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20205产业经济学考研大纲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大纲 >>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20205产业经济学考研大纲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20205产业经济学考研大纲

考研时间: 2014-08-09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查字典查字典考研网快讯,据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22]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原理(二)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政治经济学约75分

西方经济学约7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政治经济学

考试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考试内容:

一、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二、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一)商品和货币

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量规律;价值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市场体系的类型及其作用;市场格局的形成和类型。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的变化。

(二)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三)资本的流通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循环形式;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四)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利润的本质、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通过部门之间竞争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及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形成的途径;借贷资本的本质和利息率的决定、股份公司及股票;资本主义地租、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资本主义消费关系。

(五)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实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及其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协调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代国际经济关系。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与曲折性。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社会主义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总体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和特殊性;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国民收入的核算;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居民生活消费和全面改善民生。

(六)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货币金融和财政

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商品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社会主义信贷和利息;社会主义银行和金融;社会主义财政的性质和作用。

(七)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八)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开放型经济水平。

(九)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涵义;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货币、产业、收入政策。

西方经济学

考试目标:

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其是否具有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市场经济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一)需求理论

需求与需求曲线;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二)供给理论

供给与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三)市场均衡

供求均衡和意义;价格机制的作用方式。

(四)弹性理论

需求弹性及其计算;供给弹性及其计算。

(五)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政府价格控制的影响,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对市场的影响。

二、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

(一)消费者理论

基数效用与需求:边际效用理论和历史,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偏好理论与需求: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掌握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最优的条件,理解价格-消费线与需求曲线的关系;能运用拉格朗日方法,从效用函数等推导出需求函数。

(二)消费者剩余

(三)生产者理论

各种产量概念;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投入的选择;几个主要的经验生产函数;成本理论:各种成本概念和曲线,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

三、市场结构理论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决策

完全竞争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和它的收益曲线;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决策和它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市场供给曲线;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决策;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市场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效率。

(二)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

垄断的原因;完全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和它的收益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垄断的福利代价;价格歧视。

(三)寡头市场上企业的决策

寡头市场的特征;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的决策;博弈论:纳什均衡,几个主要的博弈矩阵。

(四)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决策

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和它的收益曲线;垄断竞争企业的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垄断竞争与社会福利。

四、要素市场

(一)市场如何决定收入

收入和财富;边际生产率决定投入的价格。

(二)劳动市场

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工资的若干因素。

(三)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

土地和租金,经济租;资本和利息理论。

(四)收入分配

不平等的衡量;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减少贫困的政策。

五、市场和政府

(一)外部性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二)公共物品

不同类型的物品;公共物品特征。

(三)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次品市场;保险市场。

(四)管制

了解管制理论。

六、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六)了解名义GDP和实际GDP

七、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三)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四)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五)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六)乘数论

(七)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

(八)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曲线的斜率、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的斜率、移动

(五)IS-LM分析

(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九、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果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十、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经济政策目标

(二)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十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四)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五)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对现实经济的解释

十二、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描述和分类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四)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十三、经济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

(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三)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三、参考书目

[1]马伯钧、余新民等主编:《政治经济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2009年。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产业组织理论约90分

产业布局理论约1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初步掌握产业经济理论中几个主要模型的建模方法、局限条件和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3、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经济学的定义、欧美学者与中日学者对其不同的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关于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区别。

二、马歇尔难题和垄断竞争理论

(一)马歇尔难题

马歇尔对产业经济学的贡献、马歇尔难题的含义、马歇尔对成本递减行业的研究、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如何理解外部规模经济。

(二)垄断竞争理论

陶西格-庇古争论、张伯伦对新价值理论的探索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两条需求曲线、垄断竞争模型的切点解、垄断竞争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及其原因。

三、垄断理论

(一)垄断模型

求解垄断模型、垄断定价的一般性原则。

(二)垄断的福利分析

哈伯格三形(如何计算)、X-非效率、寻租的福利损失、福利计算(社会总福利、消费者剩余和社会净福利的计算)、垄断的动态收益。

四、寡占理论

(一)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的假设与求解、最优反应函数(含义、斜率)、策略性替代与策略性互补的含义、古诺模型的福利分析(社会总福利、消费者剩余和社会净福利的计算)、古诺模型与囚徒困境的比较、多厂商古诺模型的推导、长期竞争均衡与长期古诺均衡的比较、过度竞争和过度进入的含义及解释。

