78-82。

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年第22卷第2期,142-144。

许学强、王欣、阎小培,技术流的动力机制、渠道与模式——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地理学报》2002年第57卷第4期,489-496。

阎小培、周春山、邓世文、陈浩光,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商品房的开发与分布《地理学报》2001年第56卷第5期,570-580。

Xue Desheng, Yan Xiaopei and Johnson Graham, 2001, Local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 a case study in Beijiao Township, Shunde Cit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1, 3, 211-222.

徐永健、阎小培、许学强,西方现代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述评《人文地理》第16卷第4期,28-33。

阎小培、翁计传,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初探《市长参考》2001年第7期,25-30。

Xu Yongjian, Yan Xiaopei and Xu Xueqiang, 2001,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industrie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the1990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1, 1, 63-66.

贾莉、阎小培,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2001年第3期,18-20。

徐永健、阎小培、许学强,现代港口多功能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经济地理》2001年第21卷第2期,235-243。

阎小培、姚一民,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办公活动的时空差异分析,《地理研究》2000年第19卷第4期,359-368。

阎小培等,广州城市CBD的功能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地理学报》2000年第55卷第4期,475-486。。

阎小培等,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都市发展,《人文地理》2000年第15卷第3期,7-14。。

刘筱、阎小培,广东省不同经济地域差异研究,《热带地理》2000年第20卷第2期,1-7。

徐永健、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人文地理》2000年第15卷第2期,19-23。

阎小培、贾莉、李建平、翁计传,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都市发展《人文地理》2000年第15卷第2期,7-14。

Zhang Yunquan, Yan Xiaopei and Comtois Calude, 2000, Some measures of increasing rail transit riderships:case studie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0, 1, 80-88.

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经济地理》2000年第20卷第1期,99-102。

曹康琳、阎小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治理重点《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9卷第2期,103-108。

徐永健、阎小培,北美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城市研究》2000年第3期,23-25。

Cao Xiaoshu, Yang Fan and Yan Xiaopei, 2000, Study on the urban transport and landuse of Guangzho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0, 2, 144-150.

阎小培、扬帆,珠海—澳门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第16卷第2期,23-28。

曹小曙、扬帆、阎小培,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第20卷第3期,74-77。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