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非再生资源遥感研究室介绍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院校资讯 >>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非再生资源遥感研究室介绍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非再生资源遥感研究室介绍

考研时间: 2012-05-14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1.研究方向:

(1)遥感地质找矿

在“305”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找矿项目中,遥感找矿课题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尺度分别提取与矿产相关的信息,即从宏观尺度上主要提取与成矿和找矿相关的岩性、构造信息;中观尺度上则提取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蚀变矿物组合信息;微观尺度则从地球元素上寻找矿化信息,之后在成矿规律的指导下,结合物探、化探和其它地表信息建立初步的遥感找矿模型。在光谱仪和成分分析仪的帮助下,形成遥感野外快速找矿与评价技术系统,在西准和内蒙、贵州的典型研究区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在西准已新发现了铜矿化点。

(2)大型工程环境遥感

大型工程环境遥感应用主要针对国家的一些大科学工程、重大水电、核电、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选址的合理性及其工程建成后的地质稳定性进行遥感综合评价。大型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是检验工程稳定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标志。大型工程环境稳定性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稳定性两方面的内容。断裂构造的活动性是影响地质构造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工程环境稳定性的最直接因子。遥感所自建所以来,先后参加了水利部、铁道部、交通部、国电公司等部门委托的工程项目20余个,研究成果已获中国科学院及相关部委的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多项。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并向智能化、模式化方向发展。

(3)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研究

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着重研究RS与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分析模型;以遥感应用机理结合环境变化的模型算法分析人类影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适宜大型环境工程模拟与评价、生态宜居城市规划等指导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应用方法。

(4)e-Science遥感应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对区域生态环境科学问题,利用e-Science多学科交叉平台,通过对多源信息陆表生态过程响应因子的多学科理解与知识发现,侧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格局、过程、机理等遥感信息标准化和模型方法研究;面向多学科的遥感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区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等。

(5)海洋油气资源遥感综合勘查技术研究

以先进的遥感探测技术为主,综合地球物理(航磁)、卫星重力反演技术,建立海洋油气资源遥感信息系统,在实现多元信息复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海洋油气资源远景靶区遥感综合勘查方法和程序,实现对我国海域特别是深水区新探区的遥感综合勘查。主要研究内容有新型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异常提取方法研究;分析遥感预测海洋油气资源远景勘探靶区与已知油气藏符合度;研究卫星雷达测高反演重力异常技术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查中的方法;通过解剖典型的已知油藏和未验证的遥感异常区,论述海洋油气资源远景勘探靶区综合遥感预测技术的可信度,研究圈划出海洋油气资源远景勘探靶区。

(6)遥感考古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发展历史的著名文明古国,遗址的分布、文物的埋藏遍及全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考古资源。古遗址、古遗存及其赋存环境等是遥感考古主要探测、研究的对象。与一般遥感目标不同的是它们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内涵,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作用共同的结果,是古文明和古地理环境信息的载体。遥感考古是一多学科、多信息源、地学多元研究的技术方法,在考古中主要应用于古代大规模遗址的勘察,地下遗迹的勘察,水下考古、环境考古和城市遥感考古等方面。利用遥感技术,人们就可以对大范围的遗址进行调查,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有利于对遗址宏观上的把握。通过遥感考古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等项目的开展,遥感考古已形成的研究方向有:研究中国典型地区古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以辅助完成文物和古遗址的保护规划研究;多学科(遥感考古与传统田野考古学及考古相关多学科)相结合完成中国典型区域古地理环境演变研究,丰富中国典型区域古文明史研究;建立中国遥感考古理论体系与技术规范,进而建立完善的综合遥感考古目标波谱库及其技术体系,以及数字仿真与古地理环境的虚拟反演技术系统。

研究重点:

(1)非再生资源和古环境空间信息特征与分布规律等遥感应用理论;

(2)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勘查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3)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研究;

(4)e-Science遥感应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5)数字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解决问题:

(1)探明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潜在的有利区段和位置;

(2)找矿靶区和文化遗迹的发现与快速评价;

(3)建立生态环境评价空间模型,实现多种影响要素空间综合建模;

(4)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格局、过程、机理等遥感信息标准化和模型方法;

(5)构建国家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遥感勘查与评价标准化技术体系;

2.研究内容:

以地球多尺度空间信息的地学属性与矿产分布规律;矿产信息和古环境遥感信息挖掘;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评价-预测;对地观测信息一体化的评价技术平台为主体。近期重点围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以及院三期创新重大项目的任务与要求,深入开展大型斑岩铜矿带的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靶区圈定;西部典型覆盖区隐伏矿产定位预测;海洋油气遥感信息检测与远景评价;古运河水环境的遥感评价;西部典型区遥感生态评价研究;非再生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建设与通用模型开发等内容,为国家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提供典型案例与示范研究。

3.战略定位:

以对地观测信息一体化为支撑(标准)

以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为主体(优势)

以特征信息的挖掘和算法研究、典型案例应用示范为特色(引领)

以实现国家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理论、技术、方法体系为目标(综合)

4.核心技术凝练:

(1)地球空间信息多尺度成矿地质特征遥感分析技术;

(2)多覆盖条件下的隐伏矿床遥地物化综合数据融合评价技术;

(3)油气资源信息遥感检测与综合评价技术;

(4)高分辨率遥感矿产信息建模与定位预测技术;

(5)空—地一体化蚀变矿物快速标准制图技术;

(6)古文化遗址遥感多波段信息挖掘与评价技术;

(7)空间数据标准化平台构建与一体化处理、提取和分析技术;

(8)工程地质环境遥感评价及工程模拟技术;

(9)生态环境特征因子评价指标制定与分析技术;

5.工作设想:

(1)以现有人员的学科侧重和工作积累为基础,注重体现学科特色的深入研究和积淀,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集成优势;在优质完成各自科研计划的同时,努力争取高层次的综合研究项目,逐步实现以课题核算运作模式向室核算模式转变。

(2)强调创新意识,注重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与结合,广泛与高校和产业部门联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优势,在国家层次上的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信息的掌握与应用中提高研究室的地位和知名度。

(3)突出开放思想,发挥我所遥感应用基础、技术与方法综合研究优势,依托我所矩阵式学科布局与网络化科研体系,在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应用理论与方法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性成果。

(4)注重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国家、全球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以任务带学科,在完成国家目标和任务的同时,发展“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应用科学”。

本研究室的宗旨:团结、务实、协作、创新

6.预期成果:

科研成果

对地观测信息一体化的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综合研究平台;

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评价-预测通用系列模型与技术方法;

非再生资源量预测与古环境评价成功示范典例

人才培养

博士研究生3-5人;

硕士研究生5-10人;

年轻学科带头人1-2人;

队伍建设

一支10人左右的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应用专业队伍;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