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导师介绍:郭小平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导师介绍 >>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导师介绍:郭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导师介绍:郭小平

考研时间: 2012-07-21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姓名:郭小平性别:联系方式:guobagb@163.com
职称: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学院:软件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风险传播与危机管理、视听新媒体

基本情况

院长助理、广播电视学系主任、硕导。

湖北蕲春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博士(新闻学方向)。

主讲课程

本科:《视听新媒体导论》、《电视作品赏析》、《中外广播电视史》、《电视纪录片与DV创作》、《危机传播与形象管理》等。

硕士:《中西电视业务比较研究》。

科研课题

1、主持项目

(1)2011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心理与电视引导研究》(主持)。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风险社会与媒体的生态文明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08CXW008,主持)。

(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众传媒风险建构的社会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08q021,主持)。

(4)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人文社科创新基金“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0AW008,主持)

(5)国家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特色专业项目子项目“广播电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6)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重点项目“风险社会的媒体角色与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07004,主持)。

2、参与项目

(1)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参与)。

(2)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研究》(参与)。

(3)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科交叉和实践导向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参与)

(4)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网络民主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参与)。

(5)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0CZZ018,第二参与者)。

(6)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研究”(2009年,主要参与者)。

(7)2009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研究”(GD09097,第二参与者)。

(8)200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研究”(2008年,结题专著的统稿与主要章节的撰写者)。

(9)2010年三峡总公司重大横向课题“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开发与应用研究”子项目“三峡工程舆论热点、难点及其引导”。

(10)200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跨媒体记者的培养与新闻媒介融合专业的构建研究”(立项编号:2008063,参与)。

(11)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当前我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现象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860166,参与)。

(12)教育部“211”工程项目“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子课题“媒介政治学系列”之“大众传媒与现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研究。

研究论文

1、“风险沟通与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系列

(1)《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2009)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2)《城市废弃物处置的风险报道:环境议题分化与“环境正义”的诉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风险传播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8期。

(4)《风险传播的“公共新闻学”取向》,《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

(5)《“怒江事件”中的风险传播与决策民主》,《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6)《西方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国传媒报告》(香港),2006年第3期。

(7)《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

(8)《风险传播的悖论——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9)《论电视在危机传播中的社会动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4期。

(10)《风险沟通中环境NGO的媒介呈现及其民主意涵》,《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1)《地震灾害、创伤记忆与媒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12)《环境NGO风险沟通的媒介策略》,陈先红、何舟主编《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3)《风险社会的媒介素养:“风险传播”的视角》,载《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环境风险与迪斯尼动画片的生态文化传播》,《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

(15)《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今传媒》,2009年第1期。

(16)《纪录片<南京>与创伤记忆的影像书写》,《社会观察》,2008年第7期。

(17)《危机传播中电视主持人职业心理创伤的危机干预》,《现代视听》,2008年第11期。

(18)《论传媒对受众“风险认知”的建构》,《大众传媒》,2007年第2期。

(19)《危机传播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3期。

(20)《危机报道中媒体的“心理干预”策略》,《电视研究》,2004年第2期。

(21)《金融“信息操作”与媒体责任——从“活力门事件”看传媒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声屏世界》,2006年第11期。

(22)《大众传媒如何建构风险》,《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3期。本文被收入《传播学研究集刊》(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报道与新闻舆论引导》,《今传媒》,2009年第6期。

(24)《灾难报道的多维思考》,《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9期。

(25)《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新闻前哨》,2002年第1期。

2、广播电视传播研究系列

(1)《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西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新闻大学》,2008年春季号。

(2)《新闻立台、应急传播、新媒体战略与“三网融合”——论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改革的维度》,《现代视听》,2010年第2期。

(3)《生态纪录片的“绿色镜像”》,《社会观察》,2010年第5期。

(4)《试析迪斯尼动画片的生态文化传播》,《电视研究》,2009年第11期。

(5)《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今传媒》,2009年第1期。

(6)《危机传播中电视主持人职业心理创伤的危机干预》,《现代视听》,2008年第11期。

(7)《纪录片<南京>与创伤记忆的影像书写》,《社会观察》,2008年第7期。

(8)《危机传播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3期。

(9)《危机报道中媒体的“心理干预”策略》,《电视研究》,2004年第2期。

(10)《以历史意识促进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贵州电视》,2004年第1期。

(11)《现代都市里的童话——青春偶像剧的美学分析》,《大众传媒》,2003年第4期。

(12)《新闻媒介的隐私侵犯:三种道德伦理模式》,《广播电视研究》,2003年第4期。

(13)《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遭遇伦理尴尬》,《视听界》,2003年第6期。

(14)《建构对农电视新闻栏目及其品牌》,《电视研究》,2002年第4期。

3、新媒体传播研究系列

(1)《三网融合:国外的规制与我国的融合监管策略》,尹韵公、刘瑞生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欧洲视听媒体规制变革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3)《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视听新媒体战略》,《现代视听》2010年第10期。

(4)《论视听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影响》,《中国电视》,2009年第3期。

(5)《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主导的优势与策略》,《现代视听》2010年第9期。

(6)《2008年广电新媒体的监管、融合发展与社会影响研究述评》,《今传媒》,2009年第2期。

(7)《视听新媒体的“YouTube效应”与传统电视的应对策略》,《现代视听》,2008年第1期。

(8)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编:《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传播学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2008年新媒体的应用与研究综述》,《现代视听》,2009年第1期。

(10)《贾君鹏事件:新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今传媒》,2009年第12期。

(11)《论搜索引擎与网络传播的道德与法律——百度“垄断门”的启示》,《今传媒》,2009年第4期。

(12)《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与网络的“符号暴力”》,张磊主编《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其他相关研究论文

(1)《传媒消费主义视野下的阅读分层与高端杂志的中间阶层定位》,《中国出版》,2009年第1期。

(2)《私密话题:私人话语的大众传播》,《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号。

(3)《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当代传播》,2002年第4期。

(4)《新闻与历史意识的互渗》,《新闻三昧》,2003年第10期。

(5)《新闻真实:一个动态的概念》,《新闻传播》,2002年第10期。

5、会议论文

(1)《环境风险报道的议题分化与“环境正义”的诉求——以城市废弃物处置的风险争议为例》,“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媒介社会责任”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武汉)。

(2)《“心理学专家在媒介”与电视的灾后心理救援——以央视的<心理访谈>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2009年会暨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2009年5月23-24日,北京)。

(3)《危机传播中的创伤记忆与媒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2008•香港);

(4)《分享视频的“YouTube效应”与公众的媒介参与》(“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 2008•北京);

(5)《消费主义视野下的阅读分层与高端杂志的中产阶层定位》(中国传播学论坛 2008•广州)。

(6)《西方视听新媒体的演变与网络民主的想象》(“媒介创新与文化场域嬗变”国际学术会议 2008•杭州);

(7)《风险社会的媒介素养:“风险传播”的视角》,“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2007•上海)。

(8)《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与网络的“符号暴力”》,“中国传播学论坛”(2007•北京)。

(9)《论风险的影响纪录与知识政治》,“全国广播电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会年会”(2007•武汉)

(10)《论环境NGO风险沟通的媒介策略》,“新媒体与公共关系创新”高层学术论坛(2007•武汉)。

(11)《NGO参与风险论争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政治》,“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会议(2007•武汉)。

(12)《论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全民科学素质和社会发展论坛”(2006•北京)。

(13)《西方“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国传播学论坛”(2006•深圳)。

发表论著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合著)。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