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云南大学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和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人类学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清楚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具备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科目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试范围及内容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范围和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脉络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侧重考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的演变。
第一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第一章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二、人类思维同一性(人类心理一致说)
三、实证主义
四、单线进化论
五、万物有灵论(泛生论)
六、比较法、残存法
七、氏族、胞族、部落
八、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三、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传播论学派
第一节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二、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三、文化圈
四、区域研究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二、莱奥·弗罗贝纽斯
三、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四、威廉·施密特
五、威廉·里弗斯
六、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第三节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文化传播论的进步性
二、文化传播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历史特殊论学派
第一节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二、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三、历史的方法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朗兹·博厄斯
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
三、罗伯特·哈里·罗维
四、爱德华·萨丕尔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特殊论的合理性
二、历史特殊论的局限性
第四章法国社会学学派
第一节法国社会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整体观,
二、机械的组合与有机的组合
三、集体意识、社会事实、互渗律等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戴维·埃米尔·杜尔干
二、马歇尔·莫斯的交换理论
三、吕西安·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理论
四、罗伯特·赫尔兹象征人类学研究
五、阿诺德·范·盖内普"通过礼仪"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社会学派的贡献
二、社会学派的局限性
第五章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第一节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功能主义对文化的定义及文化功能理论
二、功能主义学派对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的研究
三、结构--功能主义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论
四、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
五、田野调查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二、布罗尼斯劳·马凌诺夫斯基
三、埃文思-普里查得
四、麦克斯·格拉克曼
五、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功能主义学派的贡献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局限性
第六章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一节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二、"基本人格"概念
三、文化的差异与基本人格的差异
四、育儿方式与文化
五、文化模式与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二、阿伯兰·卡迪纳
三、路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
四、玛格丽特·米德
五、拉尔夫·林顿
六、克莱德·克拉克洪及
七、许烺光
八、乔治·彼得·默多克
第三节历史贡献及其批判
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贡献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历史批判
第七章新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新进化论学派主要理论
一、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
二、社会文化整合
三、文化生态学、一般进化、特殊进化
四、文化唯物主义
五、主位方法与客位方法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莱斯利·阿尔文·怀特
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
三、艾尔门·罗杰斯·塞维斯与马歇尔.萨林斯
四、马尔文·哈里斯
第三节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进步性
