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感觉自己的经验代表“平民考生”。因为我的身份非常平,甚至是低:“三跨+往届+无背景or关系+本科非211or985”,基本没有先天优势。那分数特别高?也不是。这两年考试专业课还是可以的,但第一年公共课居然惨败,虽过了线但总分差了1分;第二年也只比传媒自划线多9分,名次也并不靠前。不过既已查得拟录取,那么应该也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吧。各位11年考的同学可以这样想:我这样的也能过,那么大家就更不用说了。最近看提问的同学也不少,那我就系统的说一下自己的经验,仅供参考。我自己是受前人之助,所以想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希望各位如果考上了也有人能继续帮助下一届。
另,论坛关于综合考试艺术学和公共课的复习经验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很多都写的很精彩。所以我重点说数媒基础的复习,这些我最后会点一下,就不重点说了。下面的东西如果有错误或者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EXP-1:数媒专业的基本情况
之前答疑的时候有回答过这个问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开得比较“早”,研究生是08年第一届。热门度是逐年升高。前三年的分数线(以传媒最终自画线为准):08年320/45/68,09年320/42/63,都走得国家线,10年总分突然提升,335/32/45,高过国家线30分,和历年最热门专业之一的广电艺前5个方向打平了,可招生名额比广电艺少的多。我猜测是国家线太低,为了减轻面试压力和保证录取比例而提线,今年是只有16个人进复试,录了多少暂未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什么,研究什么,专业介绍里说的足够明白了。这个专业比较核心的东西是数字影视/动画/网络多媒体。为了应试要把握的东西主要有:高新数字技术(主要是影视、动画、移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方面的,以及当前一些网络/学术热点,主要出名词解释),艺术学和美学(这个在复习综合考试艺术学的时候也就顺带复习了,名词解释考过构成主义、巴洛克风格等,答大题也经常用到),视听语言基础、传播学基础(答大题经常用到)。
当然实际涉及的面还要更广的多,往年考过移动通信方面的东西(比如NGN、3G,IVR)。作为专业的基础,大家有必要去学习视听语言——这是之前一个师兄告诉我的。以前出过的题目也有,比例不是很大,但却是这门专业课的基础。今年复试笔试是直接考到的,我得了92分,一直暗暗感谢那个师兄的提醒。其次,传播学如果之前没学过的话也需要学习。现在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多多少少能和传播学扯上。不仅这门专业课需要它的知识,而且应试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大题都可以以传播学知识作为切入点,解决答题思路不通的问题。
EXP-2:书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
09年起数媒改成了考纲,不过可以继续按照08年的参考书目准备。相信大多数考生都会为数媒那一厚摞子参考书而发愁。不仅书的数量奇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字典一样的厚家伙,还有三种期刊。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完全不需要都看。都看当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复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要分重点非重点。以下是我个人复习的时候对于书目的分类:
第一重点:《数字艺术论》(下),《重构美学》的中篇、下篇,《电影的元素》,《传播学概论》
Tip:这一部分重点看,把握其核心思想,且要认真做笔记。其中《传播学概论》如果本科期间学过,那可以放到泛读行列。如果没学过且觉得这本书条条框框不清晰,可以改看咱们高教社的《传播学》,这本书很条理和系统,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这大概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东西的方法区别吧。《重构美学》上篇主要讲美学的东西,比较晦涩难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没时间完全可以不看。中和下非常有用,论述清晰且结合实际,答题有很多可以用到的。《电影的元素》适合视听语言初学者。如果本科学过视听语言,也可以加入泛读行列。没学过一定要实现视听语言的入门。这即使初试用不到,复试也很可能会有的;复试用不到,入学后也要学的。
第二重点:《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数字艺术论》(上)
Tip:这一部分也要精读,掌握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东西。李停战老师的书很有意思,结合《电影的元素》学下来,视听语言这块就差不多了。《数字艺术论》(上)主要看里面宏观论述的东西,具体到技术细节的大概有个了解就行了。标准是你能够弄清楚什么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理论层面主要有哪些东西,大致分类有哪些,发展现状如何。
非重点:《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世界是平的》,《技术的艺术》,《二十世纪视觉设计传达史》
