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云南大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5年云南大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考研大纲

2015年云南大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11-01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8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课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八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二、考试要求

考察考生是否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测试考生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考试分值、考试时间和题型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分值:卷面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80分钟。

4.题型结构: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和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人类学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清楚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具备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科目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试范围及内容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范围和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脉络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侧重考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的演变。

第一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第一章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二、人类思维同一性(人类心理一致说)

三、实证主义

四、单线进化论

五、万物有灵论(泛生论)

六、比较法、残存法

七、氏族、胞族、部落

八、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三、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传播论学派

第一节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二、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三、文化圈

四、区域研究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二、莱奥·弗罗贝纽斯

三、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四、威廉·施密特

五、威廉·里弗斯

六、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第三节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文化传播论的进步性

二、文化传播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历史特殊论学派

第一节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二、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三、历史的方法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朗兹·博厄斯

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

三、罗伯特·哈里·罗维

四、爱德华·萨丕尔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特殊论的合理性

二、历史特殊论的局限性

第四章法国社会学学派

第一节法国社会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整体观,

二、机械的组合与有机的组合

三、集体意识、社会事实、互渗律等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戴维·埃米尔·杜尔干

二、马歇尔·莫斯的交换理论

三、吕西安·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理论

四、罗伯特·赫尔兹象征人类学研究

五、阿诺德·范·盖内普"通过礼仪"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社会学派的贡献

二、社会学派的局限性

第五章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第一节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功能主义对文化的定义及文化功能理论

二、功能主义学派对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的研究

三、结构--功能主义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论

四、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

五、田野调查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二、布罗尼斯劳·马凌诺夫斯基

三、埃文思-普里查得

四、麦克斯·格拉克曼

五、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功能主义学派的贡献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局限性

第六章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一节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二、"基本人格"概念

三、文化的差异与基本人格的差异

四、育儿方式与文化

五、文化模式与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二、阿伯兰·卡迪纳

三、路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

四、玛格丽特·米德

五、拉尔夫·林顿

六、克莱德·克拉克洪及

七、许烺光

八、乔治·彼得·默多克

第三节历史贡献及其批判

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贡献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历史批判

第七章新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新进化论学派主要理论

一、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

二、社会文化整合

三、文化生态学、一般进化、特殊进化

四、文化唯物主义

五、主位方法与客位方法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莱斯利·阿尔文·怀特

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

三、艾尔门·罗杰斯·塞维斯与马歇尔.萨林斯

四、马尔文·哈里斯

第三节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进步性

二、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八章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一节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列维·斯特劳斯及其理论来源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

三、结构主义与结构功能学派

四、结构人类学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节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关系

三、交换理论

第三节神话的结构与图腾

一、二元对立

二、《野性的思维》

三、图腾崇拜与分类

第四节荷兰结构主义研究

一、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

二、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

三、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

第五节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与局限性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

二、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第九章象征人类学

第一节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象征

一、弗洛伊德与梦的解释

二、符号学与象征

三、结构主义与象征

四、利奇与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二节象征与社会分类

一、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

第三节象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仪式过程研究,阈限与交融理论

二、剧场与隐喻

三、象征与亲属制度、社会组织

四、象征与仪式、神话

五、象征与语言、人观

第十章解释人类学

第一节"解释"的人类学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二、克里福德·吉尔兹及其学术发展

三、宗教象征体系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解释与深描

一、文化的解释

二、深描

第三节解释人类学的影响

一、写文化与文学回归

二、解释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实践理论

第一节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场域、惯习概念

第二节马歇尔·萨林斯对功利主义实践理性的批判

第三节人类学的责任与反思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

一、苏维埃民族学的特点与贡献

二、中国民族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几个主要学派

三、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四、政治经济学派及其民族志

第十三章后现代理论

第一节后现代理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认知人类学

一、文化的分类

二、认知与符号意义、结构、行动

三、认知人类学的启示

第三节人类学的反思

一、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行动主体

三、解构

四、实验民族志

五、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第十四章社会性别理论

第一节社会性别理论基本概念

一、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思潮

二、生物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

三、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第二节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添加"妇女