二、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八章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一节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列维·斯特劳斯及其理论来源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
三、结构主义与结构功能学派
四、结构人类学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节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关系
三、交换理论
第三节神话的结构与图腾
一、二元对立
二、《野性的思维》
三、图腾崇拜与分类
第四节荷兰结构主义研究
一、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
二、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
三、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
第五节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与局限性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
二、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第九章象征人类学
第一节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象征
一、弗洛伊德与梦的解释
二、符号学与象征
三、结构主义与象征
四、利奇与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二节象征与社会分类
一、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
第三节象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仪式过程研究,阈限与交融理论
二、剧场与隐喻
三、象征与亲属制度、社会组织
四、象征与仪式、神话
五、象征与语言、人观
第十章解释人类学
第一节"解释"的人类学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二、克里福德·吉尔兹及其学术发展
三、宗教象征体系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解释与深描
一、文化的解释
二、深描
第三节解释人类学的影响
一、写文化与文学回归
二、解释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实践理论
第一节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场域、惯习概念
第二节马歇尔·萨林斯对功利主义实践理性的批判
第三节人类学的责任与反思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
一、苏维埃民族学的特点与贡献
二、中国民族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几个主要学派
三、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四、政治经济学派及其民族志
第十三章后现代理论
第一节后现代理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认知人类学
一、文化的分类
二、认知与符号意义、结构、行动
三、认知人类学的启示
第三节人类学的反思
一、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行动主体
三、解构
四、实验民族志
五、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第十四章社会性别理论
第一节社会性别理论基本概念
一、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思潮
二、生物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
三、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第二节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添加"妇女
二、妇女人类学
三、女性主义人类学
四、社会性别人类学
第十五章民族志写作
第一节、民族志的特征与类型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发展
二、作为方法论的民族志
三、作为学术文本的民族志
第二节民族志撰写的若干问题
一、民族志风格
二、民族志写作的危机
三、民族志写作及其发展变化
第十四章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及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人类学知识及方法
第一章人类的体质基础、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与属性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进化、变异与选择的含义和形式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人种和种族的内涵。
第二节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人类学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人类学与科学
二、人类学与人文科学
第三节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二章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文化冲突、文化的调适与变迁
第三节文化、社会、个人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语言
第一节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
第二节人类的祖先
第三节语言、思维、文化及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第四节语言的起源、性质、内涵和变化
第五节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第四章文化与人格
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二节人格发展
第三节群体人格
第四节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第五节人类学对国民性格研究的历史及异议
第五章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调适与生态适应
第二节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三节寻食生活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生产食物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六节资源控制
