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石河子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石河子大学095115种业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农业生态学
一、考查目标
农业生态学科目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培养考生综合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考生的生态意识,以适应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需要。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50分。
(二)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 20分,共60分
三、考查内容
(一)绪论
1、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3、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原因
4、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特点
(1)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
(2)研究手段、方法不断更新(数学模型、GIS、RS等)
(3)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联系,交叉渗透
(二)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环境的组成及分类:由生态因子组成;环境的分类标准;
2、生态作用(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不可替代性与可调节性;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阶段性与整体效应)
3、限制因子定律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4、谢尔福德耐受定理
5、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6、种群的增长规律、数量变动与调节
7、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8、种群的调节及生态对策
9、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组成
10、群落的结构
11、群落的演替
12、群落演替的一般特征与顶极群落学说
(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区域宏观结构、农、林、牧、副、渔综合结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种群水平上的生产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
3、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4、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5、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四)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1)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2)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
2、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1)热力学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
(2)生态金字塔与生态效率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与能流分析
(1)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2)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物质流动的特征
3、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
4、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1)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2)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及特征
(3)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六)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
2、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和步骤
3、农业资源概念、分类与特点
4、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5、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七)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持续农业的背景与原理
2、国内外持续农业的实践与应用
3、现代农业的负效应
4、国外“替代农业”
5、中国生态农业
6、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7、生态农业技术及典型模式分析
主要参考书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植物生理学
一、考查目标
植物生理学是在个体、组织与器官、细胞与亚细胞以及分子层次上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要求考生掌握包括水分生理、矿质营养与同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次生物质代谢、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植物的运动、光周期现象与光形态建成、生殖成熟和衰老以及抗逆性等内容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具备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植物生理学 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 14分,共14分
三、考查范围
一、植物水分生理
(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 植物含水量及水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2.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二)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1. 水势的基本概念
2. 植物细胞的水势
3. 植物细胞的吸水
(三)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 土壤的水分状态
2. 根系吸水的部位与途径
3. 影响根系吸收水分的土壤因素
(四)植物蒸腾作用
1. 蒸腾作用的概念与方式
2. 气孔蒸腾
气孔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气孔运动的调节机制,影响气孔运动的外界因素。
3. 蒸腾作用的指标及测定方法
4. 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因素
(五)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 水分运输途径及运输速度
2. 水分运输的机制
(六)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二、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1. 植物必需元素及确定方法
2. 植物必需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
1.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4. 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5. 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对氮、磷、硫的同化
(四)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1.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2.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与光合色素
3. 影响叶绿素代谢的因素
(三)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机制
1. 光能吸收与传递
2. 光合电子传递链
3. 光合磷酸化
(四)光合碳同化
1. C3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
2. 光呼吸
3. 光合作用的产物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六)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二)植物呼吸代谢途径
1. 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类型
2. 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的特点
(三)植物体内呼吸电子传递途径的多样性
1. 细胞色素电子传递途径
2. 交替氧化酶途径及意义
3. 其他末端氧化途径及意义
(四)植物呼吸作用的调节