(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的含义和求解原则、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纳什均衡的多重解问题、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完全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主要特点和标准表述、完全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求解方法、逆向归纳解。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的假设与求解、如何理解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的共同知识、可置信的承诺、多厂商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三)伯特兰模型

生产同质产品的伯特兰竞争模型、古诺-伯特兰悖论的含义及其解释、解开伯特兰悖论的思路、考虑产品差别的伯特兰模型和考虑产品差别的古诺模型(两者的比较)。

(四)霍特林模型

霍特林的线性城市模型、霍特林模型的假设与设定、霍特林模型中的正常最优反应函数、最小差别化原理、霍特林模型的扩展、最大差别化原理、霍特林模型的缺陷及评价。

五、进入壁垒和进入阻止

(一)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的含义(贝恩、斯蒂格勒、魏茨泽克的定义之不同)、进入壁垒的主要影响因素(比较贝恩和斯蒂格勒的观点和解释)、进入壁垒的经验研究结果、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进入阻止

进入阻止策略性行为的涵义、进入阻止策略性行为的种类、投资于过剩生产能力(斯彭斯模型)、斯彭斯模型中的不可置信威胁、阻止与容纳、限制性定价的涵义及模型理解(简单的BSM模型)。

六、一般价格策略

(一)基本定价策略

成本加成定价法、加成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之比较、价格刚性、拐折的需求曲线。

(二)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理论的最早发现者(杜普伊特)、庇古和罗宾逊夫人对该理论的纯理论发展、实施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数量折扣和二段收费制、三级价格歧视、罗宾逊夫人的价格歧视模型。

(三)价格领导制和掠夺性定价

主导企业价格领导的涵义及模型分析、掠夺性定价的涵义及图形分析、实施掠夺性定价的条件。

七、研究与开发

(一)R&D活动与知识溢出

R&D活动的内涵和分类、R&D的风险、溢出效应、技术扩散、知识的性质和创新的种类、专利保护制度。

(二)熊彼特假说

熊彼特假说、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发明(比较阿罗的研究与德姆塞茨的研究)、成本小幅度下降的发明(比较阿罗的研究与德姆塞茨的研究)、市场结构与R&D能力、青年熊彼特与老年熊彼特对于创新的理解。

八、广告

(一)广告的类别、功能与决策

产品属性和广告类型、广告的基本功能、信号传递模型、信息甄别模型、产品差异化、广告的促销效应。

(二)广告的若干重要特性

广告投入的产业差别、广告的规模经济性、广告成本的性质、广告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九、规模经济与产业集中度

(一)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网络效应

静态规模经济、三种规模经济、动态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有效竞争的概念和标准。

(二)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结构

产业集中度的涵义、产业集中度的测量(集中比率、基尼系数、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市场容量与集中度、产业成长与集中度。

十、可竞争市场

完全可竞争市场的涵义及特点、沉没成本的涵义、可竞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十一、市场绩效及其测量

(一)贝恩对市场绩效的理解

产业技术效率、产业分配效率、产品绩效、产业的技术进步、促销费用。

(二)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三)市场绩效的测量

贝恩指数、勒纳指数、利润率指标、综合评价。

十二、SCP框架与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一)SCP框架

SCP框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研究方法、SCP框架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假说、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对于集中度-利润率假说的争论。

(二)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结构主义的反对者)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学的思想渊源、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组织学方面的基本观点、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学的贡献、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

十二、产业布局理论

(一)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如何理解产业布局、在经济中引起空间概念的意义、影响产业布局的各种因素、研究产业布局的方法、产业布局均衡的确定。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早期研究线索

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具体要素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区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产业联合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霍特林模型、圆环城市模型)、制度经济学(将交易成本引入区位分析、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大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因果累积循环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二)新经济地理与城市经济学

新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地方性公共物品供给模型的基本观点。

三、主要参考书

史东辉编著:《产业组织学》,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年。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管理学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材料分析或案例分析题:1小题,共18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管理学原理

考试目标:

考生应掌握管理的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考试内容:

一、管理导论

(一)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

管理与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的涵义;管理者分类;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的对象与方法;管理的二重性。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含现代管理丛林中各学派的观点)。

(三)综合管理问题

1.全球环境中的管理:三种对待全球经营的态度,区域性贸易联盟和全球贸易机制及其重要性,组织迈向全球使用的结构和技巧,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与全球经营的相关性。

2.对多样性的管理:对员工多样性的理解,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队伍,员工多样性的类型,对多样性进行管理时的挑战。