Tip:这部分是泛读。其中第二本我都没有买到。里面应试可以用的东西非常少,性价比非常低。有时间的话读一读有好处,没时间的话随便翻一下就行。
杂志:《现代传播》,《CGM》,《互联网周刊》
Tip:《现代传播》对应试还是很有帮助的,从里面选一选数媒方面的论文,一来可以学习答题的写作方法,二来可以把握老师的思路和当下的学术热点。不过没条件的话也不需要买两年的那么多,能看多少看多少吧。中国知网也有下。《CGM》蛮贵的,我买了几本。里头主要是动漫、影视方面的一些东西,有助于扩展视野,对应试的帮助不是特别的大。《互联网周刊》我没有看过不便多说,不过从字面上看对于02网络多媒体方向的同学应该比较重要。
那么,以上这些书看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很抽象的概括: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答题的时候让老师觉得你认真看过书,但却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东西。数媒这门课答题是很难从书上直接照搬的,所以不能像综合考试艺术学一样脉络很清晰,学起来有板有眼。这也是很多同学感觉把握不住这门专业课的原因,它很“飘”。
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干看一方面可能把握不住框架,另一方面有时候容易看睡觉。笔记我当时前后共写了三遍:第一遍随便写,感觉有用就写;第二遍就总结出一个框架了,用大大小小各种括号弄出了一个结构图样的东西,找点子很快;第三遍纯属cross over性质,把握前面记下的框架并加深记忆。当然这个过程会很累,写到手抽筋也有可能,但是不论对于记忆还是把握知识点都很有帮助,多付出点吧。
EXP-3:题要怎么答,答到什么程度
历年真题的重要性相信每个考研的同学都是知道的。数媒目前只有三年的真题,量很小,所以不仅要全部收集到,而且要认真做,做两到三遍也不为过。真题本论坛历年的都有,自己动手找吧。数媒的出题格式基本也已经形成模式了,给了考生很高的自由度。名词解释2010年成了六选五了,简答四选三,论述三选二,分值比例一直没变过。名词解释是5X6=30,简答+论述性质和答法一样,可以看作一类题,共120分。这孰轻孰重很明显了。名词解释的面太广泛,至少对于我这个三跨考生,全部都会基本不可能。从历年真题大家可以看出来,涉及到移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视听语言、艺术学美学概念等等多方面都有。所以不要在名词解释上费过多的周折(注意是过多),把历年真题的名词总结起来,查一下百度百科之类的,然后再顺延看看这些名词周边涉及的其他名词,可以牵扯出一大串。这方面只能自己多总结了,不知道其他同学怎样,我个人是仅限于此了。
大题才是我们要拿分得核心部分,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不过题目通常都是非常的灵活,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当前网络、媒介一些热点。比如10年考到“草根文化的得与失”,(名词解释包括的“微博”“3G”),09年考到“流媒体”,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经常上网的人对这些东西是不太好把握的。所以考数媒的同学,平时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上网,多了解一些当下网络热点或现象,还有一些新名词什么的,数媒成天和网络打交道,这完全不是不务正业。当然成天玩游戏聊天之类的除外。
具体到答题本身,我个人的想法是:一要有自己的套路,二要有自己的亮点,三要有规范的言辞。答题套路每个人都不一样,我是很传统的分条分点式,总-分-总结构。先来一段论述,然后来个一二三四五六,最后再来个总结。针对题目,可以从传播学入手,可以从艺术学入手,可以从视听语言入手,如果自己有什么“特殊技”也要使出来,避免无目的的瞎侃。以我复习时做08年的真题为具体例子详细说(08年论述第二题,题目自己找真题看):
1.首先列举十种新出现的艺术形式(这是题目要求)
2.以数字音乐为例来论述(数字音乐是我个人爱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特殊技”。以下是我分的条和点,每个分条分点后面都有一段叙述这里省略,每段都结合了数字音乐知识)
(1)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技术与艺术实现完美结合,创作主体扩大化,创作手法多样化。
(2) 数字技术使创作成本更加低廉,创作自由度增加。
(3) 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传播、鉴赏有机融合,体现人的主体性。
(4) 数字技术可以催生新的艺术创作思维的产生
(最后接一段综上所述,Over)
以上这个实例仅限于说明我个人的答题方法和套路,不是标准答案什么的。确切说,数媒的题就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开发方法,别太局限于传统思路。不过有几个要点有必要提一下:
1.一定要结合实际。传媒的老师很看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多举例子。
2.还是前面提到的,最好能够分条分点,或者至少像论文一样每段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
3.要辨证。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你判断某个观点对还是错,那么就要正面反面辩证的说。对某种现象/观点不要全盘肯定或否定。
4.字数方面,能多尽量多,但必须言之有物。名词解释把握在200左右,多者不限;大题,简答1页,论述2页,多者不限。但一定要算好时间,看看自己一分钟最多能写多少字,面对一道题需要多少思考时间。不要最后做不完题就杯具了。
EXP-4:其他关于数媒专业课初试的Tips:
1.本校本专学生的竞争力?
