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享: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考研经验 >> 资料分享: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

资料分享: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

考研时间: 2011-06-08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一、概念

1.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矿物: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4.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6.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7.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8.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9.将今论古:又叫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利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10.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11.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12.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 高空的大气层,其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最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且因此而得名。平流层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

13.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4.变质作用:指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状态下发生物质成份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5.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对温差风化作用影响较大,变化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交替得也愈快、伸缩量也愈大,岩石破碎得也愈快,所以这种风化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常见。

16.增温率:又叫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

17.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再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18.轴面:是连接同一个褶皱的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

19.紊流:紊流是指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

20.陷落地震:易溶岩石被地下水溶蚀后所形成的地下空洞,经过不断扩大,上覆岩石突然陷落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震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只占地震总数的3%。

21.地球结构的圈层划分(注意深度数据):见论述题十。

二、论述

1.河流的侵蚀、冲击物特征:

答: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分机械和化学两种。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方向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 河流以及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河床降低、河谷加深和延长。河流下蚀作用过程:重力分量——冲进河底——下蚀能力。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活力在垂直方向上分量大,使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形成“V”形谷。

2) 由于不同河段的岩性差异、抗剥蚀能力不同,形成缓坡陡坡交替从而形成瀑布。

3)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

4) 由于自然界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下蚀作用的强度和速度是不一样的,位于同一分水岭的两条河流,如一侧河流的下蚀作用强、下蚀速度快于另一侧,时河谷优先发展到分水岭,迫使分水岭不断向下蚀作用弱的河流靠近,并侵蚀到另一条河流,夺取了它上游的谁,流入自己的河流,叫河流的袭夺现象。

5) 河流的侵蚀存在侵蚀基准面

侧蚀作用:河水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迫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产物:二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

2.干燥地区湖泊沉积作用:

答:

1)干旱地区气候区湖泊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为辅;

2)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盐度逐渐增加,变为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先沉淀,可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氯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

3)(论述每个阶段的沉积物及湖泊水体性质。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主要产物为CaCO3,MgCa(CO3)2 ,白云石,苏打,天然碱,硼砂等。称为碱湖式苏打湖。

(2)硫酸盐阶段: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产物为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等矿物,称为芒湖。

(3)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能称为可供开采的天然卤水,称为盐湖。

(4)砂下湖阶段:湖泊全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埋藏的盐矿床,盐湖发展结束。

3.U 、V、风蚀谷的成因及差异:

答:在河流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较陡、谷底较宽缓的谷地,因横断面一般呈“U”形,故称U型谷;

风蚀谷:是由于风蚀作用沿着前期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磨蚀谷地的谷壁和谷底改造而成的。

差异:1)在平面延伸风蚀谷呈无规则延伸

2)剖面形态:“V”型谷呈“V”形;“U”型谷呈“U”形,纵向上较平直;风蚀谷呈上小下大的葫芦形。

3)“U”型谷谷底从上游到下游有变窄的趋势,有时可根据岩性和构造的差异,形成阶梯型;而风蚀谷谷底极不平坦,没有从上游到下游变宽的趋势,主风蚀谷与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

4.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意义(整合 不整合):

答题要点:地层接触关系的概念、分类;整合接触的特征及形成过程;平行不整合的特征、形成过程,反映了一次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形成过程,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1)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完全一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直,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反映有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反映了地壳一次显著的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其间存在着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地层形成后,发生地壳运动,原有的地层褶皱上升,岩石受到风化、剥蚀,造成地层缺失;然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上下地层间以一定的角度斜交,同样存在沉积间断。

5.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答: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

(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但要注意与不整合界面、岩体侵入接触界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3)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磨擦镜面。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渡,称为阶步。它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擦痕、磨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此外,擦痕的方向指示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手摸擦痕面时感到光滑的方向即为对盘运动的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也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断层岩或构造岩。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

(4)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称断层崖。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断层三角面。此外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存在断层的间接标志。

6.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各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形成的地质年代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地层的概念,只要地层未发生倒转,则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化石的概念,根据生物演化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越老,反之则越新;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7.岩石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思想基础:

答: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为: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8.海底扩张说、基本思想方法

答: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出于军事、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考虑,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形与地质调查,获得了大量的新成果与新方法,为海底扩张准备了条件,主要有:(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的发现,(2)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3)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美国地质学家赫斯(Hess)和迪茨提出的,其认为:大洋中脊顶部乃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上升的地幔就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的扩张,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的上升并形成新的洋底,先形成的老洋底不停的向大洋两缘扩张推移,洋底移动扩展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几个厘米,在不同的海区,海底扩张有两张情况:一种是扩张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方向运动,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处是沿着贝尼奥夫地震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

验证海底扩张主要有:(1)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研究 (2)深海钻探成果 (3)转换断层的发现

9.张、剪节理的区别:

答题要点:1)张节理与剪切理的基本概念;

2)可从产状、延伸、节理面特征、两壁间距、对围岩的切割关系与组合关系等进行对比分析。

答: 剪节理是有箭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一下特征:(1)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2)剪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3)剪节理两壁一般紧闭或壁距较小,较少被矿物质充填,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4)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切割砾石和胶结物。(5)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张节理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2)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3)张节理多开口,常常被矿脉充填成楔形、扁豆形及其他不规则形状。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4)在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5)张节理有时成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具有一定得几何形态,如追踪X型节理的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等。

10.地球圈层划分依据:

答:地球内部圈层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进一步划分。目前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和其传播特点。地震波是有地震所激发的弹性波在地球中的传播,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存在不连续性,故其波速的变化就意味着介质的密度和弹性介质发生变化。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是由南斯拉夫学者发现的,其出现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大洋之下平均为7km,纵7.0km/s——8.1km/s,横4.2km/s——4.4km/s

古登堡不连续面是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的,位于地下2885km的深处。纵13.64km/s——7.98km/s,横7.23km/s向下突然消失,地震波出现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地幔——地核——地心。

11.讨论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从应用,地球演化史角度):

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