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百芳 | 性别:女 | |
职称:副教授 | 学院:基础医学院 | |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信号传导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 |
1、职称职务: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学科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研究方向:细胞信号传导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
4、实验室位置:东实验楼2楼
5、联系电话:027-68759795,15342203876
6、Email:zbfwq@whu.edu.cn
7、学习经历:
2002年获得武汉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至12月在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生化系做访问学者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
8、主要工作经历与任职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医学院杰出青年基金1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0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2篇
9、目前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和兴趣
研究方向:细胞信号传导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机械拉伸模拟肾小球内压增高诱导肾系膜细胞高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信号通路,caveolin-1调控TGFβ诱导的肾系膜细胞高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信号通 路,PKCβ1调控高糖诱导肾系膜细胞Akt活化及TGF-β1的高表达的信号通路,以及EGFR-Akt信号通路在高糖诱导肾系膜细胞高表达胶原蛋白中的调控作用等。
10、教学情况:
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430学时,包括博士研究生基因工程技术、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硕士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理论(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中文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生物化学实验(全英文教学,中文教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硕士研究生共5人。参加了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正规医学研究生课程的交流式设计与实践、医学基础研究技术研究生学科通开课建设等教学研究项目。
11、近5年代表性论文
1) Wu TT, Ye F, Wu DC, Xiao ZL, Zhang BF. Caveolin-1 re-expression reserves G0/G1 arrest in caveolin-1 knockout mesangial cell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10, 15(6): 532-8. 通讯作者
2) 黄丽丽,张百芳,叶凤,伍婷婷,曹佳,李小明 不同分子区域的caveolin-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caveolin-1基因敲除小鼠系膜细胞周期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1(1): 1-5 核心期刊,通讯作者
3) Peng F, Zhang BF, Ingram AJ, Gao B, Zhang Y, Krepinsky JC. Mechanical stretch-induced RhoA activation is mediated by the RhoGEF Vav2 in mesangial cells. Cellular Signalling 2010, 22(1): 34-40. SCI期刊(影响因子4.887),第二作者
4) Peng F, Zhang BF, Wu D, Ingram AJ, Gao B, -induced RhoA activation and fibronectin production inbKrepinsky JC. TGF mesangial cells requires caveolae.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08 295(1): F153-64, SCI期刊(影响因子5.8),并列第一作者
5) Zhang BF, Peng F, Wu D, Ingram AJ, Gao B, Krepinsky JC. Caveolin-1 phosphorylation is required for stretch-induced EGFR and Akt activation in mesangial cells. Cellular Signalling 2007, 19(8): 1690-700.SCI期刊(影响因子4.887),第一作者
6) Ye L, Cai XJ, Zhang BF. Expression of TGF-β2 in LECs of age-related nuclear, cortex cataract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GF-β2,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transdifferentiation.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06, 11(3): 756-60. EI收录,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