这个不要太过担心,他们在本科学习、实践上,对专业课的把握上以及平时学习获得老师的指点上,优势是必然的,可也并非是绝对的。和个人努力、学习方法等还是分不开的。从师兄那里了解到09年本校本专考生数媒基础平均分117,可以看出不是高的恐怖,而且也有没考上的。而外校跨专业跨的挺远的同学也上了不少。
2.初试找老师/师兄师姐的必要?
外校同学如果不是能够跑传媒去听老师的课,请教专业课知识,那么完全不要考虑这茬。导师现在是开学后才双向选择,复试前可以提前沟通一下,但初试期间导师基本帮不上太多忙。始终记住,初试是实打实的拼实力,人为因素和运气成分所占比例都很低。师兄师姐倒是很有必要认识。我就是受到一位很早就上了这个方向的师姐和08级一位师兄的很多指点才能把握更多的信息。他们初试复试都能帮到你,而且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具有实战指导意义。
3.考试的运气成分
必须承认,考研是含有运气成分的,只是由于每个人的实力不同,所占比例大小很不一样罢了。初试的运气成分小一些,无非是RP好了,考得题正好合你口味,而且你答得也恰好符合批卷老师口味,专业课可以获得高分。而复试的运气成分相对要更大一些——因为英语和专业课都有抽签环节,还有面试老师对你是否欣赏之类。怎样把握这个不大不小却有时候能掌管生死的东西呢?其一我罗嗦的说,还是自己的实力。如果你专业课基础厚实,又见多识广,抽上什么都有的说,那还怕什么…其他的呢?实在不放心就去雍和宫烧柱香吧,或者进考场时候挂个开光的菩萨…开个玩笑,这里不是告诉大家搞迷信,而是要采用任何方法让自己自信起来,如果烧香能让你心里觉得“我的运气得到保障了,我的心里有底了”,那真的去烧一柱又有何妨?自信这个东西很玄乎,有时候还真能让你发挥的超常一些。
4.关于“特殊技”
玩过游戏的好理解,如果前面是给大家加武防速运,那战斗的时候你最好能有一两样特殊必杀。数媒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别的再怎么不会,至少也该会上网吧。如果一个人平时基本不怎么上网还要考数媒,怎么回答“微博”、“流媒体”这些东西呢?软件这些能多接触就多接触,现在PS这么普及,觉得其他难学的话至少了解了解PS,虽然不会考你PS具体怎么操作,但宏观的东西,比如09年就以PS的更新速度在加快出了道大题。而且拥有“特殊技”很多题都变得更好答了。我是个MIDI爱好者,这一块研究的比较多。同时对Flash、AE、Premiere、3DM等也都多少有过一些接触,答题的时候就经常能说一些技术性的话语。但注意老师重点不考虑你得软件熟练到什么程度,他更看重的是你有这样实践的经验和过程,以及从中的收获。所以,软件要学,但可以不精。能够对你的答题有帮助,面试的时候能有更多的东西和老师侃,这才是接触软件的目的。
5.关于进度安排
我是6月才开始的,制定了一个大战略,把时间规划写的清清楚楚。多少天看完哪本书之类都写清了。暑假重点看的专业课,政治9月才开始。专业课前后共看了N遍…因为每本书看的遍数不一样,最多有4遍+的。但有几个月的作用是死的:11月一定要把各科的真题都详细做了(当时我把它称为“真题之月”),12月进行查缺补漏和最后温习,在这个阶段重点以你自己的笔记为主,进行cross over。看看自己划得大框架里各个要点是否还清楚,还能记起来。从9月起每天8到9小时,按照考试的时间顺序安排每天的科目。那个学期我们课少,即使这样我也基本都逃课,老师们也都理解大家,期中期末考试给的分数都还不错。种种原因吧,那年公共课考得很差,专业课还是可以的。
第二年复习的很懒散,每天只看六到七小时的书,剩下时间基本上都上网搜资料,还有自己的种种爱好(电脑音乐、电玩什么的…)过的有点稀里糊涂。不过从考试结果来看,我这一年也算是有长进。
6.有一个额外的东西要告诉大家,尤其是女孩子,不要觉得考研就一定能减肥。至少我和我周围的同学很多人都不减反增。大概是因为老坐着,而且怕营养跟不上平时还吃得不错,结果是,脑力劳动消耗葡萄糖却不消耗脂肪(一个理科同学告我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考前重了。最多的有10斤多。当然也有一些瘦下去的,只是提一下给大家知道。
——关于初试的数媒基础就说到这里,下面是复试——
初试结束后再考虑复试的事情一点也不晚。如果你初试复习的很好,复试也不用太过担心。复试分三个环节:
专业课笔试/英语口语听力/专业课面试。不论你是三跨,还是本校本专,流程都一样。只有同等学力的同学要加试,加试内容前几年是CG赏析。什么是同等学力,招生简章里有。
EXP-1:复试参考书
数媒的同学到这里一定是倍儿囧……怎么复试参考书还是这么多?而且又还都这么厚?