二、妇女人类学

三、女性主义人类学

四、社会性别人类学

第十五章民族志写作

第一节、民族志的特征与类型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发展

二、作为方法论的民族志

三、作为学术文本的民族志

第二节民族志撰写的若干问题

一、民族志风格

二、民族志写作的危机

三、民族志写作及其发展变化

第十四章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及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人类学知识及方法

第一章人类的体质基础、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与属性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进化、变异与选择的含义和形式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人种和种族的内涵。

第二节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人类学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人类学与科学

二、人类学与人文科学

第三节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二章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文化冲突、文化的调适与变迁

第三节文化、社会、个人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语言

第一节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

第二节人类的祖先

第三节语言、思维、文化及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第四节语言的起源、性质、内涵和变化

第五节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第四章文化与人格

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二节人格发展

第三节群体人格

第四节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第五节人类学对国民性格研究的历史及异议

第五章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调适与生态适应

第二节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三节寻食生活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生产食物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六节资源控制

第七节互惠、库拉圈、夸富宴等分配和交换内涵及类型

第八节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六章婚姻、家庭、家户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婚姻

一、性规范与婚姻规则

二、婚姻的形式及继嗣群体的类型、形式与功能

三、居住模式、离婚、再婚

第二节家庭、家户与社会

一、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和家户的类型与形式

三、家庭、家户与社会

第三节亲属称谓的内涵及类型

第四节继嗣群体的形式、继嗣规则和功能

第七章群体与社会

第一节群体

一、年龄群体

二、性别群体、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利益群体与社团

一、社会冲突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族群、民族与族性的涵义

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族群特质与族群边界(族界标志)的内涵与特点

四、族群认同的产生方式、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

第八章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各种类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第二节社会规范、控制机制和秩序维持

第三节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宗教与政治

第五节权力与权威的内涵

第九章宗教研究

第一节人类的宗教和信仰实践

一、宗教的含义和宗教的总体特征

二、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三、仪式、巫术、巫技、禁忌

四、萨满及宗教专业人员的职责与功能

第二节宗教的变迁及其变异

一、仪式与象征

二、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三、维系信仰的适应策略

四、宗教与社会变迁

五、宗教与文化变迁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对宗教进行研究

第十章艺术

第一节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及意义

一、口传艺术

二、音乐艺术

三、绘画艺术

第二节、艺术的文化转换内容;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研究艺术

第十一章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文化变迁的机制

第二节强制性变迁:表现形式、内涵及对其的反应;

第三节复兴运动、反叛与革命

第十二章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一节全球化及其结果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点

二、都市化的进程及类别

三、都市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第二节本土化与文化保护

第三节文化霸权、文化多元主义与种族主义

第四节结构性暴力问题

第五节运用人类学实例

第十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一、人类学的内涵与本质

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对象

三、价值中立问题

四、主位与客位的方法

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

一、参与观察、访谈

二、谱系法

三、生活史和口述史

第三节多点调查与"多声道"

第四节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再现

第五节田野道德和伦理

第六节文化撰写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七节民族志电影

第十四章考古与博物馆学

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的人类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第三节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

第十五章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人类学的运用历程及范围

第二节人类学应用的职业与研究渠道

一、应用人类学的角色与工作模式;

二、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国内外都市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一、城乡的推拉理论

二、城市的起源及城市中的社会关系

三、城市的本质

第四节中国乡村都市化与城乡关系研究

一、中国都市过程及其研究

二、中国城市的阶层与族群问题

第五节世界上几种农民进城的方式

第六节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 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 考研信息的完整性,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 或发送内容至http://kaoyan.chazidian.com/f3p1。

本文系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 明出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