3.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管理:管理道德观的主要观点;影响管理道德观的因素;改善管理道德观的途径;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绿色管理和可持续性。

4.对变革和创新的管理:变革过程;组织变革的含义与类型;管理变革阻力;当代的变革管理事项。

二、计划

(一)决策

决策含义及要点;决策的分类;决策的原则;对决策合理性的认识;决策的过程;决策五要素;定性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

(二)计划

计划内容、性质与计划类型;计划工作原理与程序;计划技术与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与实质、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管理的评价。

(三)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含义及其战略管理过程;事业部战略(公司层面战略);竞争战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战略管理工具与技术。

三、组织

(一)组织与组织管理

组织含义及类型;组织的构成要素及作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理论。

(二)组织设计与权力配置

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组织设计原则与组织设计过程,管理幅度的确定和管理层次的划分,组织集权与分权,分权与授权,职权的划分与合理运用,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部门划分方法及优缺点,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委员会集体决策的优缺点。

(三)组织中的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的含义、工作内容和程序,职务分析的作用、程序与方法,工作设计的原则,工作设计的方法,影响工作设计的因素,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才能和个人特点,人员选聘的途径、程序和方法,人员考评的目的、作用、内容与方法,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培训的一般模式、过程与方法,职业发展,绩效评估的类型与方法。

(四)团队管理

群体和群体发展;工作群体的绩效和满意度;工作团队的涵义与类型;打造有效工作团队的措施。

四、领导

(一)理解个体行为

组织内个体行为的重点和目标;态度在工作绩效中扮演的角色;各种不同的人格理论;知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理论以及它们与行为塑造的关联。

(二)管理者与沟通

沟通的含义及作用;沟通过程与各种人际沟通方式;人际沟通的特点及作用;团队沟通的特征与策略;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对策;组织沟通;信息技术与沟通。

(三)激励员工

动机的内涵;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激励的含义及其过程;需要层次理论、XY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学习理论、工作特征模型的主要内容与对激励的启示;激励的艺术;当代激励问题。

(四)领导

领导的五种权力来源;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领导权变理论(菲德勒模型,情景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等);当代的领导观(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交易型-变革型领导;魅力型-愿景型领导,团队领导);领导艺术;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五、控制

(一)控制过程与类型

控制的性质和重要性;控制过程;控制的类型;控制与计划的关系,有效控制的原则与特征。

(二)控制技术与方法

预算控制;审计控制;财务控制;质量控制与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三)危机管理与控制风险控制

危机及其特征;危机的缩减;预警系统;危机反应与恢复管理。

三、主要参考书

1.StephenPRobbins:《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历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会计学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实务

70分30分

4)题型结构

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实务与论述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会计的职能、方法、目标,原理、原则、会计假设,掌握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以及会计信息间的勾稽关系,近三年会计研究热点。

考试内容

一.总论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对象的涵义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

(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的定义以及确认条件和计量属性。

(三)会计等式的恒等原理、会计基本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基本理论;

(四)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了解会计循环的内容;

(五)复式记账的原理和特点,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账户的对应关系、会计分录的编制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

二.账户的分类

(一)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目的;

(二)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目的,各大类账户中包括的一些常见账户;

(三)按用途及其结构分类的各账户特点、结构;

(四)按经济内容与按用途和结构两种账户分类之间的联系。

三.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一)企业筹资业务核算;

(二)企业采购过程的核算;

(三)企业生产过程的核算;

(四)企业产品销售过程的核算;

(五)企业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的核算;

(六)资金退出的核算;

四.会计凭证

(一)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意义;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三)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和填制原始凭证的技术方法。

(四)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五)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五.会计账簿

(一)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的重要意义、会计账簿的种类、设置会计账簿的原则以及会计账簿的基本要素;

(二)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内容和登记方法;

(三)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规则;

(四)会计账簿的启用规则;

(五)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以及错账更正的方法

六.会计循环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一)会计循环的意义;

(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选用账务处理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步骤、主要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七、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和清查的一般程序;

(二)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清查方法,以及存货的盘存制和盘点实物财产的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程序,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八.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的构成、财务报表的种类和财务报告编制要求;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

(三)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填列方法;

(四)利润表的格式和填列方法;

(五)现金流量表的意义、构成及编制原理

九.会计工作的组织(一)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二)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的设置、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以及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三)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

(四)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归档和保管、查阅等要求。

三、参考书目

1、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14ed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吴水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1ed.201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