第七节互惠、库拉圈、夸富宴等分配和交换内涵及类型
第八节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六章婚姻、家庭、家户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婚姻
一、性规范与婚姻规则
二、婚姻的形式及继嗣群体的类型、形式与功能
三、居住模式、离婚、再婚
第二节家庭、家户与社会
一、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和家户的类型与形式
三、家庭、家户与社会
第三节亲属称谓的内涵及类型
第四节继嗣群体的形式、继嗣规则和功能
第七章群体与社会
第一节群体
一、年龄群体
二、性别群体、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利益群体与社团
一、社会冲突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族群、民族与族性的涵义
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族群特质与族群边界(族界标志)的内涵与特点
四、族群认同的产生方式、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
第八章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各种类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第二节社会规范、控制机制和秩序维持
第三节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宗教与政治
第五节权力与权威的内涵
第九章宗教研究
第一节人类的宗教和信仰实践
一、宗教的含义和宗教的总体特征
二、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三、仪式、巫术、巫技、禁忌
四、萨满及宗教专业人员的职责与功能
第二节宗教的变迁及其变异
一、仪式与象征
二、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三、维系信仰的适应策略
四、宗教与社会变迁
五、宗教与文化变迁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对宗教进行研究
第十章艺术
第一节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及意义
一、口传艺术
二、音乐艺术
三、绘画艺术
第二节、艺术的文化转换内容;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研究艺术
第十一章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文化变迁的机制
第二节强制性变迁:表现形式、内涵及对其的反应;
第三节复兴运动、反叛与革命
第十二章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一节全球化及其结果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点
二、都市化的进程及类别
三、都市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第二节本土化与文化保护
第三节文化霸权、文化多元主义与种族主义
第四节结构性暴力问题
第五节运用人类学实例
第十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一、人类学的内涵与本质
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对象
三、价值中立问题
四、主位与客位的方法
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
一、参与观察、访谈
二、谱系法
三、生活史和口述史
第三节多点调查与"多声道"
第四节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再现
第五节田野道德和伦理
第六节文化撰写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七节民族志电影
第十四章考古与博物馆学
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的人类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第三节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
第十五章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人类学的运用历程及范围
第二节人类学应用的职业与研究渠道
一、应用人类学的角色与工作模式;
二、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国内外都市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一、城乡的推拉理论
二、城市的起源及城市中的社会关系
三、城市的本质
第四节中国乡村都市化与城乡关系研究
一、中国都市过程及其研究
二、中国城市的阶层与族群问题
第五节世界上几种农民进城的方式
第六节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817--中国民族及其历史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国民族及其历史》科目的考试要力求反映民族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良好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知识、一定民族理论基础,以及具有一定分析与解决民族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和目标
1.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全面的对中国民族相关问题的理解。
2.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民族学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经济生活与社会制度的演变等做出较为全面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要求考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严谨的论述,文字流畅准确。
三、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题: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2题,每小题45分,共90分
五、考试内容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
(三)中华民族的发展
(四)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特点
二、汉族
(一)基本情况
1.名称
2.人口与分布
3.语言文字
(二)历史
1.汉族的先民
2.华夏族的形成
3.汉族的形成
4.汉族的发展壮大
(三)经济生活
1.农业民族的形成
2.农业
3.手工业和工业
