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院校资讯 >>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介绍

考研时间: 2012-01-30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物理与能源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创办的理化科。1953年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关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03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和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根据学校工科学院组建方案,2012年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分设为物理与能源学院、光电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物理与能源学院现拥有近5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校园环境优美。拥有2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学院下设物理系、能源与材料系、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教学部、量子调控研究所、新能源工程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学校特聘著名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为双聘院士。教师队伍中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五一奖章获得者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

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含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和光学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含光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物理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点。拥有物理学、材料物理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首批等额报教育部审批)。最近,组织申报自主设置的能源与材料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及跨学科交叉的能源与材料工程硕士点。有望建成从本科到硕士直至博士的完整的新能源、材料物理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

学院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和管理,重视专业、团队和课程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据统计共获得了8个国字号和16个省字号的教学成果奖和“质量工程”项目,形成了三个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二十多年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依托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特色。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以队伍、课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年“面向21世纪高师物理实验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志高教授主编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物理实验系列教材,其中《大学物理实验》2008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编大学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201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特色之二:深入中学,导控探索,师能突出。物理学专业始终坚持面向中学、深入中学、服务中学,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1982年开始,物理系中学教材教法教研室的白炳汉老师、章镇老师和王伟陈老师深入中学、开展中学物理教改五年跟踪实验,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学物理导控探索教学法”,其成果于1989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其后,陈峰、黄淑清、林钦和郑渊方等老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改革、物理新课程实施、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具设计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先后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三等奖,1项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唯一最高奖“创新奖”,连续三届共19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并全部获得一等奖。

特色之三:理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国家能源领域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物理学核心学科为支撑,将物理基础学科与能源材料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结合物理与能源学院的特点,在学校“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总体建设思路下,建设“一理一工”实验平台,即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新能源工程中心。这两个平台互为支撑,理科平台为工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工科平台为理论应用提供实践舞台。同时,开设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班和能源工程卓越工程师班,构建一些共享的理论和工程课程,做到理工渗透,大力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

科研平台:

学院着力建设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两个一理一工的实验平台。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下设量子信息、自旋电子调控、太阳能光伏光热、锂电池材料和先进材料设计等五个研究室。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下设锂离子电池工程实验室、太阳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工程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工程实验室和节能光源工程研究室。

科学研究:

以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依托,开展量子调控与先进材料设计、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自旋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及应用、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工程、锂电池等方面研究。2005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了100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省部重点和重点产学研合作课题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6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其中被SCI收录232篇,在国际著名杂志ACS Nano、 Phys. Rev. Lett.、Carbon、J. Power Source等SCI一区发表8篇,在Phys. Rev. A、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SCI二区发表42篇。研究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多篇论文引用超过40篇次。共申请了25项发明专利,授权12项。4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同时,与厦门爱特鸥光电实业有限公司、福州众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同辉太阳能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并把项目实现转化,产值超过1亿元,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特别,协同福州众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江西和深圳等政府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监测数据管理中心的平台”系列横向合作项目,可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党建与学生工作:

党的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促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人才是最可宝贵资源的理念,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为学院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院改革发展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坚持师德先行、立德树人,创新文化载体建设,推动学院文化的凝练和提升。坚持把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教职工依法当家作主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为促进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组织保证。

人才培养是学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方针,在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继续推进教学技能比赛、学生素质拓展、课外学术科技、社团建设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坚持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