这里我引用师兄那句话:“复试的参考书……就是那样吧!”
复试参考书最大的作用在于拓展视野,加强艺术修养,增长知识面。对于实战的作用?我个人觉得10%也不到。《数字媒体导论》可以说是作用相对大点的,就包括初试的准备阶段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初试期间就别看了,没那么多时间。准备复试期间这些书也都是统统的泛读。不过如果你喜欢的话就精读,因为这几本书都还不错的。尤其贡布里希大师的作品,很有意思。
EXP-2:复试流程的应对
我个人复试各项分数,老师都是很给面子的,到最后貌似把名次都提了。复试这些天感想很复杂,就不一一细说了。不过我没有提前见老师,也没打电话发邮件,就是纯粹的个人备考。有必要说一下的是,老师能提前见还是见一下,不过是做提前沟通,表明自己的学习欲,初步展示个人能力,而不是back door。当然一定要提前预约,看看老师愿不愿意、有没有时间见你。违背老师的意愿硬是要去见会起到反效果。面试当天廖老师都还忙的走来走去和打电话,看得出平时他们并不很轻松。
当然,各位老师如果提前没有去见,那么至少也要知道几位大腕老师(就是导师目录里那几位)的外貌和研究偏好是怎样的,这个很有用!
专业课笔试(占复试40%):
这是复试最早进行的科目。前两年都是3小时写篇论文,今年是突然改成了看电影写分析,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还是我前面说过的,这个东西,确实要重点靠视听语言的知识了。3小时有一半用来放电影,一半用来作答。1500字左右即可。今年看的是《香巴拉信使》,相关资料大家可以上网查。而写作要求是从人物塑造、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我国主旋律影片的创新等等(记不全了)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我是从镜头、声音、剪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主旋律电影的创新。自我感觉写的一般,但老师给了挺高的分数。11年会怎么考不知道,但已经出现的这两种考法,大家都要准备好应付。
英语口语/听力(占复试10%):
都说这个环节很简单,恩,我也觉得确实不难,但想拿90以上的超高分也很不容易。两个环节:首先是听力,放一段文章,回答4个问题。听的过程中不能做记录,全凭记忆。但人家提问却问的都是细节。我有两个都没记起来…然后是抽签答题,一个关于生活方面或者某某问题的观点,另一个是关于传媒。这个可以先咨询往届前辈总结一下考过的题目,自己想下怎么答,说的时候要流利清晰。我抽到的是“你如何看待微博”和“传媒大学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说实话都非常简单…最后得了80+。有些同学抽到也就比较难。总的来说这个环节不卡人,但边缘同学要重视,细小的分数可以决定命运(我第一年那初试差1分的教训…)。而且英语听力口语这东西是积累出来的,不是三两天能够立刻提起来的。所以就尽自己的力量发挥好就行了。只要你能达到中学口语水平,通常就能及格。除非一直说不出话,或者连小学水平都不到,那老师想让你过也没办法…
专业课面试(占复试50%):
一切的一切就在这里决定了。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老师不想收你,即使你前两项满分,初试分数还很高,那也没用。因为淘汰学生除了排名顺序之外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复试不足60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二三十分的超低分出现。如果你前两项满分,复试加起来也只能得50,面试老师不给你补够这10分,那你就是过不了60这一大关了;如果你表现的很优秀老师特别想收你,那前两项都不及格甚至都能在这里弥补。所以生杀大权还是把握在专业面试老师的手里,这个环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们是分了两个教室进行,和专业硕士同时。一个教室是李停战老师办公室,另一个是3楼会议室。面试分4个环节:自我介绍、研究定位与研究方向、已取得的成就或制作成果展示、抽签回答考官问题。自我介绍完全由你自己准备,不用打印上交,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一般来说首先是姓名、本专,跨专业的为什么要跨,有什么创作经验,对专业有什么见解,想在这里实现什么突破等等,总之别扯得太远了和专业无关了,更不要想着正面和老师套近乎。廖老师再一次采访中说过,很不喜欢一说话就是那种专门的面试培训学校出来的学生口气。如果有什么“特殊技”也可以提出来,但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编造学习经历,不要不懂装懂。不知别的老师是不是敏感,至少廖老师非常重视学生是不是诚实。比如我提到“在学习数字音乐时曾经和前辈交流过”,他马上就问“哪些前辈,什么样的人”。如果我这时候只是说了一句“学习过”的空话,那岂不是杯具了?老师听你的自我介绍还是很认真的,会有很多问题从这里引出。