(五)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1. 呼吸速率与呼吸商
2. 影响呼吸作用的内外因素
(六)呼吸作用的实践应用
1. 呼吸作用与植物栽培
2. 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
3. 呼吸作用与果蔬保鲜
五、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与分配
(一)同化物运输
1. 运输途径、方向、速度
2. 运输物质的形式
3. 运输途径的研究方法
(二)韧皮部运输机制
压力流动学说及其实验证据,细胞质泵动学说、收缩蛋白学说
(三)同化物的装载与卸出
(四)同化物的配置与分配
六、植物生长物质
(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二)植物激素的发现、化学结构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内酯
(三)植物激素的代谢和运输
1. 生长素代谢和极性运输
2. 细胞分裂素代谢途径
3. 赤霉素代谢途径
4. 脱落酸代谢途径
5. 乙烯的代谢及其调控
(四)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
2. 植物激素的协同和颉颃作用
(五)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
(六)植物生长调节剂
七、植物生长生理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二)种子萌发
(三)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四)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五)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光形态建成
光敏素及其作用,光敏素的作用机制,蓝光受体及其作用
(七)植物的运动
八、植物生殖生理
(一)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二)成花诱导生理
1. 光周期现象及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2. 光周期诱导及感受部位
3. 光敏素在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
4. 光周期诱导的机制
5. 光周期理论的实践作用
(三)春化作用
1. 植物感受低温的部位
2. 春化作用的机制
(四)花器官的形成
1. 花器官形成的生理生化变化
2. 花器官形成的条件
3. 植物的性别分化
4. 花器官发育的基因调控
(五)受精生理
1. 花粉和柱头的活力
2. 花粉和柱头的识别作用
3. 受精过程中雌蕊的生理生化变化
九、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
1. 种子发育及其基因表达
2.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物质的变化
3. 种子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 影响种子成熟的外界因素
(二)果实的生长和成熟生理
1. 果实的生长特点
2. 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三)植物的休眠
1. 种子休眠的成因与调节
2. 营养器官休眠成因与调节
(四)植物的衰老生理
1. 植物衰老的类型与意义
2. 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
3. 衰老的机制
4. 环境条件对植物衰老的影响
(五)器官脱落生理
1. 器官脱落的概念和类型
2. 器官脱落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十、植物的逆境生理
(一)逆境和抗逆性
1. 逆境的概念及种类
2. 逆境对植物的危害
3.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形态结构适应、生理适应(生物膜的应变、逆境蛋白的表达、抗氧化防御系统、渗透调节、植物激素
4. 植物抗逆性的获得及整体抗逆性
(二)寒害生理与植物抗寒性
1. 冷害和抗冷性
2. 冻害和抗冻性
3. 提高植物抗寒性的途径
(三)旱害生理与植物抗旱性
1. 干旱的类型和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的度量
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3. 植物的抗旱性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措施
(四)盐害生理与植物的抗盐性
1. 植物抵抗盐害的机制
2. 盐分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3. 提高抗盐性的途径
主要参考书:
1、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潘瑞帜主编:《植物生理学》,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植 物 学
一、考查目标
植物学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以及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四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植物学 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 14分,共14分
三、考查范围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
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11.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主要参考书:
1、马炜梁主编:《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强胜主编:《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38作物种子学
概 述
一、 作物种子学考试科目:
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加工与储藏学
二、 考试比例:
种子生物学40%、种子检验学占30%、种子加工与储藏学占30%。
三、 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其中种子生物学4个,种子检验学3个,种子加工与储藏学3个)
问答题(共8题,共120分,其中种子生物学部分占48分,种子检验学部分占36分,种子加工与储藏学部分占36分)
四、 考试时间:180分钟
五、 参考教材:
1. 种子生物学. 胡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种子生物学.高荣岐,张春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3. 种子检验学. 张春庆,王建华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种子检验.王玺 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5. 种子加工与贮藏.孙群 ,胡晋 ,孙庆泉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种子贮藏加工学(第2版). 胡晋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种子生物学
一、考察目标:
了解考生掌握种子生物学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种子科学与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一)种子学导论:
种子的概念与种类
种子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二)种子形态结构
种子形态结构的基本特点
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分类
(三)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分类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布特点,碘价、酸败的含义
种子水分:临界水分、安全水分的含义及其联系,吸湿性,平衡水分
种子毒物:种子毒物的概念、产生方式、分类
常见作物种子中毒物种类、特点及其改造利用途径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改善途径
(四)种子休眠与萌发
种子休眠含义、原因
休眠的调控机理:“三因子”理论,光调控理论
主要农作物种子休眠特性及其调控途径
(五)种子活力与寿命
种子生活力、发芽力、活力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生活力、活力测定原理与方法
种子劣变含义及其发生机理
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
影响种子活力与寿命的因素
陈种子利用与种子寿命预测方法。
种子检验学
一、考察目标:
了解考生掌握作物种子质量检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种子科学与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一)种子检验导论:
种子检验概念及其分类:种子检验,监督检验,仲裁检验
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
种子质量评定及分级
(二)扦样
扦样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扦样方法、步骤
种子批异质性测定方法
样品的概念、配制与处理方法
(三)种子净度分析
净度概念
净度分析方法、步骤
净种子标准
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方法
丸衣种子净度分析方法
(四)种子发芽试验
种子发芽力概念和发芽的指标
种子发芽试验设备特点
种子发芽床要求
标准发芽试验的技术规定
幼苗鉴定方法与标准
休眠种子发芽试验特点
丸衣种子发芽试验特点
(五)种子水分测定
种子水分含义与度量方法