4.商业
(四)文化
1.哲学与宗教
2.史学与地理学
3.文学
4.艺术
5.科学技术
(五)风尚习俗
1.汉族民俗形成的要素
2.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3.婚姻家庭、亲属称谓、姓氏与名字
4.节日、丧葬、祭祀
三、东北、北方诸民族
(一)基本情况
1.民族类别、人口及其分布
2.民族名称
3.语言文字
4.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二)历史
1.东北、北方各民族的渊源
2.辽、金王朝的统治
3.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统治
4.北元和女真
5.满族的兴起和清朝的统一
6.近代东北、北方各民族
(三)社会制度
1.鄂伦春的"穆昆"
2.鄂温克的"毛哄"
3.达斡尔的"哈拉"和"莫昆"
4.赫哲族的"哈拉莫昆"
5.满族的八旗制度
6.蒙古族地区的盟旗制度
(四)文化
1.文学
(1)《江格尔》和《格斯格尔可汗》
(2)《希尔达鲁莫日根》
2.史学
(1)《蒙古秘史》
(2)《满文老档》和《啸亭杂录》
(3)《回阳斋日录》和《延边调查实录》
3.艺术
(1)满族的乐器、说唱艺术和传统歌舞
(2)蒙古族的乐器、说唱艺术和传统歌舞
(3)朝鲜族的乐器、说唱艺术和传统歌舞
(4)东北、北方其他民族的乐器、说唱艺术和传统歌舞
(5)东北、北方诸民族的书画、雕刻和传统民间工艺等
4.教育与科技
(五)风尚习俗
1.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1)旗袍马褂、鱼皮衣服
(2)蒙古八珍、萨其马
(3)穹庐居、院落居、房屋居
(4)"沙漠之舟"、"森林之舟"、"草上飞"、雪橇
2.婚姻家庭与丧葬
(1)鄂伦春族、朝鲜族等的抢婚
(2)蒙古族、满族和鄂伦春族等的收继婚
(3)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朝鲜族等的包办婚
(4)满族、赫哲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等的土葬
(5)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树葬
(6)火葬和野葬
3.节日与传统体育
(1)那达慕大会
(2)蒙古族摔跤
(3)朝鲜族跳板
(4)达斡尔族曲棍球
4.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
(2)图腾崇拜
(3)祖先崇拜
(4)萨满教
四、西北诸民族
(一)基本情况
1.人口与分布
2.自称与他称
3.语言文字
4.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二)历史
1.西北各民族的渊源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各民族
3.唐宋时期西北各民族
4.元明清时期西北各民族
5.近代西北各民族
(三)社会制度
1.农奴制度
2.游牧宗法制度
3."门宦"制度
(四)文化
1.文学
(1)《玛纳斯》
(2)"家曲"与"野曲"
(3)《福乐智慧》、《突厥语词典》
2.音乐、舞蹈与戏剧
(1)《十二木卡姆》、"宴席曲"、"花儿"
(2)《赛乃姆》、《擀毡舞》、"拜伦"
3.建筑、雕塑与绘画
(1)清真寺、"阿帕克和加麻扎"、
(2)玉雕、砖雕、铜雕、木雕
4.传统科技文化
(1)"纳失失"、坎儿井、《农桑衣食撮要》
(2)"穆且勒"、"七曜历"、"西吉来历"
(3)维吾尔族的"四津体液说"、《回回药方》
5.民族古文字与文献
(1)佉卢文
(2)于阗文
(3)焉耆-龟兹文
(4)粟特文
(5)突厥文
(6)回鹘文
(7)察合台文
(8)西夏文
(五)风尚习俗
1.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1)西北各民族的传统服饰
(2)西北各民族的传统饮食
(3)西北各民族的民居建筑
(4)西北各民族的传统交通
2.婚姻、家庭、丧葬
(1)"换门亲"、"入赘婚"、"抢婚"等
(2)家长制家庭、
(3)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丧葬、非穆斯林民族的丧葬
3.节日、礼仪和禁忌
(1)开斋节
(2)宰牲节
(3)圣纪节
(4)"诺鲁孜"
(5)西迁节
(6)抹黑节
(7)"纳顿"
4.宗教信仰
(1)伊斯兰教
(2)藏传佛教
(3)萨满教与原始信仰
五、西南诸民族
(一)基本情况
1.民族类别、人口及分布
2.语言文字
3.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二)历史
1.西南远古时期原始人类
2.先秦时期西南族群
3.秦汉时期"西南夷"
4.南中大姓爨氏的兴起
5.唐代吐蕃与南诏
6.宋代大理国
7.元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
8.近代西南各民族
(三)社会制度
1.拉祜族的"卡"
2.基诺族的长老制
3.彝族的等级制和家支制度
4.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
5.西藏农奴制
(四)文化
1.民间文学
(1)《格萨尔王传》
(2)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
(3)拉祜族的《牡帕密帕》和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
2.民族文字古籍与实物
(1)藏文古籍
(2)古彝文文献
(3)傣文古籍
(4)纳西象形文字
(5)白族古籍
3.传统工艺技术
4.美术
(1)岩画
(2)《张胜温画卷》
5.音乐、舞蹈和戏剧
(1)巴乌、葫芦丝、小三弦、象脚鼓、羌笛、纳西古乐
(2)打歌、跳乐、烟盒舞、跳沙朗
(3)藏剧、白剧、傣剧、彝剧
6.民间体育
(1)摔跤
(2)赛龙船
(3)打弩
(4)斗牛
(五)风尚习俗
1.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1)寒冷地区厚重宽大型、炎热地区轻薄短紧型、内地平坝轻便型
(2)翡翠酒、同心酒、酥油茶、三道茶、琵琶肉、生皮、"侠辣"、香茅草烤鱼等
(3)碉楼、土掌房、木楞房、干栏式房子、"千脚落地"房、帐篷、"三坊一照壁"
(4)"高原之舟"、羊皮筏子、溜索
2.婚姻家庭和姓名
(1)"串姑娘"、"阿注婚"、"不落夫家"、抢婚、母系家庭
(2)《木氏宦谱》、父子连名、占卜取名、数字取名、以等级地位取名等
3.节日、丧葬、礼仪、禁忌、习惯法
(1)"卡雀哇"、"传召节"、"开秧门"、新米节、望果节、骡马会、棒棒会、"当美空普"、泼水节、"三朵节"、"绕三灵"、"雪顿节"、"沐浴节"
(2)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塔葬、悬棺葬
(3)友爱互助、尊老爱幼、好客、勤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4)宗教禁忌、语言禁忌、生活禁忌、婚姻禁忌、生产禁忌
(5)"德古"、神判
4.宗教信仰
(1)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2)东巴教、本主崇拜、毕摩
(3)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4)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
六、中东南诸民族
(一)基本情况
1.民族类别、人口及其分布
2.民族名称
3.语言文字
4.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二)历史
