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地震中心台占地面积约为14000M2, 于1997年10月开始建设,1999年元月投入试运行,2000年4月1日开始投入正式观测。该台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惟一的一个综合性地震观测台站,也是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之一。该台承担着首都圈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测任务。
一、台站地理位置与构造背景
1. 位置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地理位置为东经116°13′,北纬40°15′,海拔高度分别为161m(山顶)和101m(地面)。
2. 构造背景
台站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南新村西300m的龙山东侧,处于太行山隆起构造带和北京地堑构造交汇部位的昌(平)怀(柔)断裂南侧,属山区向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距十三陵中心台最近的活动断裂有南口山前活动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在台站东部有古生代寒武纪碳酸岩和红色碎酸岩和红色碎屑岩及侏落罗纪中酸性火山岩分布。距台址最近的历史地震有:1484年在居庸关北6 3/4级地震,1746年昌平5级地震。
二、台站工作定位
建成以监测为主,科技培训为辅,集科研预报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地震台站,并成为研究所的研究基地 。
三、台站格局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分为三个区
1. 监测区:
包括监控室、值班室以及相应的办公室。监控室主要对台站现有观测仪器的运行状态、数据是否正常等进行自动监控,并定期进行数据汇集,通过人机交汇的方式, 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发。同时, 也具有数据分析处理功能。
2.培训区:
主要承担科技培训任务。这一区域包括接待室、培训室、会议室、科研工作室以及相应的食宿与商务服务设施,有承办会议、科技培训与服务的基本功能。
3. 生活区:
职工宿舍、健身娱乐场所。
四、台站监测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要求, 该台于2004年7月开始进行地震监测手段的数字化改造,这项工作已于2004年12月结束、同期开始试运行。
十三陵中心台现有测震、前兆、GPS等观测项目,均已实现数字化观测。到2005年年底,将把我所分布在北京周边地区的流体和体应变测点数据全部汇集到十三陵地震中心台。
其中,前兆观测项目有地电场、电磁波、气汞、水氡等。GPS连续观测站,是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之一。
测震: 宽频带地震仪, 强地震运动加速度仪。
五、集中监控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通过技术改造,现已对所有测项实行自动监控, 台站监测工作均已实现自动化。实现地震观测自动化的关键是我所自行研制了一套集仪器运行状态监控、数据质量检测、数据汇集与分发、数据处理、台站日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震监测集中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地震观测数据由不可视转为可视化,使台站人员介入数据质量控制成为可能。
2. 多测项集中监控,自动化程度高,可极大地减少观测系统的扩充与发展对人员的需求。
3.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为监测人员开展研究提供的便捷平台,有利于台站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4. 多路监测信号导入与集中监控技术关键的解决,有利于扩展中心台的监测控制范围(中心台有人值守和无人自动观测点的组合)。
5. 可实时准确监控仪器工作状态,并实现对数据连续性以及质量的自动监控,自动生成观测日志。
6. 较强大的网络通讯功能,能方便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全体职工决心在研究所的领导下, 齐心协力,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地震监测工作, 真正落实中国地震局对台站监测工作的要求:"一专多能、一职多用、精干高效",使台站观测工作适应新形势对地震监测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