低恒温烘干法原理与技术
高恒温烘干法的原理与技术
电子水分测定仪的原理
(六)品种真实性与纯度
品种真实性、纯度含义
品种纯度测定方法及其原理、特点
(七)田间检验
田间检验的时期、方法
小区种植鉴定的方法
种子加工与贮藏学
一、考察目标:
了解考生掌握种子加工、种子贮藏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种子科学与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一)种子加工与贮藏导论
种子加工与种子贮藏含义、基本内容
(二)种子物理性质
种子物理性概念
种子千粒重概念及测定方法
种子容重概念与测定方法与应用
种子比重概念与测定
种子密度与孔隙度概念与测定
种子散落性与自动分级概念及其应用
(三)种子加工与处理
种子干燥原理与技术:种子干燥过程中
种子清选分级原理与技术:
种子处理特点与方法:棉花种子加工主要工艺原理,种子包衣与丸化的概念,种衣剂的理化特性要求。
(四)种子贮藏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变化:种子贮藏期间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种子结露及预防,种子发热与霉变及其预防
种子入库:种子入库标准
种子在贮藏其间变化及其管理:通风与密闭原则
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及贮藏技术要点:小麦、玉米、水稻和棉籽种子贮藏特性与贮藏方法。
作物育种学
一、考查目标
考生应全面系统理解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原理,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作物育种的最新方法、技术和成就,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育种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卷面结构
1、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5%);简答题(30%);问答题:(45%)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80%;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20%。
3、参考书目:《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三、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四、考试内容
绪论:
进化的概念、类别比较;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主要内容;作物品种的概念及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章 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及授粉类型;自交及异交的遗传效应;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的含义;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各中心代表性起源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搜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方法。
第三章 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的概念;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及实现主要目标的育种策略。
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
引种驯化的概念;引种的基本原理;作物的阶段发育特性、温度、光照、纬度、海拔与引种的关系;生态条件的概念,作物生态型的种类,作物生态型与引种的关系;引种的基本步骤;几种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
选择育种的概念、基本原理;自然变异的原因;选择、鉴定的方法;选择育种的特点、方法与程序。
第五章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的概念与意义,组合育种与超亲育种的含义;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杂交的各种方式、应用条件、组配原则、遗传组成;系谱法处理杂种后代各代的遗传特点、工作重点、选择的依据和选择效果,时间和方法,收获的方法和编号的方法;混合法的工作要点、理论依据和要求;杂交育种的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第六章 回交育种
回交、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的概念;回交亲本的选择;质量性状(单显性和单隐性基因)基因的回交转育方法;回交育种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第七章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概念和特点;内照射、外照射、致死剂量、临界剂量的含义;常用物理诱变剂及、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诱变育种程序。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的概念及特点;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夭亡和不育、杂种后代分离无规律等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第九章 倍性育种
倍性育种的概念。多倍体和单倍体的种类、产生途径、鉴定的方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自交系、一环系、二环系的概念, 自交系的基本要求及选育方法;配合力的概念及测定时间、测验种的选择及测定的方法;杂交种的类别及特点;杂交种的选育程序;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主要方法(人工去雄、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性、标志性状及雄性不育性)。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多系品种、近等基因系的概念;作物抗病虫性类别与机制;作物抗病虫性的鉴定方法和抗病虫品种选育方法;保持品种抗性持久的措施。
第十二章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
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全能性概念;培养基及其组成;体细胞克隆变异的遗传基础及突变体的筛选;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利用单倍体细胞培养进行植物育种的方法。
第十三章 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
转基因育种的特点及基本程序;目的基因获得的主要方法;转基因方法的确定和外源基因转化的主要途径。
遗传学
一、考试大纲说明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及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又是一门方法精密的实验科学,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学科。要求考生主要掌握孟德尔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染色体与连锁群、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与连锁、数量性状遗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基因的本质、细胞质和遗传、遗传与个体发育以及遗传与进化等,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笔试的要求:
(1)出A、B卷(或两套以上的)试卷;
(2)A、B两套试卷重复题不能超过10-15%;
(3)笔试时间以3小时为限,满分100分。
三、笔试的试卷格式--------试卷结构(题型及所占比例)
题号 |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占总分比例% |
1 2 3 4 5 6 7 |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 填 空 判 断 简 答 计 算 附 加 题 | 5-10 10-15 30-40 10-15 3-5 2-3 | 10-20 10-15 15-20 10-15 20-30 20-25 | 10-20 10-15 15-20 10-15 20-30 20-25 |
四、考试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遗传、变异、遗传学的概念;
2.理解遗传、变异、选择与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关系;
3.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
1.掌握性状、单位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现象、基因型、表现型、纯合体、杂合体、测交法、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亲组合、重组合等概念;
2.了解孟德尔的单因子、双因子以及多因子杂交试验及试验结果;
3.理解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
4.掌握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5.掌握测交法的原理及方法;
6.掌握概率原理及应用;
7.掌握二项式展开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8.学会X2测验的方法。
