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7)_-查字典考研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考研网 >> 公共课复习 >> 考研政治 >>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7)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27)

考研时间: 2010-12-17 来源:查字典考研网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慢一点、稳一点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中共八大继续坚持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周恩来在大会上的报告详尽地论述了这个方针。他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大会决议指出:如果对凭借有利条件较快地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可能性估计不足,那就是保守主义的错误;如果不估计到各种客观限制而规定和纠正一种过高的速度,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党必须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这两种错误倾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5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2.1958年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

A.中共八大一次会议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八届五中全会

D.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于1958年5月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它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5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3.“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提出这一重要思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陈云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对实现中国工业化问题高度重视,为了尽快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应当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技术知识,并倡导注重经济工作。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代表会议的代表举行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他指出:我们共产党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的工业。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毛泽东强调: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是决定一切的,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别的什么有益工作,对这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

在《论联合政府》中基本形成关于中国工业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酝酿制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列,作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页;《大纲解析》第182。

4.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A.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B.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

C.经济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毛泽东首次明确地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察的报告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

C.《论十大关系》

D.1961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考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是:

A.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B.把发展轻工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C.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D.以重轻农为序安排国民经济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从理论上把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必须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在这里辩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20世纪60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设计了不同于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也逐步成为全党的共识。在理论上,毛泽东对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因此,第4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5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6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7.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刘少奇

D.陈云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共八大期间,刘少奇、陈云等就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方案。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我们应当改进现行的市场管理办法,取消过严过死的限制;并且应当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定范围内,允许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的这个设想为中共八大决议所采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8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针对国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新经济政策”是指:

A.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B.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

C.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

D.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

中共八大以后,国内的自由市场明显地活跃,出现了少数自发经营的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所谓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的现象。1956年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多次谈话中认为: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使之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在纠正1958年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我看要大发展;商品生产,我看它要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还提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尽管没有能够贯彻实行,甚至在后来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但这些思想对后人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新道路,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8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9.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调整时期,强调要进行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A.刘少奇

B.陈云

C.邓小平

D.毛泽东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邓小平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当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要让它合法起来。他还引用刘伯承常说的四川民谚“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反复强调,在农村,还得要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可能多种多样的形式比较好;要从体制问题上来解决,改变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现有关系,这是一个大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对我们的考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10.毛泽东把鞍钢经验称为“鞍钢宪法”,是指鞍钢创造了一套不同于苏联实行一长制管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

A.“两参一改三结合”

B.“一化三改造”

C.“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D.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个人的利益hjmPageNext

11.1961年中央颁布“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指导方针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C.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

D.“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从1955年12月起,毛泽东就抽出大量时间从事调查研究,主要了解经济工作情况,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病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1960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在批示中,把鞍钢经验称为“鞍钢宪法”,认为鞍钢创造了不同于苏联一长制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体制,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1961年9月中央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调即工业七十条》根据这一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强调要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充分发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产技术民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和运行机制,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因此,第10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11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1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方针是:

A.平衡发展,劳资兼顾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调整?巩固?提高

D.三者兼顾?国家利益至上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关于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方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针对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8-259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13.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

A.国民参议会

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政体。

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写入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为以后历次宪法所肯定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其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以保证人民代表大会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统一行使国家的权力,使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各级国家机关能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效率。其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特别是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明显地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共和政体,也有别于苏联实行的苏维埃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4.在中共八大前后,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民主。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一个创造,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适合中国的国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1956年7月,周恩来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要在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来扩大民主,以便有效地纠正和克服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的方针是: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争取、教育、改造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利用、限制、改造

16.毛泽东正式提出正确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著作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不要四面出击》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指导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方针。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我们的方针,也是我们的愿望,一切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实行长期共存的方针;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因此,第15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

A.参政议政

B.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D.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

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都必须首先解决几个基本问题,即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性质、目标、阶段、步骤、力量等问题。统一战线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路线服务,最根本的就是为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提供力量支持。这种力量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取人心,就是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二是凝聚力量,就是解决力量对比的问题。