1.中东南各民族的渊源
2.秦汉时期的越人、蛮人
3.唐宋元明时期的僚、俚等族
4.宋元明清时期的蛮人
5.近代以来的壮、侗等民族和苗瑶语族各民族
6.近代以来的土家族、高山族、京族
(三)社会制度
1.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
(1)羁縻制度
(2)土司制度
(3)保甲制度
2.传统社会组织
(1)壮族的"寨老制"
(2)苗族的"议榔"和"鼓社"
(3)瑶族的"瑶老制"、"石牌制"和"油锅"
(4)侗族的"寨老制"和"合款"
(5)黎族的"峒"和"合亩"
(6)京族的"翁村"组织
(7)高山族的"社"
(8)畲族、仫佬族、土家族的"祠堂"和"房"组织
(四)文化
1.科技、医学、历法与建筑艺术
(1)《苗医验方》、《畜医指南》、《苗族药物集》等
(2)水历
(3)鼓楼、风雨桥、
2.音乐、舞蹈、戏剧、体育
(1)布依族的"大调"和"小调"、侗族大歌、土家族的"打溜子"、"双音"等
(2)傩舞、"踩歌堂"、摆手舞、竹竿舞、"杵乐"、"踏步舞"等
(3)师公戏、侗戏、"地戏"、"嘲剧"
(4)"爬花杆"、爬刀杆、斗牛、飞绣球、抢花炮、打陀螺、打秋千、武术等
3.民间文学与工艺美术
(1)《古老话》、《贾》、《议榔词》、《布洛陀》、《鹿回头》、《评皇券牒》、《盘瓠》等
(2)刺绣、挑花、编织、织锦、蜡染、雕刻、绘画、崖壁画
(五)风尚习俗
1.物质生活
(1)凿齿、文身、染齿、贯耳
(2)"毛难饭"、嚼槟榔、打油茶等
(3)干栏、"吊脚楼"
(4)独轮车、竹筏、木排、艋舺、吊桥
2.婚姻家庭与姓氏
(1)"放寮"、"游方"、"回头亲"、"醮名"、父子连名等
3.丧葬、节日、习惯法、禁忌
(1)土葬、火葬、鸟葬、风葬、寮坟葬、船棺葬等
(2)歌圩、过赶年、三月三、庙节、四月八、封龙节、龙船节、达努节、哈节、端节、苗年、卯节、林王节、丰年祭等
(3)"拦路"、榔规榔约等
4.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术、祖先崇拜
(2)道教、佛教、基督教等
七、民族识别
(一)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一词的含义及其发展
2.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3.民族识别的依据标准
(二)民族识别的进程
1.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
2.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
3.民族识别受干扰阶段
4.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
(三)民族识别的类型
1.民族支系的认定与归并
2.属于汉族族属的识别
3.民族名称的确定与更改
4.民族成分的恢复与更改
5.虽经识别,但族属仍难确认
(四)民族识别的意义
1.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2.国际意义
3.民族学科研究方面的意义
4.民族理论方面的意义
(五)民族识别余留的问题
1.台湾少数民族的族属问题
2.西藏察隅地区的"僜人"问题
3."白马藏人"问题
4.云南克木人等的族属问题
613-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考查学生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宗教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对世界种族、民族(族群)、主要宗教的构成、分布及其关系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民族学(含人类学)与宗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考察当今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民族学与宗教学原理约40分
亚非民族与宗教知识约40分
亚非民族与宗教问题个案解析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选做2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三、考查范围
1、亚非主要民族问题发展演变的基本历程。
2、亚非主要宗教的源流、教义及教派。
2、亚非民族与宗教问题对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考查内容
1、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源流与影响。
2、亚非主要宗教的基本教义、教派及其文化。
3、亚非主要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根源及其当代特点。
4、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对当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819-民族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考查学生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主要流派的思想、观点及其理论,以及对世界种族、民族与族群的构成、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民族学(含人类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考察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民族学原理约40分
民族学流派约40分
民族问题个案解析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选做2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三、考查范围
1、民族学的对象、范畴、任务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历程。
2、民族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主要流派。
四、考查内容
1、种族与民族(族群)、民族与宗教、文化与文明等主要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2、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考察当今世界民族与宗教现实问题的能力。
3、民族问题对当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 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 考研信息的完整性,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 或发送内容至http://kaoyan.chazidian.com/f3p1。 本文系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 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