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复习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2.掌握染色体的外部形态;掌握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姊妹染色单体、非姊妹染色单体等概念;
3.了解细胞分裂的方式,重点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以及与遗传的关系;
4.了解植物、动物及真菌类的生活史;
5.理解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四章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掌握反应规范、表现度、外显率、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嵌镶显性、表型模写、复等位基因、复等位现象、隐性致死、显性致死等概念;
2.了解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
3.了解致死基因;
4.掌握复等位现象的遗传;
5.理解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类型及基因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掌握性别决定、伴性遗传、性染色体、限性遗传、从性遗传、性反转的概念;
2.掌握性别决定的不同方式;
3.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并会进行分析;
4.了解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5.了解人类的性别畸形。
第六章 染色体和连锁群
1.掌握连锁遗传、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相引相、相斥相、交换值、基因定位、两点测交、三点测交、单交换、双交换、干扰、连锁群、遗传图、四分子、四分子分析等概念;
2.掌握连锁与交换的规律;
3.理解四分子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4.了解人类连锁分析和细胞学图。
第七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和连锁
1.掌握转化、接合、中断杂交技术、转导、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的概念;
2.了解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地位;
3.了解转化、转导、接合引起基因重组的过程;
4.掌握中断杂交技术绘制连锁图的方法和原理。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1.掌握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微效多基因、修饰基因、超亲遗传、纯系、遗传率、近亲繁殖、近交系数、杂种优势的概念;
2.了解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
3.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4.学会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
5.学会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6.学会近亲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近交的遗传效应。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
1.掌握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整倍体、非整倍体、单体、三体、缺体、四体、多倍体、染色体组等概念;
2.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
3.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4.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
5.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应用。
第十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二)基因突变
1.掌握基因突变、形态突变、生化突变、致死突变的概念;
2.了解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3.掌握基因突变检出的原理和方法;
4.了解诱发突变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基因的本质
1.掌握外显子、内显子、隔裂基因、重叠基因、结构基因、重复顺序、持续饰变的概念;
2.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了解一基因一酶说;了解人的几种先天代谢缺陷的原因;
3.掌握基因概念的发展。
第十二章 细胞质和遗传
1.掌握核遗传、质遗传、母性影响、雄性不育、配子体不育、孢子体不育、持续饰变的概念;
2.了解母性影响的产生原因;
3.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分子基础。
第十三章 遗传与个体发育
1.掌握异固缩现象、同工酶、操纵子学说、正控制、负控制、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启动基因、增强子、操纵基因、启动子、TATA框、UPE、屏蔽mRNA、的概念;
2.了解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3.了解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分化的可逆性;
4.掌握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5.了解几个发育现象的遗传分析;
6.了解病毒和原生生物的分化。
第十四章 遗传与进化
1.掌握群体、基因库、孟德尔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群体遗传学、的概念;
2.掌握Hardy-weinberg定律的内容;
3.学会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4.了解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和掌握各种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对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影响;
5.了解蛋白质进化、核酸进化和遗传体系进化;
6.了解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传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7.了解新种的形成及几种不同的隔离方式对新种产生的影响。
种子生产学
一. 考察目标:
通过考试了解考生掌握种子生产特点,掌握作物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种子加工、种子储藏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种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种业及作物领域的考生。
三.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名词解释,10题
填空,15空
是非判断题,15题
问答题,5题
四. 考试内容
作物种子生产的特点,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品种审定的程序和方法;品种权的概念,品种权的归属,授予品种权的条件,品种权的申请和实施。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
种子商品的特殊性;作物品种变化的规律性;品种区划和品种布局与搭配的概念。品种合理布局与搭配的方法、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种子生产的意义和任务;种子生产计划的制定。
种子生产基地的任务;种子生产基地的形式;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的条件。
农作物品种群体的分类,品种群体的遗传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各类授粉方式,作物群体遗传平衡的特点。
品种混杂退化的概念,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品种混杂退化的危害,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
育种家种子,原种和良种的概念,育种家种子的标准及在良种繁育中的作用,原种的标准及来源育种家种子的生产方法,用育种家种子繁殖原种应注意的问题。
两种不同的良种繁育程序:重复繁殖程序和循环选择程序。两种繁殖程序比较,提纯生产原种的一般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保纯生产原种的方法和程序。
水稻种子生产的特点,水稻常规品种的种子生产和杂交品种的种子生产方法:三系法和两系法。
小麦良种繁育的特点,小麦原种生产的方法。
棉花种子生产的特点,提纯法生产棉花原种的方法:三年三圃制和自交混繁法。
玉米种子生产的特点,玉米自交系原种的保纯繁殖方法,玉米自交系的的提纯方法:穗行测交提纯和穗行鉴定提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技术,玉米杂交种的配制:选地隔离,规格播种,去杂去劣,调整花期,去雄授粉,分收分藏;利用雄性不育性配制玉米杂交种方法,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以及三系间的关系,“三系”配套利用的全不育化制种方案。
甜菜种子生产的三级繁育制度和改良三级繁育制以及两级繁育制;甜菜的杂交制种,包括二倍体品种内杂交制种和多倍体品种的杂交制种。多倍体生产用种的配制,杂交种亲本的育种家种子及原种的,利用雄性不育系的杂交制种。
种子生产中质量检验,种子质量田间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