在我们党近80年的历程中,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心始终没有离开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我们党成立初期通过建立民主联合阵线,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迅速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通过统战工作,团结和争取了一切抗日的民族力量,发展壮大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经过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统区”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线”,各民主党派纷纷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特别是人心向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运用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成功地进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确立和发展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进入新世纪后,无论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是党的建设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团结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8.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是在:

A.1941年的《陕甘宁版区施政纲要》

B.1949年的《共同纲领》

C.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创造。党的这个主张,早在建国初已为《共同纲领》所接受。根据《共同纲领》关于民族政策的原则规定,总结1947年5月我国第一个省一级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以来的经验,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了比《共同纲领》更进一步的规定,从根本大法上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国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9.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提出这一重要论断是在: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B.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C.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

D.中共七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和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20.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的方针是: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方针。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个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

具体含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总之,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1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21.在1956年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新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的论断是他们属于:

A.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中产阶级

D.工人阶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周恩来在会议报告中明确宣布:“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这是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阶级归宿问题作出的科学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为了克服党内一些同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改善同知识分子的关系,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单列一节阐述知识分子问题,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要求积极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制定和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同时,毛泽东希望知识分子继续前进,继续改造自己,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逐步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培养大批的知识分子,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据此,毛泽东提出了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1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22.毛泽东在1966年以后提出的正确理论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D.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晚年时期提出的正确理论。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基本思路,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主张以经济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虽然毛泽东在1966年以后犯了很多错误,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贯穿10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指导口号。1967年11月6日,在由陈伯达、姚文元主持起草,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以“两报一刊”编辑部名义发表的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左”倾错误观点作了理论形态概括。其内容要点有:

第一,必须用马列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中,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把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依然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第四,要把那些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了的权力坚决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第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的革命,最重要的是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第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文章还把这一理论称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的基本观点还被写进了九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事实上,这一理论违背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也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常轨道,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而不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在1966年之前提出的正确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3页;《大纲解析》第186页。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A.调整巩固

B.改革

C.充实

D.提高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中共八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冒进倾向。中共八大前后的反冒进,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但是,由于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错误地批判“反冒进”,结果导致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这样更为严重的冒进,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不得不作出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此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这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经济指导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是战胜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它对于后来大规模的经济调整工作起了巨大指导作用。“八字方针”贯彻执行的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克服了严重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5-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2.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的主要经济关系有:

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B.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其中前五大关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后五大关系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3.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多发展重工业,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B.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C.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关于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思想。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首先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并且认为我们党在处理这方面关系问题上没有犯大的原则错误,比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做得好一些。但同时强调适当调整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指出发展重工业有两种办法,一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样从长远来看,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重工业的基础也不牢固;另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这样既保障了人民的需要,同时有利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原则,并且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由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并举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转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他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在195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20世纪60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设计了不同于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也逐步成为全党的共识。在理论上,毛泽东对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4.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要点包括:

A.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B.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陈云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时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以及市场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他认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计划为主体,以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8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5.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有:

A.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

B.企业要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

C.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D.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适当扩大地方的权力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关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中,毛泽东鉴于苏联的教训,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主要是:第一,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他说,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他还具体建议中央部门对地方和企业应作分类指导,一类是中央部门的领导可一直管到企业;另一类是中央部门的任务只是提出指导方针。第二,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绝不能只顾一头;应特别注意发挥处在国家与生产者中间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积极性,要扩大其自主权,允许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企业应该要有点“独立王国”,没有一点“独立王国”,事情也很难办。第三,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等等。

毛泽东根据党的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显著增多的现象,提出了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他认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还要大发展;商品生产,要看它与生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毛泽东又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因此,对于商品生产,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7-258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6.鞍钢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指:

A.干部参加劳动

B.工人参加管理

C.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D.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从1955年12月起,毛泽东就抽出大量时间从事调查研究,主要了解经济工作情况,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病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1960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在批示中,把鞍钢经验称为“鞍钢宪法”,认为鞍钢创造了不同于苏联一长制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体制,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7.毛泽东提出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有:

A.“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B.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

C.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8.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阐述的重要思想是:

A.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B.要实行生产责任制

C.要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

D.要重视价值规律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提出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一些人看来,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被铲除,商品经济的根基已不复存在,那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废除商品、货币以及一切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形成了一股“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

毛泽东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系统的见解,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带领部分同志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的谈话中。这些谈话反映出他在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思考,比之前人的观点有很大的改变。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及以前小商品生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显然已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也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258页;《大纲解析》第182-183页。

9.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指出,对党的监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A.党内的监督

B.群众的监督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D.舆论的监督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外的双重监督。

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着重论述了加强党内外监督的重要性,指出,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除了必要的思想教育外,还要从党自身制度和国家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严格的监督。他强调,我们需要的:一是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二是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来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原因是:

A.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

B.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C.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D.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主党派各自联系和代表着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本依据。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因为:

第一,毛泽东指出这个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与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在历史上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爱国的、进步的政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采取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也就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治联盟。共产党应该与民主党派合作,长期共存。

第二,执政的共产党需要有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毛泽东指出: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他同时希望各民主党派都能注意思想改造,争取和共产党一道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1.董必武在中共八大发言中,对加强法制建设提出许多重要观点,主要有:

A.法制不完备的现象长期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国家应该逐渐地完善法制

B.完善国家的法制要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渐地由简而繁地发展和完备起来

C.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

D.注重法制思想教育,在全社会培养守法的风尚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党的八大上,长期从事人民民主法制建设领导工作的董必武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第一,国家的法制应该逐渐地完善起来,法制不完备的现象长期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第二,国家的法制不能主观地规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渐地由简而繁地发展和完备起来。第三,严格划分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不同职能,党通过自己的党员和党组织领导国家机关,而不是包办代替国家机关工作。第四,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所谓依法办事,就是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五,注重法制思想教育,在全社会培养守法的风尚。这是建立在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的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2.我国之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有:

A.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

B.中国国内民族分布的特点是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局面

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代表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D.各少数民族在近代以来程度不同地汇入革命的洪流,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了巩固的联盟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呈现出互相交叉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种情况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单个民族的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特点,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确立了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展各民族间的互助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和具体体现;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既有利于自治民族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非自治民族的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

A.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B.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

D.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1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标准包括:

A.有利于团结全国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B.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和削弱这个专政

C.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D.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而不是动摇或者削弱这个指导地位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个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这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实行这个方针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领导地位。毛泽东还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这就是:①是否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③是否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④是否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⑤是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因此,第13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第14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262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15.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依据有:

A.适应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B.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

C.吸取建国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D.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需要

16.毛泽东比较系统地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著作和讲话有:

A.《论十大关系》

B.《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个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

具体含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总之,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

因此,第15题正确答案是ABC选项;第16题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1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17.1964年2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提出: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古为今用

D.洋为中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对待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1951年4月,毛泽东为民族戏曲艺术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64年2月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古为今用”,指的是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正确对待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发掘整理和继承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合理成分,赋予它新的含义。

“洋为中用”,指的是科学地对待外国文化遗产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加强,这种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中外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强调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1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1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有:

A.“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B.“以诚相见”?“来去自由”

C.“一纲四目”

D.“第三次国共合作”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关于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统一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国外敌对势力还在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不断干涉我国的内政,企图颠覆我们的国家,所以完成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重大任务。

1955年3月,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这一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1956年l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不久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从1958年金门炮战到60年代初,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了“一纲四目”的思路。1963年,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想法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四个基本政策:第一,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等都由台湾当局处理;第二,台湾所有军政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待条件成熟后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协商后进行;第四,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和平统一和对台湾应采取特殊政策,包括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台湾原有的状况不变的思想,实际上构成了新时期邓小平“一国两制”战略方针的政策渊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2页;《大纲解析》第186页。

19.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活动始于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外交问题的具体纲领,其基本原则是:“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的一边。继提出“一边倒”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又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这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1953年底至次年4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派遣的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关系问题进行了谈判。周恩来在谈判开始前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原则”。同年10月,中苏联合宣言又将“互相尊重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