研究定位与研究方向这个环节,说白了重点讨论的就是你的科研设想。这算是我的一块失误,科研设想写的有点虚了。倒不是编造了假话,而是研究的课题和我侧重技术的特点结合的不够紧密。我偏重技术,写的东西却是理论性很强的东西,那就不配套。所以大家的科研设想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偏重理论就写理论,偏重实践就写实践。写法其实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样,下好表格一项一项填上就是了。有人说老师不重视这个,那是部分其他专业。数媒的老师还是会就科研设想问你很多问题的。由于我给写虚了,所以老师一个劲儿说“这和专业联系的不密切呀”,让我囧很多。幸运的是廖老师知道我具体在说什么,他指出这一块目前还挺缺人的,你一定要把你这一块继续研究下去。听到这些话我得紧张感就消失了不少。
接下来是作品展示。这就告诉大家:一定要有作品。没有作品就只能干喷,还显出自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且数媒侧重影视动画这一块,有一个出彩的视频作品或者动画作品都是非常好的,题材不限。平面不是数媒的重点,音频也不是(有很出彩的静帧CG除外),所以这两样我虽然都带了,也没有放,只是让他们知道我做过这些。我放的几个动画是我本科期间参加过的广告项目,老师可能会提问你在其中负责什么工作,有什么制作经验感想之类,以及同数媒专业的联系。重点考查的是你得实践能力和经验。因此没有作品的同学要抓紧做一个,和别人合作也可以,而且一定要亲自参与。是不是你做的,老师完全可以问出来…
最后是抽签。但和我一样,有很多同学都没抽。原因不太清楚。大概是老师觉得对你了解的差不多了就省略这一环节?但肯定不是不收你的意思。抽过签得同学我只问到了一个,是“3D电影”,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EXP-3:关于面试的其他Tips
1.尽量提前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和作品,不要和老师的观点冲突。这几位“大腕”老师都写过不少东西,可以从中国知网上Down。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可以提出“某老师,我之前看过您的作品《》”。当时我提到这个的时候在场老师都哈哈大笑,闹得我还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呢确实对改善气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然前提是适时,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或者空档,哪怕不说,也不要硬扯进来。
2.礼貌问题不用说了吧……人家是前辈,你是晚辈;人家是老师,你是学生。这当中需要什么礼仪,都是最最基本的道德范畴…着装——便装就行,介于正式和休闲之间,得体即可。西装革履有点太严肃了。说话的时候声音合适即可,不要小的谁也听不见,也不要大的像吵架。还有就是回答要把握一个长短的度,如果老师打断,一个是要立刻停下来让老师先说,另一个是不要慌,可能是老师在考察你应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塑造你和老师之间的“气场”。你表现自然了老师自然也就不严肃了。这个气场如何,非常的影响面试结果的。
——数媒专业课初复试方面的东西至此结束——
EXTRA Tips:
1.公共课由于我第一年就栽这上面了,第二年是政67英53,不是什么高分,所以只是提一下:我复习的路子都是最传统的,政就走的是序列1234,外加20天20题和忘了是哪个老师的“最后四套题”。英语则反复的啃真题。09、10年的英语都出的很BT,10年的尤其BT,于是国家线猛跌到都适应不来的程度。我个人的英语,说起来不算差的,但考试总是不高。可能是不太会应试吧。
2.综合考试艺术学重点就把握《艺术学概论》,有彭吉象和王宏建两位老师的版本。建议都看,前者适合条理、入门,后者适合深入补充。没时间的话就只看彭老师的也足够。其他的参考书大都是用来对付填空和名词解释的,谁也难复习那么全。历年真题多做几遍把握一下重点。大题甚至都有反复出好几次得。不过近两年貌似灵活了许多,不直白的提问了,而是开始引用现象。不过总的来说,和数媒一样:一定要举例,没有明确的问观点则一定要辨证。这门课很好复习的,拿高分不容易,但110+很轻松。这门课有非常多的人写经验,综合参考准备自己的路子就行了。
3.身体健康必须重视...惨不忍睹,我之前一直都还挺好,居然偏偏赶在初试的时候百病缠身,又是感冒又是发炎还胃疼,考试当天基本上是下了考场就输液。虽然考试我是侥幸过了,但说不影响发挥那肯定是假的。平时再怎么样也一定要抽时间锻炼,考试前一般气候比较冷,长期宅的话要出去适应几天气温。革命的本钱要放在第一呀~
祝各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